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节水灌溉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水灌溉,水稻,产量,方式,果实,水分,漫灌。
节水灌溉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熊勇[1](2019)在《丰东灌区节水灌溉效益评价与灌溉方式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灌区运行主要影响因素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的角度,遵循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代表性、互补性、适用性、简明有效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工程技术等构建结构框架评价体系,依据AHP法和模糊理论建立评判模型,科学评价了灌区不同节水方式的效益。然后以丰东灌区节水灌溉为例,通过综合评价水平畦、闸管灌和波涌灌等灌溉模式,优化选择了地面灌溉为丰东灌区最佳的节水灌溉方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巩炎,谢兴华,邱城春[2](2019)在《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理论为基础,对赛西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浸润范围、水量需求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分运移状态,并对节水灌溉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灌溉效果情况下,节水灌溉的用水量明显少于大水漫灌。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需水量,提出了节水灌溉通量值0.375 cm~3/h以及在该通量值下布管间距100 cm的地下布管深度范围:50~60 cm,且节水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对土壤水分扩散模拟的结果能够为灌区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李婷婷,冯钰枫,朱安,黄健,汪浩[3](2019)在《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侯健[4](2019)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提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水资源保护效果,需要增加多种节水措施,从而实现水资源有效的保护。可见,在农业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节水灌溉的重要性,相关部门需要针对节水问题,提出灌溉工程节水措施,从而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0期)
崔世彬,宋艳艳,赵维志[5](2019)在《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节水灌溉方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节水灌溉方式的优化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运用TOPSIS方法克服各方式各个因素指标的人为影响,并运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熵权TOPSIS法对节水灌溉方式进行优化,各个方式相对接近度差别较大,易于区分。(本文来源于《山东水利》期刊2019年01期)
彭如梦,朱安,张思洁,陈茜,蒋玉兰[6](2018)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用水量最多的作物。耗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对稳定水稻生产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灌水量、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明显影响。土壤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载体,水分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土壤有关性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强化栽培以及覆盖旱作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在该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和土壤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张宏路,朱安,胡昕,姚磊,方烨琦[7](2018)在《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目前水稻生产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旱种旱管等。本文概述了上述几种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水稻节水灌溉方面的研究设想,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8年06期)
杨文莉,李冰彬,高彬,代红军,王世平[8](2019)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美乐’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宁夏地区酿酒葡萄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以8年生‘美乐’葡萄为试材,常规沟灌为对照,探究4种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新梢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草微灌、覆膜微灌与常规沟灌相比,分别节水57.4%、57.7%;各处理都具有良好的保水效果,且覆膜和覆草的微灌处理能够减少深层次土壤的水分渗漏;4种灌溉方式都能有效地增加百粒重,覆膜微灌效果最显着;覆草微灌能够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的分解速率,覆膜微灌可增加果实直径,增产效果最佳;覆草沟灌及覆草微灌均抑制新梢和果实直径增长。因此,微灌与地面覆盖相结合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覆草微灌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9年01期)
尚宏翔[9](2018)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分析和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滴灌、喷灌、微喷灌和小白龙节水灌溉方式及其灌水量(45 mm、90 mm、135 mm)开展大田试验,并分别在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之前进行灌水。结果表明:在小麦收获时,土壤的储水量表示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耗水量最少的为滴灌和微喷灌;小麦的千粒重伴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滴灌方式下,小麦的穗长、穗粒数表现较好。因此,灌水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的产量,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会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其中在采取滴灌(135 mm)的时候,小麦的产量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以滴灌(45 mm)最高。因此四种节水灌溉方式下,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小麦增产和节水。(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5期)
何耀,张群,陈林洪[10](2018)在《石渠县牧区饲草料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喷灌方式设计及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石渠县同呷草原饲草料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例,介绍了高原牧区喷灌方式的设计及其应用,分析了项目实施后的效益,对该地区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8年01期)
节水灌溉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理论为基础,对赛西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浸润范围、水量需求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分运移状态,并对节水灌溉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灌溉效果情况下,节水灌溉的用水量明显少于大水漫灌。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需水量,提出了节水灌溉通量值0.375 cm~3/h以及在该通量值下布管间距100 cm的地下布管深度范围:50~60 cm,且节水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对土壤水分扩散模拟的结果能够为灌区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水灌溉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熊勇.丰东灌区节水灌溉效益评价与灌溉方式优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2].巩炎,谢兴华,邱城春.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J].节水灌溉.2019
[3].李婷婷,冯钰枫,朱安,黄健,汪浩.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9
[4].侯健.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方式[J].科学技术创新.2019
[5].崔世彬,宋艳艳,赵维志.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节水灌溉方式选择[J].山东水利.2019
[6].彭如梦,朱安,张思洁,陈茜,蒋玉兰.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张宏路,朱安,胡昕,姚磊,方烨琦.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8
[8].杨文莉,李冰彬,高彬,代红军,王世平.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美乐’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9
[9].尚宏翔.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陕西水利.2018
[10].何耀,张群,陈林洪.石渠县牧区饲草料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喷灌方式设计及应用浅析[J].四川水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