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排放通量论文_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排放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土壤,温室,气体,湿地,闽江,因子。

土壤排放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1](2019)在《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和9月(秋季),以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为研究区,采用静态箱与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研究螃蟹对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季节变化较为显着,CO_2、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N_2O排放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季,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最小值均出现在春季。与无螃蟹组相比,高潮滩和中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均值都增大,其中高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46.36%、66.67%和69.66%,中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53.57%、142.97%、73.0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5),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1);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pH显着正相关(n=96,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n=96,p<0.05)。综上所述,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的干扰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有效调节湿地碳、氮固持作用和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金博,朱道光,伍一宁,许楠,宋金凤[2](2018)在《4种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大兴安岭4种典型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在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落叶松林均为CO_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高,4种林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CH_4的源,另2种林型表现为CH_4的汇。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贡献了该地区95%以上的CH_4排放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负相关。4种林型中仅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相关性。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 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 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_2O的源(杜鹃除外)。不同月份N_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4种林型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着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金博[3](2018)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所引起的问题已受到众多领域的重视,CO2、CH4和N20作为导致温室效应最主要的3种气体正被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大量的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不达标排放等人为因素被公认为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不可忽略的生态系统的自身排放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估算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整体排放水平,测定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必不可少。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9月,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该地区4种兴安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CH4和N20的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各个林型不同月份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并在生长旺季完成不同林型林分结构的调查,旨在探究不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CH4和N20的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为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核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地区林分结构简单,乔木树种单一(兴安落叶松为绝对优势种),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差异显着。4种林型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多常年积水,兴安落叶松零星分布,林分密度最小;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林分密度最大,平均胸径最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地处山坡,土层薄,落叶松倒折较多,其林分密度较小,但平均胸径最大;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多地处高海拔,灌木以杜鹃为主,常伴生白桦与偃松。(2)生长季,4种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均为CO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大,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小。温度是该地区土壤CO2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含水量和pH对其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因林型而异。由于海拔高、平均气温低、生长周期短等因素作用,导致该地区CO2排放通量整体水平较低。(3)4种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 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土壤表现为CH4的排放源,两者排放强度差异显着,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提供了该地区95%以上的甲烷排放量。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土壤表现为CH4的汇,两者吸收强度相当,且两者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显着的相关性,均表现出随土壤温度升高或土壤含水量增加对CH4的吸收量逐渐减小进而转为排放的规律。(4)4种兴安落叶松林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20的源(杜鹃除外)。通过分析不同月份N2O排放通量可知,该地区4种林型土壤N20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除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外,其他3种林型土壤表现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对N2O由吸收转为排放的趋势,而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土壤表现为随月份增加其对N2O的吸收与排放交替发生的规律。影响土壤N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 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着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pH值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王金龙,李艳红,李发东[4](2018)在《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年1月—12月对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全年观测。结果表明,人工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1—588.4mg m~(-2)h~(-1)、2.9—82.4μg m~(-2)h~(-1)和1.32—29.7μg m~(-2)h~(-1),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3—469.6mg m~(-2)h~(-1)、3.1—64.8μg m~(-2)h~(-1)和1.9—14.3μg m~(-2)h~(-1)。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夏季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土壤CH_4和N_2O排放通量较大值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全年观测期间,人工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高于天然芦苇湿地(P>0.05);温度是影响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的关键因素,近地面温度和5cm土壤温度与CO_2和N_2O排放通量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H_4排放通量是温度和水分二者共同影响的,由近地表温度、5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拟合的方程可以分别解释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71%、74.5%;土壤有机碳、pH、盐分、NH_4~+-N、NO_3~--N也是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均是CO_2、CH_4和N_2O的"源"。基于100年尺度,由3种温室气体计算全球增温潜势得出,人工芦苇湿地全球增温潜势大于天然芦苇湿地(15150.18kg/hm~2>12484.21kg/hm~2)。