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索取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控制权,获得者,报酬,费用,支配权,投票权。
剩余索取权论文文献综述
谢月[1](2019)在《对投票权与剩余索取权配比问题的思考——以双重股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作家伊斯特布鲁克与费希尔所作的《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一书中,将法学和经济学原理完美结合起来。这部法律经济学经典作品从理论上提出了关于投票权和剩余索取权配比问题的假设模型,推理得出结论:投票权和剩余索取权必须配比,即一票一权,否则利益和风险机制将会失衡出现严重问题。然而现代社会中已出现的"双重股权结构"打破了这种理论,问题出现在哪里?作者通过研究思考,从假设理论适用的经济基础变迁,双重股权结构公司的自身特点,以及法律经济学本身应有的发展要求得出理论模型与现实表现各自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9期)
何一鸣,陈梦[2](2019)在《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1990—201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条件下形成的国家与农户间的离散型差分动态分租博弈中,外部偶然事件所引起的国家管制放松行为会诱致农民的反管制谈判地位动态递增。在基于农户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的时间连续型常微分最优增长动力系统中,若国家放松农户土地剩余索取权管制且让农户最大限度甚至全部享受剩余索取权,农业经济依然沿着最优增长路径发展并"锁定"在稳定收敛状态。因此,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可以沿着两条路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上述理论假说与1990—2017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数据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齐传钧[3](2019)在《主权养老基金治理难题探析——基于剩余索取权人利益最大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权养老基金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强化主权养老基金治理和问责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剩余索取权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应该尽可能完善主权养老基金的治理,而难点就在于如何保证主权养老基金的"独立性",从而规避不适当的政治干预。治理主体的选择和构成无疑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此外,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独立的中介机构、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舆论监督等外部措施也将为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良好公正的环境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本文来源于《社会保障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朱海就[4](2019)在《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得到保障时,资产将得到有效利用,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产权的意义在于给所有者带来收益,没有收益的产权是没有意义的。这里的“收益”可理解资产所有者扣除使用资产的各项费用之后的剩余,简称“剩余索取权”,它也是“所有(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3-12)
李好[5](2018)在《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创业企业创始人与外部投资者的关注,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创业企业创始人是企业重要“知本”,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重要的商业资本、政治资本等,在企业存续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外部投资者不仅仅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还能为企业带来管理、技术、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外部投资者在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时,基于获得高额回报、风险防范、战略部署等的现实需求,引发了创业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创始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分配的变动,这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依据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布特点可以划分为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模式。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呈现对称分布,符合现实中一贯以来的权责利对等原则,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范式。而现实中创业企业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呈现出的非对称现象,引发了我们对新问题的关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景。①高剩余控制权与低剩余索取权分布,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企业在引进外部投资者的过程中,通过制度设计保留了企业较大的剩余控制权,能够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但是持股比例由于财务资金的引入而被严重稀释,创始人获得企业未来剩余分配的权利受到影响。②低剩余控制权与高剩余索取权分布,乐视的大部分股权由企业创始人贾跃亭享有,保留了大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然而企业剩余控制权却由外部投资者牢牢掌控。引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分布模式?又会对企业产生何种影响?为此,本文聚焦于创业企业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分布,并深入分析创始人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机理。本文选取创业板2012-2016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结果如下:高剩余控制权与低剩余索取权分布模式,剩余控制权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低剩余控制权与高剩余索取权分布模式,剩余控制权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地,本文检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关系。研究发现:在高剩余控制权与低剩余索取权分布模式,剩余控制权不会通过剩余索取权影响企业绩效,可能的原因是奖金发放、股票期权等的权利由外部投资者掌控;低剩余控制权与高剩余索取权分布模式,剩余控制权通过剩余索取权影响企业绩效,叁者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关系。本文以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契约不完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分布,深入探究在不同情况下创始人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试图为创业企业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提供新的洞见。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以契约不完全理论为视角,突破了对创业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问题的认识局限,为进一步探究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相关实证研究尚少,本文进一步丰富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关研究方法。第叁,以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为切入点,考察了创业企业中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不同情况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第四,进一步深化了对创业企业董事会、管理层运行机制的理解,为完善创业企业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商思争,骆阳[6](2018)在《从一个高校培训项目看剩余索取权与会计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索取权影响乃至决定剩余控制权,财务分配关系决定会计控制权配置和会计服务对象。本文通过案例证明了剩余报酬获得者的管理活动主要是会计活动,会计管理活动是一个包含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完整控制循环,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本文来源于《财务与会计》期刊2018年06期)
徐雷,屈沙,郑理[7](2017)在《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弱的,外资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强的,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剩余最大。此外,劳动合同、工会对劳动者的剩余获取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劳动者在薪酬谈判中的信息劣势地位不利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提高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破解劳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难题的政策着力点所在。(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刘俊[8](2017)在《完善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是企业所有权的表现,是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股权设置封闭、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给农村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隐患。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借鉴现代产权理论,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来促进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何应期,朱小燕,王玉峰[9](2017)在《分配结构与潜在效率: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基于剩余控制权与权威排序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控制权有转换为剩余索取权的动机。现实的剩余索取权分割与剩余控制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匹配关系,权威排序是影响剩余控制权转向剩余索取权的重要变量。据此构建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权威排序至少为叁级,剩余索取权分割主体的趋利选择,倾向于减少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以剩余控制权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分割结构,存在未实现的潜在效率。调整分配结构,是"激发"潜在效率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1期)
唐方[10](2016)在《破产清算前沿问题的模型构建与分析——股东分红款与信托剩余索取权》一文中研究指出破产清算是指在企业宣告破产之后,由清算组接管公司,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和处理、分配。为规范企业的破产清算行为,许多国家均通过立法对企业的破产清算依法管理,即破产管理人制度。我国的《企业破产法》也规定了相应的内容,加强对破产清算的管理。随着破产清算制度的完善,在实务中也会出现相关立法中没有规定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新生的问题呢?笔者通过两个比较前沿的问题来予以分析。一、破产清算中的股东分红款问题(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03期)
剩余索取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条件下形成的国家与农户间的离散型差分动态分租博弈中,外部偶然事件所引起的国家管制放松行为会诱致农民的反管制谈判地位动态递增。在基于农户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的时间连续型常微分最优增长动力系统中,若国家放松农户土地剩余索取权管制且让农户最大限度甚至全部享受剩余索取权,农业经济依然沿着最优增长路径发展并"锁定"在稳定收敛状态。因此,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可以沿着两条路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上述理论假说与1990—2017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数据相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索取权论文参考文献
[1].谢月.对投票权与剩余索取权配比问题的思考——以双重股权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2].何一鸣,陈梦.农地剩余索取权管制放松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1990—2017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
[3].齐传钧.主权养老基金治理难题探析——基于剩余索取权人利益最大化的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19
[4].朱海就.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N].深圳特区报.2019
[5].李好.创始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非对称分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6].商思争,骆阳.从一个高校培训项目看剩余索取权与会计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8
[7].徐雷,屈沙,郑理.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测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
[8].刘俊.完善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7
[9].何应期,朱小燕,王玉峰.分配结构与潜在效率: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基于剩余控制权与权威排序的设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
[10].唐方.破产清算前沿问题的模型构建与分析——股东分红款与信托剩余索取权[J].知识文库.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