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弛豫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铁电体,陶瓷,结构,钛酸钡,工质,晶粒,应力。
弛豫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树浩[1](2017)在《锆钛酸钡基陶瓷应力特征及介电弛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锆钛酸钡(BZT)为主晶相的介电陶瓷,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良好的铁电、压电性能,已经成为陶瓷电容器的主流材料。晶粒尺寸、内部应力和元素共掺杂是锆钛酸钡陶瓷介温特性改善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采用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La和Nb掺杂的BaZr_(0.1)Ti_(0.89)Fe_(0.01)O_3(BZTF)陶瓷试样,研究了晶粒尺寸、内部应力和元素复合掺杂对BZTF陶瓷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介电弛豫性的影响,对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控制试样的烧结温度,可使陶瓷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在0.44~1.87μm范围内变化。当烧结温度为1280℃,平均晶粒尺寸为0.87μm时,BZTF陶瓷试样的弥散系数达到最大值1.927,常温介电常数为3300,介电损耗为0.009。在组分和制备工艺相同的条件下,晶格常数和四方率的不同表明,晶格畸变是内应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内部应力为较大张应力(σ=42 MPa)时,BZTF试样的介电弛豫性最佳:介电常数为3982,介电损耗为0.012,弥散系数γ为1.851。La的加入促进了晶粒生长和均匀分布,提高了BZTF陶瓷的致密度。同时,La的加入还显着提高了陶瓷的介电弛豫性。当烧结温度为1330℃,La的掺入量为0.6 mol%时,固相法制备的BZTF陶瓷综合电性能较好:介电常数为5183,介电损耗为0.021,γ值为1.93。当烧结温度为1300℃,La的掺入量为0.4 mol%时,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ZTF陶瓷综合电性能较好:介电常数为5223,介电损耗为0.15,γ值为1.65。Nb的加入增强了BZTF试样铁电相变的弥散性,提高了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当Nb的含量为0.75 mol%时,固相法制备、1300℃烧结的BZTF试样具有较好的介电弛豫性:弥散系数值为1.98,常温介电常数为6039。当Nb的含量为0.75mol%时,溶胶-凝胶法制备、1350℃烧结的BZTF试样综合电性能较优:介电常数为7830,弥散系数值则为1.89。(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王赛[2](2014)在《新型铁电体的构建与弛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元器件日益朝着轻薄短小趋势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锆钛酸铅等铁电体尽管性能优越,但材料含有大量的铅,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而急需发展高性能的新型无铅铁电体。此外,与铁电材料相关的新原理,新应用以及对铁电体铁电起源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本文主要选取两类新型无铅铁电体——钙钛矿结构的(Bi,La)AlO3和金红石结构的FeTiNbO6作为目标体系,系统进行了材料合成,微结构表征以及弛豫特性分析。具有钙钛矿结构的La0.9Bi0.1AlO3(LBAO)与纯LaAlO3相比表现出较好的介电性能而引起人们关注。然而,传统固相法制备LBAO必须选用高的合成温度(1100℃)才能使原料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原子或离子扩散势垒,合成纯相。值得注意的是,高的合成温度不仅会导致能源浪费,而且合成的粉体还具有高的团聚度和较大的颗粒尺寸。本研究中,采用两步熔盐合成方法在低温550℃下制备LBAO弛豫纳米晶,相比传统固相法合成温度降低了500℃以上。研究表明,合成的粉体为叁方钙钛矿结构,空间群R-3C,显微结构为片状纳米晶,平均尺寸50nm左右。以纳米粉体为前驱体致密化的LBAO陶瓷与LaAlO3陶瓷相比介电性能明显提高,有望应用于新型无铅陶瓷器件。FeTiTaO6是另一种具有金红石结构的铁电陶瓷,其材料合成与弛豫铁电机制研究是近年来本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作为主原料的Ta2O5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材料的推广应用。考虑到Nb5+与Ta5+同为VB族过渡元素,电子结构相似,因而从理论上推断,用Nb5+代替Ta5+与Fe3+复合对TiO2进行占位取代构建FeTiNbO6陶瓷也可能诱发弛豫铁电行为。本文采用传统固相法合成FeTiNbO6陶瓷,研究了宽温度范围内材料的铁电弛豫特性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FeTiNbO6陶瓷为四方金红石结构,空间群为P42/mnm。