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合客户关系管理:打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1](2021)在《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蓬勃发展,不断瓜分金融市场份额,银行业传统业务饱受冲击,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自2012年起,以工商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自有电商平台,旨在拓宽自身非金融服务场景,完善金融服务获客渠道。随着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深化发展,银行系电商平台商业模式亦不断创新升级。AB银行自成立以来,长期以对公业务为主导,零售业务起步晚、规模小,与同业相比发展较为滞后。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零售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业务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AB银行拟聚集和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建设“e家银商城”综合电商平台。通过“e家银商城”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实现以场景获取客户,构建银行客户服务生态,全面推动零售业务的转型发展。因此,如何设计“e家银商城”的商业模式是论文研究的主题。论文研究内容共七章。首先借助大量文献构建理论研究基础和研究框架,然后分析AB银行“e家银商城”项目建设构想的科学性,之后对AB银行内部管理层和目标客户进行调研,得出“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最后运用商业模式画布模型提出商业模式设计,并提出了科学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以确保商业模式得以精准落地。论文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体现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和渠道,为“e家银商城”创新设计了符合AB银行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商业模式。即以该行优质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为中心,通过B2B2C、B2B、B2C多重业务结构以及多元的场景化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等关键业务,建立“以B端带动C端、C端促进B端”的公私互促客户关系,在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电商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同时,打造AB银行个人客户的专属美好生活管家,为AB银行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便宜的交易体验和综合金融服务,构建可持续创造价值的银行客户生态。论文基于商业模式画布模型和平台经济理论的“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研究将为银行系电商平台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亦可对探索商业银行未来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的业内创新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姜丽莉[2](2020)在《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点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运营和服务场所,银行网点的存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以及同业竞争深度叠加的环境下,银行网点受到严重冲击。人们资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银行营业网点已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应如何升级网点运营能力,以强化银行市场开发潜能,是银行业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重点聚焦邮储银行的Q分行营业网点,以之为实例开展分析。首先,对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学习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历史,同时查阅关于运营管理相关理论并进行学习掌握,确定银行网点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深入探析了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的现状,对网点运营管理工作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在剖析网点当前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在问题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网点运营管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再次,以运营管理、4Rs营销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达成邮储银行总体发展目标,从网点建设、内部管理、客户营销、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运营管理工作的具体优化措施。最后,基于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存在的其他问题,同时促进网点运营管理优化措施的有效实施,使运营管理的优化工作更具有前瞻性,从组织、财务、人力、风险角度提出了配套保障。本文成果既能辅助该行破除当前的运营瓶颈,又能为同类或有相似困境的银行给予问题解决方式参考。
王琨[3](2020)在《C银行山东省分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C银行山东省分行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铿锵步伐,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成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和金融企业改革的步伐。当前,在新旧经济交叉互动、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应用、金融业改革开放深化、客户需求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大环境下,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C银行山东省分行如何在当前复杂、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效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市场价值,适应革命性的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全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对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由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本文的分析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C银行山东省分行为目标展开研究,通过就其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就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了调查研究,并结合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就怎样完善优化银行经营管理,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建设性方案。首先,本文就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竞争力现状、竞争优势、竞争力特征、竞争力构成要素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识别,探索性界定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作用机制。其次,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就C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现状实施了调查研究,采用重要的财务、信贷、风险、人力、企业文化和创新指标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银行目前在发展上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从中发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以及目前在经营管理上显露出的行政体系、同业竞争、金融科技、人力资源、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再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构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内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以及齐鲁银行等多家当地银行进行实证对比的定量分析,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C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各个指标上与山东省内5家同业比较的竞争力现状和市场地位,提出需要持续强化C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发展选择。