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泉[1]2003年在《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椰菜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蔬菜作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十九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现已有很多地方品种和改良种,遗传资源丰富,而花椰菜的分子连锁图谱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则相当贫乏,只有极少的文献做出相关报道。 本研究对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体系构建的一些相关方面进行了探索。(1)以4个花椰菜F_1的12个花药培养植株为材料,进行了花椰菜花药培养植株遗传多态性的研究,找到遗传多态性较高的5对亲本,为花椰菜分子连锁图谱群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以福建地方品种“闽花60天”为材料,进行染色体的显微分离、体外扩增研究,为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体系构建做技术准备;(3)以分离到的花椰菜单染色体扩增产物为模板,进行花椰菜单染色体R基因同源克隆研究,为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的探针来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得到5个抗性基因类似物(RGA),可以用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 RAPD技术分析花培植株的多态性 1) 以12个花培植株中两份材料(编号为AC07、AC10)基因组DNA为模板对53个RAPD引物进行了筛选,共有32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见的条带,其中有19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引物的比例为59.4%。 2) 以全部12个花药培养植株(编号为AC01-AC12)的基因组DNA为材料,用筛选出的19个引物对其进行扩增,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的10个引物扩增结果(138条带),运用Dice法进行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得到遗传多态性较高的5对亲本,依次为AC09与AC12,AC08与AC12,AC07与AC12,AC04与AC09,AC04与AC07。 3) 将10个引物所扩增的138条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表明,该12个花椰菜花培植株可以划分为叁组,第一组包括AC01,AC02,AC03,AC04,AC10,AC11,AC12;第二组包括AC05,AC06,AC07,AC08;第叁组只有AC09。其中第一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组:AC01,AC02,AC03,AC04为一亚组;AC10,AC11,AC12为另一亚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杂交配组和所取的单株花药培养情况完全一致。 2 花椰菜单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和体外扩增 1) 以“闽花60天”种子根尖为材料,经酶解低渗法制片,用微细玻璃针法总共分离到40多条花椰菜单染色体。 2) 以分离的花椰菜单染色体为材料,用两种扩增方法(LA-PCR和DOP-PCR)成功地对花椰菜单染色体进行了体外扩增。其中,采用LA-PCR方法获得的扩增片段 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体系的构建2较大,且污染控制相对容易。 3)分别以基因组DNA和任一条单染色体的扩增产物为探针,应用southem一blotting杂交,证明了扩增产物确实来源于基因组。3单染色体NBS一LRR类R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l)选用两对根据R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的简并特异引物(X3亿:和Y:扩LP.:),对花椰菜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其中X3/z:能扩出soobP左右的日标条带。对其克隆、酶切归类,共得到12类RGA。选取一个克隆hsol进行测序,同源检索表明为RGA,说明X3亿:引物组合对扩增花椰菜RGA是有效的。 2)选用引物组合X3/Z:对花椰菜的一条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了RGA扩增、克隆、酶切归类,发现从该染色体克隆到的RGA可以分成7类,对7个克隆(hs02,hso3,hso4,hs05,hs06,hso7,hsos)测序后,得到5个克隆测序结果(hsoZ,hso3,hsos,hs06,hS08)。 3)对克隆到的6个序列进行Blast分析发现,从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的hsol为RGA,从单染色体扩增产物中克隆到的hs05不是RGA,其余4个(hs02,hs03,hs06,heOS)均为RGA,它们与已克隆的油菜、甘蓝、拟南芥的RGA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4)以上述5个RGA序列与6个已知的R基因序列应用MegAlign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5个序列与己知植物R基因相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布范围为11.4%一64%,其中序列hs08与尺尸害J和尺尸乙I的同源性最高,一致性分别高达64%、61.1%。聚类分析表明,它们分为两大类:heOI,hs02和hs03与已知基因N,五乙天尸尸1,L石聚为一类;hs06和hs08与已知基因尺尸乙了和天尸sj为一类。
