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寒温性针叶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温性针叶林,潜在植被,分类回归树模型,气候变化情景
寒温性针叶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望军[1](2017)在《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的影响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并且已经开始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已经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重要研究目标。通过建立潜在植被分布预测模型,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植物或植被类型分布的变化趋势,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现状分布情况,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对其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并结合7个世界气候变化情景,探究了气候变化条件下其分布区域的变化及分布纬度、海拔的移动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最冷月最低温度TMW是控制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分布的主要因子,TMW<-4.05℃决定了其适宜生境范围,TMW>-1.35℃决定了其不适宜生境。(2)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适宜生境和现状分布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体一致,现状分布中存在寒温性针叶林的单元格基本上全部重迭在预测的潜在适宜生境中。边缘生境大多广泛而零散地分布在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3)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各生境类型所出现的大体位置在7个气候变化情景下并没有明显差异。Cccma_cgcm31情景下潜在生境范围最广泛,而Ips1_cm4情景下潜在生境范围最为狭窄。(4)不论哪种气候变化情景得以发生,都将导致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不同程度的衰减。(5)滇东北乌蒙山区的脆弱区域明显大于滇西北横断山区。Cccma_cgcm31情景下脆弱区域范围最小,Mpi_echam5情景下脆弱区域范围最大。(6)从敏感指数这一衡量标准来看,研究时段内的气候变化不会导致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分布的显着改变。潜在分布概率变化最小的是气候变化情景是Csiro_mk30,变化最大的是 Ukmo_hadgem1。(7)相比当前气候条件下的分布状况,适宜生境和边缘生境在7个气候变化情景下都将表现出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迁移的趋势。具体到每个气候情景,纬度的变化特点是边缘生境都明显大于适宜生境,而海拔变化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寒温性针叶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从气候学和生态学的角度为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赵鸣飞,邢开雄,王宇航,王国义,薛峰[2](2017)在《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对山地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以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冠层下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获取的详细数据,运用Mantel检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统计方法,探讨了林下植被的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结果显示:(1)沿海拔梯度相邻群落间草本层物种周转率呈现递减格局,而灌木层变化规律不明显;(2)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海拔差异、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局地环境异质性关系不显着。控制海拔作用后发现,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地理距离关系依然显着,而当消除地理距离的线性影响后,beta多样性与海拔关系也变得不显着(3)CCA模型中,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4.4%,其中,海拔、坡度、凋落物厚度、乔木密度与总干面积对林下灌、草植被物种组成具有显着影响,但土壤因子的作用未见显着。综上,生境筛滤与扩散限制共同主导了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群落构建过程,但扩散限制的影响强于生境筛滤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杨爱芳[3](2014)在《关帝山寒温性针叶林中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杉林和落叶松林是关帝山主要的森林植被,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样方法①对关帝山云杉林、落叶松林以及云杉+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草本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②分析对比了云杉林、落叶松林以及云杉+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特征;③调查了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物种数不同。在云杉林下共调查到40种草本植物,隶属于20个科37个属,其优势物种主要是细叶苔草和八宝茶;在落叶松林中共调查到37种草本植物,隶属于21个科34个属,其优势物种主要是东方草莓和细叶苔草;在云杉+落叶松林中共调查到28种草本植物,隶属于15个科26个属,其优势物种主要是细叶苔草和八宝茶。(2)不同林分密度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显着差异。林分密度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减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明显的规律。(3)不同森林类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随着季节的变化(6月、8月和10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都逐渐减小。(4)不同森林类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明显差异。在云杉林下,除了Pielou均匀度指数(Js)分别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S)呈负相关外,其它各多样性指数之间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在落叶松林下,各多样性指数之间都呈显着正相关;在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下,除了Pielou均匀度指数(Js)分别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S)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它个多样性指数之间都呈极显着正相关。