最后,本文在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C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竞争力现状,提出C银行山东省分行应着重从公司治理、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整合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商业银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都必须坚持公司治理、轻型发展、风险控制、金融创新和特色化品牌五个基本点的战略观点。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更好地提升C银行山东省分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也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郑敏[4](2020)在《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安银行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87年。自成立以来,平安银行先后开展了零售业务、公司业务、投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国际业务等金融业务,成为一家具有代表性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是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战略布局的重镇。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对于支撑其在北京及整个华北大区域的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北京地区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将私人银行服务作为战略重点,面对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资产规划和管理服务,以综合金融、全球配置、家族传承三大服务体系为特色,为客户搭建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强化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的竞争力和竞争地位,本文对其竞争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必须基于对自身外部、内部环境的准确研判,在此基础上识别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从而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到路。本文从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战略制定三个层面,运用企业战略分析基本框架和模型,探讨其战略选择和实施。从外部环境来看,本文运用了PEST模型,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从中看到,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外部宏观环境总体健康,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的社会意识提高,对于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兴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也要看到,金融监管的变化可能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更高的合规要求。同时,本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研判,从而揭示私人银行竞争激烈,逐渐成为各主要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领域,这意味着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必须准确定位,审慎设计自身竞争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从内部环境来看,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具有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在综合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生态圈营销等方面均有独特的长处,这些长处对于支撑其在私人银行领域开展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例如平安集团内部,仍然以保险为支撑,平安银行在争取内部资源时可能会受到一些约束,同时内部交叉销售可能带来对兄弟企业的依赖以及企业间内部利益结算问题。基于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本文认为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在私人银行领域大有可为。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其内部优势、劣势进行了梳理,探索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认为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应当充分挖掘内部客户资源,采取科技赋能和生态整合的战略,打造有竞争力的私人银行业务板块。与此同时,本文建议,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应当充分认识私人银行业务的广阔前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该业务板块基于制度、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将私人银行服务打造为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拳头产品。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本文的研究运用了西方主流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和模型,与国内金融机构的实践相结合,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业务板块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这一方面是将我国金融企业的实践纳入规范化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对于补充我国在企业战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实践层面来看,本文的研究对于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与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战略选择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执行的若干建议。这些思路和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在实践中,提高其竞争力,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鉴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寻求发展其私人银行的战略与路径。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战略选择思路可以为这些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的研究主要遵循理论基础—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理论基础是本文分析的起点。本文将对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主要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既有理论对于本文的指导意义和适用工具,从而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支撑。环境分析,即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研判。由于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要确保企业资源和能力匹配竞争环境要求,环境分析构成战略选择的基础。在环境分析中,本文将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竞争环境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刻画,为战略选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战略选择是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基于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在机遇与威胁,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战略进行筛选,从而为该行私人银行发展指明战略方向。