乔锋[2]2007年在《柚单染色体微分离及其AFLP分子标记构建》文中提出本研究对管溪蜜柚单染色体进行大量分离,然后使用LA-PCR、AFLP技术对其进行染色体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类,为建立直接的、操作性强的分子标记体系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单染色体显微分离本实验采用管溪蜜柚100 d幼果作为材料,进行单染色体微分离。在制片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酶解时间对解离的效果差异较大,用2%纤维素酶与0.5%果胶酶的混合液处理40 min~1 h均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背景比较干净,各染色体充分分散。在后低渗处理之后进行20-30 min冰水处理,制片效果好。以制备的微细玻璃针为微分离工具,利用粘取法在水相中对管溪蜜柚染色体进行了大量的随机分离,得到32条单染色体。2基因组DNA提取及单染色体的体外扩增1)运用改进的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纯度较高,无RNA和蛋白质的污染。经Sau3A I酶切,其产物为0.3~2 kb范围内均匀的连续带。2)对微分离得到的32条单染色体进行二轮LA-PCR扩增,结果显示:不同单染色体扩增产物所表现的DNA带分布不相同,有分布范围约在0.6~2 kb连续的DNA带,也有分布范围比较窄。3单染色体AFLP体系的建立与分析本实验共筛选20对引物组合,有9对引物组合PCR结果较好,其中5对引物组合A/D、H/L、X/S、C/G和B/N效果明显,PCR产物条带清晰可辩,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稳定不变。因此,最终以这5对引物组合对32条单染色体进行AFLP扩增。通过改组AFLP扩增程序,发现Touchdown PCR程序部分采用连续进行四次Touchdown PCR,然后再进行低退火温度PCR,扩增结果最佳。分别使用筛选后的5对引物组合对32条单染色体进行扩增,所表现的结果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多态性;对第一小组中的8条单染色体还使用7个单引物进行扩增。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将32条单染色体归为21类,而不是9类。推测的原因可能是:1)在微分离过程中,单染色体难免会丢失部分的区段。一些相同条带没有扩增出来,因此不可能将他们分为同一类;2)微分离单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结构变异现象,经过扩增之后产生不同条带,增加了染色体鉴定、分类难度;3)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导致分类出现误差。
王发明[3]2010年在《柚(citrus grandis Osbeck)单染色体AFLP分子标记体系及文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柚是我国重要的水果。柚遗传背景较复杂,生产周期长,一直以来难以建立精确的物理图谱,这为进行柚基因组学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克隆一些重要的园艺性状基因造成了困难,染色体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的应用为柚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柚单染色体极小,形态辨别和微分离困难,本试验采用随机微分离的方法,通过LA-PCR-AFLP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同源划分,并使用Southern杂交技术对单染色体微克隆质量和同源划分的正确性进行鉴定和验证。最后将各同源单染色体文库合并,能大大提高同源染色体文库的覆盖度,如果将各类同源染色体文库合并,则建立了整个柚染色体文库。1、对柚染色体的制片和微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压片-液氮速冻揭片法和悬液法制片的优劣;优化了纤维素果胶酶的浓度比例和酶解时间:2%纤维素酶和1%果胶酶,酶解1 h;比较了卡宝品红和铁钒苏木精两种染色方法,并最终选用了卡宝品红染色法;对玻璃针的制备、分离方法进行了选择和改进。良好的制片效果大大提高了单染色体显微分离的质量和效率。2、针对柚单染色体微克隆受外源污染干扰严重的情况,通过对比试验,对柚单染色体LA-PCR-AFLP技术体系中外源DNA污染问题中不同试验用水、加接头连接前后步骤对水污染的敏感度以及LA-PCR形成的非特异性亮带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种试验用水中BT水(Bioteke, RNase-free and DNase-free Water)最佳;水的质量对LA-PCR过程中接头连接之前的步骤影响最大,对加接头之后的步骤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特异性亮带为引物自连形成的多聚体,与外源污染无关。同时试验了Southern杂交对柚单染色体LA-PCR过程中外源污染程度的检测,及细胞质污染的影响等。本试验通过对外源污染的来源和关键步骤实施严格防控,经过dot blot验证,使外源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为建立高质量的柚单染色体文库奠定了基础。3、针对柚叶片多糖的情况,通过3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最终选用SDS-KAC法并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柚基因组DNA;对酶切时间和ATP浓度对连接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证明1-5 h均能满足单染色体的酶切需要,但是为保证不同单染色体扩增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选择较长的酶切时间4-5 h;ATP连接终浓度在大于5mM的时候可能抑制连接反应,而在制接头的时候不额外添加ATP也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太大影响;显微分离了166个柚单染色体,并通过dot-blot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进行了验证,从中筛选出信号较强的55个单染色体用于进一步试验。