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麦论文_牟丽明,程小虎,史丽萍,王建兵,严明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小麦,氮素,小麦,产量,定西,干热风,水分。

春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牟丽明,程小虎,史丽萍,王建兵,严明春[1](2019)在《春小麦新品种定西48号选育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西48号是以自育品系7021为母本、临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710.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4.01%。定西48号生育期101 d,幼苗习性直立,叶色深绿,株高96.2 cm,穗长8 cm,穗长方形,籽粒饱满、红色,硬质,籽粒千粒重49.9 g,容重715.1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7 g/kg,湿面筋309 g/kg,沉降值33.0 mL,赖氨酸4.0 g/kg。适宜在海拔1 700~2 300 m,年降水量350~400 mm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旱地种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郭莹,王勇,杨芳萍,刘忠元[2](2019)在《49个春小麦品种在甘肃河西灌区的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甘肃省春小麦品质育种的基因库,2018年从澳大利亚、国内宁夏及内蒙古等地搜集引进春小麦材料49份,在武威黄羊镇设置了引种试验,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鉴定评价的结果表明,有1份材料未拔节,其余48份材料均正常成熟,抽穗期为5月26日至6月12日。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育小穗数的变异系数(38.75%)最大,可育小穗数变异系数(9.36%)最小;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2.02)最大,株高(1.79 cm)最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依据田间表现和农艺性状筛选出了产量高、长势好,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武春10号、陇春30号、巴09-520、甘春20号。(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杨建平,李鹏兵,卢伟鹏,张龙龙,李召峰[3](2019)在《滴灌春小麦水分截获量及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1管6滴灌模式"下,滴灌春小麦水分截获量及不同品种远近行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分析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在"1管6滴灌模式"下,春小麦品种来自新疆、内蒙古、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品种(系),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在小麦发育关键时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植株各部位的氮素积累量。【结果】"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麦生长的重要阶段拔节期-孕穗期与孕穗期-开花期远行R3灌水截获量为59与56 mm,与该时段最大蒸散量62与43 mm相近;小麦品种开花期各器官氮营养指数、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转运氮、籽粒蛋白质的行间降低幅度均小于灌水截获量的降低幅度(R2与R3相对于R1依次降低33.6%与60.3%);小麦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收获指数R2与R3相对于R1依次升高(津强7号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依次降低);各器官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再转运氮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1,茎鞘、叶片、穗的再转运氮与对应的开花期氮营养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0.643、0.717,籽粒氮素积累量与再转运氮、花后氮素积累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与0.737。【结论】"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麦各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不会受到水分胁迫;植株体内营养状况越好,花前氮素转运量越大;籽粒氮素主要来源于花前氮素的转运,"1管6滴灌模式"下,远行R2与R3的花前氮素转运率、转运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收获指数相对于R1会升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杨志捷,金林雪,武荣盛,王惠贞,吴瑞芬[4](2019)在《基于GIS的内蒙古春小麦干热风风险精细化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0年内蒙古地区春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6—8月)119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春小麦品种试验的发育期观测资料以及1987—2015年春小麦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资料等,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开展内蒙古春小麦干热风风险精细化区划与评估,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区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北部及鄂尔多斯市西北部春小麦发生干热风灾害的风险最高,大兴安岭山区、东部偏南区西部的燕山丘陵及阴山南麓发生干热风灾害的风险最低,其余地区为风险中值区及中低值区。区划结果与内蒙古各地春小麦千粒重及产量变化的实际情况较吻合,可为春小麦干热风灾害防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李娜,张峰举,许兴,肖国举,罗成科[5](2019)在《气候变暖将显着降低引黄灌区春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N)、磷(P)、钾(K)养分吸收利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为预测气候变暖对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3月在宁夏银北引黄灌区宁夏大学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品种为‘宁春50号’,供试肥料为磷酸二铵和尿素。采用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进行野外增温,每个小区内分别设置一组红外灯管作为增温装置、一套自动控温电子设备与一组可移动温度传感器作为控温装置,增温装置直接连接控温装置以使增温梯度达到预设水平,增温时间为昼夜不间断增温。以春小麦冠层自然温度为对照温度(增温0℃,CK),设置4个增温梯度(0.5℃、1℃、1.5℃、2.0℃)处理。于苗期、拔节、抽穗、灌浆、灌浆后10天、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叶、茎、穗的N、P、K养分含量,计算地上部各器官的养分累积吸收量、养分分配率和地上部植株养分累积量,并测定春小麦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和产量。