战略实施是指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发展私人银行战略的落地进行规划,提出在制度、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战略能够顺利落地,转化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本文从理论框架延伸到实践过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力图为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从而梳理出全文的逻辑线索和梗概。第2章为文献回顾,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模型与工具进行了梳理,对商业银行目前竞争状况及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进行了总结。该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便于在后文的分析中使用理论模型及工具。第3章为外部环境分析。该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个层面。宏观环境分析采用了 PEST分析框架,行业环境则使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分析。鉴于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经营和战略实施的重大影响,本章为战略选择提供了支撑。第4章为内部环境分析。本章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概况、资源及能力情况进行了审视。其意义在于确保战略的可行性。事实上,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基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任何战略与资源和能力之间的错配都可能导致战略失败。第5章为战略规划与选择。本章运用SWOT模型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内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在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战略选择和战略规划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了适用的战略路径。第6章为战略实施与保障。本文从制度、资源和人力三个方面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战略落地的必要条件及保障进行了讨论,从战略实操层面提出由价值的建议。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整理,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如何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主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模型和工具,将其与中国金融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这对于运用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型研究中国企业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和金融监管要求发生若干变化的情况下,该研究能够将最新的形势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反映在研究中,对于丰富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中的一个新兴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战略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本文根据金融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的最新形势,结合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内在禀赋和能力,对其战略选择和执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该思路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为我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玉[5](2020)在《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个人客户金融需求日渐丰富,同时在政府“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呼声倡导下,诸多银行纷纷成立了社区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社区银行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快速的扩大市场占有率,另外一方面可以准确获取客户的信息资源,对于后期市场的发展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发展路线均已经比较明确与成熟,但国内的发展状况已远远落后,不能与之相媲美。因此,如何使社区银行在市场发展中快速站稳脚跟,更好地扩展和维护个人客户群体,有效管理个人客户关系,已经成为诸多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焦点。论文首先介绍了社区银行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模式,以及C银行建设、发展社区银行的历程及现状,对现有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陈述,并在梳理、整合国内外文献后界定了社区银行及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其次,本文作者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走访多家商业银行,对其社区银行经营及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开展实地调研,进而对所收集信息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本文依据实际调查情况以及客户细分理论、客户终身价值理论、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和客户满意度理论等,针对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C银行当前在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客户分类与定位不明确、获得客户和激活客户手段单一、客户满意度较低、客户关系维护投入不足和CRM系统建设与应用落后等问题。最后,本文基于相关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理论并参考同业实践,针对C银行存在的问题从定位明晰化、管理精细化、客户分类科学化、服务差异化和服务手段智能化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改进对策。本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促进和推动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经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研究结论:社区银行的核心目标是银客共赢,要借助技术手段与理论知识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员工培训、差异化考核等激励措施提高客户经理工作的主动性,对已有客户群进行合理化、层次化的分类,构建完备的“风险—价值”的客户分类体系。大力发展智能银行,培养智能化服务人才和团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将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产品及服务,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本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将对其它社区银行科学开展个人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借鉴,帮助同业社区银行识别个人客户关系管理误区,促使其在追求个人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提高对客户定位、客户关系维护、客户满意度及科技系统完善的重视程度,使得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提升社区银行效益。