材料在低温和高温下呈现两个不同的弛豫介电峰。低温下的介电弛豫峰具有明显的频率色散现象,符合修正的德拜弛豫模型,证明材料中变价Fe2+与Fe3+产生电荷跃迁。直流电导率dc的温度依赖性曲线很好的符合变程跃迁机制(VRH)模型。进一步,比较烧结样品与氧气氛退火后样品的介电性能,证明FeTiNbO6陶瓷低温下的介电弛豫行为是材料的本征特性。除此之外,材料在室温下还观察到了磁滞回线,表明FeTiNbO6陶瓷有弱磁性。高温下,样品的直流电导率主要来源于氧空位的电离与迁移,其转变点靠近相变区域。研究表明FeTiNbO6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无铅多铁材料。(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段成辉,朱满康,宋雪梅,刘立英,侯育冬[3](2014)在《Bi(Zn_(0.5)Ti_(0.5))O_3对Bi_(0.5)Na_(0.5)TiO_3基陶瓷相结构及弛豫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反应合成法制备了(1-x)(0.96 Bi0.5Na0.5TiO3-0.04 BaTiO3)-xBi(Zn0.5Ti0.5)O3陶瓷(x≤0.10)。通过X射线衍射,介电温度谱等对该体系陶瓷的相结构及弛豫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陶瓷在Bi(Zn0.5Ti0.5)O3加入量低于0.05时呈现纯钙钛矿结构。此外,随着Bi(Zn0.5Ti0.5)O3加入量的增加,其相结构由叁方-四方共存向赝立方结构转变;同时,陶瓷的弥散因子上升,偶极子取向冻结活化能下降,表明BZT的加入明显地增加了0.96Bi0.5Na0.5TiO3-0.04 BaTiO3陶瓷的弛豫性。(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赵路阳,侯育冬,朱满康,王超,严辉[4](2010)在《退火处理对0.5PZN-0.5PZT陶瓷弛豫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陶瓷工艺制备了Pb(Zn_(1/3)Nb_(2/3))_(0.5)(Zr_(0.5)Ti_(0.5))_(0.5)O_3(0.5PZN-0.5PZT)铁电陶瓷,并在氧气氛下进行退火。运用XRD、直流电导率和介电温度谱测试氧气氛退火前后陶瓷相结构与电性能的变化,并对弛豫性与微结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氧气氛退火可有效补偿体系中的氧空位,降低四方相含量,材料的弛豫性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0年01期)
吴宁宁,宋雪梅,侯育冬,朱满康,王超[5](2008)在《(1-x)PMN-xPT陶瓷材料弛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弛豫性研究认为(1-x)Pb(Mg1/3Nb2/3)O3-xPbTiO3(PMN-PT)二元体系的弛豫性随PT含量的增加呈简单线性减小关系,而没有对准同型相界(MPB)附近的弛豫性具体研究.本研究通过对PMN-PT陶瓷材料的研究表明:在准同型相界(x=0.32)附近,弥散因子γ值最大,弛豫性最强;在叁方相和四方相附近弛豫性逐渐减弱.此种弛豫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准同型相界的畴结构复杂,形成新的有序纳米微畴,引起MPB组成弛豫性明显增强.通过电滞回线和Raman光谱对弛豫性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结果都表明弛豫性在MPB处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验证了该实验弛豫性变化规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8年23期)
张栋杰[6](2005)在《弛豫铁电体的弛豫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特殊的陶瓷烧结方法制备了铅基弛豫铁电体0.9Pb(Mg1/3Nb2/3)O3-0.1PbTiO3和Pb(Zn1/3Nb2/3)O3基陶瓷。铅基弛豫铁电体PMNT、PZN的弛豫过程可用修正的玻璃局域冻结模型描述。在微畴-宏畴转变过程中,铁电体的结构起伏引起弛豫性;弛豫铁电体结构起伏程度越大,弛豫性越低;随微畴增大,铁电体的弛豫特性减弱直至消失。(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5年07期)
张栋杰,姚熹[7](2005)在《弛豫铁电体结构起伏与弛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铅基弛豫铁电体0.9Pb(Mg1/3Nb2/3)O3-0.1PbTiO3和Pb(Zn1/3Nb2/3)O3基陶瓷.铅基弛豫铁电体PMNT,PZN基陶瓷弛豫过程可用局域冻结模型描述.在微畴-宏畴转变过程中,弛豫铁电体产生结构起伏;在相同的频率条件下,弛豫铁电体的结构起伏程度越大,弛豫程度越低.在微畴-宏畴转变过程中,随微畴的增大,弛豫铁电体的弛豫特性减弱或消失.(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12期)
刘立英,侯育冬,朱满康,王波,严辉[8](2004)在《掺杂对Na_(0.5)Bi_(0.5)TiO_3基铁电陶瓷弛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铅弛豫铁电体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对其开发与研究是应用领域的迫切要求,同时,A位复合铁电体介电弛豫机制及其铁电(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04-10-14)
