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_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

导读:本文包含了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脑脊髓,鉴定,定量,荧光,鹌鹑,抗体。

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1](2018)在《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陕西省咸阳市某鹌鹑养殖厂的鹌鹑发病是否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采集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等组织,通过鸡胚传代、RT-PCR扩增、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性分析。RT-PCR扩增结果显示,用禽脑脊髓炎病毒(AEV)特异性引物成功扩增得到大小为288bp的目的片段,与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9%~99.3%和95.8%~98.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SX株位于同一分支;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组织切片中存在大量的阳性棕黄色着色区域,而阴性对照没有;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鹌鹑出现典型的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发病率55.1%,病死率100%,病理剖检发现患病鹌鹑的脑组织软化,脑半球轮廓模糊,对照组未见异常。成功分离得到1株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AEV XY/Q-1410株,为鹌鹑禽脑脊髓炎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亚露,揭鸿英,毕志香,赵阳,何家惠[2](2017)在《禽脑脊髓炎病毒HMM08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禽脑脊髓炎(AE)病毒自分离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以用于禽脑脊髓炎灭活疫苗的研制,以发病雏鸡脑组织为材料,进行SPF鸡回归试验、PCR检测、SPF鸡胚分离培养有限稀释纯化、特异性试验等,得到一株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HM08株,对该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毒株纯净、无外源病毒污染,E1代病毒含量达到10~(5.56)EID_(50)/0.2 mL,E2代至E15代病毒含量稳定在10~(7.0)EID_(50)/0.2 mL以上;100倍稀释的E1代毒种,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胚龄SPF鸡胚,12 d内,引起AE特征性病变的病变率达100%;用E1代毒按照500 EID50/只对1日龄、7周龄的SPF鸡脑内接种,出现AE特征性病变的病变率达100%;以该毒制成的疫苗0.3 mL/羽份免疫鸡,能获得100%保护。表明HM08株是一株较好的AE疫苗候选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7年23期)

