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_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刘颖,郑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养分,生态系统,生物量,红壤,产量,肥力,奶牛场。

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刘颖,郑雨[1](2018)在《黑龙江省水稻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黑龙江省水稻施肥效率,于2016和2017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最佳施肥处理(OPT)、在OPT基础上不施氮肥(OPT-N)、不施磷肥(OPT-P)、不施钾肥(OPT-K)、不施硫肥(OPT-S)、不施锌肥(OPTZn)、不施硼肥(OPT-B)、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CK)9个处理,探讨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循环、肥料利用率及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最佳施肥处理(OPT)相比,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不施肥平均减产52.1%,土壤供给能力仅为47.9%。在最佳施肥处理(OPT)基础上,减氮、减磷、减钾、减硫、减锌、减硼和农民习惯施肥(FP)分别减产32.1%、14.8%、13.0%、5.9%、9.1%、8.2%和7.2%;经济效益分别降低30.6%、14.0%、11.9%、5.7%、9.1%、8.2%、和6.6%。OPT处理水稻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5.9%、27.5%和42.7%,较FP分别增加6.0、5.9和3.4百分点;OPT处理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为19.2、20.4和15.6kg·kg-1,较FP分别增加5.7、9.2和7.6kg·kg~(-1)。农民习惯施肥(FP)处于氮肥盈余较多、磷肥基本平衡、钾肥处于严重亏缺状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玉铭,孙宏勇,李红军,刘小京,胡春胜[2](2016)在《环渤海低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以及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地力的持续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4年河北省南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从1985年到2014年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利用1981年第2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测南皮县域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数据,探讨了耕层土壤养分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85—2014年南皮县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均呈持续上升趋势,NPK养分输入由10 701 t增加至23 386 t,年递增率2.33%;NPK养分来源结构略有不同,NP来源以化肥为主,其次是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有机肥源;而K素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源。农田养分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占养分总输出的80%以上,NPK总输出由1985年的9 093 t增加到2014年的18 846 t,年均增速2.17%。从养分表观平衡的角度看,从1985年到2014年NP始终有大量盈余,P素盈余大于N素,N和P表观平衡率分别为16.8%~34.2%和26.9%~65.5%;若考虑有机氮的有效性问题,1985—2000—2014年3个时段有效氮盈亏率依次为18.1%、6.5%和-7.8%,有效氮平衡由盈余转向亏缺;而K素经历了由赤字逐渐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33.5%赤字发展至2014年的33.6%盈余。受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影响,南皮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发生了显着变化,1981—2015年有机质由8.62 g·kg~(-1)增至14.0 g·kg~(-1),增幅62.4%;全氮由0.542 g·kg~(-1)增至0.908 g·kg~(-1),增幅67.5%;有效磷由2.0 mg·kg~(-1)增加到20.8 mg·kg~(-1),增加了9.4倍。而碱解氮和有效钾变化不明显,分别由70.5 mg·kg~(-1)和141 mg·kg~(-1)增加到71.8 mg·kg~(-1)和147 mg·kg~(-1),相对增幅仅为1.8%和4.2%。建议今后南皮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推广秸秆还田,通过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养分管理中应提倡"稳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养分进入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佟玉欣,胡军祥,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3](2014)在《平衡施肥对籽用南瓜产量效益、品质及养分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籽用南瓜为试材,设置不同施肥量梯度处理,明确施肥对籽用南瓜养分吸收特征及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白瓜籽产量均高于不施肥对照(CK)处理,其中最佳(OPT)处理(N 55kg/hm2、P2O582.5kg/hm2、K2O 67.5kg/hm2)的产量最高。