刘少波,李艳秋[9](2004)在《弛豫性PMN/PT铁电致冷材料的制备及电生热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及信息技术(IT)的快速发展,微执行器与微传感器等MEMS器件,以及笔记本电脑、移动PC、CD或mp3播放机等便携式系统日益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它们不仅需要高能量密度的微驱动电源,而且需要微型冷(本文来源于《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惠荣[10](2004)在《掺杂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铁电及弛豫性介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着重于A位掺杂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BLSFs)铁电性能及弛豫性介电行为影响的研究。 SrBi_4Ti_4O_(15)(SBTi144)具有较好铁电及抗疲劳性能,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非易失性铁电随机存储器(FeRAMs)的需要,文献报道用二价阳离子取代A位的Sr,形成MBi_4Ti_4O_(15)(M=Pb,Ca),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薄膜的铁电性能,但薄膜中用叁价阳离子取代A位Bi离子目前还未见报道,其对SrBi_4Ti_4O_(15)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工作运用Sol-Gel法制备了SrBi_(4-x)Nd_xTi_4O_(15)(SBNT)薄膜,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表面显微镜及铁电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着重研究了制备工艺和掺杂对SBT144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过程中的因素,如前驱体溶液、前驱溶液PH值、焙烧温度及退火温度均对SBNT簿膜表面形貌和铁电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实验总结出薄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这对于SrBi_(4-x)Nd_xTi_4O_(15)以外的薄膜制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对不同掺杂量样品的铁电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薄膜的剩余极化随掺杂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当外加电场强度约为375kV/cm,实验得到SrBi_(4-x)Nd_xTi_4O_(15)(x=0.5)薄膜的剩余极化2P_r,为6μC·cm~(-2),与未掺杂时SBT144薄膜的剩余极化2P_r为20μC·cm~(-2)相比,2P_r下降了约70%。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Nd掺杂浓度的上升薄膜中非晶相逐渐增多,从样品的原子力表面显微图片上可见薄膜表面起伏度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变大,晶粒逐渐不均匀、粗糙。这可能与原子半径较小的Nd取代Bi后所引起的晶格畸变减小、Nd离子可能进入(Bi_2O_2)~(2+)层破坏了(Bi_2O_2)~(2+)的空间电荷库作用等有关。我们还测量了低频下SrBi_(4-x)Nd_xTi_4O_(15)(x=0.25)薄膜的抗疲劳性能,经过7.2×10~9次翻转后薄膜±(P~*-P~^)约下降了60%。 层状钙钛矿铁电体中因掺杂含量的不同而引起的弛豫性介电行为目前很少见文献报道,本工作研究了La掺杂层状钙钛矿结构铁电材料Bi_4Ti_3O_(12)(BIT),SrBi_4Ti_4O_(15)(SBTi144),Sr_2Bi_4Ti_5O_(18)(SBTi245)及共生结构材料Bi_4Ti_3O_(12)-SrBi_4Ti_4O_(15)扬州大学硕一七学位论文(BIT一SBTil44)的变温介电特性,实验中发现当La含量比较低!!寸,1114一xLax1’i3O;2,SrBi4一LaxTi4O;5,SrZBi4礴LaxTi5O,s,SrBi。一Laxl’1702:显示出l卜常铁I一匕体千z二为,随着La含量的增加,Bi4一:LaxTi3O12(X之1.25),SrBi4、Lax尸ri4O15(X=1.0),SrZBi4一LaxTi5O,8(x之0.5),SrBi脉Laxl,1702:(x二1 .50)开始出现弛豫铁电体的典型特征。川拉曼光谱研究了La掺杂对SrBi4Ti4O一5,SrZBi4Ti5OI:及Bi4rl’130,2一SrI3i4’I’140,5至产,j勾的影l枯iJ,发现当SrBi4Ti4O15中La掺杂量为0.10,SrZBi4TisO:,「!‘IJa掺杂量为0.05,Bi4Ti3O,2一srBi4Ti4o:5中La掺杂量为0.50时‘,离子开始取代秘氧层中的Bi离子。另外由、二30 cm一’以下对应结构相变的模软化可以看出,srBi,1’ 14015中La掺杂量为1.00,S几Bi4Ti5O,:中La掺杂量为0,50,Bi4Ti3O:2一SrBi;Ti4O、5‘},La掺杂量为1.50时,该处的模软化消失,表明晶体山铁电相}句顺电相转变。此结果与各样品中出现弛豫时La含量的值相一致。以上结果与Minoru osada等人在Bur曳的研究结果相似。我们认为La离子含量超过一定值时,部分La离子习事取而氧层中的Bi离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秘氧层空间电荷库的作用,削弱了其对氧空位聚集钉扎的抑制,富氧空位处局域应变增大,进而产生微畴,同时山于四方相存在更大应变,促进了宏畴的形成,两者共同作J一月的结果,当La含量适当时,出现了自发的微畴兮宏畴之间的相互转换。(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4-05-01)