对柚单染色体LA-PCR-AFLP技术体系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较高的程序TD3(退火梯度:72℃→65℃30 s(-0.5℃/cyc))扩增效果较好;稀释100倍(10 ng)为最适模板量;筛选出了扩增多态性较好的10组引物对;最终建立了5张不同引物对组合扩增的柚不同单染色体的AFLP-SDS-PAGE指纹图谱。4、获得了高质量的官溪蜜柚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经LA-PCR过程,获得cDNA扩增产物。获得的产物经纯化后与pMD18-T-vector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获得大量cDNA文库片段的克隆子。从其中随机选择134个克隆子经纯化后用于后续试验。5、建立了适用于柚单染色体同源鉴定的dot-blot杂交体系:1)探针制备时DIG-High Prime (vial 1)的用量可减少为2.5μL;2)单染色体严格纯化后制作探针,探针制成后不用再纯化;3)使用柚单染色体第一轮LA-PCR产物制作探针效果较好;4)柚单染色体差异片段和柚cDNA扩增文库片段必须经纯化后作为模板;5)当使用柚单染色体探针进行dot-blot杂交时,柚单染色体文库、差异片段、柚cDNA扩增文库片段模板的上样量应小于1 ng。6、对5对引物扩增的AFLP-SDS-PAGE指纹图谱多态性片段的聚类分析,初步把55条单染色体体划分为10类;将这10类染色体分别与134个cDNA扩增文库克隆子进行dot-blot杂交,验证了不同单染色体筛选cDNA克隆文库进行同源性划分的可行性。通过进一步的Southern杂交验证,确保了同源划分的正确性。本试验对柚单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的同源划分和建立了同源染色体文库,并经过Southern杂交验证和鉴定。但染色体文库的完整性和质量可能仍然不够高,需要不断的进行修弥补和修正。若要建立比较完整和高质量的文库,还要做大量的补充和验证工作。单染色体文库的建立为以后建立柚精确物理图谱奠定了基础,对于进一步进行柚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为柚分子遗传育种和优良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提供了更加方便、准确、快捷的方法。
田多成[4]2014年在《结球甘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硫代葡萄糖苷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文中认为甘蓝类作物是公认的抗癌蔬菜之一,其抗癌活性主要来源于包括异硫氰酸盐在内的硫代葡萄糖苷。因此,选育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甘蓝的品种具有很高价值。本研究以枯萎病抗性、抽薹时间、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均差异明显的2个甘蓝自交系作为亲本,F1代自交形成的F2代通过单粒自交至F5群体作为作图材料,整合333个SSR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密度较大的结球甘蓝分子遗传连锁图,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测定了132个单株的硫代葡萄糖苷组成物质含量,对群体的硫代葡萄糖苷组成物质含量进行了QTL定位及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球甘蓝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通过JoinMap3.0软件对333个SSR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设定LOD阈为5.0,即当LOD≥LOD阈值的条件下,共有323个标记进入连锁群,最终连锁得到9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LG1~LG9,连锁群数目与甘蓝(2n=2x=18)9对染色体数目一致,有约3.0%的标记未进入连锁群,覆盖整个基因组786cM,标记间平均图距2.43cM,锁群长度在60~114cM之间,标记数目在24~82范围内。LG1标记数目最多、密度最大标记间的距离小于1cM。2.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构建图谱群体的硫苷组成物质含量(IBE、SIN、PRO、RAA、GBC和4ME)进行QTL定位,通过复合区间作图(CIM)对这15个QTL位点重新检测最终找到了8个QTL位点确实存在,3个QTL位点与IBE相关qIBE-3-1、qIBE-3-2位于LG3上与甘蓝2号物理染色体相对应;qIBE-6-1位于LG6上与甘蓝9号物理染色体相对应,其LOD值分别为3.47、3.43、3.04;加性效应分别为-1.125、-1.130、2.254;贡献率分别为9.2%、10.3%、11.9%。另外的3个QTL位点分别与SIN、PRO和RAA相关(qSIN-6-1、qPRO-6-1、qRAA-6-1),这叁个位点在LG6上的位置是一样的,而且紧密连锁的标记也一致都为8C0141,这表明该位点同时控制着叁种性状的共分离。它们的LOD值分别为8.31、5.50、3.33;加性效应分别为-1.167、-0.799、1.353;贡献率分别为19.3%、12.4%、6.7%。最后的两个QTL位点与RAA相关qRAA-3-1位于LG3(Ch2)上;qRAA-6-2位于LG6(Ch9)上,LOD值分别为4.98、3.18;加性效应分别为1.485、1.034;贡献率分别为10.6%、5.8%。最终确定7个标记(OL09-A03、BoSF2242、BoSF2679、FIT0016、8C0141、FIT0034、FIT0424)均可用于以上4种硫代葡萄糖苷相关组成物质(IBE、SIN、PRO、RAA)的辅助选育。