不施氮、磷、钾肥分别减产了23.1%、19.3%和11.1%,CK减产32.2%。不施氮、磷、钾肥收入平均减少了3 583、2 681、1 411元/hm2;不施肥收入减少了3 666元/hm2。在最佳处理的基础上,不施氮肥(O-N)除了会影响籽用南瓜对氮素的吸收外,还会影响其对磷钾肥的吸收;在最佳处理的基础上,分别不施磷肥(O-P)和钾肥(O-K),会影响籽用南瓜对氮、钾和氮、磷的吸收,进一步说明平衡施肥可以有利于籽用南瓜对养分的均衡吸收。氮肥的农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磷、钾肥。氮肥的肥料利用率最高,其次为钾、磷肥。适量的氮肥用量可以提高籽用南瓜的整体品质,磷肥可以提高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钾肥可以提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16期)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4](2012)在《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采用多点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玉米平衡施肥对产量、肥料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为23.9%、磷肥为9.0%、钾肥为11.8%、硫肥为6.8%、锌肥为7.5%、硼肥为5.4%,土壤供肥能力为69.4%。最佳处理(OPT)氮的平衡系数平均为0.91、磷的平衡系数0.93,均小于1,说明150~165 kg/hm~2氮素投入和55~82.5kg/hm~2磷素投入略低,养分平衡处于亏缺状态;钾的平衡系数平均为0.43,远远小于1,说明75kg/hm~2钾素投入过低,养分平衡处于严重亏缺状态。OPT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2%,磷肥利用率为27.3%,钾肥利用率为46.7%;OPT-N磷肥利用率为4.9%,钾肥利用率为0;OPT-P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为20.7%,钾肥利用率为27.6%;OPT-K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为19.9%,磷肥利用率为12.2%,可见,平衡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OPT处理氮、磷、钾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4.1 kg/kgN、13.6kg/kgP_2O_5和15.5kg/kgK_2O。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N1.81kg、P_2O_50.63 kg、K_2O1.90 kg,N:P_2O_5:K_2O=2.87:1:3.02。(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涂远璐,白云峰,严少华,刘建[5](2012)在《基于养分循环的种养生态平衡匹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协调农牧结合系统中的种养生态平衡关系,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根据养分平衡理论,分析作物秸秆—畜禽和畜禽粪便—农田的养分循环利用过程,建立作物的秸秆载畜量和作物的农田纳畜量定量化数学模型。针对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秸秆营养特点、作物需肥量及畜禽营养需求量和排放量,定义单位面积土地消纳畜禽粪便能力和提供畜禽饲料能力的家畜标准单位,为更加精确地"以地定畜"、建立区域畜禽养殖规模与农田容纳量之间的平衡与匹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丽[6](2011)在《奶牛场—葡萄园复合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与牛舍环境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奶牛养殖和葡萄种植的农牧综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其养分流向、养分循环和养分盈亏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养分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动分配规律以及对环境的贡献,并对牛舍的有害气体进行了监测。经过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试验期间,舍内硫化氢浓度、氨气浓度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标准规定的范围,大部分时间点温湿度和风速均不符合标准规定。舍内温湿度和风速对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舍内温度变化趋势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相反,与硫化氢浓度和氨气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就试验Ⅰ期来说,硫化氢浓度与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温度每升高1℃,硫化氢浓度增加0.074mg/m3。舍内湿度变化趋势与硫化氢变化趋势相反,与二氧化碳浓度和氨气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且就试验Ⅰ期,湿度每增加1%,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401.334mg/m3。