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年世界粗粮供需预测

2001/2002年世界粗粮供需预测

一、2001/2002年度世界粗粮供需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张俊峰[2](2019)在《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文中提出2008-2015年中国政府在东北地区施行玉米临储政策,该政策对玉米市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抬高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是,玉米临储政策的影响是否仅此而已?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下游产业众多,玉米产业的变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较大。以玉米-生猪产业链为例,从成本构成角度来看,单项玉米成本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25.00%左右,因此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地,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否会顺着玉米-生猪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而对生猪产业形成冲击?本文从玉米-产业链角度,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时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时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其中时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第一,识别玉米临储政策沿产业链对生猪价格在时间维度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不同,本文使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MSVAR模型,识别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造成结构性冲击的时点,避免了对政策时点主观划分的随意和偏误,从而更加客观和准确。具体来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生猪产业处于“平稳状态”;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显着地脱离了“平稳状态”,进入到“低迷状态”和“高涨状态”。第二,价格传导的路径。玉米-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路径从上游的玉米价格,到中游的生猪价格,再到下游的猪肉价格,最后至一般价格水平CPI。玉米-生猪产业链以原材料以及指标构成等产生联系,定量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均支持传导路径的成立。从协整检验来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存在阈值协整,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和CPI均存在线性协整。阈值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线性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玉米价格、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以及CPI中上一个环节均是下一个环节的Granger原因。第三,价格传导的幅度。不同政策时期,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受到的冲击幅度有显着差异。相比于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在政策施行期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显着增大,近期效应由0.37%增大至0.78%,累积效应由55.00%增大至190.00%。同时,生猪价格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中,玉米价格的贡献也由2.87%增大至6.04%。并且,生猪价格受生猪市场自身影响同样较大。从生猪价格的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来看,无论是政策施行前还是政策施行期,生猪价格的贡献均在35.00%左右。空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空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其中空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第一,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由于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地在东北地区,因此相比于其他省份,该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结果显示,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4.24%,政策的贡献率占8.39%。如果考虑生猪养殖到出栏的滞后因素,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6.76%,临储政策的贡献率提高至27.35%。并且,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加大了21.37%,政策贡献率为49.26%。此外,生猪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受到解释变量滞后5个月左右的显着影响。第二,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侧重生猪市场在空间上的流通和贸易,从而形成空间联系。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在全国层面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空间计量模型较基础面板模型估计更为准确,且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估计结果更加有效。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玉米-生猪价格弹性显着提高40.88%。价格弹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市场势力下降玉米产业市场势力上涨,从而生猪产业的议价能力降低玉米产业的议价能力增大,造成了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加大。第三,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空间区域性的分析侧重相邻各省玉米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研究玉米临储政策对不同区域内玉米-生猪价格弹性的影响。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根据玉米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距离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地的距离由近至远。同时,临储政策施行前,每个区域玉米价格优势距离政策施行地由近至远逐渐减小。具体来说,在面板模型中加入玉米价格和区域虚拟变量的交乘项,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玉米价格优势越大的地区,玉米-生猪价格弹性受玉米临储政策的冲击越大。因此,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游玉米临储政策都对下游生猪价格造成了显着冲击,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1)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多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上游政策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品在下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产业链。(2)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应有阶段性思维,相关农业政策需要适时调整,使其符合新阶段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3)应从全国角度规划农业部门各产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在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优化生猪产能布局。本文的可能创新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视角。从玉米-生猪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弥补现有价格传导研究仅关注局部环节的不足。以往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个产业的层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思维,而是就生猪产业政策谈生猪产业的发展。玉米-生猪产业链联系紧密又存在矛盾,为了维持上游玉米产量和价格的稳定,玉米临储政策却对下游生猪产业形成了冲击。因此,这就需要从玉米-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抓住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多维度分析框架。从时间和空间对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多维度的剖析。现有文献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研究大多仅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玉米临储政策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三个基本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即时间机制和空间机制。时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空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最后,生猪市场空间权重矩阵。由于生猪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联系,构建了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W2),摒弃传统空间权重矩阵仅包含空间距离的不足。使用W2时空间相关系数具有较好的显着性,2001-2007年在5%水平显着,2008-2015年在1%水平显着。W2的构建为生猪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分析提供了支撑。