侯江峰[6](2020)在《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过程与创新策略》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科技得到迅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主的技术相继与传统金融结合,对传统的金融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近一年多来,互联网金融竞争加剧,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场景金融,正在形成。在场景金融中,金融、消费、社交、商业等界限慢慢模糊,呈现出逐渐渗透、融合的趋势。用户跟金融产品之间产生一系列交互行为,增加了互动体验,让金融更加触手可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场景化应用正受到追捧,场景金融也成为金融服务竞争的新高地。无锡银行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凭借其地缘优、反应快、决策准,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与此同时,无锡银行存在的创新力不足、思维僵化、科技基础薄弱、客户管理方法简单、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各方面缺陷,也真切限制了其持续稳步成长。如何通过分析商业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驱动机制,结合企业自身演化逻辑分析,帮助企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成为了学者和行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第一章为绪论,讲述了基于怎样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做这篇论文,并对过往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该部分对商业模式理论、知识管理SECI模型、场景理论、商业模式SECI模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选定以商业模式SCEI模型为分析工具。第三章为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阶段、驱动因素与驱动机制,采用商业模式SECI模型对无锡银行各阶段商业模式演化作简要分析。第四章为无锡银行场景金融商业模式转型的障碍与对策,针对无锡银行发展经营的现状总结其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障碍,并提出转型策略。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在得出本篇论文结论的同时自述尚存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无锡银行目前在商业模式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务缺乏特色、客户关系管理不佳、品牌认同度较低、人才储备不足、大数据和金融产品融合困难,因此基于SECI模型提出了场景金融商业模式转型策略,研究建议通过基于场景打造多业务系统、树立服务导向的价值主张、强化品牌认知、强化人才储备与培养以及借力大数据应用,最终实现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型场景金融。
何欣羲[7](2020)在《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5年汇改政策颁布实施后,国家外管局逐步收紧对银行跨境业务的监管,对于银行个人跨境交易业务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举加重了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合规管理成本,业务受监管处罚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跨境活动日益频繁,零售跨境金融业务迎来的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机遇与威胁并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价值?如何整合利用银行的内部优势和资源,乘着市场的春风发展业务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如何建立和维持业务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对于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至关重要。本文以C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的外汇监管形势下国内银行在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战略。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业务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PESTEL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情况,借助波特五力模型深入分析行业竞争态势。通过外部环境分析识别C银行在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外在机遇与威胁。第三部分内部环境分析。运用内部环境分析矩阵对企业的内在资源与能力进行梳理,并识别出关键优势能力和业务经营劣势环节。第四部分经营策略选择。通过SWOT竞争战略分析矩阵,梳理不同战略条件下具体的经营策略。结合内外部具体情况确定业务经营战略以及战略定位。第五部分经营策略与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业务的具体经营措施以及对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保障性措施政策。根据本文的分析,在市场机遇与高压监管环境中的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第一,业务经营的战略定位必须可以平衡监管要求和市场需要。经营策略方面可以降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内部资源优势开展业务经营。第二,银行的零售跨境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基于顺应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了解顾客深层次的业务需求痛点,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第三,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下将差异化的业务体系与事件营销等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向市场输出一致性的品牌信息,以获得广泛及深度渗透的市场传播效果,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提供支撑。
孙馨彤[8](2020)在《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除传统竞争者外,支付宝、京东金融、美团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跨界金融业,凭借其雄厚的客户资源和科技实力,异军突起,竞争实力不容小觑。众多银行也开始进行改革,以谋求未来持续性发展。由于零售银行业务在改革过程中具有易执行、见效快的特点,众多商业银行将转型的重点放在了零售银行业务上。而在这其中,由于存贷差效益的进一步缩水,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本文重点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针对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别从战略、产品、内部管理三方面进行说明,并结合实际与竞争的对手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对比研究。同时,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战略管理、客户管理、渠道建设、风险控制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部原因分析、内部原因分析,并通过宏观环境分析、企业内部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进行了梳理,最后利用SWOT分析模型明确战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了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差异化战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客户、渠道、风险四方面管理模式的改革,最终构造跨界生态系统,实现多方合作者的互利共赢,推动银行良性发展。以期为吉林银行在未来进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时提供参考。