风速的变化趋势与有害气体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对有害气体浓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试验的四个时期内,舍内二氧化碳浓度、硫化氢浓度和氨气浓度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影响。二氧化碳浓度与硫化氢浓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二氧化碳浓度与氨气浓度变化趋势一致;氨气浓度与硫化氢浓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试验Ⅱ期舍内氨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硫化氢浓度最低。试验Ⅰ期舍内氨气浓度最低,硫化氢浓度最高。试验Ⅲ期和试验Ⅳ期的氨气浓度和硫化氢浓度在试验Ⅰ期和试验Ⅱ期之间变动。试验Ⅳ期的二氧化碳浓度最低。2.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是奶牛场子系统氮磷钾养分的输入主要来源,饮用水和冲洗水的输入不到1%。氮磷钾养分的主要输出项是粪尿,其中的大部分氮磷钾养分又分配给了固体粪便。大量元素中,氮的循环通量为11967.21kg,循环强度最大,磷的循环通量最小,对系统外输入依赖最大。钙的循环通量大于镁的,铜的循环通量大于锌的。牛群钾利用率最低,氮磷利用率也不高。镁低于钙的,铜低于锌的。磷和铜的粪尿贮存率低,即经粪尿的回收率均很低,在粪尿管理中损失较多。养分在奶牛场子系统中均存在盈余,大量元素中,磷的盈余率最高,在70%以上;镁的盈余率高于钙的;铜的盈余率高达96.83%。磷和铜对环境的威胁最大。建议改善管理提高磷、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3.葡萄园子系统养分的循环各具特点。氮主要经腐熟有机肥输入,经果实输出;磷和钾主要经化肥输入,经修剪枝条输出。钙镁铜锌的输入项有机肥、灌溉水和鲜粪,且以灌溉水输入为主,主要经修剪枝条输出。葡萄园养分利用钾的循环通量为3578.79kg,较氮磷高。镁对系统外输入依赖性大于钙的,锌对系统外输入依赖性大于铜的。葡萄园养分利用率和葡萄养分转化率均很低。养分在葡萄园子系统中均有盈余,盈余率均在98%以上。其中氮磷的盈余率稍低一些。盈余的养分对环境的威胁不容忽视。建议降低葡萄园子系统的养分投入,并合理搭配投入的养分比例。4.复合生态系统养分的主要来源是饲料和化肥,其中氮和钙镁铜锌以饲料输入为主,磷素和钾素以化肥输入为主。养分主要通过粪尿输出,而非农产品。奶牛场子系统的养分主要通过有机肥流入葡萄园子系统。与两个子系统相比,复合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量较大,养分盈余率有所降低,表明复合生态系统较两个子系统稳定性好,可持续性强,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但是磷和铜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盈余率依然很高,分别为80.19%、96.84%,是威胁环境的主要营养元素。通过养分循环与平衡的角度来讲,奶牛场子系统在复合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总之,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养分的循环利用,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和转化率。复合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全解决该问题需要为奶牛场匹配足够的可消纳粪污的土地。就本试验管理条件来说,葡萄预期亩产量为1500~3000kg时,120头奶牛场需要匹配1767~1325.8亩的葡萄园。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采用沼气发酵的方法处理奶牛场子系统产生的全部粪污,还需要再建500立方米的沼气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高述超[7](2010)在《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城市森林被称为“城市之肺”,在改善城市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突出,因此对城市森林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城市森林显着的生态功能也备受各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在长沙城市选择樟树、马尾松人工混交林,对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生物量结构特征、林分生产力、养分循环及生态系统碳素贮量及碳平衡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1.林地土壤pH值为4.69,属酸性土壤;自然含水量为21.77%;总孔隙度为44.59%;有机质含量为17.59 g·kg-1;全N含量0.99 g·kg-1;全P含量1.13 g·kg-1,且N素、P素有效率低,仅为2%;全K含量6.13 g·kg-1,属于低水平,速效K含量150.15 mg·kg-1,属适量K型土壤;全Ca含量0.79 g·kg-1,全Mg含量3.00 g·kg-1,均为低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以Fe最高,为60797 mg·kg-1,Cd最低,仅为1.18mg·kg-1,微量元素含量高低依次排序为:Fe>Mn>Zn>Cu>Pb>Ni>Co>Cd,并呈现Mn被淋溶而向土壤下层迁移,Cu、Fe、Zn、Cd、Ni、Pb、Co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淋溶作用不明显的规律。2.森林生态系统中,樟树单株生物量为191.12 kg,马尾松为291.97kg,山矾为29.37 kg,对蕚山矾为18.04 kg。4个树种单株生物量均为树干最高,且显着高于树皮、树枝、树叶和树根(p<0.05)。