杨卫明[3](2019)在《基于灰色模型技术的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平衡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粮食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问题,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作为一个粮食大国,现阶段面临着总量供给过剩、供需区域结构错位、品种结构失衡、储备总量过量、进口过多等诸多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政策将逐渐由“黄箱”向“绿箱”转换,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也不再是简单的粮食自给,而将转变为在保证一定粮食供给数量和粮食自给率的基础上,保证粮食质量和合理的粮食品种结构。因此,对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及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分析是保障各种供给侧政策制定的有力基础。本文按照系统工程理论思想,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我国粮食各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对建立起长效机制解决我国粮食供给问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运用灰色系统建模思想,建立多种灰色预测模型,从质量等级平衡、数量供需平衡以及区域供需平衡三个方面分析粮食供需平衡性问题,进而利用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测算出粮食供需平衡中供需缺口与各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最后以河南省为例,对河南省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进行了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及生产现状进行分析,考虑粮食供需数据的特点,基于灰色区间预测和灰色GM(1,N)预测模型分别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及总量的需求和粮食生产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粮食需求量、产量在未来三年将持续增长,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供需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缺口,大豆需求日益增长,而生产远远跟不上。其次,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特点,将主要粮食作物的供需分区域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数据特点利用灰色DGM(1,1)模型对其2018-2020年各区域小麦、玉米、大豆、稻谷的生产及需求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更加倾向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主销区大部分粮食主要农作物产量将持续下降,需求在持续增长,其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减弱,但产量足以满足其需求,其产销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然后,根据粮食主要品种质量等级标准明细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情况进行等级划分,根据粮食各个用途的需求数量及对质量等级的要求,对粮食需求等级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灰色非等间距GM(1,1)的建模原理对粮食生产及需求的等级数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小麦中等以上的产量和其需求量有年均1000万吨的差值,三等及以下的产量是供大于求的;玉米中等以上的生产量的大于其需求量,其等于及小于三等的供给远小于其需求;稻谷三等以上的生产量不足以供应其需求,三等及以下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是需求,且每年在以2%的速度递增;大豆生产量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各个质量等级上的生产都远小于需求。另外,基于灰色组合关联模型从供给和需求角度选取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六个方面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供需缺口进行影响因素关联分析。并基于灰色组合模型对我国粮食各主产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全国的粮食供需结构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对河南省粮食总量供需、粮食质量等级供需、粮食区域性供需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显示河南省在三方面均能进行供需平衡的调节,是我国粮食供给的强大保障。

朱行[4](2015)在《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现在仍有1/8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和南亚地区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要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全球饥饿人群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营养不足并存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营养失调,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令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优先事项。未来10年,全球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率增速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之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对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戴鹏[5](2015)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进口不可避免,还将继续增加,势必会对生产、消费以及价格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农产品进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尽可能地规避农产品进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粮食生产高度自给,将农产品进口的功能局限于“调剂余缺”,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农产品进口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当前系统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为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产品进口及其影响,本文从理清、辨析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开始,重点考察在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进口贸易结构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次,分别从农业资源约束、人口变化、经济增长、贸易开放等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原因。再次,从理论上分析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根据农业生产、消费及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判断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否为其他因素所抵消。