李志军,范莉莉,张惠文,杨增岐,萧飒[3](2017)在《禽脑脊髓炎病毒XY13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患病雏鸡脑组织样品制成组织悬液进行SPF鸡胚传代,通过免疫组化试验、动物试验、RT-PCR扩增VP1基因片段对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离了1株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命名为XY13株。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脑组织切片中存在大量的深棕黄色着色区域;动物试验中雏鸡出现了震颤、共济失调等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剖检发现脑组织软化、有散在出血点;RT-PCR扩增出的目的片段长度为288bp,编码9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EV XY13株分离株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4.6%~99.7%,氨基酸同源性为76.0%~97.9%;进化树分析表明AEV XY13与SX株的处于相同的分支,与1143、YL、L2Z株同处于一个较大的分支上,而与VanReokel、NH-937和204C株则处于不同的分支上,表明亲缘关系较远;进化距离预测结果表明AEV XY13株与1143、L2Z、SX和YL株的进化距离均小于0.011,而与NH-937、Van Reokel和204C株的进化距离则大于0.060。结果表明:本分离株为AEV,与目前已知的AEV毒株在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范莉莉[4](2017)在《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在体内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脑脊髓炎(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AE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幼禽中枢神经系统的接触性传染病。AEV为无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震颤病毒属。该病目前只能依靠疫苗免疫进行防控,因此,运用灵敏准确的方法测定AEV在鹌鹑体内的动态分布对于AE的致病性研究及其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鹌鹑源AEV进行分离鉴定,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检测AEV XY/Q-1410株口服感染1日龄鹌鹑后病毒在其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1.2014年10月采集陕西省咸阳市某鹌鹑养殖场AE疑似病料,经鸡胚传代、RT-PCR扩增、中和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RT-PCR扩增结果显示,用AEV特异性引物成功扩增到大小为288 bp的目的片段,与参考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9%~99.3%和95.8%~98.9%;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与SX株位于同一分支;中和试验结果显示,中和指数为102.32,大于50,为阳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鹌鹑及雏鸡均出现典型的AE临床症状,攻毒组鹌鹑发病率55.1%,病死率100%,攻毒组雏鸡发病率60%,病死率58.3%,病理剖检发现患病动物的脑组织软化,脑半球轮廓变模糊,对照组未见异常。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鹌鹑源AEV,命名为AEV XY/Q-1410株。2.标准曲线的建立。通过TIANLONG 988荧光定量PCR系统对10倍递比稀释的重组质粒标准品(102~108 copies/μL)产生的循环数与扩增子对数浓度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标准曲线:曲线斜率为-3.325,相关系数(R2)为0.9978。检测限度为100拷贝。3.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EV在鹌鹑体内的动态分布。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EV XY/Q-1410株接种鹌鹑后第3天~17天(间隔1天),18天~25天(每天),29天,30天,32天,36天~48天(间隔1天),49天,51天~60天(每天)在鹌鹑大脑、小脑、腺胃、肠道、肝脏、胰腺、脾脏、法氏囊、肺脏、肾脏等器官中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病毒在多数组织中可以持续感染长达60天。大脑和小脑中的病毒载量逐渐升高至第18天达到第一个峰值,第二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第51天和46天。腺胃、肠道、脾脏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大脑和小脑。腺胃中的病毒载量从第3天至第46天呈“U”型,之后逐渐降低至第52天,之后保持稳定至第60天;肠道中的病毒载量从第3天至第46天呈“M”型,之后保持稳定至第60天;肝脏中病毒载量波动较剧烈,最大值出现在第52天;胰腺中的病毒载量通常低于100拷贝。脾脏中的病毒载量从第3天至第54天呈“W”型,之后缓慢下降至第60天;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从第3天至第44天呈“U”型,然后下降至第49天,之后病毒载量小幅度波动至第60天。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整体呈两个“M”型相连。肾脏中的病毒载量仅在第7天出现一个峰值,从第15天至第60天保持轻微波动。4.用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检测AEV的组织分布。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来检测攻毒后第7天,18天,36天,54天和59天所采集的各组织器官中病毒粒子的分布并结合Image-Pro Plus软件来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器官中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五个时间点所采集的组织器官中均有明显的棕黄色阳性染色,而阴性对照没有。将各组织器官中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病毒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正相关。综上所述,AEV XY/Q-1410株与SX株亲缘关系最近,而与L2Z株、YL株、1143株、Van Reokel株和Pf-CHK1/AEV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AEV XY/Q-1410株与参考株相比,在遗传进化上存在一定差异。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EV可持续感染长达60天,腺胃,肠道,脾脏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大脑和小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中的病毒基因拷贝数与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红,曹志,韩乃君,郭伟伟,范根成[5](2016)在《禽脑脊髓炎病毒VR株的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禽脑脊髓炎病毒强毒VR株对SPF鸡的致病性,开展了不同接种途径和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力试验。不同接种途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AEV VR株口服后不能引起发病;刺种、肌肉注射途径接种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降低;脑内注射途径接种可引起试验鸡全部发病。最小致病量试验结果显示,VR株脑内注射攻毒的最小致病量为10~(2.0) EID_(50)。不同日龄SPF鸡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鸡日龄的增大,其致病力略有差异,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结果表明,AEV VR株脑内攻毒70日龄内SPF鸡的发病率为80%及以上,攻毒剂量为10~(4.0)EID_(50)。(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10期)