涂玉琴[5]2009年在《药用植物菘蓝与芸薹族栽培种的族间杂种合成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远缘杂交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作物的近缘野生种中包含有大量的有利性状如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抗耐性。通过远缘杂交(包括有性杂交和体细胞杂交)将这些野生种的有利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不仅创造新的物种和改良作物的特性,而且拓宽了栽培作物的遗传基础,增加其在育种程序中的遗传多样性。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2n=14,Ⅱ)属于十字花科菘蓝族二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是一种染料作物,具有较大的靛蓝生产能力,更重要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含有很多药用化学成分,能够治愈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此外,菘蓝还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和菌核病的特性,因此,这些有利性状对于改良栽培作物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已通过有性杂交成功的合成了白菜、甘蓝型油菜与菘蓝的部分有性杂种,也通过体细胞杂交成功的合成了白菜、萝卜、芥蓝与菘蓝的体细胞杂种和愈伤,并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基因组组成的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白菜、甘蓝型油菜与菘蓝的有性杂交在白菜×菘蓝组合中,成功的获得了很多来源于成熟种子的杂种植株。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但是大多数的植株都死亡,只有叁棵植株生长到成熟。这3个杂种长势很弱,植株较两个亲本矮小,表现出一些菘蓝的形态学特征,且包含有菘蓝的化学成分。一株具有2n=10,是白菜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花粉败育。另两株杂种染色体分别为2n=20和2n=22,它们的花粉是败育的,但通过白菜的回交能产生回交后代。2n=20杂种的回交后代经几个世代的自交后在形态上表现为白菜类型,但也出现一些形态上的变异和脂肪酸含量的改变。2n=22的杂种经白菜回交后产生2n=21和2n=22的后代。GISH分析2n=22的杂种中含有两条染色体来自菘蓝的染色体,而2n=20的杂种中不含有菘蓝的染色体。但是,经AFLP分析发现两个杂种及其后代中都检测到菘蓝的特异带、两亲本的新增带和白菜的缺失带,它们的后代植株是基因组发生改变的新白菜类型。产生这些杂种和后代的机制为外源染色体的消除、附加和渗入。在甘蓝型油菜×菘蓝组合中,产生了45个成熟种子和85个未成熟胚,但产生的植株中只有5株(H1-H5)表现出菘蓝的一些特征,花粉育性低,且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目。H1-H4具有相似的且变化的染色体数目(2n=25-30),H5杂种具有2n=19,为甘蓝型油菜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GISH分析发现H1和H5杂种中一条染色体和一个或两个染色体的末端片段被菘蓝的探针所标记。通过将H1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后自交多代,或将H5自交多代后形成了在表型和基因组上都发生改变的新甘蓝型油菜类型。H1杂种通过与菘蓝连续回交两次后得到2n=20的白菜型油菜类型的后代,这表明在与菘蓝的远缘杂交中随着外源染色体的消除,甘蓝型油菜中的C基因组被消除而A基因组则被保留。本文还对这些部分杂种形成的原因和芸苔属多倍体中各基因组染色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2白菜、萝卜和芥蓝与菘蓝的体细胞杂交在白菜+菘蓝组合中,通过叶肉原生质体的对称融合获得了5株在田间成活并开花的杂种。在整体上它们的形态表现出中间型,但在花粉育性和一些表型上也出现一些差异,其中有两个杂种是部分可育的。经细胞学和GISH检测发现这些杂种都含有2n=48(AAIIII),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形成24个二价体,后期Ⅰ主要表现24∶24均等分离,但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落后染色体和很多微核等异常的染色体行为。经AFLP分析表明这些杂种的DNA带型都是两个亲本之和并附加一些改变。一些杂种可用于白菜和菘蓝的遗传改良。在萝卜+菘蓝组合中,通过叶肉原生质体对称融合获得了一棵在田间成活并开花的杂种。杂种的形态表现为中间型,花粉完全败育,GISH分析表明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32(RRII),减数分裂终变期形成16个二价体,后期Ⅰ呈16∶16分离,而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出现明显的染色体紊乱现象。在芥蓝+菘蓝组合中,利用聚乙烯乙二醇(PEG)和二甲基亚砜(DMSO)共同诱导融合的方法,成功获得芥蓝与菘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再生愈伤。随机挑取5个再生愈伤,利用9对随机引物对其进行SRAP分析,表明再生愈伤的DNA组成几乎是双亲之和,但是也有少量新增带和缺失带出现。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杂种愈伤明显聚在一起,其遗传组成十分相似,与菘蓝的遗传关系更近,与芥蓝的遗传关系更远。
