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异常(牙合)接触病因研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异常(牙合)接触病因研究

李园林[1]2016年在《T-Scan Ⅲ和JVA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应用T-ScanIII测量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咬合接触情况,探讨T-ScanIII在临床牙合生理的应用途径,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调(?)供客观的参考和依据。2.通过颞下颌关节振动仪(JVA)测量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和正常受试者的颞下颌关节音,分析关节音频谱图的特征,探讨振动仪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5年1月-10月颞下颌关节专科门诊依据临床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确诊为与牙合因素相关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且未进行过治疗的10例初诊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25-55岁,平均40岁。通过T-Scan III所测数据结果结合临床检查,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调(?),以3个月的时间为变量进行自身对照,其中包括3个月后T-ScanIII所测咬合情况的对照,临床检查结果的对照,及VAS的对照。2.选择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5年10月-12月颞下颌关节专科门诊依据临床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且未进行过治疗的10例初诊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25~55岁,平均40岁。再根据所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选择10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正常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做与系统节拍器节律一致的最大开闭口运动,闭口时叩齿于牙尖交错位。观察和分析颞下颌关节音的波形特征和振动参数,以临床诊断为标准,根据关节振动总能量,计算颞下颌关节振动仪诊断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本研究中的1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调牙合前T-ScanIII所测的情况分别是咬合接触面积是124.20±79.83单位面积,双侧牙合力百分比之差是29.02±17.87%,咬合力中心点的偏移量是10.00±5.37mm,咬合接触时间是2.39±1.72s,咬合分离时间是4.22±2.78s;调牙合3个月后,T-ScanIII所测的情况分别是咬合接触面积是236.00±83.61单位面积,双侧牙合力百分比之差是16.16±11.15%,咬合力中心点的偏移量是5.60±2.72 m,咬合接触时间是0.54±0.77s,咬合分离时间是1.23±2.48s。将10例患者调牙合前后T-Scan III所测的咬合接触面积,双侧(?)力百分比之差,咬合力中心点的偏移量,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分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O.05);10例患者调(?)前临床检查表现为双侧耳前区弹响6例,疼痛5例,张口受限3例,明显(?)干扰10例;调牙合3个月后表现为双侧耳前区弹响3例,疼痛1例,张口受限1例,明显牙合干扰1例;10例患者调(?)前VAS是5.24±0.35,调牙合3个月后是2.14±0.48,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关节音振动波形图中的波形起伏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得多;病例组和对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的振动总能量分别是18.93±7.64PaHz,8.96±5.OOPaHz,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侧颞下颌关节的振动总能量分别是29.59±18.53 PaHz,7.42±5.81 PaHz,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分别是17.68±5.86Hz,7.75±4.37Hz,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颞下颌关节频率小于300Hz的振动总能量分别是27.73±18.87 Hz,6.05±4.76 Hz,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频率大于300 Hz的振动能量分别是1.58±1.84 Hz,2.14±2.67H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颞下颌关节频率大于300 Hz的振动能量分别是1.53±1.74Hz,1.36±1.34 H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的频率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与频率小于300 Hz的振动能量之比分别0.16±0.09,0.17±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颞下颌关节的频率大于300 Hz的振动能量与频率小于300 Hz的振动能量之比分别是0.19±0.19,0.32±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两侧颞下颌关节的峰振幅、峰频率、中间频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本研究中的颞下颌关节振动仪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40%和90%。[结论]1.T-Scan III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调(?)前后咬合情况的分析评价,对于临床的调牙合治疗有较好的、客观的指导意义。2.颞下颌关节振动仪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更加正确的判断TMJ的功能状态提供了参考。