弛豫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子元器件日益朝着轻薄短小趋势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锆钛酸铅等铁电体尽管性能优越,但材料含有大量的铅,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而急需发展高性能的新型无铅铁电体。此外,与铁电材料相关的新原理,新应用以及对铁电体铁电起源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本文主要选取两类新型无铅铁电体——钙钛矿结构的(Bi,La)AlO3和金红石结构的FeTiNbO6作为目标体系,系统进行了材料合成,微结构表征以及弛豫特性分析。具有钙钛矿结构的La0.9Bi0.1AlO3(LBAO)与纯LaAlO3相比表现出较好的介电性能而引起人们关注。然而,传统固相法制备LBAO必须选用高的合成温度(1100℃)才能使原料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原子或离子扩散势垒,合成纯相。值得注意的是,高的合成温度不仅会导致能源浪费,而且合成的粉体还具有高的团聚度和较大的颗粒尺寸。本研究中,采用两步熔盐合成方法在低温550℃下制备LBAO弛豫纳米晶,相比传统固相法合成温度降低了500℃以上。研究表明,合成的粉体为叁方钙钛矿结构,空间群R-3C,显微结构为片状纳米晶,平均尺寸50nm左右。以纳米粉体为前驱体致密化的LBAO陶瓷与LaAlO3陶瓷相比介电性能明显提高,有望应用于新型无铅陶瓷器件。FeTiTaO6是另一种具有金红石结构的铁电陶瓷,其材料合成与弛豫铁电机制研究是近年来本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作为主原料的Ta2O5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材料的推广应用。考虑到Nb5+与Ta5+同为VB族过渡元素,电子结构相似,因而从理论上推断,用Nb5+代替Ta5+与Fe3+复合对TiO2进行占位取代构建FeTiNbO6陶瓷也可能诱发弛豫铁电行为。本文采用传统固相法合成FeTiNbO6陶瓷,研究了宽温度范围内材料的铁电弛豫特性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FeTiNbO6陶瓷为四方金红石结构,空间群为P42/mnm。材料在低温和高温下呈现两个不同的弛豫介电峰。低温下的介电弛豫峰具有明显的频率色散现象,符合修正的德拜弛豫模型,证明材料中变价Fe2+与Fe3+产生电荷跃迁。直流电导率dc的温度依赖性曲线很好的符合变程跃迁机制(VRH)模型。进一步,比较烧结样品与氧气氛退火后样品的介电性能,证明FeTiNbO6陶瓷低温下的介电弛豫行为是材料的本征特性。除此之外,材料在室温下还观察到了磁滞回线,表明FeTiNbO6陶瓷有弱磁性。高温下,样品的直流电导率主要来源于氧空位的电离与迁移,其转变点靠近相变区域。研究表明FeTiNbO6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无铅多铁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弛豫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树浩.锆钛酸钡基陶瓷应力特征及介电弛豫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
[2].王赛.新型铁电体的构建与弛豫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段成辉,朱满康,宋雪梅,刘立英,侯育冬.Bi(Zn_(0.5)Ti_(0.5))O_3对Bi_(0.5)Na_(0.5)TiO_3基陶瓷相结构及弛豫性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4
[4].赵路阳,侯育冬,朱满康,王超,严辉.退火处理对0.5PZN-0.5PZT陶瓷弛豫性的影响[J].压电与声光.2010
[5].吴宁宁,宋雪梅,侯育冬,朱满康,王超.(1-x)PMN-xPT陶瓷材料弛豫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8
[6].张栋杰.弛豫铁电体的弛豫性结构研究[J].功能材料.2005
[7].张栋杰,姚熹.弛豫铁电体结构起伏与弛豫性研究[J].化学学报.2005
[8].刘立英,侯育冬,朱满康,王波,严辉.掺杂对Na_(0.5)Bi_(0.5)TiO_3基铁电陶瓷弛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04
[9].刘少波,李艳秋.弛豫性PMN/PT铁电致冷材料的制备及电生热效应研究[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10].惠荣.掺杂对层状钙钛矿铁电材料铁电及弛豫性介电性能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