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墩遗址论文_郑秀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绰墩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址,水稻,烷烃,昆山,文化,脂肪酸,水稻田。

绰墩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郑秀文[1](2017)在《试析绰墩遗址早期先民的生计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绰墩遗址存续时间为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时期,前后延续了两千余年(从距今6000余年至距今4000余年),本文在梳理绰墩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遗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对绰墩早期先民生计形态进行分析,认为从马家浜时期到马桥时期,绰墩先民的生计形态应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野生植物采集在马家浜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但到崧泽文明时期(距今5800~4900年)其地位下降,直到马桥时期重新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的重要来源;狩猎野生动物在马家浜时期比重较低,到崧泽时期地位降到最低,在良渚时期地位重新上升,到马桥时期,与采集野生植物同样成为绰墩先民食物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渔猎行为在绰墩先民的生计活动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处于低水平状态。(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7年04期)

石红[2](2012)在《《昆山绰墩遗址》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昆山绰墩遗址》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编着,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共393页,彩色图版140页,定价450元。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于1961年考古调查时发现。1998~2004年,南(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2年06期)

[3](2012)在《昆山绰墩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发掘清理了大量马家浜、崧泽、良渚和马桥文化的居住址、墓葬、灰坑、水田、水井、河道等遗迹,出土遗物亦较丰富。此外,还发现了东周时期及少量唐、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附有16篇附录,介绍了遗址内土壤、植物、动物等遗存的研究情况。本书图文并茂,是绰墩遗址近20年来考古工作的集中展示,对于(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2012年03期)

程月琴,杨林章,曹志洪[4](2011)在《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 000年的史前水稻土层、距今约3 000年的商周史前的古水稻土层和现代水稻土层。本研究为了比较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的差异,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商周史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为对象,测定其各种形态铁锰氧化物含量和黏粒矿物组成。对绰墩遗址两古水稻土剖面黏土矿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今水稻土全铁含量的差异较小。与6 000年前古非水稻土相比,6 000年前古水稻土剖面出现铁锰和蒙皂石类矿物随水流失的现象。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都是以水云母和蒙皂石为主,但是古水稻土1.41 nm的过渡性黏粒矿物强度低于现代水稻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黏土矿物的演变规律相似,为水云母→蛭石、绿泥石→蒙皂石。(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1年04期)

萧家仪,高亚炜,韩艳,祁国翔,徐时强[5](2011)在《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组合和考古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绰墩遗址位于江苏苏州昆山市境内,涵盖了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四个文化期,是太湖流域考古意义重大的新石器大型时代遗址。笔者选取该遗址展开孢粉分析。马家浜文化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在10%-35%,草本含量在55%以上,最高达80%。木本植物花粉中栗属/栲属(Castanopsil/Castane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两类花粉总和达到10%以上,揭示当时绰墩周边生长有常绿阔叶林,草本植物花粉表明绰墩周边草地及湖泊沼泽发育。其中出现禾本科大于35μ的花粉,可能农业稻作已开展。良渚文化期分析的孢粉反映遗址附近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平原上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沼泽浅湖。带Ⅱ下部有—禾本科(大型)峰值期,百分比最高为40%,显示当地古稻作有一定的规模。马桥文化期,孢粉显示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但有阔叶林生长,遗址附近水生植被长势良好。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植被演变序列为,马家浜期到马桥期的植被分别为常绿阔叶林-湖沼水生、湿生植被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两大类型。证明太湖平原中全新世古环境总体是温暖、湿润的,森林基本保持阔叶林景观。中生、水生植物孢粉的出现,尤其是大型禾本科花粉高含量出现,表明古代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是近邻浅湖等水体的。近浅湖沼泽的陆地,适宜稻作活动的开展,并对周边森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考古学、古土壤学、稻作起源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以及出土的各类遗存,印证了本次孢粉分析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01)