最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将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从各项因素的影响中分解出来,从而达到评估进口影响的目的。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源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刚性增加,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进口还将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2)贸易开放仅为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是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大幅度增加的直接原因。(3)进口会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不仅会直接降低自身的市场价格,还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或消费替代等产生连锁反应,间接降低其他农产品价格,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市场价格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以油籽、植物油及食糖价格下降最为明显。这意味着部分农民的农业收入会因此有所下降。(4)进口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进口影响最大的是油籽生产,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对生产的影响不同。其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仅抑制自身生产,对其他所有农产品生产都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不仅抑制自身生产,还抑制其他农产品生产。这意味着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适度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5)进口有助于刺激消费,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粗粮、油籽及植物油消费增加最为明显,意味着进口有助于改善饮食消费结构。(6)目前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大部分被其他因素所抵消,并未损害中国的大米、小麦及玉米自给率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尹靖华[6](2015)在《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非常有限,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目前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粮食进口量却持续攀升,对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更为敏感。国内农产品耕种安排、农产品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及一般的居民消费等,都会受到国际粮价波动传导的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非常必要。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波动特征、传导渠道和传导效应,粮食安全水平的测度和未来粮食缺口的预测,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食价格、粮食消费、居民收入和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但是缺乏关于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整体作用机理和效应的系统性研究。为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国际粮价波动和粮食安全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国际粮价格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影响研究框架,将粮食缺口、粮食价格、粮食贸易流量和粮食贸易政策作为粮食贸易安全的代表性指标,系统研究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机理和效应。论文首先考察了世界和中国的粮食供需和贸易现状,明确了粮食供需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后采用趋势外推、指数平滑、灰色预测和组合预测等方法,分析2015-2050年世界和中国粮食供需缺口的变化趋势。其次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从“安全化”、“安全性”和“安全感”维度,构建粮食贸易安全测度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探讨了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再次采用大国模型、小国模型和两国模型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机理,并选取粮食缺口、粮食价格、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作为“粮食贸易安全化”、“粮食贸易安全性”和“粮食贸易安全感”的代表性指标,提出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四个影响路径:贸易利得机制、价格传导机制、贸易流量机制和贸易隔离机制。最后分别对四个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采取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粮价波动—粮食贸易成本——粮食贸易利得——国内粮食缺口”的影响机制;采用两步非对称ECM模型、VEC模型和VAR模型,考察国际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冲击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利用非对称效应模型、SVAR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国际粮价波动和金融和能源冲击对全球和我国粮食贸易流量的影响;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明确了国际粮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伙伴国贸易政策的影响效应。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未来全球粮食供需总量预期基本平衡,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缺口将增大;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状态上,多为贸易弱态和贸易劣态;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产业竞争力、国内市场行情、外部冲击因素、产业政策、受控可能性和国际市场行情。第二,国际粮价波动通过贸易利得机制影响我国粮食缺口,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我国粮食价格,通过贸易流量机制影响粮食贸易流量,通过贸易隔离机制影响国内外粮食贸易政策,导致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变化。第三,国际粮价波动导致国内小麦缺口增大,稻米缺口略有下降,对大豆缺口有双向影响,对玉米缺口影响不显着;粮食缺口扩大令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下降。第四,国际石油价格通过运输成本传导渠道对我国玉米和大豆价格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小麦和大米价格影响不显着;国内外大豆价格的传导速度快于国内外玉米价格的传导,国内外小麦和大米价格传导不显着;国际石油价格向国内玉米价格的传导速度,快于国际玉米价格向国内玉米价格的传导;国际石油价格向国内大豆价格的传导速度,慢于国际大豆价格向国内大豆价格的传导;国际粮价的贸易传导途径和国际能源价格的运输成本传导途径对我国粮食价格存在叠加效应,导致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加剧,粮食贸易安全水平降低。第五,国际粮食、金融资产和能源的价格波动对粮食贸易量存在非对称影响;国际粮价波动导致世界粮食贸易额上升,需求冲击导致世界粮食贸易额下降,金融冲击令世界粮食贸易额萎缩,能源冲击导致世界粮食贸易额上升;国际粮价波动和金融冲击令我国粮食贸易总额萎缩,但对我国粮食进出口额影响不同;需求冲击导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所能购买的口粮数量下降,生存境况变差,粮食贸易安全程度降低。第六,国际粮价波动引起我国主要粮食贸易伙伴国与世界的贸易隔离程度增加,口粮的价格波动会引起各国贸易政策的显着变化;贸易隔离政策导致一国从国际市场上能够随时购买到所需要的粮食的可能性降低,令各国间互惠互利粮食贸易政策转变为“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粮食贸易安全水平变差。基于上述分析,为了维护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最后提出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规划、进出口策略和进出口保障措施等政策建议。

