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可逆变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涂料,低温,内酯,结晶,微胶囊,机理,水性。
低温可逆变色论文文献综述
隋明君[1](2017)在《低温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致变色涂料广泛应用于安全示警、化学防伪等方面,但现有变色涂料多为高温变色,低温变色涂料研究较少。低温变色材料多为有机材料,受周围环境pH的影响大,将有机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化添加到水性聚合物乳液中,制备性能稳定的低温变色涂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课题通过对热致变色涂料的工艺进行研究,探讨了热致变色材料的制备、热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热致变色涂料的制备工艺,并且对微胶囊以及涂料的变色性能以及基础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课题以结晶紫内酯、双酚A、十四醇作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并确定叁者比例为1:3:60。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变色材料变色前后的结构变化,研究其变色机理。以聚乙烯醇(PVA)、正丁醛为聚合单体,对变色材料进行包裹。经过实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单体配比m(正丁醛):m(PVA)=0.65:1、预聚体pH值4~5、芯壁质量比2.5:1、乳化剂浓度为4%、微胶囊制备过程的聚合温度65℃、聚合反应的搅拌速度为1500 r/min。实验还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微胶囊的变色温度、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热致变色微胶囊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并且表面光滑,对温度感应的灵敏度高,粒径分布均匀约在0.9~1.3μm。本文以丙烯酸弹性乳液为基料,添加热致变色微胶囊、碳酸钙、滑石粉等填料,添加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流平剂等助剂制备热致变色涂料。确定了色浆中微胶囊含量18.75%、轻质碳酸钙8.33%、分散剂浓度1.67%、增稠剂浓度0.88%。色浆和基料以1.5:1的质量比制备热致变色涂料,给出涂料的配方。经测试,热致变色涂料的变色温度37.9~40.1℃,涂料基本性能符合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岳蓓茵,高艳阳[2](2011)在《低温可逆热致变色材料[NH_3(CH_2)_2NH_3]CuCl_4》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液相法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合物[NH3(CH2)2NH3]CuCl4,通过元素分析、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DSC研究了杂合物的变色温度,在-16℃左右有明显变色峰,与目测实验结果一致。其变色机理是无机阴离子层发生固-固相变所致,发现该杂合物是一种反复性良好的低温可逆热变色性材料。(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1年01期)
杨超,王云普,郭金山,李成林,王喜平[3](2007)在《低温可逆氟碳变色涂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氟碳树脂为基料,钴盐为变色材料,叁氧化二铝为填料制备了低温可逆氟碳变色涂料。该变色涂料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耐腐蚀性、耐候性和热变色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涂料与涂装》期刊2007年11期)
吴落义[4](2003)在《低温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简要地综述了热致变色涂料及其所用颜料发展的现状,详细地介绍了作者采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变色颜料微胶囊的工艺及在涂料中的应用结果。 在热致变色涂料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变色颜料体系。一种是以双酚A/结晶紫内酯为囊芯,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壁材,采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得的变色颜料微胶囊产品;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中,使用了两种带异种电荷的聚合物——带负电荷的阿拉伯树胶和明胶,碱处理明胶在中性条件下带负电荷,当pH值降低为3.5~4.5时却带正电荷。另一种是以CoCl_2·2C_6H_(12)N_4·10H_2O作为变色颜料组分。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热致变色颜料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中,明胶/阿拉伯树胶的浓度、质量比、稀释水用量、pH值、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固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生成微胶囊的影响。研究得出:以10%(质量浓度)明胶和阿拉伯树胶为壁材,以液态的双酚A/结晶紫内酯为芯材,保温于50~60℃,高速搅拌直至囊芯粒子直径分散到100μm以下,然后加入1mol/L的HCl溶液调节pH=3.5~4.5,明胶和阿拉伯树胶所带正负电荷中和,相分离发生,在缓慢搅拌的条件下加入37%的甲醛溶液作为固化剂,在0~5℃保温30分钟,最后以1℃/分的速度缓慢升温至50~60℃,明胶和甲醛之间的交联反应完成,微胶囊壁逐渐硬化后,洗涤,过滤得变色颜料微胶囊成品。同时也分析了搅拌速度和溶胶浓度对微胶囊直径的影响。 将微胶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改性手段应用于双酚A/结晶紫内酯变色颜料的改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性颜料与水性涂料互不相溶,难以分散的困难,而且,由于囊壁的存在,保护了囊芯不受外界有害化学物质的影响。最后,比较了分别用双酚A/结晶紫内酯颜料微胶囊和CoCl_2·2C_6H_(12)N_4·10H_2O为变色颜料制备的涂料的性能,得出:使用双酚A/结晶紫内酯微胶囊为变色组分的涂料在变色灵敏度、变色时间以及变色温度等方面均优于以CoCl_2·2C_6H_(12)N_4·10H_2O为变色组分的涂料。 这一研究结果为使油性变色颜料组分应用于水溶性涂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而且为制备水性低温可逆变色涂料提供了一种有较大适用价值的技术。同时试验情况预示着把用于涂料中的变色颜料微胶囊化在今后变色涂料的开发中将会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4-29)
吴落义,胡智荣,李玉书,邵光[5](2002)在《低温可逆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结晶紫内酯 /双酚A为变色组分 ,月桂醇为溶剂 ,将其在水中分散为粒径 10~ 10 0 μm的液滴 ,在其外部包覆一层明胶 /阿拉伯树胶 ,制得可逆变色颜料的微胶囊 ,将油性的变色颜料改性成为粉末 ,克服了原来油性颜料与水性涂料相容性差、分散困难的缺点。(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02年12期)
朱明,杨代军[6](2002)在《一种新型的低温可逆变色油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述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型低温可逆变色油墨的配方 ,它采用钴胺盐作颜料 ,醇酸树脂作连结料 ,纳米级的二氧化硅作填料 ,所得的油墨变色温度低 ,复色时间短 ,并可以反复多次使用 .(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5期)
胡智荣,陈声宗,钟旭东[7](2000)在《低温可逆变色涂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 Co盐 (Co Cl2 · 2 C6H12 N4 · 1 0 H2 O)作为变色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Si O2 ,Ca O,Mg O,Al2 O3粉 )作为填料 ,制成低温可逆变色涂料 .通过填料选择、变色温度、恢复原颜色时间的试验及涂料性能的检测 ,确定了最佳涂料配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低温可逆变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液相法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合物[NH3(CH2)2NH3]CuCl4,通过元素分析、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DSC研究了杂合物的变色温度,在-16℃左右有明显变色峰,与目测实验结果一致。其变色机理是无机阴离子层发生固-固相变所致,发现该杂合物是一种反复性良好的低温可逆热变色性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可逆变色论文参考文献
[1].隋明君.低温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2].岳蓓茵,高艳阳.低温可逆热致变色材料[NH_3(CH_2)_2NH_3]CuCl_4[J].广州化工.2011
[3].杨超,王云普,郭金山,李成林,王喜平.低温可逆氟碳变色涂料的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
[4].吴落义.低温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3
[5].吴落义,胡智荣,李玉书,邵光.低温可逆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研究[J].涂料工业.2002
[6].朱明,杨代军.一种新型的低温可逆变色油墨的研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7].胡智荣,陈声宗,钟旭东.低温可逆变色涂料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