【结果】增温0.5℃,春小麦植株苗期干物重、拔节期地上部各器官N、P、K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CK。增温1.0℃,苗期植株N、K含量和N素吸收量以及拔节期叶片的N、P、K含量显着高于CK,较对照提高3.2%~23.7%。增温1.5℃,仅苗期植株K含量显着高于CK,较对照提高22.2%。增温2.0℃,从苗期开始各项指标均显着低于CK。拔节期以后,除增温0.5℃春小麦K素含量与CK差异不显着外,其余指标均显着低于CK,春小麦成熟期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增温2.0℃,分别较对照降低53.7%、24.1%、13.4%、21.7%。增温梯度越大,各指标下降的幅度越大。【结论】春小麦苗期温度升高0.5℃~1.0℃尚有利于拔节期前春小麦对N、P、K养分的吸收,但拔节期后增温超过1.0℃以上都会对N、P、K养分吸收产生显着负作用,导致使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累积量减少,千粒重、穗粒数等降低,并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6](2019)在《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用滴灌的方式种植棉花、加工番茄等中耕作物,在生产上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在密植作物小麦方面虽然在生产中创造了高产,但高产的重演性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对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生长、根系发育等方面前人虽然已做了研究,但研究内容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对滴灌小麦田间毛管布置、生长发育规律及增加管行比后小麦的抗旱机理等方面均缺乏深入了解。在现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明确滴灌小麦产量形成机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水平,对于维持新疆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各个小区灌水量与施肥量一致的情况下,共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1管8行(TR8)叁种处理,其中TR4为对照。分别是两根滴灌带之间种植4行小麦,带间距为6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6行小麦,带间距为9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8行小麦,带间距为120cm。15cm等行距条播,供试品种为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每个处理重复3次。测定分析了不同布管方式下距滴管不同位置行(滴管单侧第1行定为R1,第3行定为R3)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及籽粒产量形成特征。【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不同布管方式下滴灌春小麦不同行间的单茎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R1>R2>R3>R4。新春44号的株高显着高于新春22号的株高,TR4与TR6平均株高显着高于TR8的平均株高。新春44号TR4的产量最高,TR8的产量最低;不同行间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R1>R2>R3>R4,且产量及产量叁因素行间都呈现极显着的差异,品种间有效穗数呈现显着差异,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都呈现极显着差异。【结论】随着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及产量叁因素都相应的减少,且距离滴灌带越远,行间的各项指标也都在减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万文亮,郭鹏飞,胡语妍,刁明[7](2019)在《调亏灌溉对新疆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资源短缺是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小麦是新疆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利用合理的灌溉模式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干旱绿洲区节水农业的关键。目前关于调亏灌溉对小麦生长发育已有不少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以大田漫灌或盆栽为主,水肥流失依然严重,且不能代表新(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建平,吕钊彦,李卫华,姜东[8](2019)在《滴灌对新疆不同基因型春小麦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发展滴灌小麦是新疆等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高效节水生产发展的方向,但与滴灌棉花、滴灌玉米等大株型、宽行距作物采用的"1(条滴灌)管1(行作物)"或"1管2"不同,滴灌小麦为窄行距种植,需采用"一管多"的种植模式,以降低滴灌毛管成本。目前新疆主要推广相对成熟的"1管4"滴灌模式,但这种模式仍存在滴灌毛管用量大,用水量偏大等导致的成本偏高、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扩大管行比(滴灌毛管与小麦行数比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仅涉及1个春小麦品种,不同小麦品种间是否存在差异,尚无报道;【材料与方法】在"一管6"滴灌条件下种植来自新疆10个春小麦品种,调查了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的(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伤流液、根干重;【结果与分析】"一管6行"滴灌模式下,新春40号和新春44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其行间平均产量分别为7854 kg hm-2与8023 kg hm-2,同时新春40号和新春44号的R1、R2、R3产量行间差异不显着;低行间差异的五个品种中,产量构成叁因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值最大,且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小,与穗粒数与穗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353与0.0271,可通过增加其千粒重来增加产量。高行间差异五个品种中,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相互制约;低行间差异的五个小麦品种中其穗粒数、千粒重、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伤流液五个形态指标与产量间呈成正相关,且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在高行间差异的五个小麦品种中,叶面积指数、穗数与产量间呈极显着相关,千粒重与产量间呈显着相关;新春40号和新春44号均有较大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根干重、伤流液,同时这些指标的行间变异系数较小;【结论】"一管6滴灌模式",新春40和新春44其产量行间变异小,且产量高,符合新疆滴灌小麦品种高产稳产的筛选条件。"一管6滴灌模式下",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好,可以作为指导新疆滴灌小麦生产的指标。同时千粒重的128提高有助于新疆滴灌小麦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龙龙,杨建平,卢伟鹏,万文亮,刁明[9](2019)在《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灌溉水不足是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新疆小麦生产主要采用相对于漫灌更为节水的滴灌方式进行,但目前主推的"1管4"(两条滴灌带间4行小麦)滴灌模式滴灌毛管用量大、生产成本较高。