张晓筱[2]2016年在《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咬合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选取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及曲面断层X线片来探讨不同年龄段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并探讨咬合接触特征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关系及意义,并比较它们与生理牙合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上述的两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不同年龄段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患者咬合接触特征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以期找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颞下颌关节乃至口颌系统危害的依据,并用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的评估。方法实验组选取60例患者,患者的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并以缺牙时间不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叁。其中实验组一包括20例患者,且在12岁前缺失第一磨牙,实验组二包括20例患者,患者是12~18岁间缺失第一磨牙,实验组叁包括20例患者,是在18岁后缺失第一磨牙,实验选取相同例数正常牙合者作为对照组。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合力中心距离、闭合时间(下颌从下颌姿势位开始闭合,闭合时间是从上下颌牙第一点接触开始计算至牙尖交错位的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指的是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前伸时计时,到仅有前牙接触的时间)、侧方牙合分离时间(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侧向运动时计时,至尖牙保护位的时间)、是否有早接触和牙合干扰,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曲面断层X线片拍摄,通过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髁突的长度、下颌支的长度、计算下颌骨长度和髁突不对称指数、下颌支不对称指数、下颌骨不对称指数。本实验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3.0软件,分别对上述两种实验方法测得的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和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叁组实验组中的牙合力中心距离、闭合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均大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组实验组所测得的早接触及牙合干扰例数较对照组多,比较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叁组实验组测得髁突的长度、下颌支的长度、下颌骨的长度、髁突不对称指数、下颌支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叁测得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测得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叁组实验组中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与正常牙合者比较,两者差异显着。实验组中,牙尖交错位时,缺牙侧的牙合力较非缺牙侧偏小,缺牙患者两侧牙合力不平衡,故对两侧的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2.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中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下颌骨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牙合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早期单侧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会对下颌骨形态产生影响,从而早期第一磨牙缺失会影响患者面部形态。3.本实验研究发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会造成咬合接触特征改变及下颌骨形态改变,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本实验研究发现单侧第一磨牙缺失会对咀嚼系统产生影响,这可能是造成颞下颌关节乃至口颌系统危害的潜在致病因素。

易文静[3]2018年在《青少年上颌Wilson曲线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青少年上颌Wilson曲线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8月的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青少年TMD患者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大学生105名。把研究对象分为TMD组与正常组,对研究对象进行肌肉疼痛与关节弹响症状进行检查,并通过CBCT测量技术分别测量两组上颌Wilson曲线的角度,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MD组与正常对照组Wilson曲线的角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MD组Wilson曲线的平均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大。有关节弹响症状的患者弹响关节同侧的磨牙颊舌向轴倾度比非弹响侧磨牙的颊舌向轴倾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弹响关节对侧非弹响的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肌肉弹响、无肌肉疼痛的患者Wilson曲线的角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MD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呈现更深的Wilson曲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弹响侧的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大于非弹响侧,较深的Wilson曲线会导致TMD患病风险增加。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肌肉疼痛症状与Wilson曲线的角度并无显着的相关性。

