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汽输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汽,青藏高原,通量,长江,收支,黄河流域,西北地区。
水汽输送论文文献综述
周天军,高晶,赵寅,张丽霞,张文霞[1](2019)在《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加速了整个"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文章从气候态、长期变化和年际变率的角度,总结了当前对影响"亚洲水塔"的关键水汽输送过程及其机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厘清影响"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亟待深入理解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机制及其影响。为此,需要从观测、诊断、动力学机理、检测归因和数值模拟5个方面加强未来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11期)
孔蒙,王天阳,李凤全,叶玮,朱丽东[2](2019)在《2017年梅雨期金华地区2次暴雨事件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金华地区2017年梅雨期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研究区2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型,定量分析了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是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局地通道;2)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过程存在差异;3)6月12日暴雨期间,来自南海-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偏强;3)6月24日暴雨期间,受南亚季风影响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因此,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的强弱影响区域水汽输送的变化,从而导致研究区暴雨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红专,叶成志,陈静静,罗植荣[3](2019)在《2017年盛夏湖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湖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然后引入NOAA的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定量分析了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区域水汽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有效配置和稳定维持是强降雨持续的主要原因,持续性暴雨与全球范围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相联系,低空急流的演变和进退与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演变关系密切。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叁支,第一支由索马里越赤道急流经孟加拉湾和我国西南地区输入暴雨区,第二支由印度洋中东部越赤道气流经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输入暴雨区,第叁支由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自南海南部一路北上输入暴雨区,第叁阶段还有一支水汽由赤道西太平洋穿越菲律宾进入南海后再北上输入暴雨区。过程第一、二阶段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其次是南海,第叁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包括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各占一半。受地形影响,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其他来自低纬洋面的通道水汽主要输送到850 hPa及以下各层。暴雨区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和西边界,且主要由低层输入暴雨区,以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形式在暴雨区上空低层大量汇聚,经由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积累和凝结,从而导致降水的产生,降水的强弱与边界水汽输入和区域水汽辐合的强弱变化一致。(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王吉豪,李季,谢静雯[4](2019)在《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的水汽输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0年的ERA-interim资料,分析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在显着高于或低于平均值的情况下的水汽输送特征,通过对该区域中低层大气水汽多、少年的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分析,探讨不同背景下西北地区东部的水汽来源及特征,分析西北地区东部水汽循环过程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西北地区东部水汽差异的主要因子。主要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集中在该区域的东南部,即陕西和宁夏一带,而西部地区大气水汽含量较低。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的水汽来源主要是西风带,南风气流和东亚季风,南风气流和东亚季风的强弱及流向是造成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多、少年的水汽输送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李湘瑞,范可,徐志清[5](2019)在《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在2000年前后发生显着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夏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显着减少。与1984~1999年相比,2000~2016年在对流层高层从欧洲大陆、中亚到东北—蒙古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正—负—正"的大气波列,从而造成北方东部地区上空为正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控制,伴随着下沉运动,大气层结趋于稳定,这些环流条件不利于极端降水发生。2000年后负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加强了北方东部地区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与普通降水的水汽输送和收支以及关键的局地大气系统存在着显着差异,较普通降水而言,极端降水在南北向水汽输送和收支上更强;北方东部地区低空为较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并不断受到高层高位涡空气下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菊菊,游庆龙,王楠[6](2019)在《青藏高原夏季云水含量及其水汽输送年际异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夏季云水含量及其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高原夏季云水含量占全年48%,东南向西北减少。影响高原云水含量的水汽通道有印度洋通道、南海通道、孟加拉湾北部及伊朗西部通道(依次简称通道1、2、3、4)。高原云水含量和各水汽通道强度均有明显年际变化。云水含量年际变化与通道2,4基本一致。云水含量与各水汽通道强度均呈增加趋势。通道1偏强时,来自印度洋北部和南海的异常水汽在孟加拉湾交汇向高原输送,主要使高原西北部云水含量增多。通道2偏强时,南海、中南半岛的异常偏南通量及孟加拉湾北部的异常西南通量向高原东南部输送更多水汽。通道3偏强时,西风带水汽和来自印度洋水汽更多输送到高原,主要使高原东北部云水含量偏多。通道4偏强时,来自南海-孟加拉湾南部的水汽向高原异常输送,使高原中部、东南部云水含量偏多。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偏西南偏强时,水汽通道2、4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向高原输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赵阳[7](2019)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对流结构及水汽输送特征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众多高原、山地和平原形成了我国大陆“叁阶梯”地形。青藏高原主体位于我国叁大阶梯地形中的第一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大气水塔”和“世界第叁极”。