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唐宋诗之争

小议唐宋诗之争

青岛大学文学院梁靖茹

关键字:唐诗;宋诗;差异

1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

对于唐宋诗风的差异,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缪钺先生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论宋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恰如两个朝代的审美和文化差异,探究其原因,我们应当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视角进行分析。

政治层面上,唐朝是一个强盛富庶的大一统帝国,文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武有平定突厥东灭高句丽新罗之功业,这给了唐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有着浪漫的感性之光,所以唐人喜欢歌颂“大”“丽”的事物,如李白所写的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而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史书喜称这个时代为“辽宋夏金元”,北宋多次遭受周边少数民族侵犯,称臣纳贡,而靖康之难后更是连徽、钦二宗都被金国掳走,受尽耻辱,其后的南宋偏安一隅。这样的政治状况使得宋代文人的心态内敛,平和而透彻,他们没有膨胀的自信心,只有清冷的理性之感。

经济层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宋代取消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文人们经常连夜沉醉在勾栏瓦舎之间,从而促进了词的兴盛,于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以词抒情,而将诗当做言志议论的途径。

文化层面有两角度值得关注。首先是科举制度的普遍应用,唐代时科举制度兴起不久,门阀贵族政治并没有完全废除,文人做官的途径有限,于是他们普遍通过“行万里路”的漫游来丰富人生阅历,而后写诗进行干谒求官,所以他们的诗歌大多清新自然,无太多雕琢的痕迹。宋代科举制发展完善,宋朝的君王重视文官,他们有着优厚的经济待遇还能恩荫子孙,所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读书风气,宋代士大夫普遍立于书斋“读万卷书”,于是他们“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雕琢与生新的特点突出。其次是唐代思想界儒释道并行,崇道风气更胜,于是唐诗有仙风道骨之感,如严羽所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际可求。”(《沧浪诗话》)。而宋代是理学兴起的时代,社会崇儒风气颇盛,从而宋诗的理趣更强,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乍一看是写池塘水清,实则阐发读书的道理。

2唐宋诗风差异的表现

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文学史上“尊唐”和“崇宋”两派争论不休,如清代陈梓在其《定泉诗话》中所讲:“唐诗出于史,含蓄不尽而深合于经;宋诗出于经,而尚于议论不留余地,徒类于史体而已。”又有元代傅若今在《诗法议论》中所讲“大概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于达性情,宋诗主于立论。”虽然看似都是批评宋诗,但是也点出了宋诗议论和硬瘦的特点。

2.1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唐诗主性情,正如元好问所言“唐贤所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遗山先生文集》这就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口无遮拦,敢说敢做,喜怒形于色。而宋诗主理,他们爱在诗中发表意见,张扬思想,阐述道理,而不仅仅是抒情寄慨,但这并不是说宋诗就没有“情”,只是更加注重“理”,这就像一个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含蓄内敛,字句斟酌富于内涵,喜怒不形于色。

唐诗主情,那么情感的表达常常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而唐人对于诗歌的热爱是不分贵贱不分年龄的,上至皇室贵族,下至百姓歌妓,都以诗歌为乐。最有代表的是白居易,他作诗力求“老妪能懂”,通俗浅近,长安的歌妓因为能背《长恨歌》而身价倍增。可以说唐人的生活处处有诗,人们用诗歌来倾诉感情,充满天趣和真诚。宋诗主理,可以说宋诗是在前代诗歌达到鼎盛的基础上开启的,他们力求生新,有自己的风格,而宋代文人们又发明了适合抒情的“词”“说话”等前途无限的文学样式,于是他们的诗歌中便少了些“情”的韵味,从而“理”的方面就突出出来,这并不是说宋人“无情”,否则又怎么能写出取象新颖,譬喻贴切的意象呢?如苏轼写雨后的山景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又如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这些都是精妙的意象,让人眼前一亮。

2.2唐诗韵丰,宋诗意胜。

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分为两种,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自然意象是对自然风景的感悟和描绘,通常是借景抒情,唐人惯用之。而人文意象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典故的利用上,需要诗人有丰厚的学识,这正是宋人的优势。

唐诗借景抒情如《春江花月夜》者,有美称之“孤篇压全唐”,通篇描绘由江上明月所引发的想象与愁思,玲珑有致,境界浑成。唐代有诸多擅长描绘山水的大家,如王孟李白等人,但宋人视之,或以“乱云敷空,寒月照水”,稍显空洞,故唐诗不以意取胜,而以韵丰为妙,正如翁方刚所说的“唐诗妙在虚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亦是也。李商隐的诗犹为含蓄风韵,如他的讽刺诗《龙池》写道“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办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该诗乃是讽刺唐明皇纳子媳之事,前三句均写宫廷宴会的奢华与欢乐,而最后一句薛王和寿王的对比乃是点睛之笔,寿王为何长夜难眠?乃是因为“敞云屏”后看到了自己的前妻杨玉环。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寿王痛失爱妻的心情,辛辣而微妙地讽刺唐明皇的乱伦行为,留给我们一张珍贵的历史写真。

宋诗喜在诗句中化用典故,以才学为诗,所以诗句中的内容充实,容量大,在唐代诗人中,广泛用典内容充实也仅有杜甫和李商隐能做到,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语,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盛唐时期的贫富差距,触目惊心。但在宋诗中,这样大容量的诗句比比皆是,黄庭坚便是典范,他主张“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着力于生新,如他写老友重逢之情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又如《登快阁》中连用“痴儿”“倚晚晴”“落木”“澄江”“断弦”“青眼”等典故,有的是借前人趣事为典,有的是化用前人诗句为典,譬如颈联的“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便是化用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以及阮籍青白眼之事(《晋书·阮籍传》)。而颔联写景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则是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和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意境。此诗用典精确,心思巧妙,读来满口生香,别有一番韵味。宋诗中还有许多不写景直接发表议论的诗,如苏轼的《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又如徐守信的《绝句》“汲汲光阴似水流,随时得过便须休。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为儿孙作马牛。”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宋诗的议论特质。

3结语

唐宋诗歌有区别,但并不分裂,唐人亦有作宋诗之音者如杜甫、韩愈、贾岛者,宋人亦有作唐韵者如苏轼、王安石、陆游者,这代表了两个朝代不同的审美风向,而唐诗丰腴,宋诗劲瘦,唐诗主情,宋诗重意,各有其长处,不应贬宋崇唐。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

标签:;  ;  ;  

小议唐宋诗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