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中图分类号: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61-01
摘要: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红军长征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详细评述了新世纪以来关于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成果,并对加强、拓展、深入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红军长征;原因;综述
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歌颂长征精神的同时,我们常常在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
一、研究成果概况
红军长征原因是长征史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出版发表大批有价值的长征史研究论文、专著和文档资料都有所论述,相关的学术论文介绍得更为详细、深入。
第一,学术论文类。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勇于创新,对已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第二,专著类。主要有: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罗开富著的《红军长征追踪》(2001),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李安葆著的《长征与文化》(2002),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刘统著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2004),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徐占权编著的《解读长征》(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刘益涛、张树军著的《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2006),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陈宇著的《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2006),人民出版社出版徐焰、马祥林著的《重解长征之谜》(2007),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王朝柱著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2009),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赵太国著的《独步长征》(2011)等。第三,研究资料类。主要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杨尚昆著的《杨尚昆回忆录》(2001),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张震著的《张震回忆录》(2004),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海文主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郭德宏主编的《长征档案》(2006)等。
二、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21世纪以来,学者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角度,及诸多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曹春荣参照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件及多种专著,对长征的原因提出新见解。他认为红军在江西的处境迅速恶化而又难以改变致使红军迅速撤离;北上抗日也是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原因之一。[1]许多学者对上述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这只不过是一个宣传口号,求生存才是长征的真实目的。
有的学者认为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致使苏区由盛变衰,资源匮乏、兵源枯竭,红军失去立足之地。郭德宏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指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还是军事上的失败,经济的枯竭等是红军长征的深层原因”[2]。
杨炳章认为:在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等各个方面,中国南方和北方存在着显著差异,决定了它们必然经历不同的历史变迁。国民革命失败后,“华南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无法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做好再次革命的准备”,在一个世纪里,华北的乡村社会几乎没有被触动过,势必保存一种高度的政治潜能。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从总体上讲共产主义已难以在南方立足,长征是共产主义运动从南方发展到北方的一个必要的战略转移。[3]
黄道炫认为红军长征是中共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他指出:第一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已经逐渐实现对中心区域的控制,其内外环境较为稳定,而红军及其根据地继续在国民党政权中心区域附近生存已经十分艰难;第二,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共双方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加剧了中共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来求得继续生存与发展。[4]
马佩英认为根据地地理环境因素也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由于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和结构特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不得不长征。[5]
宋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红军长征原因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不能忽略客观因素的重要影响。她指出:1、敌强我弱是导致红军长征的客观主因。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蒋介石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各项措施增强实力。“左”倾中央对这一形势变化缺乏及时全面的了解,仍坚持错误的军事路线。2、列强的援助是造成红军长征的重要客观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普遍的经济危机,中国成为列强转嫁危机的对象。西方各国纷纷向中国市场投资,并给予国民党政府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蒋介石势力大增。3、共产国际指导的失误是促使红军长征的又一重要因素。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不能及时洞察中国革命的变化,仍依照俄国革命经验,出现指导上的偏差。[6]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钻研史料,求真务实,加强对史料的发掘、鉴别和整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灵魂就是追求再现历史真实,因而它要求研究者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考辨,所有的论断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7]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其史料的发掘、鉴别、整理和出版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相关方面的资料仍不完备,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应加强相关史料的建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其次,不囿成见,勇于创新,探索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有不断求索的精神和品质,对海内外一切有价值的研究都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去虚心接纳,坚决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固步自封和狭隘保守的态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要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再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更多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面向世界,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评价,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春荣.对长征研究与宣传中的几个问题的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5).
[2]郭德宏.关于红军长征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安徽史学,2007(1).
[3]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4~276.
[4]黄道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J].近代史研究,2003(5).
[5]马佩英.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5).
[6]宋慧.红军长征客观原因初探[J].科技信息,2007(17).
[7]高华.革命年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