按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顺序,樟树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马尾松、山矾和对蕚山矾则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林冠层常绿阔叶速生樟树和常绿针叶速生马尾松均为24年生,而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比樟树大1.5倍;下木层山矾与对蕚山矾均为20年生的常绿阔叶树种,山矾单株生物量大于对蕚山矾1.6倍。表明林木个体生物量大小是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而环境的影响则是次要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为76.14 t·hm-2,其中樟树为28.67 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37.7%;马尾松为17.51 t·hm-2,占23.0%;山矾22.91 t·hm-2,占30.0%;对蕚山矾7.05 t·hm2,占9.3%。灌木层生物量为16.15 t·hm-2,其中木姜子1.47 t·hm-2,黄栀子0.64t·hm-2,幼树14.04 t·hm-2。草木层生物量为0.22 t·hm-2,其中狗脊蕨0.15 t·hm-2,凤尾蕨0.03t·hm-2,棕叶芦0.04 t·hm-2。层外层生物量为0.05 t·hm-2,其中菝葜0.02 t·hm-2,鸡矢藤为0.03t·hm-2。死地被物层生物量为5.00 t·hm-2,其中未分解(L)层为0.53 t·hm2,半分解(F)层为2.57 t·hm-2,已分解(H)层为1.90 t·hm-2。林内年凋落物生物量为7601.66 kg·hm-2·a-1;其中凋落针叶量为3541.22 kg·hm-2·a-1,凋落阔叶1878.20 kg·hm-2·a-1,落果796.67kg·hm-2·a-1,有机碎屑1385.57 kg·hm-2·a-1。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为4.85 t·hm-2·a-1,其中樟树为2.62 t·hm-2·a-1,马尾松0.73 t·hm-2·a-1,山矾1.14 t·hm-2·a-1,对蕚山矾0.36 t·hm-2·a-1。3.乔木层四个树种体内大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N为5.92—8.25g.kg-1,P 0.43—0.58 g·kg-1;K 1.50—2.53 g·kg-1,Ca 4.36—10.21 g·kg-1, Mg 0.84—1.10 g·kg-1;微量元素平均含量:Fe 165.90—344.56 mg·kg-1, Cu 7.53—9.00 mg·kg-1,Zn 21.63—41.49 mg·kg-1,Mn 138.78—619.27 mg·kg-1,Cd 0.46—2.25 mg·kg-1;Ni 2.88—3.83 mg·kg-1;Pb 5.70—13.65 mg·kg-1.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总贮量为1423.44 kg·hm-1,存留量为132.07kg·hm-2·a-1,归还量为238.97 kg·hm-2·a-1,吸收量为371.04 kg·hm-2·a-1,利用系数为0.26,循环系数为0.64,周转时间为5.96年。樟树、马尾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速率快,循环强度大,利用率高,周转时间不长,有利于生态系统和林地养分的维持。4.乔木层各树种的平均碳素含量樟树为539.73 g·kg-1,马尾松为458.40 g·kg-1,山矾470.13 g·kg-1,对蕚山矾463.50 g·kg-1。樟树各器官碳素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马尾松各器官碳素含量差异显着(p<0.05),山矾叶碳素含量显着低于树干和树枝(p<0.05);对蕚山矾树干和树皮碳素含量显着高于树叶(p<0.05)。林下灌木层植物碳素平均含量以木姜子最高为481.47 g·kg-1,其次为黄栀子452.81 g·kg-1,再次为幼树466.67 g·kg-1。草本植物碳素平均含量棕叶芦为475.55 g·kg-1,凤尾蕨422.71 g·kg-1,狗脊蕨396.04 g·kg-1。藤本植物碳素平均含量菝葜为470.36 g·kg-1,鸡矢藤437.69 g·kg-1。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碳素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根系。死地被物层的碳素含量,未分解L层为401.80 g·kg-1,半分解F层为436.59 g·kg-1,已分解H层为352.72 g·kg-1。凋落物层碳素含量:凋落针叶为325.03 g·kg-1,阔叶360.75 g·kg-1,落果425.18 g·kg-1,有机碎屑461.80 g·kg-1。林地土壤0-60cm层碳素平均含量为10.20 g·kg-1,并随土层的增加而逐渐下降。5.生态系统碳素的贮量为132.68 t·hm-2,其中乔木层为38.52 t·hm-2,灌木层为7.27 t·hm-2,草本层0.09 t·hm-2,层外层0.02 t·hm-2。死地被物层2.00 t·hm-2,土壤层(0-60cm)84.78 t·hm-2。系统中碳素贮量高低依次排序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6.林分乔木层年净固定碳量为2.44 t·hm-2·a-1,其中樟树为1.37t·hm-2·a-1,马尾松0.35 t·hm-2·a-1,山矾0.54 t·hm-2·a-1,对蕚山矾0.18·hm-2·a-1。凋落物固碳量为2.81 t·hm-2·a-1,其中凋落针叶固碳量为1.15t·hm-2·a-1,阔叶0.68 t·hm-2·a-1,落果0.34 t·hm-2·a-1,有机碎屑0.64t·hm-2·a-1;土壤呼吸量(非根呼吸量)为3.58 t·hm-2·a-1。长沙城市樟树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为正值,即生态系统与大气碳的交换中表现为碳汇,碳汇量为1.67 t·hm-2·a-1。(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0-10-01)

