导读:本文包含了盛唐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塞诗,盛唐诗,《老将行》,石嘴山
盛唐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杨继武[1](2017)在《盛唐诗酒塞上情 边关烽烟古堡立——唐代边塞诗中的石嘴山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落日的余晖洒向贺兰山巅的时候,贺兰山象一位身披金盔银甲的武士,庄严肃穆地伫立在银川平原上。登高远望,鸟瞰山下,山水园林、昔日煤城、工业重镇,包容了废圮的长城,逶逶迤迤,宛如游龙,身披霞光,驳驳斑斑,气度非凡。登临贺兰山俯瞰古长城,古时的烽燧斥堠虽然已成残垣废迹,但当年古人为了保卫边陲家乡,建关隘筑边墙,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累断了筋骨,甚至捐躯守寨,爱国之精神不可轻估。在这里笔者以故乡人说故乡事的(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7年36期)
徐海容[2](2017)在《唐代碑志文的盛世情结及书写模式——以初盛唐文本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碑志文的盛世情结起于文士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而帝唐大一统政权的发展更促进了这种思考,使得文士最终形成强烈的盛世期待心理。这在碑志创作中表现突出。具体书写模式表现为弘扬儒道精神、塑造时代典型、追求宏大壮丽的行文体式等,目的是为大一统政权寻找理论依据,推进帝唐强国盛世建设。唐代碑志的盛世书写具有相当的文化构建和历史传承功能,并对后人的碑志文写作颇多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王宏娟[3](2014)在《盛世同音:盛唐诗人的汉代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汉代情结这一论题,历来有不少学者研究论述。研究比较多的是唐代某个诗人或群体的汉代情结,如杜甫的汉代情结或者是边塞诗人群体的汉代情结,而对盛唐诗人汉代情结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从统治阶层、社会环境、时代发展和诗人自身的角度来分析,盛唐诗人汉代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统治阶级的宗汉心理及王道政治的提倡;唐代盛世的理想和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唐朝与汉历史的可比较性以及时代的发展;盛唐诗人的依附心理,诗人追求委婉的表达以及他们对汉代人事的肯定。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盛唐诗人汉代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汉代情结”是唐代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其表现为大量运用汉代典故、史实,诗歌中普遍的“以汉代唐”模式,甚至是汉代的地名、官名、宫室名等在盛唐诗歌中的直接应用。盛唐诗人汉代情结之意图,或是借汉代人物以自况、掩饰行藏;或是借汉代人事表达颂美或讽刺之意。不同阶段诗人“汉代情结”的表现不同:张说、张九龄较为淡泊的汉代情结;汉代情结在孟浩然诗中表现较少,而且他的诗中有怨艾之气,“汉代情结”在王维的诗中加深;而李白与边塞诗人群体是盛唐的最强音,也是汉代情结最为浓重的诗人们;杜甫更多地是追忆盛世,盛唐向中晚唐过渡时大历十才子与刘长卿汉代情结转为悲壮。(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期刊2014-05-01)
童家珍[4](2013)在《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盛唐边塞诗往往"以汉代唐",一方面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超越时空的联想,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熔铸于诗作之中,达到表达感情的目的。另一方面"以汉代唐"又是盛唐诗人英雄意识的积极体现。汉代情结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3年11期)
王茹[5](2013)在《从朝省诗看姚合的盛唐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一般认为姚合的诗风比较浅近平淡,姚合本人的心态也比较安闲和消沉。不过,姚合还有较为积极的一面,并且还有浓重的盛唐情结。从姚合的朝省诗中,可以寻找到他的这种盛唐情结。(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梁玉刚[6](2011)在《张祜诗歌中的盛唐情结——兼论其对李、杨故事的再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中吟咏李杨题材的作品约120首,而张祜关于这一题材的作品有近叁十首,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约有叁端:一是反映李、杨之间真挚的爱情,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二是描写开元、天宝时期宫中的节日和戏剧表演,突出当时繁华热闹的场面,表现自己的盛唐情结,同时也透露出对统治者奢侈享乐、注重享受,忘记国家隐患的忧虑;叁是叙写宫廷中的奢侈生活,批判了玄宗皇帝得意忘形之态,描写了杨妃及其家族得志猖狂之形,对宫廷生活的暧昧之处也有所揭露。