关潇[6]2009年在《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耐干旱、冷热,产量高且质优,能改良土壤,因而被广泛栽培利用,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光合遗传特性及SRAP分子标记技术,以世界15个国家的42份野生紫花苜蓿为材料,从表型、光合和DNA分子标记叁个水平对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紫花苜蓿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在13个重要表型特征中叶面积的变异幅度最大,株丛形态的变异最小。各表型特征间相关分析说明主茎直径与主茎长度以及叶表面毛与叶背毛呈极显着正相关,叶面积与千粒重、叶宽、叶长都是极显着正相关。2、42份野生紫花苜蓿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质之间表型性状间的主要变异来源于生长习性、花色、千粒重、叶面积以及越冬率这五个因子的影响。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的聚类结果显示了苜蓿生殖生长状况的差异。3、首次在国内运用技术较新且在牧草类作物应用非常少的SRAP标记对42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进行研究,用13对引物扩增,共扩增出27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29条,多态性比率83.88%,高于目前所报道的其他作物,每对引物组合平均21条的多态性条带。各材料间的GS值范围在0.498~0.882之间显示苜蓿种质资源间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2份野生紫花苜蓿材料的聚类结果将所有材料划分为5类,典型特征是叶面积、千粒重、花色的不同,研究表明SRAP标记更能准确的反映材料的遗传多样性。4、研究了42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发现:按表型性状所分的五个类别中各材料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115号、122号、114号这叁份材料的变化趋势与组内其他材料表现出了不一致的趋势;但SRAP分子标记所分的五个类别中各材料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在各自类别中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光合特性也是研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光合特性和分子标记以及表型性状对于研究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陈浩东[7]2008年在《湘杂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种子纯度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湘杂棉系列及其中部分湘杂棉亲本材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简便,快捷,准确可靠的分子技术鉴定体系;筛选出了一批在湘杂棉及其亲本上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引物,构建出了湘杂棉系列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将其应用于湘杂棉种子纯度的检测和未知种身份的识别。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适应于棉花的SSR扩增体系的建立:反应总体积为10μl,其中含有Mg~(2+)(25mM)0.4μl,dNTPs(10mM)0.2μl,上下游引物(10μM)各0.6μl,TaqDNA聚合酶(1U/μ1)0.5μl,10×Reaction buffer 1.0μl,模板DNA(50ng/μl)0.5μl,ddH_2O6.2μl;采用8%聚丙烯酰胺电泳,稳压180V,70分钟;采用改进银染法染色。2.湘杂棉指纹图谱的构建:本实验从棉花26对染色体上挑选了331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其中有31对在实验材料中显示多态性,占检测引物的9.37%。从31对引物中挑出19对多态性较好、条带易读取的引物,构建了湘杂棉指纹图谱。3.湘杂棉种子纯度的检测:利用单重PCR和双重PCR分别对湘杂棉2号和湘杂棉6号进行纯度检测,所得纯度分别为96%和98%,与田间纯度96.2%和97.8%非常接近。证明了用SSR标记技术检测杂交棉种子纯度是完全可行的,并验证了多重PCR组合应遵循的重要原则。4.未知种身份的识别:利用构建好的指纹图谱,通过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和聚类分析比较,可以进行未知种身份的识别。
刘平武[8]2005年在《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及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评价与研究》文中指出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油菜产量、选育优质高抗品种的主要途径。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则是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然而,甘蓝型油菜起源发生较晚,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远不及白菜型油菜等芸苔属其它种,我国的甘蓝型油菜系由欧洲和日本引进,种质资源显得更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油菜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自1935年日本学者Nagahara阐明甘蓝型油菜是由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天然杂交并二倍化后进化而来以来,各国学者开始了利用白菜与甘蓝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研究。