李志军[6](2016)在《禽脑脊髓炎病毒咸阳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雏鸡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脑脊髓炎(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AEV)引起的,以幼禽头颈部快速震颤和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成年鸡为亚临床症状,表现为一过性产蛋下降和种蛋孵化率降低。A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震颤病毒属成员。该病自193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已经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尚未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只能依靠疫苗免疫进行预防控制。因此,研究AEV在雏鸡体内的组织分布对于AEV的致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EV咸阳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运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AEV XY13感染雏鸡后病毒在雏鸡体内的动态分布,获得以下结果:1.采集咸阳市某鸡场疑似AE感染雏鸡的脑组织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经SPF鸡胚传代、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鉴定分离毒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并命名为AEV XY13。根据AEV 1143株VP1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克隆至pMD19-T载体,转化DH 5α感受态细胞,然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知参考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VP1目的片段长度为288 bp,编码96个氨基酸残基;AEV XY13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4.6%~99.7%,氨基酸同源性为76.0%~97.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EV XY13与SX株处于相同的分支;与1143、YL、L2Z株则同处于一个较大的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而与Van Roekel、NH-937和204C株则处于不同的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进化距离估算结果表明,AEV XY13与1143、L2Z、SX和YL株的进化距离均小于0.011,而与NH-937、Van Roekel和204C株的进化距离则大于0.060。2.用荧光定量PCR测定AEV在雏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载量。将AEV病毒液以10倍梯度逐级递减稀释至10-7,卵黄囊接种6日龄SPF鸡胚,12天后收胚,观察并记录每个稀释度的鸡胚病变情况,计算病毒EID50。55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3只雏鸡每只口服接种105EID50病毒液,对照组22只雏鸡每只口服接种等量的PBS,观察并记录雏鸡生长状况。在接种后第2天、第4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5天、第18天、第22天和第24天随机选取试验组3只雏鸡和对照组2只雏鸡处死,采集脑、肝、肠、腺胃、法氏囊、脾和肾等组织器官,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器官内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试验组雏鸡在攻毒后第6天,5只雏鸡开始出现AE临床症状,1只在发病后第2天死亡,攻毒后10天,发病雏鸡的神经症状逐步消失并恢复正常。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第2天就能在脑、肝脏、肠道、腺胃、法氏囊、脾和肾等被检器官中检测到病毒,且脑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最低;感染后6天,脑组织中病毒载量达到峰值,此时试验组部分雏鸡开始出现AE临床症状;肠道、腺胃等消化器官中的病毒载量在整个试验阶段基本保持平稳,而肝脏在感染前期逐步下降后到后期有所回升,表明AEV对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具有较强的组织嗜性;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中的病毒载量呈波动状态;肾脏中的病毒载量逐步下降。3.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检测病毒感染雏鸡第2天、第7天和第12天,脑、肝脏、肠道、腺胃、法氏囊、脾脏和肾脏等组织中病毒抗原在各器官中的定位,估算各组织中病毒抗原相对表达量,并分析第2天、第7天和第12天各组织中病毒载量与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第2天、第7天和第12天各组织器官中均有大量的棕黄色阳性着色,表明在相应的组织中均有大量病毒定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第2天、第7天和第12天各组织中的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AEV XY13株与SX、YL、1143和L2Z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NH-937、Van Roekel和204C株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AEV XY13株与参考毒株相比,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测定结果表明,AEV对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组织嗜性较强,而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器官的嗜性则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器官中病毒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病毒载量与病毒蛋白抗原表达量呈对应关系,可以准确反映病毒的组织分布,为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范文涛,杜恩岐,高小龙,萧飒,李志军[7](2016)在《禽脑脊髓炎病毒VP1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AEV)VP1蛋白作为诱饵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非免疫双峰驼纳米抗体酵母文库进行筛选。随机选择15个用QDO/X/A平板筛选到的纳米抗体(Nanobody or VHH)阳性克隆,经过酵母共转验证、序列测定分析,最终选择在QDO/X/A平板显强阳性且序列正确的8株VHHs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间接ELISA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株纳米抗体均与AEV标准抗原具有反应原性,其中2株纳米抗体VHH4、VHH9的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这一结果为AEV的检测与病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范文涛[8](2015)在《禽脑脊髓炎病毒VP1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AEV)主要侵害幼禽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雏鸡、火鸡、鹌鹑等出现共济失调、麻痹和头颈震颤。产蛋鸡感染AEV后无明显神经症状,但能引起产蛋量的下降。AEV VP1蛋白高度保守且是主要的宿主保护性免疫蛋白,含有大多数特异性中和位点和主要的中和表位。目前AE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免疫接种进行预防。针对AEV高效、特异、廉价抗体的开发,更有利于AEV的早期检测和研究。纳米抗体对抗原亲和力和特异性高、稳定性强、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在病原的检测与研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以AEV-VP1蛋白作为诱饵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非免疫双峰驼纳米抗体酵母文库进行筛选,期望得到能与AEV反应活性高的纳米抗体,为该病的诊断和病原学研究奠定基础。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设计合成1对含有EcoR I、Sal I双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AEV SX株VP1基因,将其克隆到pGBKT7载体上,命名为pBD-VP1,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VP1基因序列没有突变。