张毓珂[7](2015)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丰则农丰,农稳则国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与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1/4。因此,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粮食从2003年到2014年已经连续增产,实现“十一连增”,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国的人口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的粮食需求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环境也在发生显着变化。全球粮食安全受到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出现极端天气的状况日益增加,粮食的“能源化”、“金融化’的趋势日益增强,金融资本的投机炒作,使全球粮食价格波动更加剧烈,部分国家因粮食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的粮食安全与世界粮食安全密不可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两倍左右。然而,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如果中国进口粮食过多,国际市场难以承受,并且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中国粮食不安全,那么世界粮食安全肯定会受到威胁;同样地,如果世界粮食不安全,其肯定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全球视野来分析国际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及制约因素,借鉴他国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及措施,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该部分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界定了粮食及粮食安全的定义,阐述了本文研究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动态及观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全球粮食安全现状。通过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工具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表等,对国际市场粮食安全和国内市场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描述,简要分析制约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能源因素、国际因素着手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及图表,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化选择。比较美国、日本、印度一些政策,并针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及措施,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郭亮[8](2015)在《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及粮食供求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现在仍有约1/8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非洲和南亚地区粮食安全形势尤为严峻,要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到2015年世界饥饿人群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与营养不足并存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营养失调,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令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国际社会和各国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优先事项。未来10年,国际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率增速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对于应对需求日益增长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王溶花[9](2014)在《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围绕着中国粮食贸易总规模的增长趋势、贸易结构的合理性、中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粮食安全等理论与政策问题,国内外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都进行了广泛探讨,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结合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动特地针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基本贸易理论的综述及其发展演变为起点,基于“规模—结构—供求”的研究路径,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在考察中国粮食贸易发展及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当前中国粮食贸易所面临的规模与结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贸易强度与贸易互补指数法、恒定市场模型(CMS)等,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就国内外供给和需求因素变动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及中国粮食进口变动与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根据国内粮食产需及世界粮食出口均与中国粮食进口密切相关的研究结论,按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科技支持”的粮食安全战略,以粮食进口结构的优化为主线,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充分发挥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安全调节作用的促进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九章。前两章以规范分析为主,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在阐述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粮食贸易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结合基本贸易理论,分析供求变动影响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设定基于“规模—结构—供求”的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路径,并就该研究路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规范分析。第三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部分,以实证分析为主,并对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了规范性的总结。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粮食贸易面临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外贸依存度上升以及贸易结构不合理加大贸易风险等问题;(2)中国国内粮食产需与粮食进口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国内粮食产需会对粮食进口产生影响,但粮食进口对粮食产需的影响不显着;(3)中国粮食进口变动呈现出与世界粮食出口变动较明显的一致性,而且中国粮食进口对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依赖程度高、贸易互补性较强;(4)CMS模型分析结论显示,引力效应是影响中国粮食进口变动最为显着的因素,但市场结构效应和商品结构效应均偏弱,表明国内粮食供需缺口的存在是中国粮食进口扩张是重要原因,但粮食进口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还不尽合理;(5)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粮食进口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调控因素,目前所搜集数据也表明,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粮食安全综合得分高度正相关,意味着当前阶段中国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有重要调节作用;(6)中国粮食进口贸易格局的优化可考虑“三管齐下”,即规模上将粮食净进口率控制在20%以下、品种结构上适度增加谷物粮食进口而逐步压缩大豆进口、市场结构上适当增加从南美、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东盟等临近国的粮食进口。