与甘蓝型油菜不同,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均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我国更是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之一。因而,开展对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的利用研究在油菜育种中是一项很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本研究利用RAPD和SSR技术对本课题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同时,对自己合成及德国引进的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的种质资源也进行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评估,利用系统进化树分析软件构建人工合成种SSR标记进化树,并根据种质资源评估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提出利用人工合成种拓展甘蓝型油菜及杂交种亲本种质资源的方法;对上述人工合成种种质资源的部分有利用价值的性状进行了考察,对具有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恢复基因Rfp的人工合成种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鉴定,并筛选与Rfp连锁的分子标记。此外,还对AFLP技术进行了改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评价 RAPD、SSR和ISSR聚类结果均表明,大部分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均聚在一个大的类中,杂交种亲本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狭窄,不育系的种质资源比恢复系的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更狭窄。同时,采用轮回选择方法育成亲本的遗传变异大于常规杂交或回交方法育成亲本的遗传变异,2份人工合成种对照品系与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的遗传距离很大。通过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甘蓝型油菜的种质资源,而将人工合成种特异种质导入甘蓝型油菜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 2.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对人工合成种脂肪酸组成、自交不亲和性、抗(耐)菌核病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与鉴定,获得具有高油酸、高亚油酸、高芥酸、低亚麻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的材料,自交不亲和品系,抗(耐)菌核病品系,无蜡质品系以及核不育品系等特殊材料。不断回交获得不育性彻底的15个pol CMS不育系。创建了一个用于长期改良目的的人工合成种轮回选择群体。
杨郁文[9]2004年在《小麦T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6的SSR标记和育性相关基因的分离》文中研究指明Rf6是来源于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 Zhuk.)6U染色体的T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N2114是携带有恢复基因Rf6并具有T型细胞质背景的恢复系。为了获得与Rf6连锁的分子标记和分离与育性恢复相关的基因,进行了本研究。 本研究构建了N2114×苏麦叁号的F2代分离群体。x~2测验显示该群体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按一对基因的3:1分离比例分离。利用群分法(BSA)与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分析,发现Xgwm88、Xgwm644、Xbarc146、Xbarc198、Xwmc397和Xwmc398共分离并与Rf6相距2.0cM。这6个标记在N2114中的多态带的大小与小伞山羊草中的相同。定位分析表明这些多态位点位于6BS靠近着丝粒的区域。 为了获得育性相关基因,以苏叁和CS减数分裂期小穗cDNA混合物作为Driver,以N2114减数分裂期小穗cDNA作为Tester,进行缩减杂交(SSH)。通过克隆缩减产物的PCR扩增产物,得到一个包含350个重组克隆的SSH文库。分别以苏叁和CS减数分裂期小穗cDNA混合物和N2114减数分裂期小穗cDNA作为探针对文库进行筛选,得到51个在N2114中有增强表达的克隆,其中25个有较强的杂交信号。 根据插入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Msp Ⅰ酶切后的指纹图谱,这25个克隆被分成15组。从每组中各挑一个进行测序。同源性比较发现克隆y6和y221的编码产物与杏以及豌豆的衰老蛋白ACC合酶与ACC氧化酶相似,y135与水稻以及番茄的甘油二酯激酶相似,y382与拟南芥钙调素结合蛋白相似,y582与拟南芥以及油菜的铜离子转移ATPase(copper-transporting ATPase)相似,y546与拟南芥以及水稻ATP合酶(ATP synthase)相似,y309与苹果的反转录酶相似,y587与水稻含有DHHC-锌指结构域的蛋白相似,y92与水稻乙烯激活共转录因子相似。 利用RT-PCR克隆到了小麦ATP合酶类似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位于小麦第六群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一个组成型表达基因,但在不育株花药中基本不表达。其编码产物具有线粒体转移信号肽。