卢佳,胡正义[6](2010)在《长叁角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以来间歇性连续稻作证据及其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绰墩遗址2个古土壤剖面(0~200cm)为对象,通过植硅体、有机碳、文化层、14C断代探讨稻作史及成因。结果表明,最大种稻强度在100~116cm(马家浜文化期),随后在75~100cm(马家浜-良渚文化期),种稻强度锐减。其原因并非土壤养分不足;6280aBP以后气候转为干冷,宜种稻的湿地演化为旱地,可能是主因。在160~100cm(马家浜文化期)、100~42cm(良渚-马桥文化期)、42~0cm(宋代-现代)存在间歇性连续稻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李夏,刘本定,代静玉[7](2009)在《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的正构烷烃和正脂肪酸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C外标定量法在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中检测出微量的生物标志物,包括正构烷烃、正脂肪酸以及正脂肪醇等。结果表明,古水稻土表层和现代水稻土的正构烷烃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C27/C31比值显示土层中植被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正脂肪酸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而古水稻层正构烷烃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可能是由于绰墩遗址曾受海侵影响,或者是由于受人类稻作活动影响,土壤火烧后长链烷烃转化为低链烷烃,低链烷烃(<C20)占绝对优势。(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夏[8](2008)在《绰墩遗址水稻土中脂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土壤中蕴含着地区性和全球性不同时间尺度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在有大量先民活动地区遗存的古土壤可用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类型及强度的响应过程。然而,在先民持续活动的地区很少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土壤。绰墩农业遗址的发现为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很好的机会。该遗址自1982年首次被挖掘以来,目前已获得了极丰富的资料,遗址经历了四个连续的文化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跨越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编年。尽管科学家在考古及孢粉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考古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出土的古文物,对其载体,即蕴含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的古土壤关注不多。目前的一些关于古土壤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其粒度、磁化率、粘土矿物等研究,对于古水稻土中判识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的脂类化合物的研究尚未展开。因此,对农业遗址及其附近的古土壤进行脂类化合物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领域,这不仅可为考古工作提供间接的证据,而且对于了解中全新世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耕作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绰墩农业遗址内一个深度为2m的完整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脂类化合物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有机碳、全氮等变化特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有机碳、全氮及C/N的研究表明,剖面中可能包含2个土壤发育旋回,分别形成古土壤层和现代水稻土。200-174cm段认为古土壤的母质层,古土壤的下部界线位于162cm附近,92cm处附近是古土壤表层,174-92cm段的古土壤层经历了两段明显发育时期,即从136cm划分为174-136cm和136-92cm两段。而92-68cm段以接受沉积为主。68cm处附近是新一轮成壤过程的开始。与~(14)C定年结果较吻合。2、根据古土壤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CPI、A_H/A_L、F_H/F_L、C_(31)/C_(17),C_(27)/C_(31),CPI_((H))ALK和ACL等参数可知,绰墩农业遗址古土壤层地处温暖、湿热的环境,比现今的太湖流域温度略高,湿度略大,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的扩张,该地区经常受海水冲刷,海水侵蚀严重,造成大量藻类、细菌等低等生物灌入土层,而且在土层中检测出大量草本植物输入的判识物,进一步佐证该处有古水稻土的存在。另外依据古土壤层中正构烷烃和饱和脂肪酸在>C_(20)含量骤减,推断证实,绰墩古水稻土可能受到一定的程度“火”的侵扰,可能是由于先民耕种水稻主要采用刀耕火耨的原始耕种方式使古今水稻土中正构烷烃碳的分布产生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华杰[9](2007)在《关于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墓葬葬式与性别关系的推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东距昆山市区10.5公里,处于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狭长地带,经考古钻探调查与发掘,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域四周环水,面积29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中部原有一土墩,称"绰墩山",高出地面6米左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自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昆山文管所叁家联合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迹单位,包括墓葬、房址、灰坑、水井、池塘、河道、水田等,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骨角、木器等大量遗物,可谓体大量多,内涵丰富。(本文来源于《长江文化论丛》期刊2007年00期)

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10](2007)在《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 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 907 a BP和6 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 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 320 a BP)和在103~200 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 280 a B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 000年来长江叁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 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 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 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绰墩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山绰墩遗址》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编着,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共393页,彩色图版140页,定价450元。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于1961年考古调查时发现。1998~2004年,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绰墩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郑秀文.试析绰墩遗址早期先民的生计形态[J].农业考古.2017

[2].石红.《昆山绰墩遗址》简介[J].考古.2012

[3]..昆山绰墩遗址[J].文物.2012

[4].程月琴,杨林章,曹志洪.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比较研究[J].土壤.2011

[5].萧家仪,高亚炜,韩艳,祁国翔,徐时强.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组合和考古学意义[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6].卢佳,胡正义.长叁角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以来间歇性连续稻作证据及其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

[7].李夏,刘本定,代静玉.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的正构烷烃和正脂肪酸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09

[8].李夏.绰墩遗址水稻土中脂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9].王华杰.关于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墓葬葬式与性别关系的推测[J].长江文化论丛.2007

[10].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董元华.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绰墩遗址位置图(据苏州博物馆等,...绰墩遗址地理位置图绰墩遗址地理位置图绰墩遗址位置图七 崧泽文化绰墩遗址墓葬平面分布...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碳化米粒粒

标签:;  ;  ;  ;  ;  ;  ;  

绰墩遗址论文_郑秀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