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俳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魏晋,俳谐文学,文学成就,原因
俳谐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善思[1](2019)在《魏晋俳谐文学创作及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滑稽,盛相驱扇",以滑稽,戏谑为表现风格的俳谐文学在魏晋时期呈现空前兴盛的发展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原因首先是俳谐文学自身"谐"的属性;其次是对语言音韵美的自觉追求。外部因素则包括造纸术的推广、文字书写的简易化——传播媒介的变革;洒脱不羁、嘲谑无方社会风尚的引领;上层社会力量的推波助澜及清谈的盛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0期)
向铁生[2](2018)在《论魏晋南北朝俳谐文学对中晚唐散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重政治教化、主抒情言志的严肃文学相比,俳谐文学的发展因强调诙谐、游戏文字以达到娱乐宣泄的特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构建完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间隔年代较近的中晚唐文学中的散文创作所受影响尤甚。俳谐文学与该时期散文创作的结合,是对魏晋时期俳谐文学在内容思想上的借鉴与发展,也是魏晋以降文人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创新上的探索与努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群[3](2017)在《论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俳谐话语的盛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俳谐话语是魏晋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具特色而又易被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俳谐话语突破了两汉以来文学观念的教化藩篱,充分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是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7年34期)
涂平,潘超青[4](2017)在《宋代俳谐文学与民间文化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俳谐文学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两宋期间形成一股创作浪潮,这与宋代民间文化的崛起紧密相关,以杂剧为代表的宋代民间谐趣文化深刻影响了文人的创作理念,使之对诙谐俗趣的认可从生活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然而,顺应文化潮流的文人内心却充满着强烈的自我警醒。面对可能耽溺于世俗文化的深层焦虑,使他们总在有意无意地表达着对俗文化的抗拒。趋近却又抗拒的矛盾心态促使他们创造性地改换俳谐文学的品貌,在诙谐作品内部开拓正统品格的空间,化解雅俗价值观的矛盾,这其实延续了中国士人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表白来构筑文化空间的传统,也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俳谐艺术的民间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7年06期)
逄云霞[5](2017)在《陶渊明与日本俳谐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的日本俳谐文学研究大都集中于松尾芭蕉及其后的几位俳人,并且关于松尾芭蕉的研究中,主要是与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比较研究,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很难把握日本俳谐文学的全貌和本质。鉴于此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陶渊明这个视角,探究日本俳谐文学诞生初期存在的贞门、谈林和蕉门的特点和不同,以求弥补部分国内俳谐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陶渊明与松尾芭蕉的作品对比分析,比较两者在隐逸上的异同,以期加深对中日隐逸文学乃至中日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解。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对陶诗和陶渊明逸事的引用为切入点,比较贞门、谈林俳谐以及之后革新的蕉门一派的相关作品,分析各派的特色和其间的不同。第二章重点就芭蕉和陶渊明的关联作品展开比较研究。芭蕉的全部作品中对陶诗的引用总共有13处,也包括存在争议的部分,本章将援引不同说法,并阐述笔者的个人看法。第叁章紧接第二章,着重分析两人在归隐上的关联及异同。首先,从社会背景、个人原因及中日隐逸传统叁个方面比较两人的隐逸动机。其次,分为归隐之前和归隐之中对两人的隐逸生活进行比较。小结部分从隐逸动机、隐逸方式和隐逸结果叁个方面对本章作出总结。最后一章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逸和文学"及"中日隐逸文学的关系"两个延展性课题,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始终坚持中日比较文学的立场和视角,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主要采用文献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叁大门派作品中对陶渊明受容的部分并加以注释分析。在第叁章中,主要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具体就两人选择归隐的原因及归隐过程,对比分析两人在动机选择、隐逸方式及隐逸结果上的相同及不同。资料搜集方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日本古典文学图书馆数据库及ジャパソナレッヅ数据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王毅[6](2013)在《中国文学中的俳谐传统与文学史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拂去历史的尘土,尽可能恢复其本来面貌,使之在文学史的书写中获得应有的位置。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7-26)
徐善思[7](2009)在《汉魏六朝俳谐文学的批评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时期俳谐文日渐盛行。从文学批评和文学接受的角度审视这一时期俳谐文学的发展状态有着重要意义。西汉时期,俳谐文学批评理论散见于司马迁、班固、刘向对东方朔、枚皋等人的评论中。并由此可见当时俳谐文学的接受和传播状态。东汉时期,俳谐文学在利禄的驱动下,得到更为自由的发展,传播更为广泛。由蔡邕的《陈政要七事疏》、《后汉书》部分篇目不难看出,当时文人创作俳谐类作品已很正常。叁国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客观上道出了当时俳谐文学接受态度。南北朝时期,俳谐文学的批评达到历史最高峰。总之,汉魏六朝时期,俳谐文学虽没得到大力的提倡,却得到自觉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陈祥谦[8](2009)在《南朝俳谐文学兴盛成因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俳谐文学的日益繁荣及其"文多指刺"和游戏化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激荡的结果。在当时思想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人性得到了全面解放,士人的放诞人格形成,尤其是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即士人"嘲戏"、"隶事"等文化风习和适性、尚俗等文化心理所产生的驱动力,共同推动了俳谐文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09年04期)
何诗海[9](2009)在《清谈戏谑之风与六朝俳谐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清谈与文学的关系,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玄学义理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其实,从广泛的文化背景来说,清谈不等于玄谈,也不仅仅是学术探讨,它还包括了那些虽无关学理,却充满机智幽默的谈说辩论。清谈中的调笑戏谑之风,直接促成了六朝俳谐文学的兴盛。(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9年07期)
陈祥谦[10](2009)在《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刘勰俳谐文学观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因着儒家传统和诗教观念的禁锢,俳谐文学在封建社会长期不被文人重视,刘勰首次客观公正地对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类别进行全面观照和系统总结,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保有了其"备之不可以已"的文学地位。刘勰的论述,当是俳谐文学理论批评和建树之嚆矢。(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9年10期)
俳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重政治教化、主抒情言志的严肃文学相比,俳谐文学的发展因强调诙谐、游戏文字以达到娱乐宣泄的特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构建完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间隔年代较近的中晚唐文学中的散文创作所受影响尤甚。俳谐文学与该时期散文创作的结合,是对魏晋时期俳谐文学在内容思想上的借鉴与发展,也是魏晋以降文人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创新上的探索与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俳谐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善思.魏晋俳谐文学创作及成因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2].向铁生.论魏晋南北朝俳谐文学对中晚唐散文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杨群.论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俳谐话语的盛行[J].学园.2017
[4].涂平,潘超青.宋代俳谐文学与民间文化之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
[5].逄云霞.陶渊明与日本俳谐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王毅.中国文学中的俳谐传统与文学史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7].徐善思.汉魏六朝俳谐文学的批评与接受[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陈祥谦.南朝俳谐文学兴盛成因论略[J].文史哲.2009
[9].何诗海.清谈戏谑之风与六朝俳谐文学[J].学术论坛.2009
[10].陈祥谦.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刘勰俳谐文学观论略[J].名作欣赏.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