李成林[9](2020)在《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从服务业各子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来看,金融业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是国家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这是2019年2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的明确定位。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是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国家战略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而银行网点作为商业银行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贴近资源市场环境、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阵地,在国家改革和战略推动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在金融科技深度应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改变,这既有来自客户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权利地位被深刻重构,也有客户群体属性化更加聚焦带来对富有个性化、高附加值、互动性的金融服务更为迫切的需求。有数据表明,2019年某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网点全年接待5.4亿客户,业务量占比该行全渠道业务量仅为6%,涉及全行个人客户数达到38.6%,但综合贡献度超过80%。因此,商业银行网点在诸多涉及深度互动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预示着商业银行网点在培育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层动态关系:一是客户交易渠道偏好差异化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之间动态关系,二是到店客户日渐减少和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能力的关系。面对上述现状,本文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以下简称:S-D逻辑)思想来重塑商业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路径,以期更好地适应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进而实现培育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围绕S-D逻辑的三大核心思想,即资源分类、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第一,借助鱼骨图分析工具和NLP(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方法,识别出银行网点资源分类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与S-D逻辑相悖的内在原因(第三章);第二,根据SD逻辑的资源分类思想,从客户的渠道偏好进行客户细分和客户画像识别(第四章);第三,根据S-D逻辑的资源整合思想,分别从到店客户视角(第五章)和非到店客户视角(第六章)研究商业银行网点的资源整合路径;第四,基于不同渠道的资源整合路径以及S-D逻辑的价值共创思想,识别出银行网点核心培育过程中驱动层、支持层和表现层的资源要素,构建了核心竞争力D-SP评价体系,对价值共创效果提供检验回路(第七章);第五,结合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第八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前商业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侧重于客户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感知,缺少对客户关系/支持价值的关注,比如缺少对操作性资源互动的认识和细分;其次,不同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在职务与职业、收入来源、合作银行、产品渗透、金融资产配置偏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为银行网点提出差异化价值主张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再次,银行网点的资源整合应该以不同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为主导,强调操作性资源间的深度互动和服务交换是提升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针对到店客户需要从厅堂服务、岗位协同和服务生态三个维度来实施整合,针对非到店客户需要从客户识别、客户开发和服务生态三个维度来实施整合,不同视角的整合模式都以银行网点与客户实现价值共创为最终归宿;最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导力量来自于驱动层的操作性资源,操作性资源的耦合效应好、到店客户量偏高的网点核心竞争力更强,此外不同业态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呈现梯度特征。总之,本文基于S-D逻辑思想的资源分类与竞争优势、资源整合与服务生态、价值共创与核心竞争力为研究主线,基于大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整个研究思路综合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符合长期以来资源整合研究和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期待本研究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为我国银行业金融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支撑。
白京厚[10](2020)在《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原有金融体制下的传统金融模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在过去传统的金融环境中,银行机构依靠其健全的体制、丰厚的产品、庞大的资源、完善的服务,处在金融服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然而,在新金融改革背景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性刺激下,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生物识别等一系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偏好,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和服务亟需改变。在新的金融环境中,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型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参与方组成的新金融生态圈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固有的经营模式,从而抓住机遇重塑客户关系、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对商业银行而言迫在眉睫。客户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石,客户资源、客户质量、客户关系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命脉。在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服务渠道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其竞争最终落地到对客户的竞争。客户关系管理作为商业银行挖掘、维护客户的一种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其系统化建设能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商业银行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以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实践为案例,以关系营销理论、客户价值理论等为理论指导,全面分析了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客户识别与细分、客户选择与开发、客户维护与挽留、客户价值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从组织、考核、管理、人力、服务、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对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为其实现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其客户关系的良性化、优质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以期为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策略优化提供借鉴思路。
二、整合客户关系管理:打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合客户关系管理:打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核心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平台经济 |
2.1.2 综合电商平台 |
2.2 商业模式基础理论 |
2.2.1 商业模式的涵义 |
2.2.2 商业模式设计模型 |
2.2.3 数字化时代商业模式发展的特点 |
2.3 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 |
2.3.1 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必要性 |
2.3.2 银行系电商平台的建设方向 |
第三章 AB银行“e家银商城”建设构想的科学性分析 |
3.1 AB银行简介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平台化战略 |
3.2 “e家银商城”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2.1 支撑平台化发展 |
3.2.2 推动零售业务转型 |
3.2.3 应对同业竞争 |
3.3 “e家银商城”建设的资源能力优势 |
3.3.1 资源优势 |
3.3.2 能力优势 |
3.4 “e家银商城”建设构想与关键路径 |
第四章 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的调研分析 |
4.1 调研思路与步骤 |
4.1.1 调研思路 |
4.1.2 调研步骤 |
4.2 “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的访谈 |