吴晓晨,李忠佩,张桃林[8](2009)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变,都是NPK+有机质循环(8589kg/hm2)>NPK(7804kg/hm2)>N+有机质循环(6626kg/hm2)>有机质循环(4525kg/hm2)>无肥区(2707kg/hm2),且随着垦殖年限增加,不同施肥措施间产量差异有增大趋势。P是中低肥力红壤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施P肥对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系统养分的再循环率,循环及循环配施化肥处理的养分都有盈余,单施化肥则会导致养分亏缺。高产稻田生态系统N素输入主要依靠化学N肥,有机肥是重要的P素资源,秸秆还田对于稻田K平衡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9年03期)

刘颖,张明怡,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9](2009)在《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及养分循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各种缺素处理,研究各种元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养分的吸收特性及各种养分在作物体内的循环试验。结果表明:与最佳处理(OPT)相比,各减素处理均有一定程度减产,其中不施肥处理减产最严重,其次是减氮和减磷处理,再次是减钾和减锌处理。苗期~抽雄期及抽雄期~成熟期是作物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植株吸收养分量和平衡系数试验则表明,氮的投入与产出基本维持平衡,磷已能满足玉米高产需要,并有剩余,钾肥投入不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杨思存,马忠明,王建成,杨文玉,何贵文[10](2008)在《兴电灌区主要带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兴电灌区6种主要带田种植模式为对象,采用田间实地调查,在典型地块划定小区按籽粒、秸秆和根茬叁部分测重并取样分析化验的方法,研究了各模式的养分输入与输出状况及其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除小麦/黄豆带田出现氮亏空外,其它5种带田种植模式的氮、磷、钾循环都是良好的,但其平衡条件是有足够的农家肥投入和有豆科作物的共生固氮。农家肥提供了总氮量4.62%~8.93%、总磷量17.34%~22.31%、总钾量72.61%~82.07%的养分;豆科作物提供了总氮量14.08%~42.45%的养分;化肥氮和磷占其养分输入总量的52.27%~76.06%和61.40%~70.91%;由降水和灌水携入的N,P,K分别占其养分输入总量的8.35%~12.04%,3.72%~7.74%和9.20%~17.48%。从施肥结构来看,6种带田种植模式的氮、磷、钾养分输入比例极不合理,在生产上应提倡"控氮、增磷"策略,同时注重化学钾肥的施用,并推行秸秆还田和高茬收割技术,以提高养分循环再利用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了解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以及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地力的持续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4年河北省南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从1985年到2014年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利用1981年第2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测南皮县域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数据,探讨了耕层土壤养分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85—2014年南皮县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均呈持续上升趋势,NPK养分输入由10 701 t增加至23 386 t,年递增率2.33%;NPK养分来源结构略有不同,NP来源以化肥为主,其次是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有机肥源;而K素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源。农田养分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占养分总输出的80%以上,NPK总输出由1985年的9 093 t增加到2014年的18 846 t,年均增速2.17%。从养分表观平衡的角度看,从1985年到2014年NP始终有大量盈余,P素盈余大于N素,N和P表观平衡率分别为16.8%~34.2%和26.9%~65.5%;若考虑有机氮的有效性问题,1985—2000—2014年3个时段有效氮盈亏率依次为18.1%、6.5%和-7.8%,有效氮平衡由盈余转向亏缺;而K素经历了由赤字逐渐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33.5%赤字发展至2014年的33.6%盈余。受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影响,南皮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发生了显着变化,1981—2015年有机质由8.62 g·kg~(-1)增至14.0 g·kg~(-1),增幅62.4%;全氮由0.542 g·kg~(-1)增至0.908 g·kg~(-1),增幅67.5%;有效磷由2.0 mg·kg~(-1)增加到20.8 mg·kg~(-1),增加了9.4倍。而碱解氮和有效钾变化不明显,分别由70.5 mg·kg~(-1)和141 mg·kg~(-1)增加到71.8 mg·kg~(-1)和147 mg·kg~(-1),相对增幅仅为1.8%和4.2%。建议今后南皮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推广秸秆还田,通过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养分管理中应提倡"稳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养分进入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刘颖,郑雨.黑龙江省水稻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2].张玉铭,孙宏勇,李红军,刘小京,胡春胜.环渤海低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3].佟玉欣,胡军祥,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平衡施肥对籽用南瓜产量效益、品质及养分循环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

[4].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C].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5].涂远璐,白云峰,严少华,刘建.基于养分循环的种养生态平衡匹配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2

[6].张丽.奶牛场—葡萄园复合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与牛舍环境监测[D].河南农业大学.2011

[7].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8].吴晓晨,李忠佩,张桃林.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J].土壤.2009

[9].刘颖,张明怡,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及养分循环试验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

[10].杨思存,马忠明,王建成,杨文玉,何贵文.兴电灌区主要带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土壤-植被系统中矿质养分循环示意图(...不同地理居群岷江柏林下土壤机质和容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水分再分配生态学功能的总体关系图施肥应考虑土壤、作物、肥料效应及配...县城农田单位耕地K素盈亏空间分布(kg/h...

标签:;  ;  ;  ;  ;  ;  ;  

养分循环和平衡论文_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刘颖,郑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