(5)土壤水分、电导率、全氮、全磷、有机质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全磷、全氮和有机质与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都呈明显正相关性。在云杉林下,pH值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g)和物种丰富度(S)呈负相关;在落叶松林下,pH值与物种丰富度(S)呈负相关;在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下,pH值分别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赵莹,金慧,尹航,赵伟,陈庆红[4](2014)在《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主要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着相关性,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着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贾丙瑞,周广胜,蒋延玲,王宇,殷晓洁[5](2013)在《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i-6400便携式CO2分析系统对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作用日、季动态均呈单峰型变化,日最大值出现在16:00左右,与5 cm土壤温度日动态相似,滞后于气温日动态变化;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8.19和6.89μmol CO2m-2s-1。日、季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好于气温。土壤呼吸作用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一天内3:00、7:00和11:00的土壤呼吸作用变异系数分别为35.5%、27.6%和23.0%,根系和凋落物与土壤呼吸作用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变异性,其中细根与土壤呼吸作用的相关性最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23期)
张钦弟,毕润成,张金屯,Lambert,Nyobe,苗艳明[6](2012)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优势种格局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华北落叶松-青杆共优群落再到青杆单优群落的过程,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与Monte-Carlo拟合检验对演替过程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序列1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甚至在0—2.5 m上表现为均匀分布,驱动力是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现象。序列2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青杆单优群落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同样是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由于青杄侵入扩散而形成的种间竞争;青杄集群的尺度逐步增大,驱动力主要是种群拓殖和种内竞争。(2)二者种间关系,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阶段无明显相关,共优阶段由于竞争在0—6.5 m尺度上呈显着正相关,在青杄单优群落,青杄竞争获胜,在0—2.5 m尺度上无明显相关,二者种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内种间竞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8期)
邓绍勇[7](2012)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温性针叶林群落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温性针叶林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群落数量和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珍稀植被型的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的保护该区现有森林资源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该植被型共有维管束植物205种(隶属68科,125属),种类相当丰富。这一植被型热带性质的科多于温带性质的科,而温带性质的属明显多于热带性质的属,以属的尺度来分析该植被型的地理成分,结果与研究地处亚热带中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符。2.通过聚类分析将温性针叶林样地划分为6类群系12类群丛,群落结构复杂。其中,南方铁杉群系乔木层南方铁杉优势不明显,共优种较多,有多脉青冈、雷公鹅耳枥、江南山柳、亮叶桦等;灌木层多数地方以毛竿玉山竹或箬竹占绝对优势,物种单一。柳杉群系柳杉优势明显,径级较大,种群以成年树为主,幼树幼苗极少。黄山松群系乔木层以黄山松占绝对优势。3.南方铁杉群系乔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柳杉、黄山松群系,而黄山松群系生态优势度指数最高。海拔、坡度、坡向等空间因子的变化对南方铁杉、黄山松群系内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南方铁杉群系p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不显着,黄山松群系则变化明显。4.南方铁杉群系空间格局研究结果是:①南方铁杉种群整体上呈现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达到显着水平;大树和中树在所研究尺度上均呈现为随机分布,幼树和幼苗则均呈现为聚集分布;南方铁杉枯死木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呈现为聚集分布。②南方铁杉和江南山柳、雷公鹅耳枥两个种群在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显着负相关,在大的空间范围内不相关,和多脉青冈则相反。③南方铁杉大树、中树和幼树、幼苗呈现显着负相关,南方铁杉幼树和幼苗间小的空间尺度上呈现显着负相关。④南方铁杉大树和枯立木间在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无关联,在较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显着负相关,枯立木与中树、幼树及幼苗在整个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均呈现无关联。可见,南方铁杉种群与其他个别共优种群间竞争激烈,南方铁杉大树、中树的存在形成的生存环境不适宜幼树幼苗的存活,影响幼苗更新,是导致南方铁杉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赵冰清,郭东罡,刘卫华,上官铁梁,邱富才[8](2011)在《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林下灌、草层优势植物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在32个植物物种的496个种对间的关联中,负关联的种对数比正关联的种对数多,说明林下植物的演替更新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种对间的正关联或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而种对间负关联或负相关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和相互重迭的生态位。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着率比Pearson相关系数高7.26%,表明前者比后者的灵敏度更高,二者配合用于生态位分析可提高精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30期)