刘海霞[4]2012年在《精神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第一,通过对乌鲁木齐青少年TMD流行病学的调查,综合分析TMD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以及与精神心理问题之间可能的关联。第二,通过建立大鼠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观察颞下颌关节组织结构变化,并经免疫组化分析一些细胞因子在关节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研究心理应激状态下大鼠咬肌组织功能活动性变化,以及COMT基因在咬肌组织的表达,初步探讨心理应激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3所学校的30个班的7-9年级学生1408名,12~15岁,进行精神状态的相关问卷调查和颞下颌关节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检查,计算TMD症状与体征发生率及与精神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程度。第二部分:①wiste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心理应激组分为3周组、6周组、和恢复6周组,另一组为不加刺激的空白对照。在同等喂养环境和条件下,应激组给予电击足部、气候箱温度刺激、食物诱惑、和铁筒制动四种方式交替进行刺激,期间测量各组大鼠平均每日进食进水量和体重变化及场旷实验得分,并于刺激3周、6周和恢复6周的时间点分别处死,解剖取完整咬肌和颞下颌关节组织备用。咬肌组织左右侧分别随机放入到-20℃和-80℃冰箱中保存备用。②对取得的颞下颌关节组织进行固定、切片,光镜下观察关节盘、关节软骨、关节骨质和滑膜四种组织结构。③切片行免疫组化分析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细胞MMP-3、TIMP-3、VEGF、TGF-β1的表达变化。第叁部分:①利用低温离心机和全自动生化仪测试各组咬肌组织的肌酸肌酶(CK)、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并进行比较。②对-80℃冰箱保存之咬肌做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荧光定量PCR及凝胶电泳。结果:第一部分:1408名初中生中,有一种以上的TMD体征者156名(11.8%),有1种以上TMD症状者有298名(21.16%)。TMD的3个主要症状和体征(张口困难、弹响与杂音、肌肉及关节区疼痛)以及口腔异常功能(紧咬牙和夜磨牙)都与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P<0.001。第二部分:①平均体重、平均摄食摄水量和场旷实验的行为学改变分析各组大鼠应激状态,应激的叁个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应激组之间比较6周组比3周组和恢得组的评分都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3周组和6周组大鼠髁突表面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局部粗糙,增殖带和透明软骨带细胞层数减少,软骨细胞层数减少到3-5层以下,髁突软骨出现裂隙,骨小梁排列紊乱,关节盘变薄等,且6周组比3周组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恢复组与3周组表现相似,滑膜水肿等表现有缓解。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细胞因子在关节组织中均可见表达。MMP-3表达阳性率,实验6周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3周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差异;恢复组TIMP-3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恢复组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实验3周组和对照组,P<0.05;TGF-β1表达阳性率实验6周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第叁部分:①CK和LDH测定,实验3周组、6周组、恢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组明显高于实验3周组和6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测试恢复组明显高于实验3周组、实验6周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OMT基因荧光定量PCR四组数据总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c=8.355,P=0.039,大鼠咬肌组织中COMT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实验6周组、3周组、恢复组和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儿童青少年的TMD患病率比较高,而且其症状体征与一些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联,需引起重视。②长期的足底电击、制动、气候箱和食物诱惑刺激可以明显改变大鼠的行为,精神状态极为紧张恐惧,体重、摄食摄水量和场旷试验综合评价证明动物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或大鼠心理应激模型构建成功。心理应激下大鼠颞下颌关节组织结构出现了病理变化,主要为髁状突软骨结构紊乱,层数变少,并有断裂,病变程度与刺激时间成正比,刺激去除后关节组织病变可轻度恢复并伴有部分修复现象。大鼠颞下颌关节组织结构病变程度重者髁突软骨细胞MMP-3表达阳性率高,MMP-3高表达与颞下颌关节组织结构破坏有关,恢复组TIMP-3高表达说明其在软骨组织修复中起了重要作用;恢复组VEGF在关节软骨表达明显增高说明了刺激去除之后组织有血管生成修复现象。TGF的表达与组织破坏程度成正比,可能在心理应激状态之下发生较多骨吸收的作用,相对成骨的作用较少,而且各因子之间可能有着相互调节的作用。③大鼠在心理应激的刺激之后,咬肌中CK、LDH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大鼠咬肌肌肉的活动性功能改变,并且肌肉组织也发生了相应的病理性变化,存在炎症性改变以及可能的能量代谢障碍等。长时间刺激使咬肌组织内COMT含量减少,CA分泌增加,引起咬肌痉挛收缩,肌肉血液循环障碍和缺血,继而发生功能障碍。

林晨欢[5]2012年在《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比较及牙合板缓解TMD症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症状的客观定量分析,探讨牙合型与颞下颌关节症状之间联系,通过比较牙合板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初步探讨牙合板治疗一定时间后对颞下颌关节症状的影响。材料方法:1、按骨性分类将76例患者分为A、B、C叁个组,采用颅颌指数(CMI)分别评价叁个类型的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比较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情况。2、采用Conti回忆性问卷初步筛选出41例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颅颌指数(CMI)对牙合板治疗前后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症状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价患者牙合板治疗的效果。结果:1、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间功能障碍指数(DI)和颅颌指数(CMI)有差异。2、TMJ功能障碍指数(DI)和颅颌指数(CMI)治疗后明显下降(P<0.001),反映患者治疗后颞下颌关节临床功能的改善。结论:1、骨性Ⅲ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其颞下颌关节症状较骨性Ⅰ类患者明显。2、牙合板治疗能显着缓解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症状。

