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梅
(甘肃省兰州市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36-01
患者李某,女,今年43岁,某单位机关人员。因右上腹部饱胀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临床医生以排除胆囊疾患开彩色超声肝胆胰脾肾检查。用彩色超声检查仪飞利浦IU22检查时于肝S7-8段间探及50mm×61mm×57mm的类圆形非均质性实质性略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内部可见分布欠均匀的低回声区,周边可见强回声斑块,CDFI观察:周边可见短棒状红、蓝血流信号,内部可见极少量散在点状红、蓝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海绵状血管瘤,其它病变不除外,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于半个月后经上一级医院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吸细胞学活检确诊为肝细胞性腺瘤。
讨论:肝腺瘤是肝内一种良性肿瘤,按其细胞来源可分为肝细胞性腺瘤、胆管细胞性腺瘤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性腺瘤三种,本病较少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直径多在1~20cm。肝细胞腺瘤是上述肝腺瘤中稍多见的一种,由分化好的肝细胞组成。此肿瘤肝右叶多见,大多数发生在育龄期中年女性,一般认为多数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类药物有关[1]。声像图表现为:小的肝腺瘤肝脏形态可无明显改变;大的腺瘤肝脏可有局限性增大、增厚,有的可向肝表面隆起;腺瘤境界清楚、光滑整齐,常可见完整的包膜回声;小的腺瘤多呈分布较均匀的低回声或分布欠均匀的不规则低回声区;较大的肝腺瘤有的呈境界整齐而分布欠均匀的低回声区,间以散在的边缘清晰的增强斑块;有的可呈较高回声,间以不规则低回声区,常易误诊为肝癌;腺瘤多无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彩色多普勒检查有时可见有静脉血流,偶见动脉血流,此信息对肝腺瘤的诊断意义不大[5]。肝脏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声像图表现为: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强回声并伴声影;血管瘤后方回声不增强;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区常可显示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同样有学者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小的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病变直径大于40mm时,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食后饱胀等消化道症状[1]。在本病例中患者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食后饱胀不适,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肝右叶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且内部血流信号并不丰富,所以被超声误诊为肝血管瘤。
鉴别诊断:肝腺瘤中,小者需与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相鉴别。肝腺瘤及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均好发于女性,育龄期妇女较常见,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2]。在声像图上,肝腺瘤多呈境界分明的类圆形病变,而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形态多不规则,大的病变周围可见压迫肝实质形成的低回声晕及血管,彩色多普勒可以显示内部的静脉,此特征不见于肝腺瘤患者[3]。大的肝腺瘤常不易与较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癌相鉴别。肝腺瘤在声像图上边界清楚、整齐,内部合并出血、坏死时,肿块内部可见形状不规则的液性暗区[4]。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并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无回声区[1]。所以对于肝脏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或适应手术者,可通过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学活检,这是鉴别肝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可靠手段。故本病例后经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吸细胞学活检,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腺瘤。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825-826.
[[2]JaneBates(著),张缙熙,吕珂(主译).腹部超声必读[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13:78.
[3]Ahuja(著),王金锐(译).影像专家鉴别诊断超声医学分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12.
[4]张缙熙.新编超声诊断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0.
[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