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切向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圆弧,聚丙烯,管式,体式,过滤器,直线,轴向。
旋转切向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日志,张利雄,徐南平[1](2006)在《旋转切向流对一体式膜过滤器中膜过滤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善一体式膜过滤器中膜过滤性能为目的,将搅拌引入膜过滤系统,设计新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膜过滤.考察搅拌器的类型以及操作参数(搅拌速度、叶轮直径、膜管与搅拌轴之间的距离)对膜通量的影响,并比较旋转切向流膜过滤与错流膜过滤的能耗,为一体式膜过滤器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王成端,蒋光明,陈文梅[2](2003)在《旋转切向流PA管式膜微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旋转切向流聚丙烯PA管式膜微滤。通过建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实验装置系统,测定了旋转直线切向流和旋转圆弧切向流PA管式膜在不同SiO2悬浮液浓度和不同流体压力下的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不但节能,而且系统结构简单。(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3年02期)
王成端,陈文梅[3](2002)在《旋转切向流与轴向流PA管式膜微滤对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旋转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器。通过建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实验装置系统 ,测定了聚丙烯PA管式膜在不同SiO2 悬浮液浓度和不同流体压力下的膜通量及其相应的时间 ;同时还测定了与旋转切向流相同工况下轴向流PA管的膜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不但系统结构简单 ,而且PA管式膜稳态通量是轴向流稳态通量的 1 6 5~ 2 5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02年04期)
王成端,陈文梅[4](2002)在《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设计出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分离器及其实验系统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 ,系统地研究了旋转直线切向流和旋转圆弧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微滤的流场特征 ,揭示了旋转切向流强化膜微滤的机理 .(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2年03期)
王成端,侯锋,陈文梅[5](2002)在《旋转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微滤能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旋转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器 ,实验研究了聚丙烯PA管式膜器的能耗 .通过建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实验装置系统 ,测定了聚丙烯PA管式膜器在旋转切向流和轴向流下的膜通量与能量有效利用率 .实验结果表明 ,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比一般轴向流膜微滤的有效利用率要高得多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化膜分离技术 .在实验条件下 ,直线切向流膜微滤和圆弧切向流膜微滤的稳态能量有效利用率比轴向流稳态能量有效利用率分别高 1 1 1 85倍和 1 4 5 91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2年03期)
王成端[6](2001)在《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切向流强化膜微滤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强化方法,它把水力旋流器的作用原理引入到管式膜微滤中,从而改进了膜器结构和悬浮流体进入膜器的方式,提高了膜通量,降低了膜污染。本文首次设计出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分离器及其实验系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首次系(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期刊2001-09-13)
王成端[7](2001)在《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切向流强化膜微滤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强化方法,它把水力旋流器的作用原理引入到管式膜微滤中,从而改进了膜器结构和悬浮流体进入膜器的方式,提高了膜通量,降低了膜污染。本课题首次设计出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分离器及其实验系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旋转直线切向流和旋转圆弧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微滤的流场特征,揭示了旋转切向流强化膜微滤的机理。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在一定条件下,首次从Navier-Stokes方程推导出膜器环隙叁维旋转流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其相应的变化规律。 2.推导出旋转切向流单位时间内形成滤饼层的厚度公式。公式表明,滤饼层厚度与过滤渗透速度和悬浮液与渗透液的密度差成正比,与滤饼层的密度成反比。 3.推导出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器膜管与外筒的半径比、旋转流切向速度和膜器环隙过滤渗透速度之间的关系式,以及最大膜管长度的计算公式,为优化设计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4.首次采用激光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实测研究了旋转直线切向流和旋转圆弧切向流无渗透系统与聚丙烯管式膜微滤有渗透系统的流场,获得了膜器环隙子午面和切剖面大量不同工况的流线图和涡量图,定量分析了相应面上的速度分布规律: (1)在非涡区域,无论操作参数如何变化,在横坐标相同时,靠近旋转切向流入口方向的速度比远离入口方向的速度要大;涡内区域流体的速度一般小于涡外部的流体速度;涡心处速度最低,而且切向速度、径向速度一般为零;涡心附近的切向和径向速度小于轴向速度。 (2)在实验工况下,涡边缘附近的切向、径向和轴向速度均为膜器环隙间平均轴向流速的1~2倍;形成Taylor涡或椭圆涡面上的最大切向、径向和轴 摘要向速度一般为膜器环隙间平均轴向流速的2—6倍。 O)环隙切剖面和子午而上形成的涡,其内部流体都要与涡外部的流体进行质量交换。涡外流体大量涌入涡内部,能够防止颗粒过早堵塞膜管。 K)定性和定量证明了流线越密,其速度越大,流线越疏,其速度越小;同一时刻,流线密的区域比流线疏的区域速度高的流体力学经典结论。 *)总体上旋转圆弧切向流的强化膜微滤作用优于旋转直线切向流。 5.通过对旋转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器的微滤试验与传统的轴向流过滤对比试验,发现: *)对旋转切向流膜器,相同入口切向流量下,悬浮液浓度越高,初始膜“微滤与稳态膜微滤通量越低,达到稳态的时间越长;悬浮液浓度相同,入口切向流量越高,初始膜微滤与稳态膜微滤通量越高,达到稳态的时间越短。 O)膜微滤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浓度、压力、结构参数等因素与渗透通量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在实验条件内,圆弧切向流的稳态通量和直线切向流的稳态通量分别是轴向流稳态通量的 1.584~2.5 11 倍和 1.697~2.298倍。相同条件下,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比轴向流膜微滤的渗透通量大,分离效果好。 6.在PIV实测基础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出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器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膜微滤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同时推导出无滤饼形成时膜微滤的渗透通量计算公式,给出了决定膜微滤渗透通量大小的主要因素,阐明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的强化机理。 7.初步研究了旋转切向流膜器设计和参数优化的一般原则和影响因素。 8.能耗分析表明,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比一般轴向流膜微滤的有效利用率要高得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化膜分离技术。在实验条件下,直线切向流膜微滤和圆弧切向流膜微滤的稳态能量有效利用率比轴向流稳态能冕有效利用率分另高11.185倍和14.591倍。(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1-04-08)
旋转切向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研究了旋转切向流聚丙烯PA管式膜微滤。通过建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实验装置系统,测定了旋转直线切向流和旋转圆弧切向流PA管式膜在不同SiO2悬浮液浓度和不同流体压力下的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切向流强化微滤不但节能,而且系统结构简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切向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日志,张利雄,徐南平.旋转切向流对一体式膜过滤器中膜过滤性能影响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6
[2].王成端,蒋光明,陈文梅.旋转切向流PA管式膜微滤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3
[3].王成端,陈文梅.旋转切向流与轴向流PA管式膜微滤对比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2
[4].王成端,陈文梅.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机理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2
[5].王成端,侯锋,陈文梅.旋转切向流聚丙烯管式膜微滤能耗分析[J].环境科学.2002
[6].王成端.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机理研究[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2001
[7].王成端.旋转切向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