一方面青藏高原高耸的地形使得热带海洋水汽绕过高原沿着高原东部或者东南部边缘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增强东亚夏季风,迫使我国夏季雨带向北推进至华北等北方地区。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夏季对流系统常常会东移出高原,伴随着充足的水汽输送,对流系统不断发展进而导致下游流域强降水。水汽输送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流源影响下游暴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地区C波段调频连续垂直观测雷达(C-band FrequencyModulation ContinuousWave verticallypointingradar,C-FMCW)数据,我国地面气象台站逐日(逐小时)降水量、逐日总云量观测资料,以及多套再分析数据集等,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iblePARTicle(FLEXPART),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流源及其水汽输送叁维结构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那曲地区C-FMCW雷达最大回波强度不仅可表征青藏高原中部对流高频区的对流活动,还可以反映局地热源结构,对局地整层视热源、对流发展伴随的垂直速度具有显着的指示意义。高原中部地区对流层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叁维耦合湿涡旋结构和对流层中层的偶极子湿涡旋结构,是该地区对流云重要的激发与维持机制。(2)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一个巨大的热源,热源驱动下高原中部地区频发对流源是下游长江流域暴雨发生、发展重要的前兆性“强信号”。青藏高原中部对流源通过触发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叁维耦合湿涡旋结构东移发展,增强局地对流,导致长江流域暴雨。FLEXPART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前向追踪了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水汽粒子沿着长江流域的东移轨迹。(3)在青藏高原主体及第二阶梯(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祁连山、太行山等)地形强迫下,华北夏季暴雨发生期间存在两支水汽输送通道:一支是西风带水汽沿着青藏高原主体北侧边缘向东输送,另一支是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水汽沿着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北上,最终两支水汽输送通道在华北地区汇合。以上两条沿着青藏高原主体及第二阶梯地形的水汽输送通道不仅可以为华北夏季暴雨提供必不可少的水汽条件,还可以使得湿涡旋沿着水汽输送通道发展东移,为华北夏季暴雨提供有利的湿动力条件。在对流层低层青藏高原北侧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被大地形阻挡,仅存在南部的热带暖湿水汽沿着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东侧边缘,即我国大陆东部北上,有利于华北夏季暴雨的发生发展。(4)定量分析发现在对流层低层,水平水汽辐合项(79.1%)在增强华北夏季暴雨的水汽通量辐合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水平水汽平流项对华北夏季暴雨水汽通量辐合的贡献率仅为20.9%。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模拟发现当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存在时,华北夏季暴雨的日降水量(109%)和相应的水汽输送大大增强,验证了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对华北夏季暴雨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01)
李丽平,倪语蔓,杨春艳,马晨誉[8](2019)在《两类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低频特征及低频水汽输送途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年1月—2014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NECP/NCAR逐日风场、比湿等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部(EP)型和中部(CP)型两类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简记为EP型和CP型降水)低频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低频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EP型降水主要有10~20 d(最显着)以及20~30 d(次显着)低频周期;CP型降水主要有10~20 d的低频显着周期。与之相关的纬、经向水汽通量最显着低频周期也为10~20 d。2)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共同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主要有: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和渤海湾附近(日本东南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另外,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的还有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对和贝加尔湖西、东两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3)EP型降水暖湿水汽主要源自南海,冷湿水汽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冷空气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和贝加尔湖西北侧。CP型降水暖湿水汽少量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大量来自热带西太平洋,冷空气主要来自贝加尔湖西北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李丽[9](2019)在《青藏高原“敏感区”地表通量、水汽输送结构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的综合影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叁极”,且不同区域的地形形态各异,为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的关键“敏感区”,该“敏感区”动力、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东亚尤其中国东部的大气环流和水分循环分布。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高原大地形下游,是世界上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和暴雨频发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气候尺度的相关特征,重点剖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过程有关的高原主体视热源Q_1、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通量、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等多因素协同影响;从天气尺度的视角,进行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多因素综合诊断分析与模拟试验,进一步印证影响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过程的气候相关因素,即高原主体视热源Q_1、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通量、水汽输送等的协同作用,以揭示影响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分布变异的可能机理。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和暴雨频数极值的东-西向带状核心区,通过追踪分析可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年际变化与上游高原东南缘“敏感区”陆-气过程“强信号”特征存在显着的关联,且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较感热更具有上游“强信号”特征。(2)从气候相关特征(年际变化)的视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年,高原和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在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特征出现显着差异。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变化不仅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及其环流型的“强信号”,而且与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变化亦对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存在调制作用。