第九章为文章的结尾部分,在对以上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加强粮食进口宏观调控管理、稳定粮食进口来源、优化粮食进口品种构成和完善粮食进口技术性措施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文基于国内外供给和需求因素,分别分析其与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相关程度,研究角度广,内容全面,结论正确;二是本文首次将CMS模型引入对中国粮食进口变动的分析,分别从总量、市场划分以及产品划分条件下的CMS模型对中国粮食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更合理反映了中国粮食进口变动各因素的影响;三是本文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更明了,也便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张琳[10](2014)在《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文中认为大麦是一种生产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广,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栽培。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麦的栽培面积据世界首位,建国后在农作物的相互竞争中生产面积逐渐下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啤酒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大量的供需缺口依靠进口弥补,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大麦进口量200万吨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1/2左右。自2002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啤酒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人均啤酒和禽畜肉类及其制品的消费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导致大麦的需求呈现―刚性‖状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深入研究影响大麦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利用近年来国内大麦具体的供求数据,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价格和贸易状况。依据适应性价格预期理论,构建了以播种面积度量的中国大麦供给反应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11个大麦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对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价格、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以及大麦—小麦价格比是影响大麦供给的重要因素;大麦供给缺乏短期价格弹性,但富有长期价格弹性;滞后一期大麦播种面积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都对当期大麦播种面积产生了显着正向的影响,表明大麦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大麦—小麦价格比对大麦供给也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比较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大麦种植决策。分析中国大麦的需求状况,对各种不同用途大麦的需求变动状况进行描述,建立1990-2012年间中国大麦需求函数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各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麦的需求函数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对当期大麦需求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大麦市场价格对大麦需求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大麦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0,这说明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和大麦价格是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主要因素,当大麦市场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需求量下降0.2%。中国大麦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贸易依存度偏高。文中构建了反映相关因素与中国大麦进口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对国际市场价格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国内啤酒生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和滞后一期大麦进口量;当国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时,中国大麦进口量下降0.82%;当国内啤酒产量增加1%,中国大麦进口量增加0.47%;当国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进口量扩大0.22%,且中国大麦进口具有连续性。结合大麦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依据局部均衡理论建立1990-2012年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的局部均衡模型,模型由反应中国大麦供给、需求、价格、进口、出口、相关商品价格和市场出清七个方面的联立方程构成,运用系统估计方法确定模型中重要变量的参数,利用ARIMA模型预测模型中部分外生变量的数值,根据今后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设定未来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结果表明,2013-2025年中国大麦生产将会持续萎缩,国内大麦产量不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短期内中国大麦的消费量将会扩大,长期内将趋于稳定;大麦市场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大麦供求缺口将继续存在,进口规模将会有所扩大,短期内大量依赖进口的局势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中国大麦供给量波动下降,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依赖程度偏高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大麦生产的比较收益,保障国内专用大麦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大麦进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对今后中国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2001/2002年度世界粗粮供需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2002年度世界粗粮供需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2 玉米-生猪产业链
        1.1.3 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影响
        2.1.1 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
        2.1.2 国外的农业支持政策
        2.1.3 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2.2 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2.2.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2.2.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2.3 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2.3.1 价格传导路径
        2.3.2 价格传导幅度
    2.4 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3.1 玉米临储政策的基本情况
    3.2 玉米量价齐升
    3.3 生猪量价齐涨
    3.4 生猪利润波动加大
    3.5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4.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4.1.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1.2 实证结果
        4.1.3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总结
        4.1.4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时间效应
    4.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4.2.1 基础分析
        4.2.2 双重差分法适用性检验
        4.2.3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2.4 实证结果