(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舟然[5](2017)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热带藻类结皮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及N_2O排放通量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中亚热带杉木幼林对照样地和增温样地中藻类结皮覆盖和裸地0-5 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15N同位素,通过室内短期模拟增温及光照,研究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及N20排放通量对增温、生物土壤结皮、光照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增温显着的增加了土壤总矿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有无增温总矿化速率与土壤矿质氮尤其是藻类结皮覆盖土壤的矿质氮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尤其是藻类结皮覆盖土壤的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与NAG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有无增温的总硝化速率与SOC尤其是藻类结皮覆盖土壤SOC呈显着正相关,与amoA基因丰度、总矿化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增温通过降低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有机质、NAG活性、SOC、amoA基因丰度及总矿化速率增加总矿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2)藻类结皮增加了对照土壤总矿化速率,但是差异不显着,显着的降低了增温藻类结皮覆盖土壤总矿化速率;藻类结皮降低了土壤总硝化速率。增温有无藻类结皮覆盖土壤总矿化速率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有无藻类结皮总硝化速率与藻类结皮覆盖土壤有机质、pH值呈显着正相关,与DO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表明藻类结皮覆盖土壤不能为硝化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能量、底物及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抑制硝化作用的进行。(3)增温和结皮降低了土壤NH4+-N固定速率:增温增加了N 3O-N固定速率,藻类结皮降低了 NO3--N固定速率。有无增温土壤N03--N固定速率与总硝化速率呈显着正相关,有无藻类结皮覆盖土壤NO3--N固定速率与土壤C/N呈显着正相关,意味着增加土壤硝化速率、C/N可以提高NO3--N固定速率。(4)由于增温降低的NH4+-N固定速率幅度低于增加的NO3--N固定速率,故增温增加了土壤对无机氮的固定能力,而藻类结皮削弱了土壤对无机氮的固定能力。然而由于结皮的生态功能及亚热带特有的气候特点使得增温增加了土壤无机氮被淋溶的潜在风险,藻类结皮降低了土壤无机氮被淋溶的风险。(5)所有处理在培养期间N20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但出现最高值的时间不同。对照所有处理及增温裸地土壤N20排放通量在24 h达到最高,增温处理结皮覆盖土壤N20排放通量最高值比较滞后,出现在48h。(6)增温总体上抑制了 N20排放通量;藻类结皮显着地抑制了 N20排放通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暗、光交替下N2O平均通量与NO3--N、SOC、C/N、pH呈显着正相关。光照对N2O排放通量产生显着的影响,光照条件下藻类结皮进行光合作用,抑制N20排放通量,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促进N2O排放通量。(7)来源于NO3--N的N2O主要有纯合的46[N2O]和杂合的45[N2O]两种分子组成,在本实验中虽然杂合45[N2O]分子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对反硝化的贡献不可忽视。(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高春,胡杰龙,颜葵,辛琨[6](2017)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物、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物、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着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物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王山峰,郭雪莲,余磊朝,刘双圆,王雪[7](2017)在《牦牛放牧影响下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养分和N_2O排放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滇西北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牦牛(Bos mutus)践踏和牦牛粪影响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牦牛践踏显着抑制了土壤N_2O的排放;牦牛粪的输入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且牦牛粪分解前期是N_2O排放的高峰期。在0~30 cm深度土层内,牦牛放牧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牦牛践踏和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39.27%和12.1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粪斑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着减小,践踏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牦牛放牧使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牦牛践踏和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50.56%和12.7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践踏样方和粪斑样方土壤全氮含量都在减小。(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徐杰[8](2017)在《不同盐沼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沼湿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的“源”和“汇”,在C02、CH4和N20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释放中起着重要的开关作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盐城海滨湿地叁类典型植被芦苇(Phragmitesaustralia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结合野外根系去除实验和室内温度控制实验,分析叁种盐沼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叁种盐沼土壤均为CO2的排放源,互花米草盐沼,芦苇盐沼和碱蓬盐沼的土壤 CO2 年平均通量分别为 499.51 mg m-2·h-1、323.67 mg·m-2 ·h-1、150.41 mg·m-2 h-1。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是引起土壤C02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与土壤CO2通量正相关。芦苇盐沼、互花米草盐沼、碱蓬盐沼根系对土壤呼吸贡献率分别为52.6%,64.8%,15.6%。植物根系促土壤CO2排放。叁种盐沼土壤均为CH4的排放源,互花米草盐沼,芦苇盐沼,碱蓬盐沼的土壤 CH4年平均通量分别为 2.08 mg·m-2·h-1、0.57mg·m-2·h-1、0.15mg·m-2·h-1、土壤CH4通量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水分正相关。芦苇盐沼和互花米草盐沼中有根系样地CH4通量是无根系样地CH4通量的25倍和1.7倍,而碱蓬盐沼中根系对CH4排放通量无显着影响。叁种盐沼土壤总体表现为N20的排放源。互花米草盐沼,碱蓬盐沼,芦苇盐沼土壤 N2O 通量年平均值分别为 5.63μg·m-2·h-1、3.27μg·m-2·h-1、1.76μg·m-2·h-1。芦苇盐沼中水分与N20呈现较弱的正相关,互花米草盐沼和碱蓬盐沼出现了水分抑制土壤N2O排放的现象,温度对土壤N2O通量无显着影响。温度控制实验结果显示,芦苇盐沼、互花米草盐沼、碱蓬盐沼土壤CO2排放速率在5 ℃处最低,在40 ℃最高,最高值分别为481.96 mg m-2·h-1,394.00 mg·m-2·h-1, 218.29mg·m-2·h-1; 土壤温度每升高1℃互花米草盐沼土壤呼吸通量增加速率为9.83%,芦苇盐沼为11.22%,碱蓬盐沼为6.13%; 土壤CO2的温度敏感性表现为芦苇盐沼(2.19) >碱蓬盐沼(2.15) >互花米草盐沼(1.58)。芦苇盐沼N20排放通量在30℃时最高为6.70μg·m-2 ·h-1,互花米草盐沼最高值在20℃为64.23μg·m-2·h-1 碱蓬盐沼在25℃最高值为47.40 μg.m-2·h-1; 土壤N2O的温度敏感性表现为互花米草盐沼(1.24) >芦苇盐沼(1.18) >碱蓬盐沼(1.03)。芦苇盐沼,互花米草盐沼,碱蓬盐沼的平均综合增温潜势分别为6.37×104kg·hm-2·a-1, 8.67 ×104kg hm-2·a-1, 4.16 ×104 kg hm-2·a-1。(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徐钰,刘兆辉,石璟,魏建林,李国生[9](2016)在《北方设施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不同季节的4个N2O高排放通量日(2012年8月28日和12月27日、2013年3月14日和6月14日),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连续24h原位观测,以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并确定1d内的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设施菜地施肥后(2012年12月27日除外)N2O排放通量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比气温峰值时间滞后约2h。同茬作物基肥后第13天与追肥后第2天相比,前者N2O日排放通量峰值和日均排放通量分别较后者高3.4~12.9倍和6.8~7.0倍。相关分析表明,4个典型日内,仅2012年12月27日的N2O排放通量与气温、3cm地温和10cm地温无显着相关,其它日均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观测日土壤温度处于N2O形成适宜范围内,且气温日较差较大时,温度才是影响N2O排放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对24h内N2O排放通量的矫正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28日和12月27日、2013年3月14日和6月14日分别在18:00-21:00、10:00-次日6:00、21:00、16:00-18:00的观测值,可以代表当天的N2O排放通量。若在其它时段采样,应进行有效的矫正处理,否则会导致对典型日N2O排放的估计偏高13.4%~240%或偏低13.1%~64.5%。(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6年05期)