王素梅[6]2015年在《颞下颌关节弹响与咀嚼肌功能紊乱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肌功能锻炼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常见于躯干四肢的肌功能锻炼,然而咀嚼肌进行肌功能锻炼的疗效研究较少。超短波理疗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理疗方式,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了比较咀嚼肌功能锻炼和超短波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的效果,指导临床颞下颌关节弹响治疗方式的选择设计了该实验,并且结合中医的经筋理论对颞下颌关节弹响发生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因颞下颌关节弹响来我院就诊的128例患者,年龄在14~65岁之间,病史为3天~2年,同时患者牙列完整未见异常,无明显咬合干扰和错合畸形,曲面体层片或CT检查未发现髁突骨质破坏,且无颌面部创伤史,既往无精神、心理疾患史。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之前均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以破除患者之前不良的生活或工作习惯。并且咀嚼肌功能锻炼要求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对发病原因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地进行肌功能锻炼。实验组指导患者进行咀嚼肌功能锻炼,并仔细反复确认患者已正确掌握咀嚼肌功能锻炼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上海产50型五官超短波治疗机对患者进行超短波理疗。实验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两周,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详细记录2周后复诊和3个月后随访的结果,采集记录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关节弹响出现的次数及时间,与初诊时记录数据比较,将弹响消失和弹响次数减少定义为治疗有效,将弹响次数无变化定义为治疗无效。采用SPSS17.0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复诊,实验组的64例患者弹响全部消失,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的64例患者33例弹响消失,20例弹响次数减少,11例弹响次数无改变,总有效率82.81%,两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回访,治疗组随访率95.31%,对照组随访率93.7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差异明显(χ2=22.004,P<0.05),3月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下降(χ2=4.306,P<0.05)。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实验表明,咀嚼肌功能锻炼和超短波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均有效,但咀嚼肌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的效果优于超短波理疗。且咀嚼肌功能锻炼让患者形成了良好的咀嚼肌运动习惯,以彻底破除不健康的运动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咀嚼肌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较超短波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的疗效更为显着,并且咀嚼肌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的远期效果也更加稳定。

贺洪远[7]2010年在《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及肌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文中指出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Arthrocentesis)是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DDw/oR)的一种有效方法,借助该治疗方法,正常的下颌运动得到恢复,疼痛得到减轻。各种类型咬合板作为一种传统的非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肌位咬合板是由国内王惠芸首先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咬合板,目前并没有关于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辅助肌位咬合板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报道,因此本究的目的为研究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辅助肌位咬合板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共有131个临床上诊断为Wilkes stagingIII期并且根据磁共振成像(MRI)确认为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病人纳入这个单盲试验中。临床诊断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标准来确定。双侧关节失状位和冠状位磁共振片在治疗前拍摄。所有的患者均进行颞下颌关节灌洗治疗。灌洗之后,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戴用肌位咬合板,单纯灌洗组患者不使用咬合板作为对照。所有病人术后均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在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之前分别记录最大张口度(maximal mouth opening MMO),100mm-可视疼痛标尺(visual analog scale VAS)数值,分别评价患者的下颌运动和疼痛,所有的测量指标在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随访记录。结果: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组包括68个患者(57个女性,11个男性),联合治疗组包括63个患者(58个女性,5个男性),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3.4岁(15-68岁)和36.3岁(16-64岁)。病程1周至2年不等,平均病程4个月。单纯灌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VAS和最大张口度的基线值相似(P>0.05)。两组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VAS都明显的减小(P<0.05),最大张口度都明显增大(P<0.05)。组间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灌洗组差别显着(均P<0.05),灌洗后应用咬合板控制疼痛和恢复张口度的效果更加迅速。结论:单纯的灌洗治疗和联合治疗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联合治疗缓解疼痛和恢复张口度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灌洗治疗。咬合板可以作为颞下颌关节灌洗治疗的一个有益补充。