        4.2.5 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传导机制
        4.2.6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空间效应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5.1 价格传导路径
        5.1.1 基础分析
        5.1.2 协整检验
        5.1.3 Granger检验
    5.2 价格传导幅度
        5.2.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2.2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6.1 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
        6.1.1 基础分析
        6.1.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6.1.3 实证结果
        6.1.4 空间权重矩阵有效性
    6.2 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
        6.2.1 基础分析
        6.2.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
    6.3 生猪产业市场势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时间维度
        7.1.2 空间维度
    7.2 政策启示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3)基于灰色模型技术的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平衡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粮食供需结构平衡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的研究背景
        1.1.2 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粮食质量问题研究进展
        1.2.2 关于粮食供需平衡研究进展
        1.2.3 关于粮食供需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灰色模型的原理及进展
    2.1 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2.1.1 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2.1.2 灰色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2.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2.2.1 灰色关联模型的基本原理
        2.2.2 灰色关联模型的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平衡现状
    3.1 我国粮食供需质量现状
    3.2 我国粮食供需品种结构性现状
    3.3 我国粮食区域生产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的量化分析
    4.1 我国粮食总量及品种结构性平衡的量化分析
        4.1.1 基于灰色区间预测的我国粮食需求预测分析
        4.1.2 基于灰色GM(1,N)预测的我国粮食总量及品种数量平衡分析
        4.1.3 供需平衡结果分析及建议
        4.1.4 政策建议
    4.2 我国粮食质量等级平衡量化分析
        4.2.1 我国粮食质量等级的划分
        4.2.2 粮食生产质量等级
        4.2.3 粮食需求质量等级
        4.2.4 粮食质量等级结构构性平衡分析
    4.3 我国粮食区域性平衡量化分析
        4.3.1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性分析
        4.3.2 我国粮食需求区域性分析
        4.3.2.1 口粮消费
        4.3.2.2 饲料用粮
        4.3.2.3 工业用粮
        4.3.2.4 种子用粮
        4.3.3 我国粮食区域性供需结构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组合模型
    5.2 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5.2.1 我国粮食供需缺口现状分析
        5.2.2 生产及需求影响因素辨识
        5.2.3 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影响因素分析
        5.2.4 结论与建议
    5.3 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我国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3.1 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现状
        5.3.2 变量说明
        5.3.3 基于灰色关联组合模型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3.4 结论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粮食供需结构平衡分析
    6.1 河南省粮食概况
        6.1.1 河南省粮食生产概况
        6.1.2 河南省粮食消费现状
    6.2 河南省粮食总量结构平衡分析
        6.2.1 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
        6.2.2 河南省粮食需求总量
        6.2.3 河南省粮食供需平衡总量预测分析
    6.3 河南省粮食质量等级结构平衡分析
        6.3.1 河南省粮食生产质量等级划分
        6.3.2 河南省粮食需求质量等级划分
        6.3.3 河南省粮食供需质量等级预测分析
    6.4 河南省粮食区域性平衡分析
        6.4.1 河南省粮食区域性生产分析
        6.4.2 河南省粮食区域性需求分析
        6.4.3 河南省粮食区域性供需结构平衡预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和营养失调情况严峻
     (一) 饥饿人数仍然巨大
     (二) 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并存
二、2013~2014年度世界粮食供求状况与预测
     (一) 谷物
     (二) 粗粮
     (三) 大米
     (四) 油籽
三、今后若干年世界粮食市场发展预测
     (一) 粮食市场价格将保持较高水平
     (二) 发展中国家食物需求增长将最为强劲
     (三) 全球农产品产量增速减缓
     (四) 主要粮油供需预测
        1. 小麦和谷物市场供求较之水稻市场将更为趋紧
        2. 强劲需求和高额回报将推动油籽作物生产增长
        3. 生物燃料需求将导致农业原料供应紧张
        4. 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将推动世界粮食贸易增长
四、结论

(5)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产品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2.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回顾
    2.2 中国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成因分析
    3.1 农业资源约束
    3.2 人口变化
    3.3 经济增长
    3.4 贸易开放
    3.5 国内外市场价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内影响
    4.1 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
    4.2 对粮食自给率的影响
    4.3 对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4.4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际影响
    5.1 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影响
    5.2 对农产品进口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评估
    6.1 模型说明
    6.2 数据与方案
    6.3 模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附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际粮价波动的研究进展
        2.1.1 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2.1.2 国际粮价波动的测度与特征
        2.1.3 粮食价格波动传导机制
        2.1.4 粮价波动稳定政策
    2.2 粮食贸易安全的研究进展
        2.2.1 粮食安全测度视角和指标
        2.2.2 全球粮食中长期供需趋势预测
        2.2.3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
    2.3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
    2.4 小结
3. 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现状及测度
    3.1 世界粮食供需趋势分析
        3.1.1 世界粮食供需和贸易现状
        3.1.2 世界粮食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3.1.3 世界粮食供需趋势预测