所构建的pBD-VP1诱饵质粒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可用于文库的筛选。2.将30℃过夜培养收集的4 mL诱饵菌[Y2H Gold(pBD-VP1)]与1 mL文库菌[Y187(pAD-VHH)]混合、进行杂交。杂交后将形成的结合子离心后涂于50个150 mm DDO(-Ade-His-Trp-leu)/X/A平板,30℃培养3 d~5 d,对筛选到的蓝色菌落进行标记。选择200个阳性克隆中的40个优势菌落转接QDO/X/A平板进行培养,获得了9个阳性克隆。对9个阳性克隆进行了酵母回转验证、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最终获得了8株抗AEV SX株VP1蛋白的纳米抗体。3.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VHH,将重组质粒pET28as-VHH转入BL21(DE3)表达菌中,对最适表达温度、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IPTG诱导浓度为0.5 mmol/L、最适诱导表达温度为30℃、最适诱导时间为3 h。纯化产物经SDS-PAGE分析,8株抗AEV SX株VP1蛋白的重组纳米抗体大小约为34 ku,与预期结果相符。4.用间接ELISA测定重组VHH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未经稀释的阳性对照孔OD450平均值为1.056[OD450=1.056(D450>1)],阴性对照孔OD450平均值0.048[OD450=0.048(OD450﹤0.1)]。参考IDEXX提供的判定标准,阴阳性对照均成立,标签样品为阴性对照2的OD450﹤0.05,表示反应很微弱。阳性对照在5个不同稀释度下反应活性成线性关系依次降低。VHH4和VHH9的反应原性高于阳性对照,且VHH9的高于VHH4;其余6株低于阳性对照。5.鸡胚中和试验测定重组VHH中和效价,结果表明:阳性血清中和效价为1:717,VHH9和VHH4中和效价分别为1:609和1:512,说明筛选的两株纳米抗体VHH9和VHH4具有较好的中和效价。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非免疫双峰驼纳米抗体酵母文库进行了筛选。通过共转验证、序列比对分析,成功获得了8株抗AEV SX分离株VP1蛋白的重组纳米抗体。将获得的8株纳米抗体表达、纯化后通过间接ELISA和鸡胚中和试验对其进行活性了检测,最终获得了2株活性较好的纳米抗体,为AEV抗原检测和病原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刘青天[9](2014)在《禽脑脊髓炎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禽脑脊髓炎(avianencephalomyelitis,AE)首次在1932年被描述为一种侵害雏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此后,已波及世界大多数国家,该病的特征是雏鸡表现为头和颈部的快速震颤和运动共济失调;产蛋鸡被该病毒感染后表现为一过性产蛋下降,不表现出神经症状,给养禽业尤其是种禽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传统的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encephalomyelitisvirus,AEV)的检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特异性差、容易被污染等缺点。因此,建立一种针对AEV的特异、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SYBRGreenI的AE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为AE高效检测及准确定量提供一种可靠的新方法。结果如下:根据GeneBank中AEV1143株基因序列,在高度保守的VP1基因序列区域设计一对荧光定量用特异性引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AEVSX株VP1基因的部分序列(288bp),用常规方法对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并进行双酶切鉴定,测定重组质粒的浓度并通过测序比对进行鉴定,重组质粒的序列与AEVSX株的VP1基因序列100%匹配,质粒浓度为126ng/μL,OD260/OD280为1.92,将质粒模板标准品按10倍梯度稀释,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后,建立了针对AEV的标准曲线:y=-3.5714x+36.754,扩增效率为0.913,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7,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重复性以及敏感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检测极限为10拷贝/μL,敏感性是传统RT-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可对AEV进行准确定性及定量分析。用AEV1143株接种7日龄SPF鸡胚,分别在3天和5天后剖检鸡胚,收集尿囊液,研磨脑和肝脏组织。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从接种3天后的SPF鸡胚中可检测出阳性样品,而普通RT-PCR方法需要在5天后才能检测出AEV。分别用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普通RT-PCR方法对1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设置阴性对照,普通RT-PCR只检测出5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8%,而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出18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00%,将13份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脑组织病料用鸡胚盲传2代后,用建立的方法和普通RT-PCR进行检测,结果仍然是阳性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针对AEV的高敏感、高特异、重复性好的SYBRGreenI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为AEV的检测提供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郝华芳,张淑霞,杨涛,杨增岐,王兴龙[10](2014)在《禽脑脊髓炎病毒YL株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陕西杨凌某鸡场种鸡产蛋量突然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死雏、弱雏增多的原因,通过采集发病鸡脑组织进行SPF鸡胚连续传代、琼脂扩散试验(AGP)、人工感染试验、V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等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毒YL株与AEV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特异的沉淀线;在人工感染试验中可见雏鸡有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剖检大脑有轻微的水肿和软化;成功克隆出AEV YL株的VP1基因,全长810 bp,编码270个氨基酸残基;与AEV参考毒株VP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92.0%~99.8%,氨基酸同源性为89.3%~99.3%;进化树分析表明,YL株与1143株、L2Z株和SX株亲缘关系较近,与VR株、HB株、SD株和NH937株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禽脑脊髓炎病毒,与AEV已知毒株在进化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禽脑脊髓炎(AE)病毒自分离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以用于禽脑脊髓炎灭活疫苗的研制,以发病雏鸡脑组织为材料,进行SPF鸡回归试验、PCR检测、SPF鸡胚分离培养有限稀释纯化、特异性试验等,得到一株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HM08株,对该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毒株纯净、无外源病毒污染,E1代病毒含量达到10~(5.56)EID_(50)/0.2 mL,E2代至E15代病毒含量稳定在10~(7.0)EID_(50)/0.2 mL以上;100倍稀释的E1代毒种,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胚龄SPF鸡胚,12 d内,引起AE特征性病变的病变率达100%;用E1代毒按照500 EID50/只对1日龄、7周龄的SPF鸡脑内接种,出现AE特征性病变的病变率达100%;以该毒制成的疫苗0.3 mL/羽份免疫鸡,能获得100%保护。表明HM08株是一株较好的AE疫苗候选毒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8

