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卷叶螟绒茧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纵卷叶螟绒茧蜂,控制作用
卷叶螟绒茧蜂论文文献综述
马恒,郅军锐,杨洪,金道超,曾维娅[1](2017)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了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率,稻纵卷叶螟与纵卷叶螟绒茧蜂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影响,及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1龄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对3龄幼虫的寄生率。在选择性试验中,寄生率因不同幼虫龄期组合的不同而不同,在1龄、2龄和3龄幼虫组合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幼虫的选择性依次为2龄幼虫>3龄幼虫>1龄幼虫。稻纵卷叶螟幼虫在1龄和3龄初期被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后,稻纵卷叶螟1龄和3龄的发育历期显着长于未被寄生的幼虫,而2龄幼虫被寄生后,发育历期未产生显着变化。以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为寄主,纵卷叶螟绒茧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显着长于以2龄和3龄幼虫为寄主的。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Ⅱ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潜能A=22.727头。(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媛[2](2016)在《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生化代谢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主要的害虫之一,利用寄生蜂对其进行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 Haliday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寄生蜂之一,但有关稻纵卷叶螟和螟蛉盘绒茧蜂的研究较少。本学位论文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的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取食,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和食物利用的影响在室内采用重量法测定了稻纵卷叶螟四龄幼虫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的取食量、体重增量、排粪量、食物利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量、排粪量等明显受到抑制;被寄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量只有未被寄生幼虫的70%,被寄生幼虫的排粪量也显着减少。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营养利用表现也不同于未被寄生幼虫,被寄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低于未被寄生幼虫,但无显着性差异。而反映吸收效率的近似消化率(AD)与对照幼虫相比则提高,同时,被寄生稻纵卷叶螟的相对生长率(RGR)也高于未寄生幼虫。2.螟蛉盘绒茧蜂与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育相互作用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与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之间的发育互作关系,以探究螟蛉盘绒茧蜂对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反应及对寄主发育的影响。螟蛉盘绒茧蜂分别寄生2、3、4龄的稻纵卷叶螟幼虫,观察螟蛉盘绒茧蜂的存活率、窝卵数、发育历期等适合度相关特性及被寄生稻纵卷叶螟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螟蛉盘绒茧蜂均寄生这叁个龄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其存活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提高。寄生4龄寄主幼虫蜂幼虫的发育时间最短,窝卵数最多。螟蛉盘绒茧蜂的窝卵数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增加。无论哪个龄期的稻纵卷叶螟被寄生,其生长发育均受到抑制,并提早获得最大体重。稻纵卷叶螟在寄生时的初始体重与螟蛉盘绒茧蜂的窝卵数呈显着性相关,且螟蛉盘绒茧蜂窝卵数与寄主最大体重也具一定的相关性。3.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营养代谢的影响在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的观察时间内(寄生后12 h,24 h,48 h,72 h,96h),除寄生后24 h外,被寄生稻纵卷叶螟血淋巴蛋白含量均低于未寄生幼虫,显着性差异出现在寄生后48 h,72 h,96 h。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12 h,寄主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高于未寄生幼虫,但差异不明显;而寄生蜂寄生后24 h,48 h,72h,96 h,稻纵卷叶螟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幼虫。寄生后48 h,72 h,96 h,寄主稻纵卷叶螟体内的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未寄生幼虫,而螟蛉盘绒茧蜂寄生24 h后,寄主幼虫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4.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液免疫的影响未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黑化率为100%,而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寄主幼虫血淋巴黑化率明显降低,黑化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黑化率逐渐降低。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12 h,24 h,48 h,72 h,96 h后,未寄生幼虫与被寄生幼虫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未寄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这五个时间点被寄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未寄生幼虫,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27)
陈媛,刘映红,吕仲贤[3](2015)在《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Haliclay)]是稻田生境中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之一,对稻螟蛉(Naranga aenesc)、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的田间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2龄末3龄幼虫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与对照健康幼虫相比,寄主幼虫3龄历期无明显变化,4龄历期显着延长,发育速率明显减慢:被寄生寄主幼虫无法蜕皮进入5龄时期,螟蛉盘绒茧蜂幼虫总是在寄主4龄钻出,而正常未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则正常发育至5龄末后,正常化蛹。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寄主体重均随着处理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寄生后寄主体重均低于对照。寄生后1~5天,与对照相比,寄主体重减缓率均较低,第1天体重减缓率为3.94%,第2~4天体重减缓率均为6%左右,而在寄生后6~8天,寄主体重减缓率明显增加,分别为10.57%、16.28%和22.87%,在寄生后第8天体重减缓率最高。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螟蛉盘绒茧蜂与寄主稻纵卷叶螟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并为定量评估其控害潜能及大量饲养寄生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江化琴[4](2015)在《螟蛉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稻纵卷叶螟控制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 e)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寄生蜂对其进行防治是控制危害的重要手段。