牛莉平,许嘉巍,靳英华,尹海霞,王嫒林[10](2017)在《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北坡分别选取了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序列的5个不同阶段:草地、灌木林(幼龄林)地、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进行土壤CO_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野外同步观测研究,旨在揭示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呼吸CO_2排放过程的差异,探究其与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具有统一性,均为大气CO_2的源,这种统一性确保了小的时段(如昼间)观测能通过换算,实现CO_2排放量的估算。(2)CO_2排放通量的昼间排放都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在13:00—15:00左右,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峰值大概在13:00左右,明显提前于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14:00—15:00左右)。红松阔叶林地的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峰值在15:00左右,比其他几个样地明显推迟。(3)土壤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草地(2.760μmol m~(-2)s~(-1))、灌木林地(2.854μmol m~(-2)s~(-1))、白桦林地(3.048μmol m~(-2)s~(-1))、阔叶杂木林地(3.696μmol m~(-2)s~(-1))、红松阔叶林地(4.61μmol m~(-2)s~(-1))。随着温带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CO_2排放通量依次增大,次序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红松阔叶林地。(4)环境因子中,0—5 cm土壤温度与土壤CO_2排放通量相关系数最高,土壤温度监测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估算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土壤排放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大兴安岭4种典型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在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落叶松林均为CO_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高,4种林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CH_4的源,另2种林型表现为CH_4的汇。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贡献了该地区95%以上的CH_4排放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负相关。4种林型中仅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相关性。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 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 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_2O的源(杜鹃除外)。不同月份N_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4种林型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着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无显着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排放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J].地球环境学报.2019

[2].李金博,朱道光,伍一宁,许楠,宋金凤.4种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

[3].李金博.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4].王金龙,李艳红,李发东.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J].生态学报.2018

[5].杨舟然.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热带藻类结皮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及N_2O排放通量的调控[D].福建师范大学.2017

[6].高春,胡杰龙,颜葵,辛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通量研究[J].湿地科学.2017

[7].王山峰,郭雪莲,余磊朝,刘双圆,王雪.牦牛放牧影响下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养分和N_2O排放通量[J].湿地科学.2017

[8].徐杰.不同盐沼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9].徐钰,刘兆辉,石璟,魏建林,李国生.北方设施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确定[J].中国农业气象.2016

[10].牛莉平,许嘉巍,靳英华,尹海霞,王嫒林.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J].生态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氮输入对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番茄季土壤N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芹菜季土壤N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冻融期土壤N2O排放特征施肥对玉米生长季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一1土壤N20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a:小白菜...

标签:;  ;  ;  ;  ;  ;  ;  

土壤排放通量论文_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