[2].朱亚露,揭鸿英,毕志香,赵阳,何家惠.禽脑脊髓炎病毒HMM08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家禽.2017

[3].李志军,范莉莉,张惠文,杨增岐,萧飒.禽脑脊髓炎病毒XY13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7

[4].范莉莉.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在体内分布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王红,曹志,韩乃君,郭伟伟,范根成.禽脑脊髓炎病毒VR株的致病性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6

[6].李志军.禽脑脊髓炎病毒咸阳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雏鸡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范文涛,杜恩岐,高小龙,萧飒,李志军.禽脑脊髓炎病毒VP1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活性检测[J].中国兽医学报.2016

[8].范文涛.禽脑脊髓炎病毒VP1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及活性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9].刘青天.禽脑脊髓炎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郝华芳,张淑霞,杨涛,杨增岐,王兴龙.禽脑脊髓炎病毒YL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14

论文知识图

:pGEX-VP1的构建流程图AEV VP1基因的RT-PCR扩增(A)和全长重...病毒经提纯后的电镜照片AEV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一3RHDV基因的测序结果及比较分析质粒酶切电泳结果

标签:;  ;  ;  ;  ;  ;  ;  

禽脑脊髓炎病毒论文_范莉莉,李志军,黄加利,杨增岐,萧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