4.2.1 访谈的设计 |
4.2.2 访谈的内容分析 |
4.3 “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的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调查设计 |
4.3.2 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五章 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 |
5.1 客户细分 |
5.1.1 个人客户 |
5.1.2 企业客户 |
5.2 价值主张 |
5.2.1 企业客户价值主张 |
5.2.2 个人客户价值主张 |
5.3 客户关系 |
5.3.1 企业客户关系 |
5.3.2 个人客户关系 |
5.4 渠道通路 |
5.4.1 企业客户渠道 |
5.4.2 个人客户渠道 |
5.5 关键业务 |
5.5.1 特色B2B2C业务 |
5.5.2 特色B2B业务 |
5.5.3 特色B2C商城服务 |
5.5.4 场景化服务 |
5.5.5 综合金融服务 |
5.6 核心资源 |
5.6.1 品牌 |
5.6.2 客户 |
5.6.3 渠道 |
5.6.4 技术 |
5.6.5 资金 |
5.7 收入来源 |
5.7.1 企业客户收入 |
5.7.2 个人客户收入 |
5.8 成本构成 |
5.8.1 固定成本 |
5.8.2 可变成本 |
5.9 重要伙伴 |
第六章 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
6.1 实施计划 |
6.1.1 成立工作小组 |
6.1.2 系统设计与开发 |
6.1.3 设立运营公司 |
6.1.4 组织人员招聘 |
6.1.5 供应商招商 |
6.1.6 上线和迭代 |
6.2 保障措施 |
6.2.1 管理机制保障 |
6.2.2 营销保障 |
6.2.3 科技资源保障 |
6.2.4 人力资源保障 |
6.2.5 资金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访谈提纲 |
附录 B: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2)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运营管理 |
2.1.2 商业银行运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银行再造理论 |
2.2.2 新网点主义理论 |
2.2.3 4Rs营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现状 |
3.1 邮储银行Q分行概况 |
3.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概述 |
3.1.2 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发展概述 |
3.2 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的运营管理现状 |
3.2.1 网点运营管理目标 |
3.2.2 网点运营管理发展历程 |
3.2.3 前期网点运营管理效果 |
3.3 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网点分布不合理 |
3.3.2 特色金融产品较少 |
3.3.3 市场反应迟缓 |
3.3.4 业务经办速度缓慢 |
3.3.5 智能建设滞后 |
3.3.6 客户流失严重 |
3.3.7 经营模式落后 |
3.3.8 监管统计工作质量较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点运营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外部因素 |
4.1.1 行业竞争加剧 |
4.1.2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
4.1.3 客户基础比较薄弱 |
4.2 内部因素 |
4.2.1 网点建设落后 |
4.2.2 作业处理模式粗放 |
4.2.3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
4.2.4 客户营销不到位 |
4.2.5 内部监管不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优化措施 |
5.1 网点建设科学化 |
5.1.1 合理规划网点分布 |
5.1.2 塑造网点形象 |
5.1.3 科技支撑及时落实 |
5.2 内部管理精细化 |
5.2.1 重构运营组织体系 |
5.2.2 优化业务流程 |
5.2.3 推行柜面无纸化 |
5.3 客户营销精准化 |
5.3.1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
5.3.2 对客户科学分层 |
5.3.3 打造特色产品和服务 |
5.4 营运团队规范化 |
5.4.1 优化网点人力资源 |
5.4.2 推进网点文化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施网点运营管理优化措施的配套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1.1 适当调整组织结构 |
6.1.2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6.2 财务保障 |
6.2.1 提供合理财务支撑 |
6.2.2 发挥财务管控作用 |
6.3 人力保障 |
6.3.1 人才队伍建设 |
6.3.2 提升培训工作 |
6.3.3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4 风控保障 |
6.4.1 重视监管因素 |
6.4.2 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
6.4.3 制定应急预案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邮储银行客户满意度调研 |
致谢 |
(3)C银行山东省分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
2.1.1 资源要素 |
2.1.2 能力要素 |
2.1.3 环境要素 |
2.2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C银行山东省分行核心竞争力建设现状分析 |
3.1 简介 |
3.2 发展概况 |
3.3 金融服务现状 |
3.4 金融创新现状 |
3.5 信贷规模现状 |
3.6 核心竞争力优势分析 |
3.6.1 资本优势 |
3.6.2 人才优势 |
3.6.3 企业文化及群众基础优势 |
3.7 核心竞争力劣势分析 |
3.7.1 行政化体系过重 |
3.7.2 同业竞争冲击 |
3.7.3 银行安全状况存在风险隐患 |
3.7.4 人力资源建设不足及专业人才缺失 |
3.7.5 产品创新及竞争力不足 |
3.7.6 金融科技应用缺乏 |
第四章 核心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择 |
4.1.2 评价指标介绍 |
4.1.3 评测指标分析 |
4.2 指标权重确定 |
4.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4.3 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C银行山东省分行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
5.1 加强公司治理能力建设 |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2 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
5.1.3 加强内部控制 |
5.1.4 提高盈利能力 |
5.2 加快传统金融服务转型 |
5.2.1 由传统网点向零售网点转型 |
5.2.2 丰富金融服务内容 |
5.2.3 创新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
5.2.4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
5.2.5 加快智慧银行建设推进工作 |
5.3 深化金融科技应用 |
5.3.1 优化互联网渠道建设 |
5.3.2 推进移动金融、网络金融产品创新 |
5.3.3 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 |
5.4 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
5.4.1 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
5.4.2 优化薪酬分配制度 |
5.4.3 提高人才利用率,组建专家队伍 |
5.5 风险控制管理 |
5.6 整合能力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竞争战略理论 |
2.1.1 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1.2 企业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1.3 国内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研究最新进展 |
2.2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及竞争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2.2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 |
3.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经营概况 |
4.1.1 基本概况 |
4.1.2 私人银行发展情况 |
4.2 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资源与能力分析 |
4.2.1 资源分析 |
4.2.2 能力分析 |
第5章 战略规划与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弱点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成本领先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2.3 专注化战略 |