李齐宏[8]2014年在《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颞下颌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之一,一般认为其异常受力是TMD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过大的压力和剪切力是导致髁突吸收和关节盘移位、穿孔的主要因素,颞下颌关节的受力分布情况、生物力学平衡同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发生、发展有很大联系。因此,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对理解TM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分析颞下颌关节各组织受到外力或者发生形变后组织内部的应力和应变情况。由于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直接测量人体颞下颌关节的受力情况,因此有限元法是目前研究颞下颌关节受力情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对于颞下颌关节的有限元研究多集中在最大力紧咬静态载荷下分析组织的应力、应变情况,认为在最大力紧咬的静态载荷下颞下颌关节可以受到最大的应力负荷。但颞下颌关节在开闭口等功能性运动过程中也受到不同的载荷,并且在下颌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随着髁突的移位关节盘也会出现移位和变形。目前在颞下颌关节盘运动过程的生物力学研究中,考虑到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位移和形变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不同开口位MRI影像重建颞下颌关节盘开口运动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正常人和TMD患者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的受力情况,并初步探讨了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开口运动过程颞下颌关节应变场的可行性。第一部分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的动态MRI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开口位颞下颌关节MRI影像在颞下颌关节动态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拍摄健康志愿者和TMD患者6-25mm开口过程中19个状态的右侧颞下颌关节的斜矢状位MRI影像,每个状态开口度递增1mm,每个状态选取同一断层影像进行研究,并制成电影模式,分别对右侧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和髁突的运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MRI可以较清晰的显示关节窝、髁突和关节盘轮廓,电影模式显示,关节盘和髁突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出现伪影和跳跃。翼外肌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出现收缩,牵拉髁突和关节盘向前向下移位。TMD患者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出现异常移位和形变。结论:不同开口度颞下颌关节MRI影像,可为研究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状况提供有益信息,并为下一步建立开口运动有限元模型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正常人开口运动关节盘应力分布的有限元研究目的:建立正常人开口运动关节盘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应用AutoCAD软件描记正常人不同开口位MRI影像中关节盘、髁突、关节窝轮廓,应用ANSYS软件重建不同开口位关节盘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位移加载的办法施加载荷,分析正常人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的受力情况。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形态,与正常关节盘有较好的相似性,可以较好地模拟开口运动过程关节盘的形变和移位。正常人在开口过程中关节盘后带受到拉应力的作用,并且随开口度增大而缓慢增大。关节盘前带在开口过程中也受到拉应力的作用,并且较大拉应力的作用区域同翼外肌的附着位置相近,认为翼外肌在开口运动过程中有牵拉关节盘向前运动的作用。中带在开口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压应力作用,应力值随开口度增大缓慢增大。正常人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受到剪切力较小。结论:根据不同开口位颞下颌关节MRI影像可以建立开口运动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的受力情况提供可能,关节盘受力随开口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常开口运动不会造成关节盘损伤。第叁部分TMD患者同正常人开口运动关节盘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TMD患者和正常人开口运动关节盘应力分布的差异情况。方法:根据TMD患者不同开口位的MRI影像重建不同开口状态关节盘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开口过程中TMD患者关节盘的受力情况,并同第二部分正常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MD患者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受到的应力明显大于正常人。TMD患者后带所受到的拉应力约为正常人的两倍,并随开口度增大而显着增大。TMD患者前带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拉应力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翼外肌功能亢进在TMD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TMD患者中带和后带所受到的剪切力也大于正常人。结论:TMD患者在开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受到异常应力作用,应尽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第四部分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分析开口运动颞下颌关节应变场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应变场的可行性。方法: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所采集的不同开口状态颞下颌关节图像进行分析,得到颞下颌关节的应变结果。结果: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所得到的颞下颌关节应变结果同实际形变情况基本相似,但也有部分数据奇异性较大。结论:通过MRI图像预处理技术的提高和数字图像相关算法的改进,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可以应用于颞下颌关节运动过程应变场客观精确的测量。

卡德尔牙·艾来提[9]2017年在《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变化的CBCT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变化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来探讨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颞下颌关节门诊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有长期偏侧咀嚼史的患者30例,在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健康人群30例行颞下颌关节的锥形束CT成像并获得叁维重建图像使用附带测量软件测量颞下颌关节在矢状位的图像进行测量对比双侧髁突位置的对称性。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30例偏侧咀嚼组与30例对照组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值相比较示:颞下颌关节的前、上间隙的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前、上间隙增宽,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咀嚼组与左侧对照组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值相比较示:两侧的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前、上间隙均增宽,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咀嚼组与右侧对照组颞下颌关节间隙前、上、后间隙相比较结果示: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咀嚼组与右侧咀嚼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相比较结果示:左侧咀嚼组与右侧咀嚼组两侧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值(p>0.0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偏侧咀嚼使得颞下颌关节的前、上关节间隙增宽,提示长期偏侧咀嚼可使双侧髁突位置同时向下向后移位,并再次证明颞下颌关节具有一定的联动性。