扩大管行比至"1管6"可显着降低滴灌毛管成本,然而扩大管行比会使远行小麦水肥供应不足,进而造成小麦减产。本试验结合新的种植策略以期达到在扩大管行比情况下消减小麦行间产量差异,进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为新疆滴灌春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8年4月至7月在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试验场二连进行,供试品种为新春22号(N1)和新春44(N2),本试验设置叁种滴灌模式"1管4"(TR4),"1管6"(TR6),"1管6"(TR6(S))缩行处理,种植模式如图1所示。滴灌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500 m~3·hm~(-2),全生育期施纯氮300 kg·hm~(-2),氮肥为46.4%的普通尿素,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05kg·hm~(-2)。播种方式为机播。成熟期分小麦行测产。【结果与分析】如表所示叁种滴灌模式下,千粒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N2TR4模式行间平均产量最高,为8308kg hm~(-2),N1TR6模式行间平均产量最低,为7143 kg hm~(-2)。与N1TR4模式相比,N1TR6(S)模式行间平均产量降低幅度小于N1TR6模式行间平均产量降低幅度;与N2TR4模式相比,N2TR6(S)模式行间平均产量降低幅度小于N2TR6模式行间平均产量降低幅度。新春44行间平均产量整体高于新春22行间平均产量,新春44品种也具有一定优势。TR6(S)模式与TR4模式相比,行间平均产量降低较小,同时也减少了滴灌带的使用量。【结论】TR6(S)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行间差异,同时降低滴灌带的使用量,节省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郭瑶,陈桂平,王巧梅,殷文,樊志龙[10](2019)在《玉米免耕留膜可减少后茬轮作春小麦水氮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其收获后地膜的完整率仍高达70%。研究后茬小麦继续利用该地膜条件下相适应的水氮耦合管理,以期最大化发挥农资的效益,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6—2017年度,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小麦轮作田进行叁因素裂区田间试验。选择头茬玉米进行免耕(NT)和传统耕作(CT)的田块,在后茬小麦播种时,保留免耕玉米的覆盖地膜,免耕进行小麦播种,而在传统耕作玉米地块,清理残膜,粉碎后翻入土壤中。在两种耕作处理方式下,设传统灌水减量20%(1920m3/hm2,I1)和传统灌水量2400 m3/hm2 (I2)两个灌溉处理,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与传统施氮225 kg/hm2 (N3)叁个施氮水平,组成12个处理。从春小麦出苗20 d后,每15 d采集植株样,测定各器官含氮量,计算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留膜各处理显着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两年提高10.9%~14.2%。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20%处理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传统耕作、灌水与施氮处理提高4.3%~6.1%。免耕较传统耕作提高了春小麦叶、茎营养器官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免耕同步集成减量20%灌水+减量20%施氮(NTI1N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40%(CTI1N3)处理叶、茎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分别提高31.9%~45.7%与54.5%~61.5%,转运率分别提高15.5%~16.3%与20.8%~23.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3.3%~29.0%与26.4%~36.7%。NTI1N2处理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与氮素收获指数,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15.2%~22.0%与7.6%~10.0%。【结论】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前茬免耕玉米覆盖的地膜对后茬小麦生长依然有显着效果。而且,此时减少20%的常规灌水量和常规施氮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应推广玉米收获后采用免耕,并在后茬小麦继续使用覆盖的地膜,同时减少20%的灌水量和氮肥施用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春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丰富甘肃省春小麦品质育种的基因库,2018年从澳大利亚、国内宁夏及内蒙古等地搜集引进春小麦材料49份,在武威黄羊镇设置了引种试验,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鉴定评价的结果表明,有1份材料未拔节,其余48份材料均正常成熟,抽穗期为5月26日至6月12日。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育小穗数的变异系数(38.75%)最大,可育小穗数变异系数(9.36%)最小;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2.02)最大,株高(1.79 cm)最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依据田间表现和农艺性状筛选出了产量高、长势好,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武春10号、陇春30号、巴09-520、甘春20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牟丽明,程小虎,史丽萍,王建兵,严明春.春小麦新品种定西48号选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郭莹,王勇,杨芳萍,刘忠元.49个春小麦品种在甘肃河西灌区的表现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9

[3].杨建平,李鹏兵,卢伟鹏,张龙龙,李召峰.滴灌春小麦水分截获量及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J].新疆农业科学.2019

[4].杨志捷,金林雪,武荣盛,王惠贞,吴瑞芬.基于GIS的内蒙古春小麦干热风风险精细化区划[J].干旱气象.2019

[5].李娜,张峰举,许兴,肖国举,罗成科.气候变暖将显着降低引黄灌区春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万文亮,郭鹏飞,胡语妍,刁明.调亏灌溉对新疆滴灌春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杨建平,吕钊彦,李卫华,姜东.滴灌对新疆不同基因型春小麦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9].张龙龙,杨建平,卢伟鹏,万文亮,刁明.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郭瑶,陈桂平,王巧梅,殷文,樊志龙.玉米免耕留膜可减少后茬轮作春小麦水氮用量[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特有植物垂直分布图基因及其突变体ABBC/ABBBC的比较分类/分级系统结构图钾对春小麦LAI的影响甘肃春小麦产量分布气温(a)及降水(b)EOF1时间系数与春小

标签:;  ;  ;  ;  ;  ;  ;  

春小麦论文_牟丽明,程小虎,史丽萍,王建兵,严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