5.3 差异化战略实施 |
5.3.1 生态圈拓客战略 |
5.3.2 客户粘性管理战略 |
5.3.3 科技赋能战略 |
5.3.4 品牌建设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战略实施 |
6.1.1 战略目标制定与分解 |
6.1.2 战略的实施及过程管理 |
6.1.3 战略跟踪、评价与优化 |
6.2 战略保障 |
6.2.1 制度保障 |
6.2.2 资源保障 |
6.2.3 人力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及行业背景 |
1.1.2 C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社区银行的概念与发展模式 |
2.1.1 社区银行的概念 |
2.1.2 国内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 |
2.2 社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
2.2.1 客户分类管理 |
2.2.2 客户营销管理 |
2.2.3 客户满意管理 |
2.2.4 客户维护管理 |
2.2.5 信息技术支撑 |
2.2.6 CRM系统建设与应用 |
2.3 社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
2.4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理论 |
2.4.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2.4.2 客户细分理论 |
2.4.3 客户终身价值理论 |
2.4.4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
2.4.5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4.6 CRM系统 |
第三章 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调查 |
3.1 C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及现状 |
3.1.1 C银行简介 |
3.1.2 C银行社区银行发展历程 |
3.1.3 C银行社区银行经营现状 |
3.2 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类型 |
3.3 C银行社区银行现有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状况 |
3.3.1 现行的管理理念 |
3.3.2 客户细分现状 |
3.3.3 客户满意度现状 |
3.3.4 客户关系维护现状 |
3.3.5 业务技术支持现状 |
3.3.6 CRM系统建设与应用现状 |
3.4 同业对比 |
3.4.1 国内社区银行 |
3.4.2 国外社区银行 |
3.4.3 同业借鉴启示 |
第四章 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存在问题的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目的 |
4.1.3 问卷设计 |
4.1.4 调查方式 |
4.1.5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4.2 客户定位与分类不明确 |
4.3 获得客户和激活客户手段单一 |
4.4 服务满意度较低 |
4.5 客户关系维护投入不足 |
4.6 CRM系统建设与应用落后 |
第五章 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的改进对策 |
5.1 定位明晰化 |
5.1.1 明晰战略定位 |
5.1.2 明晰客户定位 |
5.1.3 确立品牌定位 |
5.2 管理精细化 |
5.2.1 明确岗位设置与职责 |
5.2.2 强化员工培训 |
5.2.3 差异化的考核 |
5.3 客户分类科学化 |
5.3.1 准确细化客户信息 |
5.3.2 多指标交叉确定类别 |
5.4 服务差异化 |
5.4.1 拓宽获取客户渠道 |
5.4.2 丰富激活客户方式 |
5.4.3 开展差异化特色服务 |
5.5 服务手段智能化 |
5.5.1 网点智能化转型 |
5.5.2 完善CRM系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 教育背景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申请(授权)专利 |
3.3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
附录A: 研究调查问卷 |
(6)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过程与创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技术背景 |
二、行业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知识管理SECI理论发展 |
二、商业模式SECI理论 |
三、商业模式理论发展 |
第四节 研究主要内容、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逻辑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商业模式结构理论 |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知识管理SECI模型 |
一、知识管理SECI理论的提出 |
二、知识管理SECI理论作用机制 |
第三节 场景理论 |
一、国内外学者对场景理论的发展 |
二、场景化思维与特点 |
第四节 分析框架——商业模式SECI模型 |
一、商业模式SECI模型的内容 |
二、商业模式SECI模型的意义 |
第三章 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阶段、驱动因素与驱动机制 |
第一节 无锡银行简介 |
一、无锡银行历史沿革及发展成就 |
二、无锡银行历次商业模式革新 |
第二节 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
一、无锡银行电子银行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
二、无锡银行网上银行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
三、无锡银行移动银行阶段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
四、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的驱动因素 |
第三节 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逻辑 |
一、无锡银行商业模式社会化(S)逻辑 |
二、无锡银行商业模式外部化(E)逻辑 |
三、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整合化(C)逻辑 |
四、无锡银行商业模式内部化(I)逻辑 |
第四节 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向场景金融的驱动因素与驱动机制 |
一、商业银行场景化理念 |
二、驱动因素 |
三、驱动机制 |
第四章 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向场景金融的障碍与对策 |
第一节 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向场景金融的必要性 |
一、价值主张方面分析 |
二、业务系统方面分析 |
三、盈利模式方面分析 |
四、风控模式方面分析 |
五、发展形势进入瓶颈 |
第二节 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向场景金融的障碍 |
一、业务类型简单 |
二、客户关系薄弱 |
三、品牌树立不足 |
四、人才储备落后 |
五、技术融合不强 |
第三节 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转向场景金融的对策 |
一、打造立足场景的业务系统 |
二、树立服务导向的价值主张 |
三、明确树立品牌的战略目标 |
四、构建储备培养的人才机制 |
五、强化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及法律环境 |
2.1.2 经济及社会环境 |
2.1.3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市场环境分析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行业的竞争结构 |
2.3.2 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威胁 |
2.3.3 顾客讨价还价权力 |
2.3.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5 外部机会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C银行的现状介绍 |
3.2 业务经营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 |
3.2.2 无形资源 |
3.2.3 人力资源 |
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 内部优势与劣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业务经营战略选择 |
4.1 可能的战略选择 |
4.2 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
4.3 战略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业务经营策略与实施保障 |
5.1 职能策略 |
5.2 策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问题 |
2.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 |
2.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2.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战略环境分析 |