石晓东,韩有志[9](2008)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依据优势树种可分为华北落叶松纯林、青杄纯林和华北落叶松青杄混交林。分别以纯林与混交林研究了其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种群结构特征差异明显。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少或缺失,为衰退型种群;青杄幼苗充足,为增长型种群,随时间推移,混交林可能逐渐演替为青杄林。华北落叶松和青杄纯林均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单优种群的现状在较长时间内将维持不变。整体来看,寒温性针叶林种群格局为聚集分布,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杄的聚集程度都分别大于相应的纯林,主要因为华北落叶松与青杄种群对光照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立木径级增大,寒温性针叶林聚集程度降低,华北落叶松幼苗在林窗下高度聚集,成体聚集程度减弱;青杄幼苗聚集度较大,成体在纯林为聚集分布,在混交林为随机分布。(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刘卫华[10](2008)在《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层植物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群落生态学的角度,对林下的灌草植物进行了研究。TWINSPAN把灌草植物的82个样方分为17个组,我们把这17个组称为“林下植物优势种组(undergrowth dominant species group)”,简称优势种组(dominantspecies group,缩写为DSG),参考实地调查结果,将17个优势种组调整为20个,代表了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植物的主要类型。样方的DCA排序则较好的揭示了海拔、坡度、光照3个环境因子,是影响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植物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林下灌草植物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灌草植物成负关联的种对数比成正关联的种对数多,说明林下植物还处在发展演替阶段。种对间的正关联或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而种对间负关联或负相关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和相互重迭的生态位所致。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着率比Pearson相关系数高7.36%,这表明前者比后者的灵敏度更高,可以弥补后者的不足。应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指数和Hill指数对林下灌草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Patrick指数、Shannon指数和Hill指数,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Shannon指数值可将20个优势种组的多样性排列如下:组12>组17>组15>组11>组13>组18>组14>组6>组10>组5>组9>组20>组19>组4>组7>组>3组1>组16>组2>组8。Simpson指数能很好地反映的是优势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大小。草本层的Patrick指数与Shannon指数均高于灌木层,说明林下灌草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主要是由于草本层丰富度决定的。海拔、坡向和乔木层覆盖度会导致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及光照强度等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8-06-01)
寒温性针叶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对山地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以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冠层下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获取的详细数据,运用Mantel检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统计方法,探讨了林下植被的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结果显示:(1)沿海拔梯度相邻群落间草本层物种周转率呈现递减格局,而灌木层变化规律不明显;(2)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海拔差异、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局地环境异质性关系不显着。控制海拔作用后发现,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地理距离关系依然显着,而当消除地理距离的线性影响后,beta多样性与海拔关系也变得不显着(3)CCA模型中,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4.4%,其中,海拔、坡度、凋落物厚度、乔木密度与总干面积对林下灌、草植被物种组成具有显着影响,但土壤因子的作用未见显着。综上,生境筛滤与扩散限制共同主导了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群落构建过程,但扩散限制的影响强于生境筛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温性针叶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望军.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的影响预测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赵鸣飞,邢开雄,王宇航,王国义,薛峰.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J].生态学报.2017
[3].杨爱芳.关帝山寒温性针叶林中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4].赵莹,金慧,尹航,赵伟,陈庆红.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主要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贾丙瑞,周广胜,蒋延玲,王宇,殷晓洁.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3
[6].张钦弟,毕润成,张金屯,Lambert,Nyobe,苗艳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优势种格局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12
[7].邓绍勇.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温性针叶林群落学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8].赵冰清,郭东罡,刘卫华,上官铁梁,邱富才.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9].石晓东,韩有志.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
[10].刘卫华.管涔山寒温性针叶林下灌草层植物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