(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黄伟[7](2009)在《张祜宫词中盛唐情结的文化阐释——兼谈晚唐诗作中的“马嵬”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祜是中晚唐之交的着名诗人,在其宫词中留下了许多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捩点上的标志性印记。安史之乱的爆发,陡然打断了大唐盛世霓裳羽衣的艳丽华章。曾经无比辉煌自信的皇朝只能沉浸在无限感伤的追思中,在"忆昔开元全盛日"的自慰声中蹒跚而行。而马嵬事变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无疑也成了诗人们反思历史、寄托哀思的最佳象征符号。在张祜宫词中,霓裳羽衣曲、华清池、马嵬坡,乃至玄宗时期的音乐、歌舞、乐伎、庆典等大唐历史转捩点上的重要意象,都成了张祜笔下盛唐情结的一种凭吊符号。(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吴增辉[8](2009)在《盛唐情结与《长恨歌》主题由讽谕到爱情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乱后,唐王朝江河日下,时人追怀盛世,形成社会性的盛唐情结。这一情结的作用使中唐文人对李杨公案的观照由批判逐渐转为同情,由政治视角逐渐转为审美视角。这种时代心理深刻影响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使《长恨歌》的主题不自觉地发生偏转,由讽谕转向爱情,并将对李杨的审美化解读推向极致,这一转变正是盛唐情结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心理的变化,揭示白居易的心理走向,并由此对《长恨歌》进行文本解读,可以为《长恨歌》的主题形成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李金坤[9](2009)在《初盛唐诗人《风》《骚》情结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人对《风》《骚》精神承传与弘扬的情形,颇有所侧重。就《诗经》而言,主要重视它的诗教功能,亦即重视诗歌的现实内涵与社会意义,此外便是展开对《诗经》"六义"的探讨,尤其是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探讨。在整个唐代,大凡诗歌创作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吟风弄月、远离现实的不良倾向时,有识之士便自觉高举风雅比兴之大旗,竭力倡导"兴象"与"风骨"并举的诗歌,为治国安邦(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期刊2009年01期)
李金坤[10](2008)在《初、盛唐诗人“风骚”情结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代诗人那里,《诗经》始终是被人们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正面形象而加以倡导和推崇的。从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风雅兴寄"的呐喊,到盛唐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诗经》皆受人们的青睐与追慕。而屈宋及其《楚辞》等作品,在唐诗的进程中,其命运却无《诗经》那样幸运。初唐四杰则将"精采绝艳"的屈骚作为必须摒弃的齐梁浮艳诗风的罪恶之源,甚或"亡国之音"。只有到了盛唐,屈骚精神才引起了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殷?、王昌龄等皆是代表人物。尤其是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屈骚精神在盛唐诗苑绽放出了鲜艳的花朵。(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盛唐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碑志文的盛世情结起于文士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而帝唐大一统政权的发展更促进了这种思考,使得文士最终形成强烈的盛世期待心理。这在碑志创作中表现突出。具体书写模式表现为弘扬儒道精神、塑造时代典型、追求宏大壮丽的行文体式等,目的是为大一统政权寻找理论依据,推进帝唐强国盛世建设。唐代碑志的盛世书写具有相当的文化构建和历史传承功能,并对后人的碑志文写作颇多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盛唐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杨继武.盛唐诗酒塞上情边关烽烟古堡立——唐代边塞诗中的石嘴山情结[J].中学语文.2017
[2].徐海容.唐代碑志文的盛世情结及书写模式——以初盛唐文本为考察中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王宏娟.盛世同音:盛唐诗人的汉代情结[D].陕西理工学院.2014
[4].童家珍.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5].王茹.从朝省诗看姚合的盛唐情结[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梁玉刚.张祜诗歌中的盛唐情结——兼论其对李、杨故事的再创造[J].鸡西大学学报.2011
[7].黄伟.张祜宫词中盛唐情结的文化阐释——兼谈晚唐诗作中的“马嵬”意象[J].枣庄学院学报.2009
[8].吴增辉.盛唐情结与《长恨歌》主题由讽谕到爱情的转向[J].社会科学.2009
[9].李金坤.初盛唐诗人《风》《骚》情结探微[J].诗经研究丛刊.2009
[10].李金坤.初、盛唐诗人“风骚”情结探微[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