    3.2 我国粮食供需趋势分析
        3.2.1 我国粮食供求和贸易现状
        3.2.2 我国粮食供需趋势预测
    3.3 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
        3.3.1 粮食贸易安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方法和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机理
    4.1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模型
        4.1.1 国际粮价波动下的大国模型
        4.1.2 国际粮价波动下的小国模型
        4.1.3 国际粮价波动下的两国模型
        4.1.4 讨论
    4.2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路径
        4.2.1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缺口的影响:贸易利得机制
        4.2.2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价格传导机制
        4.2.3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的影响:贸易流量机制
        4.2.4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政策的影响:贸易隔离机制
    4.3 小结
5.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缺口的影响:贸易利得机制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说明和数据分析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影响效应分析
    5.4 小结
6.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价格传导机制
    6.1 数据来源和估计方法
    6.2 模型设定
        6.2.1 步骤1:世界石油对世界粮价的传导
        6.2.2 步骤2:世界价格对进口价格的传导
        6.2.3 步骤3:石油进口价格对国内汽油价格的传导
        6.2.4 步骤4:粮食进口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传导
    6.3 实证结果和分析
        6.3.1 世界石油对我国石油进口价格的传导
        6.3.2 世界粮价对我国粮食进口价格的传导
        6.3.3 石油进口价格对国内汽油价格的传导
        6.3.4 粮食进口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传导
        6.3.5 讨论
    6.4 小结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的影响:贸易流量机制
    7.1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的非对称影响
        7.1.1 模型设定
        7.1.2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7.1.3 估计结果
    7.2 国际金融资产和能源价格对粮食价格的冲击
        7.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7.2.2 SVAR模型估计及检验
        7.2.3 估计结果
    7.3 国际粮价波动对世界粮食贸易额的影响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说明和数据检验
        7.3.3 估计结果及分析
    7.4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额的影响
        7.4.1 基于SVAR模型的贸易引力模型
        7.4.2 实证模型
        7.4.3 数据和检验
        7.4.4 估计结果
        7.4.5 进一步分析
    7.5 小结
8. 国际粮价波动对粮食贸易政策的影响:贸易隔离机制
    8.1 实证分析:固定效应面板模型
        8.1.1 数据来源
        8.1.2 模型检验
        8.1.3 估计结果及分析
    8.2 小结
9. 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1.2.2 比较分析法
        1.2.3 数据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
2 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2.1.1 粮食概念
        2.1.2 粮食安全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供求理论
        2.2.3 产业关联理论
        2.2.4 全球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世界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
        2.3.2 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
        2.3.3 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
3 全球粮食安全概况
    3.1 全球粮食安全现状
        3.1.1 全球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3.1.2 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
        3.1.3 全球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粮食安全概况
        3.2.1 粮食生产现状
        3.2.2 粮食进出口现状
        3.2.3 粮食消费状况
4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制约因素
    4.1 自然因素
        4.1.1 气候因素
        4.1.2 水资源
        4.1.3 耕地因素
    4.2 政策因素
        4.2.1 城镇化
        4.2.2 土地政策及劳动力因素
    4.3 经济因素
        4.3.1 收入变化
        4.3.2 恩格尔系数
        4.3.3 财政支出
    4.4 科学技术因素
        4.4.1 农业基础设施
        4.4.2 农机科技化水平
        4.4.3 粮食的储备、加工
    4.5 国际因素
        4.5.1 战争、冲突因素
        4.5.2 价格因素
        4.5.3 能源因素
5 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5.1 美国、日本、印度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5.1.1 农业补贴政策
        5.1.2 粮食储备制度
        5.1.3 粮食贸易政策
    5.2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5.2.1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
        5.2.2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确认,建立规模化经营
        5.2.3 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贴制度
        5.2.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
        5.2.5 优化国际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1.3.2 国内外粮食进出口贸易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本文技术路线
    1.5 粮食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国粮食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1.1 基于供给角度的贸易理论
        2.1.2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2.1.3 基于供一求的贸易理论
    2.2 供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2.2.1 供求的概念与特征
        2.2.2 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
        2.2.3 供求对贸易的作用机理
    2.3 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研究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中国粮食贸易规模
        3.1.1 贸易规模发展概况
        3.1.2 贸易规模发展趋势
    3.2 中国粮食贸易结构
        3.2.1 品种结构
        3.2.2 市场结构
    3.3 中国粮食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粮食出口比较优势下降,粮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3.3.2 粮食进口需求大,外贸依存度上升趋势明显
        3.3.3 粮食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风险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粮食产需变动与中国粮食进口的关系