吴莹莹[10]2008年在《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对称性的叁维CT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下颌偏斜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可导致错牙合、下颌运动异常、牙周损伤、颞下颌关节疾病等。下颌偏斜患者上、下颌骨形态、位置左右不对称,影响颜面美观,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问题。下颌偏斜患者常伴有咬合功能异常,而咬合对髁突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咬合对称性与双侧髁突形态对称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下颌偏斜将引起髁突适应性改建,导致髁突、关节窝的形态以及髁突在颅面结构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如果超过其代偿范围,则可能会引起颞下颌关节病。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矫治的过程中,为了预防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损伤,我们首先要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基本形态、位置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以往髁突形态特征研究常使用全口曲面断层片,薛氏位片及颞下颌关节中央部(矢状向中1/3)断层片等二维平面图像,但是通常的X片、CT影像及核磁共振等二维影像常因颅面结构重迭、X光片图像放大及头部旋转引起图像失真;而且仅能从某个平面的某个剖面观察其结构改变,不能观察其立体结构改变。而目前基于CT影像的叁维重建技术有效克服了二维图像的局限性,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髁突形态及位置特征。本研究对20例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及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两侧髁突形态进行叁维CT测量分析,评估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关节窝形态特征、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特征及其对称性。研究目的(1)测量、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叁维形态特征,并评估其双侧对称性;(2)测量、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的关节窝叁维形态特征,并评估其双侧对称性;(3)测量、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相对关节窝及颅面结构的叁维位置特征,并评估其双侧对称性。研究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下颌偏斜患者20名(男12人,女8人,汉族,年龄19-36岁)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20名(男11人、女9人,汉族,年龄19-33岁)。于牙尖交错位进行CT扫描,并进行叁维CT影像重建。CT图像以Dicom3.0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存储,使用Mimics 8.13软件读取图像,进行CT影像叁维重建,并采用图像分割及区域重建技术分离上、下颌骨,显露完整髁突、关节窝及关节结节形态。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建立相关测量参照平面。实验结果(1)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发生非对称性改建,表现为:与偏斜侧相比,偏斜对侧髁突高度、内外径、乙状切迹高度及髁突顶点至最外点距离显着增大,而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及最前、顶、后点成角减小。由此可以看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垂直向高度、冠状面宽度小于偏斜对侧,且髁顶点位置较偏斜对侧向下移位,说明偏斜侧髁突形态相对偏斜对侧更为圆钝。(2)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关节窝形态非对称性改建不显着,仅表现为偏斜对侧关节窝内外径及关节窝后斜面倾斜角较偏斜侧增大。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关节窝后斜面倾斜角这一测量指标的非对称性改变比较显着(P﹤0.01),其余各测量指标的双侧不对称性并不显着(P﹥0.05)。(3)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相对关节窝空间位置改变不明显,仅偏斜对侧关节内间隙较偏斜侧减小。而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在颅面部的空间位置发生了显着的非对称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双侧髁突各分析平面与颅面各平面的交角差异显着(P﹤0.01)。即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冠状面相对CP、MS,髁突矢状面相对CP、MS平面,髁突水平面相对CP、FH平面均发生了一定方向的旋转。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相对颅面结构的空间位置发生了显着的非对称性改变。即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对侧髁突相对颅面结构存在向前、向下及向内旋转,而偏斜侧髁突则存在向后、向上及向外的旋转。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及位置的非对称性改变可引起颞下颌关节区域的适应性改建。髁突形态发生非对称性改建、关节窝形态及髁突在颅面部的相对空间位置也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以适应不同咬合功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T-Scan Ⅲ和JVA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分析的临床研究[D]. 李园林. 昆明医科大学. 2016

[2]. 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咬合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D]. 张晓筱.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3]. 青少年上颌Wilson曲线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D]. 易文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8

[4]. 精神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联研究[D]. 刘海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5]. 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比较及牙合板缓解TMD症状作用的研究[D]. 林晨欢. 福建医科大学. 2012

[6]. 颞下颌关节弹响与咀嚼肌功能紊乱相关性研究[D]. 王素梅. 青岛大学. 2015

[7]. 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及肌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D]. 贺洪远.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8]. 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D]. 李齐宏. 第四军医大学. 2014

[9]. 偏侧咀嚼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变化的CBCT研究[D]. 卡德尔牙·艾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10].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对称性的叁维CT分析研究[D]. 吴莹莹.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标签:;  ;  ;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异常(牙合)接触病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