7月,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异常强(弱)年,高原地区近地层(对流层中部)为异常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高原东南缘“敏感区”近地层水汽输送强(弱),地表潜热为异常低(高)值年,该区域近地层呈异常高(低)湿状况及其指向长江流域东-西向强(弱)的水汽输送特征,即东亚季风水汽输送系统偏南(北)的环流型,该环流型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低云量和总云量偏多(少),该地区降水偏多(少),暴雨频次偏高(低),上述两类不同的东亚季风水汽输送环流型可分别描述出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强信号”与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及其水汽输送结构的响应特征。(3)本文提出一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降水与水汽输送结构相关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新指数,更加合理地表征了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雨带的南北移动特征。在高原热力驱动背景下,7月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表现出显着的气候特征“强信号”,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新指数存在更为合理的响应关系。即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弱(强),与水汽输送相关的副热带高压脊线新指数偏南(北),则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少)且中国东部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多)。(4)从天气尺度特征的视角,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降水过程综合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印证了高原东南缘“敏感区”是源自中低纬海洋水汽流汇合的上游“通道口”和高原水汽的“转运站”,该地区地表潜热变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降水环流型变化的前兆性“强信号”。选取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异常高、低值典型各叁年7月的逐日样本,研究发现,典型年高原主体视热源、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滞后3-5天与移出高原的降水系统相关显着,其中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异常高、低值典型年对应的高相关降雨带位置和水汽输送方向呈显着差异,即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偏高(低),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偏低(高),两者对应降水系统移向的特征偏东(北),相关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东部北方地区),研究表明高原主体视热源Q_1、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具有3-5天左右的前兆性“强信号”特征。通过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强、弱和水汽状况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亦证实了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和水汽状况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特征。(5)提出青藏高原主体热源及其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多尺度水汽输送结构、副热带高压环流系统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综合相关物理模型。研究从气候相关特征的角度,揭示了高原地表潜热通量“强信号”与高原主体视热源Q_1、副热带高压环流系统及其水汽输送结构等多因素协同影响作用,并基于降水过程的多因素综合诊断分析与模拟试验,从天气尺度的视角,印证了上述的气候相关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王慧清,付亚男,孟雪峰[10](2019)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一次极端降雪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常规观测资料和GDAS、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欧拉方法分析了2016年春季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一次极端暴雪过程的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利用HYSPLIT模式和聚类分析模拟计算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对水汽输送的贡献,并与传统的欧拉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有3支不同源地的水汽流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交汇,对呼伦贝尔地区暴雪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影响;(2)经向和纬向输送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暴雪区水汽主要源于中高层的南边界和随西风气流的西边界;(3)利用HYSPLIT模式模拟发现,在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中水汽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以西洋面、日本海以及巴尔喀什湖,且叁者贡献率大致相当。(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水汽输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金华地区2017年梅雨期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研究区2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全球再分析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型,定量分析了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是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局地通道;2)2次暴雨的水汽输送过程存在差异;3)6月12日暴雨期间,来自南海-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偏强;3)6月24日暴雨期间,受南亚季风影响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因此,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的强弱影响区域水汽输送的变化,从而导致研究区暴雨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汽输送论文参考文献
[1].周天军,高晶,赵寅,张丽霞,张文霞.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2].孔蒙,王天阳,李凤全,叶玮,朱丽东.2017年梅雨期金华地区2次暴雨事件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红专,叶成志,陈静静,罗植荣.2017年盛夏湖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J].气象.2019
[4].王吉豪,李季,谢静雯.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的水汽输送特征[J].黑龙江气象.2019
[5].李湘瑞,范可,徐志清.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J].大气科学.2019
[6].刘菊菊,游庆龙,王楠.青藏高原夏季云水含量及其水汽输送年际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9
[7].赵阳.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对流结构及水汽输送特征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8].李丽平,倪语蔓,杨春艳,马晨誉.两类ElNiň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低频特征及低频水汽输送途径差异[J].大气科学学报.2019
[9].董李丽.青藏高原“敏感区”地表通量、水汽输送结构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的综合影响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10].王慧清,付亚男,孟雪峰.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一次极端降雪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J].干旱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