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乐府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代乐府诗,魏晋乐府诗,女性形象,差异
汉乐府诗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泽[1](2019)在《论汉乐府诗与魏晋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代的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都各有其时代特色。汉代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坚强刚毅的,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思想与生活。魏晋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是柔顺卑微的,是魏晋文人的情感寄托。乐府诗中女性形象的演变是由创作主体的差异与创作目的不同造成。(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子洋[2](2018)在《汉代“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论在现代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舆论危机越来越重要。众多学者提出要关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的舆论,挖掘发源于中国文化土壤、有中国特色的舆论事件,探讨其生成、表现及影响,为现代舆论研究与舆论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两汉的传播事业给人们提供的思考是:在大一统的国度里,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形势下,汉代执政者如何通过“礼乐教化”的方式应对舆论,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汉乐府诗是汉代以歌谣为主要形式的舆论集合,收录内容来源于民间、文人和帝王,基本覆盖社会不同阶层。中国古代舆论实际上是阶级舆论,由这些文本可以窥见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舆论互动以及由统治阶层主导的舆论管理和控制。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乐府诗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的查阅与分析,阐明汉代“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的内容,并总结其特征。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结合传播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课题,一方面补充中国舆论史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尝试从中国传统舆论现象中总结经验,对学界舆论研究和现实舆论实践作出一点贡献。汉乐府诗根据内容可分为叁类,民间歌谣反映社会风俗和底层百姓的真实情感,政治歌谣表达大众的政治意见,而宗庙礼乐则是由上层统治者主导的宣传性歌赋。本文共五章,按照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行文。第一章是概念界定,同时梳理“礼乐教化”舆论思想之渊源;第二章分析汉乐府诗中的民间世俗歌谣,探讨乐府作为舆论机构如何收集和传播舆论;第叁章总结汉乐府诗中的政治类歌谣,结合史料分析其舆论监督效果;第四章探究汉乐府诗中的宗庙礼乐,分析它们在舆论引导和政治宣传中的作用;第五章是对上述章节的总结,归纳“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之特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以乐府、太常为重要机构、以思想引导为主要手段的软性舆论控制。民间舆论的收集,政治舆论的反馈以及宗庙礼乐的舆论引导,共同构成了这一机制。统治阶级通过乐府采风与演唱实现舆论采集,提供民间舆论自下而上的传播通道;对影响王朝统治根基的政治性舆论作出快速反应,发展出基于民间舆论的“举孝廉”、“举谣言”等选官制度;通过对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引导社会舆论,泰山封禅、天命神话的神圣性、仪式性和象征性确立王权正统并进行政治宣传。“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繁荣的社会物质作为控制舆论生产和建设舆论应对机制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社会礼仪道德建设和宗庙祭祀的舆论引导是软性的舆论控制手段,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完善的儒家教育体系和统一这一群体的思想也是舆论应对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周铁英[3](2017)在《试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主要探索的是古代文学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通过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从不同的几个方面研究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汉乐府诗。(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32期)
李阁[4](2017)在《论汉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中关乎女性形象的诗篇备受瞩目。有反映在婚姻生活中被弃的女性形象,有在婚恋生活中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还有其他的一些女性形象等,这些反映女性形象的诗歌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张勇会[5](2016)在《汉乐府诗中王子乔形象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子乔的形象在汉代文献中屡次出现,他经历了一个从西汉时期单纯求长生的方士形象,到东汉时期与社会政治相结合的可以赐福的仙人形象的演变。而汉乐府诗中的王子乔是以在这种历史演变中不同时期的形象为原型的。吟叹曲《王子乔》中的人物是从东汉时期护佑人民的王子乔形象发展而来的;《善哉行》中的王乔实际上是以东汉王乔为原型的对仙人的一个广泛代称。《西门行》中的王子乔的核心则是长生,故他是从《列仙传》中的王子乔形象或者是单纯求长生的方士形象演化而来的。总之,汉乐府诗中的这些形象都反映着一定时期其人物的原型,并以此时期的原型为基础与歌辞本身相结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英楠[6](2016)在《《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着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31期)
徐晓敏[7](2016)在《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篇纯理功能来分析李白的汉乐府诗歌《将进酒》及Stephen Owen和Witter Bynner的两个译本。如此,即可从语篇纯理功能的角度检验诗歌文本翻译的准确性与语篇纯理功能的应用性。(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8期)