    4.1 中国粮食的生产
        4.1.1 中国粮食生产变动概况
        4.1.2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
        4.1.3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前景
    4.2 中国粮食的需求
        4.2.1 中国粮食需求变动概况
        4.2.2 中国粮食需求影响因素
        4.2.3 中国粮食需求发展趋势
    4.3 中国粮食产需变动与中国粮食进口关系分析
        4.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3.3 变量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粮食市场变动及其与中国粮食进口的关系
    5.1 世界粮食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变动
        5.1.1 世界粮食供给特征及发展趋势
        5.1.2 世界粮食需求特征及发展趋势
        5.1.3 世界粮食贸易基本情况
    5.2 世界粮食市场变动与中国粮食进口的关系
        5.2.1 世界粮食出口与中国粮食进口规模变动的关系
        5.2.2 世界粮食出口与中国粮食进口结构变动的关系
    5.3 主要粮食贸易国与中国粮食进口的关系
        5.3.1 中国粮食进口对主要粮食出口国市场的进口强度
        5.3.2 中国粮食进口与主要粮食出口国市场的贸易互补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CMS模型
    6.1 模型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6.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6.1.2 模型研究综述
    6.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2.1 变量选择
        6.2.2 模型构建
        6.2.3 模型含义解释
        6.2.4 数据说明
    6.3 模型结果分析
        6.3.1 粮食进口总量的模型分析
        6.3.2 进口市场划分条件下的单一产品模型分析
        6.3.3 进口产品划分条件下的单一市场模型分析
        6.3.4 主要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粮食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7.1 粮食安全的概念
        7.1.1 粮食安全的定义
        7.1.2 粮食安全的内涵
        7.1.3 粮食安全的特征
    7.2 我国粮食安全基本情况分析
        7.2.1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粮食安全实证分析
    7.3 中国粮食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相关性分析
        7.3.1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分析
        7.3.2 中国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粮食进口贸易格局的优化
    8.1 中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优化
    8.2 中国粮食进口结构的优化
        8.2.1 中国粮食进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8.2.1.1 依据世界粮食出口规模变动的进口品种结构选择
        8.2.1.2 依据进口引力变动的进口品种结构选择
        8.2.2 中国粮食进口市场结构的优化
        8.2.2.1 依据粮食出口规模的进口来源市场选择
        8.2.2.2 依据贸易竞争力的进口来源市场选择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中国粮食进口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9.1.2 中国粮食进口与中国粮食产需及世界粮食出口密切关联
        9.1.3 国内粮食需求引力对中国粮食进口影响显着
        9.1.4 中国粮食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显着相关
        9.1.5 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结构存在优化空间
    9.2 对策建议
        9.2.1 加强粮食进口宏观调控管理
        9.2.2 稳定粮食进口来源
        9.2.3 优化粮食进口品种构成
        9.2.4 完善粮食进口技术性措施制度
    9.3 主要创新点
    9.4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给反应的研究现状
        1.3.2 局部均衡的研究现状
        1.3.3 大麦供给需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大麦产业概况
    2.1 大麦的起源和分类
        2.1.1 大麦的起源
        2.1.2 大麦的分类
    2.2 建国后大麦产业发展状况
        2.2.1 发展阶段
        2.2.2 生产分布特征
    2.3 大麦生产变动趋势
        2.3.1 生产区域状况
        2.3.2 主产区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2.3.3 分析结果
第三章 中国大麦供给分析
    3.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
        3.1.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
        3.1.2 中国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
    3.2 供给反应模型及数据说明
        3.2.1 供给反应模型
        3.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实证模型及估计结果
        3.3.1 模型构建
        3.3.2 估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需求分析
    4.1 大麦需求状况
        4.1.1 数据说明
        4.1.2 中国大麦需求状况
    4.2 大麦需求分析
        4.3.1 大麦需求影响因素
        4.3.2 大麦需求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国际贸易分析
    5.1 中国大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
    5.2 中国大麦国际贸易状况
        5.2.1 中国大麦进出口现状
        5.2.2 中国大麦进口结构
        5.2.3 主要大麦贸易国
    5.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麦局部均衡分析
    6.1 中国大麦供需状况
    6.2 中国大麦供需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实证模型
        6.2.2 ARIMA 模型
        6.2.3 数据说明
    6.3 估计结果及分析
    6.4 中国大麦供求变动的模拟预测
        6.4.1 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预测假定的描述
        6.4.2 中国大麦供给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2.1 大麦供给环节
        7.2.2 大麦需求环节
        7.2.3 大麦贸易环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2001/2002年度世界粗粮供需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D]. 张俊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基于灰色模型技术的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平衡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杨卫明.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粮食供求展望[J]. 朱行. 粮食经济研究, 2015(02)
  • [5]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 戴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究[D]. 尹靖华. 浙江大学, 2015(08)
  •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张毓珂. 山西师范大学, 2015(10)
  • [8]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及粮食供求展望[J]. 郭亮. 世界农业, 2015(01)
  • [9]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D]. 王溶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10]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D]. 张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标签:;  ;  ;  ;  ;  

2001/2002年世界粗粮供需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