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原则和路径

探析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原则和路径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让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具有更大的文化担当。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五个方面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实践;原则;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博大的政治胸怀、强烈的使命担当,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和战略高度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让我们在苦难历史的回望中找到精神慰藉,也不是要我们在今天辉煌成就的展示中彰显自尊,而是让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具有更大的文化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绝不是喊一喊口号就可以的,它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不断地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加以推动。实事求是地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但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去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这三个“来”从根本上深刻回答了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则。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原则

(一)不忘本来,在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中有担当

不忘本来是指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根本”。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胜胜。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扩大社会认同,凝聚思想共识。

另一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底座、是地基,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地基,文化建设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离开大地一样,从根本上失去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反复阐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二)吸收外来,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有担当

吸收外来是指要始终坚持在文明交流中兼容并蓄、在文化互鉴中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成就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原因。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意即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气度,具有很强的吸附、整合、更新创造能力。面对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在不同文明互鉴中有更多的担当。在开放交流中保持和增加我们的文化优势,是历史担当;在开放交流中发现和直面我们的不足,也是历史担当。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三)面向未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担当

面向未来是指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提供精神指引。文化应该具有指向未来、更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久推动民族发展、深刻观照人类命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我们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汇聚各个方面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同时还要看到,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文化样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必须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和信念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形式,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能够“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3]。这即是指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能够让人民充分体验中国文化的崇德向善性,使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对个人价值准则、社会价值取向及国家价值目标的全方位容纳,自觉生成道德责任感与道德满足感,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充足的价值自信。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从革命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党的革命实践,使中国能够击退外来侵略,建立起独立的国家政权;从建设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引领了我国的建设实践,使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国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成就促使中国人民产生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时刻面临着众多西方文化的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心也难免遭遇挑战。国家发展与时代变化已超过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想象,为此,习近平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人类的认知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改变,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迁。因此,无论对何种事物的自信都不可能稳固不变。当前,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精神,需要继续吸纳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正本清源”、“固根守魂”的基本要求。但继承不代表一味守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充分的中国化。如今,中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势,要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则必须进入当前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进一步中国化,让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青年人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适应性,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以现实促自信,坚实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国民性”的当代表现都离不开传统的滋养,要坚定真正的文化自信,则需要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激活我们沉睡的“文化库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是“文化库存”并不等于现成的“财富”。比如花木兰的故事是我们中国的,却被美国人拍成了广受好评的动画片;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是没有《功夫熊猫》。所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要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律中、艺术性和商业性中寻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央视播出的《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一本好书》、《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对中华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让优秀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然,我们更希望这股文化清流能够成为主流、潮流,静水深流才是更好状态。继续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不仅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发现自身的价值,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国家建设当中,为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为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由政府投资和管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活动。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经营性,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说,谁是文化产业的强手,谁的价值思想就是世界的主流;谁的文化被消费,谁的价值观就强力渗透。不被当代消费的文化,必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文化产业做强。因此,我们要在始终保持阵地和导向不能丢的前提下大胆推进改革,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除此之外,习近平多次表达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特别指出要推动电影等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三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提供了物质性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然而,在文化发展的成绩面前,我们更需要看到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但总营业额却与美国、日本相差甚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一些发达经济体,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电影、电视、音乐等重要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文化自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反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提升也将成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新动力。

(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人口大国、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担负着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责任。当前,国际局势极为复杂,“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显现,风险与挑战增多,区域安全形势恶化。全球化“双刃剑”作用凸显。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环境趋紧,发达经济体分化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5],整个国际格局呈现出一副“失序”样态。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发展中国家均纷纷意识到要从根源上行动,发挥文化观念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6]

利用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通过有效方式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7]。当前,中国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国际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使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展,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有了更好的平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重要性的发挥也必将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并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创新与向他国的学习,使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自信的提升中亦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5-05

[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作者简介:周静波(1988.08—),女,河南省漯河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标签:;  ;  ;  

探析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原则和路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