王鹤[8](2016)在《汉乐府诗中的悲情色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乐府是我国乐府诗的开端,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乐府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现出浓烈的悲情色彩。汉乐府诗中的悲情色彩的主要表现为:民生疾苦、战争离乱、爱情之忧和乡关之思。而悲情色彩形成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等外部原因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08期)
孙伟伟[9](2016)在《时间的咏叹调——试论汉乐府诗中的时间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时间的体悟构成两汉乐府诗的重要题材,从中窥探到古人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和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对汉乐府诗中关于时间意识的两大主题——"忧生"和"畏死"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发现主体在客观时间和内在时间的冲突下的叁种态度:妥协,抗衡,超越,继而在对客观时间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的同时,更因对内在本源时间的发觉而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煜棪[10](2016)在《从汉乐府诗《江南》看古代方位词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西南北"四大方位词的排序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严密的内在逻辑。方位词的文化意蕴与人类对其的普遍体验决定了"东"、"南"分别在"西"、"北"之前,心理象似性理论亦佐证了这一点。此外,词序也有可能受古音、中国人发音器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的十字崇拜等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6年02期)
汉乐府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论在现代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舆论危机越来越重要。众多学者提出要关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的舆论,挖掘发源于中国文化土壤、有中国特色的舆论事件,探讨其生成、表现及影响,为现代舆论研究与舆论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两汉的传播事业给人们提供的思考是:在大一统的国度里,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形势下,汉代执政者如何通过“礼乐教化”的方式应对舆论,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汉乐府诗是汉代以歌谣为主要形式的舆论集合,收录内容来源于民间、文人和帝王,基本覆盖社会不同阶层。中国古代舆论实际上是阶级舆论,由这些文本可以窥见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舆论互动以及由统治阶层主导的舆论管理和控制。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乐府诗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的查阅与分析,阐明汉代“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的内容,并总结其特征。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结合传播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课题,一方面补充中国舆论史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尝试从中国传统舆论现象中总结经验,对学界舆论研究和现实舆论实践作出一点贡献。汉乐府诗根据内容可分为叁类,民间歌谣反映社会风俗和底层百姓的真实情感,政治歌谣表达大众的政治意见,而宗庙礼乐则是由上层统治者主导的宣传性歌赋。本文共五章,按照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行文。第一章是概念界定,同时梳理“礼乐教化”舆论思想之渊源;第二章分析汉乐府诗中的民间世俗歌谣,探讨乐府作为舆论机构如何收集和传播舆论;第叁章总结汉乐府诗中的政治类歌谣,结合史料分析其舆论监督效果;第四章探究汉乐府诗中的宗庙礼乐,分析它们在舆论引导和政治宣传中的作用;第五章是对上述章节的总结,归纳“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之特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以乐府、太常为重要机构、以思想引导为主要手段的软性舆论控制。民间舆论的收集,政治舆论的反馈以及宗庙礼乐的舆论引导,共同构成了这一机制。统治阶级通过乐府采风与演唱实现舆论采集,提供民间舆论自下而上的传播通道;对影响王朝统治根基的政治性舆论作出快速反应,发展出基于民间舆论的“举孝廉”、“举谣言”等选官制度;通过对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设引导社会舆论,泰山封禅、天命神话的神圣性、仪式性和象征性确立王权正统并进行政治宣传。“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繁荣的社会物质作为控制舆论生产和建设舆论应对机制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社会礼仪道德建设和宗庙祭祀的舆论引导是软性的舆论控制手段,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完善的儒家教育体系和统一这一群体的思想也是舆论应对机制的重要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乐府诗论文参考文献
[1].陈梦泽.论汉乐府诗与魏晋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2].周子洋.汉代“礼乐教化”舆论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周铁英.试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J].长江丛刊.2017
[4].李阁.论汉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7
[5].张勇会.汉乐府诗中王子乔形象考[J].乐府学.2016
[6].王英楠.《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以《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
[7].徐晓敏.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J].校园英语.2016
[8].王鹤.汉乐府诗中的悲情色彩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6
[9].孙伟伟.时间的咏叹调——试论汉乐府诗中的时间意识[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张煜棪.从汉乐府诗《江南》看古代方位词序[J].中国民族博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