不同物种ATP合酶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闫素丽[10]2009年在《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文中认为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其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微切割、微分离单染色体并建立单染色体文库,可以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基因的分离等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为材料,摸索了向日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微分离了随体染色体,建立了完整的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0.05%秋水仙素、0.002mol.L-18-羟基喹啉及4℃低温对向日葵根尖进行预处理,结果以0.05%秋水仙素和0.002mol.L-18-羟基喹啉处理效果较好,可以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着丝点清晰的标本片。2.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且各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叁交种第2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对具有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092%-7.729%,核型公式为2n=2x=34=30m+4sm(2sat);单交种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 %,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3.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向日葵的单染色体分离。本文采用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向日葵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证明向日葵随体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4.将叁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建立了各自的单染色体文库。叁交种获得2.26×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7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535bp;单交种获得2.57×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5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480bp。
参考文献:
[1]. 花椰菜单染色体RFLP体系的构建[D]. 李金泉.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柚单染色体微分离及其AFLP分子标记构建[D]. 乔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3]. 柚(citrus grandis Osbeck)单染色体AFLP分子标记体系及文库的建立[D]. 王发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 结球甘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硫代葡萄糖苷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 田多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4
[5]. 药用植物菘蓝与芸薹族栽培种的族间杂种合成及遗传分析[D]. 涂玉琴.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6]. 野生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关潇.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7]. 湘杂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种子纯度检测的研究[D]. 陈浩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8]. 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及杂交种亲本遗传多样性评价与研究[D]. 刘平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 小麦T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6的SSR标记和育性相关基因的分离[D]. 杨郁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10]. 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D]. 闫素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标签:园艺论文; 染色体结构变异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dna提取论文; 卷心菜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基因组论文; 油菜论文; pcr扩增论文; 多重pcr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