3.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 |
3.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 |
3.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环境 |
3.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SWOT分析 |
第4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目标 |
4.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资源分类研究 |
1.2.2 商业银行资源整合研究 |
1.2.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2.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逻辑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客户细分理论 |
2.1.2 资源整合理论 |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服务主导逻辑 |
2.2.1 服务主导逻辑的命题及演进 |
2.2.2 服务主导逻辑的三维度拓展 |
2.2.3 服务主导逻辑内涵的新诠释 |
2.2.4 对银行网点服务的适应性解释 |
2.3 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基于服务主导逻辑 |
2.3.1 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
2.3.2 本文理论逻辑框架图 |
2.4 本章小结 |
3.商业银行网点价值主张的现状分析 |
3.1 银行网点的价值主张 |
3.1.1 银行网点转型 |
3.1.2 银行网点业态分类 |
3.2 网点价值主张的定性分析 |
3.2.1 客户体验的“五大”痛点 |
3.2.2 痛点成因——网点资源分类再思考 |
3.3 网点价值主张的定量分析 |
3.3.1 研究设计 |
3.3.2 基于客户体验的NLP情感分析 |
3.3.3 不同渠道偏好客户体验的词频云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不同渠道偏好下的客户细分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确定客户特征 |
4.2.1 变量选择及解释 |
4.2.2 客户特征选择 |
4.3 交易渠道偏好的客户细分研究 |
4.3.1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初步画像 |
4.3.2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深度画像 |
4.3.3 到店客户与非到店客户的金融交易逻辑 |
4.4 本章小结 |
5.网点资源整合分析——到店客户视角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2.1 提炼场景 |
5.2.2 提炼核心范畴 |
5.2.3 数据检验 |
5.3 针对到店客户的资源整合新逻辑 |
5.3.1 操作性资源的主体参与角色 |
5.3.2 构建服务生态系统是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
5.3.3 操作性资源互动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
5.4 资源整合模型 |
5.4.1 “核心范畴”构建“SPS”模型 |
5.4.2 厅堂服务——驱动层角色 |
5.4.3 岗位协同——支持层角色 |
5.4.4 价值共创——表现层角色 |
5.5 本章小结 |
6.网点资源整合分析——非到店客户视角 |
6.1 研究样本 |
6.2 扎根理论分析 |
6.3 针对非到店客户的资源整合新逻辑 |
6.3.1 操作性资源主导资源整合的全过程 |
6.3.2 全渠道协同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保障 |
6.3.3 价值共创——网点核心竞争力的新来源 |
6.4 资源整合模型 |
6.4.1 “核心范畴”构建“IEEC”模型 |
6.4.2 操作性资源驱动着价值共创的实现过程 |
6.4.3 对象性资源对价值共创具有支撑作用 |
6.4.4 价值共创是各资源整合阶段的动态耦合 |
6.5 本章小结 |
7.银行网点核心竞争力评价 |
7.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基于S-D逻辑 |
7.2 D-S-P评价体系构建 |
7.2.1 评价体系的“三层次九要素” |
7.2.2 评价指标细化 |
7.2.3 评价方法及权重设定 |
7.3 银行网点核心竞争力评价 |
7.3.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7.3.2 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7.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强化银行网点功能定位和价值主张的适应性 |
8.2.2 健全操作性资源互动的长效机制 |
8.2.3 加快对象性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
8.2.4 配套网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制度环境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范例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2.2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关系营销理论 |
2.2.2 客户价值理论 |
2.2.3 客户满意度 |
2.2.4 客户忠诚度 |
2.2.5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
2.2.6 长尾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简介 |
3.1.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基本概况 |
3.1.2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经营概况 |
3.1.3 金昌市银行业业务概况 |
3.1.4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个人客户情况 |
3.2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2.1 客户维护渠道分布 |
3.2.2 客户分层维护层级 |
3.2.3 产品和服务体系 |
3.2.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 |
3.3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市场调研分析 |
3.3.2 建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行内员工访谈分析 |
3.3.3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 |
4.1 客户识别与细分策略 |
4.1.1 客户识别策略 |
4.1.2 客户细分策略 |
4.2 客户选择与开发策略 |
4.2.1 客户选择策略 |
4.2.2 客户开发策略 |
4.3 客户维护与挽留策略 |
4.3.1 客户维护策略 |
4.3.2 客户挽留策略 |
4.4 客户价值提升策略 |
4.4.1 加快客户生态圈建设 |
4.4.2 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
第五章 建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完善考核机制 |
5.3 推进精细化管理 |
5.4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5.5 提升精准化服务 |
5.6 增强风险合规意识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建设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整合客户关系管理:打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AB银行“e家银商城”商业模式设计研究[D]. 李慧. 兰州大学, 2021(12)
- [2]邮储银行Q分行网点运营管理研究[D]. 姜丽莉. 燕山大学, 2020(06)
- [3]C银行山东省分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王琨. 西南大学, 2020(05)
- [4]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郑敏. 山东大学, 2020(05)
- [5]C银行社区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李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SECI视角下无锡银行商业模式演化过程与创新策略[D]. 侯江峰.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7]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何欣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馨彤. 吉林大学, 2020(08)
- [9]商业银行网点资源分类、整合与核心竞争力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D]. 李成林.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建设银行金昌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白京厚.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