稻纵卷叶螟的寄生蜂资源丰富,研究和利用寄生蜂控制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学位论文在调查重庆市稻区稻纵卷叶螟寄生蜂资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本地优势寄生蜂一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Haliday)的生物学特性,过寄生现象及其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能力,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重庆市稻纵卷叶螟寄生蜂种类调查重庆市稻纵卷叶螟寄生蜂种类资源比较丰富,调查发现寄生蜂种类有15种,重寄生蜂4种。多数寄生蜂的寄生方式为单寄生,少数为聚寄生。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寄生蜂的种类和比例不同。稻纵卷叶螟幼虫期优势寄生性天敌是螟蛉盘绒茧蜂和纵卷叶螟盘绒茧蜂Costisa cypris Nixon,蛹期优势寄生蜂为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 Gahan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2.螟蛉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观测了螟蛉盘绒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发育历期。研究表明卵有柄,胚胎发育过程中卵体不断膨胀。幼虫划分为叁个龄期,一龄幼虫具角质化的颚,二龄幼虫具尾囊,叁龄幼虫钻出寄主体外结茧。蛹前期呈幼虫状,蛹中后期呈裸蛹状。产卵至羽化历期为10.5d左右。在无营养补充的条件下,成蜂存活时间较短,供给20%的蜂蜜水螟蛉盘绒茧蜂成蜂寿命最长。螟蛉盘绒茧蜂大多数个体进行两性生殖,个别个体进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产卵高峰主要集中在羽化后的前2d,产卵时间为2~3s,卵主要产在稻纵卷叶螟幼虫腹部两侧。3.螟蛉盘绒茧蜂的过寄生现象研究随着螟蛉盘绒茧蜂产卵次数的增加,稻纵卷叶螟幼虫育出蜂茧量增加,被产卵3-5次的寄主体内死亡的寄生蜂幼虫数随着增大。寄主在育出蜂前的死亡率随着被产卵寄生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被产卵5次时,寄主育出蜂前死亡率达50%。螟蛉盘绒茧蜂在寄主上产卵2次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发育最适合,产卵3次及以上为过寄生。过寄生使螟蛉盘绒茧蜂子代蜂卵-蛹的历期延长,羽化率和雌雄性比下降,雌蜂体型显着变小。过寄生使蜂子代发育适合度降低,不利于子代生长发育。螟蛉盘绒茧蜂存在过寄生行为,无论雌蜂有无产卵寄生经历,均能在被自身寄生过和同种不同个体寄生过的寄主内产卵。过寄生率随着接蜂密度及接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螟蛉盘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能力龄期选择性实验表明,螟蛉盘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2-5龄幼虫均能不同程度的寄生,对3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66.67%)和选择系数(0.42)显着高于其他龄期幼虫的寄生率。寄主不同龄期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加,子代蜂卵-结茧发育历期随之减少,寄生于5龄寄主幼虫其发育最快为8.47d,其子代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寄生于5龄的子代雌蜂后足胫节长度显着大于其他龄期。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螟蛉盘绒茧蜂寄生数量与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之间的关系,其方程为Na=0.7575No/(1+0.7575×0.0694No)。螟蛉盘绒茧蜂的瞬间攻击率为0.06484,处置1头稻纵卷叶螟幼虫所需时间为1.224h。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被寄生蜂寄生的寄主显着增多,但当密度增加到15头以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趋向缓和。螟蛉盘绒茧蜂自身密度对其寄生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其干扰效应用Hasell-Varley模型进行模拟,方程为a=0.1824P-0.34,螟蛉盘绒茧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表明寄生蜂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5-27)
马恒,杨洪,郅军锐,金道超[5](2013)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在不同类型田的发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着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3年03期)
武二忠,施敏娟,苏宏华,杨益众[6](2012)在《转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及其天敌卷叶螟绒茧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生测,研究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3种转基因棉GK12、新棉33B和SGK321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的影响。结果表明:GK12棉田棉大卷叶螟的发生量与亲本对照(泗棉3号)差异不显着,但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量显着低于对照;而转基因棉新棉33B和SGK321棉田棉大卷叶螟和绒茧蜂的发生量均显着低于其亲本对照棉33和石远321。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棉大卷叶螟有明显的追随关系。绒茧蜂寄生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叶的棉大卷叶螟24 h后,其卵-幼虫历期、茧历期、茧畸形率、茧重、羽化率、蜂重以及成蜂寿命等生物学指标在不同棉花品种间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周慧,张扬,吴伟坚[7](2012)在《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以Y形嗅觉仪测定了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4—5龄幼虫虫粪、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着趋向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和4—5龄幼虫虫粪,不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的水稻。雄蜂、处女雌蜂不显着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稻纵卷叶螟4—5龄幼虫虫粪。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已交配雌蜂对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化学成分标准品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着趋向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稻纵卷叶螟幼虫虫粪中的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可能是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他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马恒,郅军锐,金道超[8](2011)在《常用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迁飞特性导致其常年大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lanteles cypris)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天敌优势种,能够将寄主杀死在暴食期之前,不仅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因此,利用该寄生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措施,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安全性对于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测定了田问常用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及蛹的安全性,对于合理选择使用农药并最终减少农药的使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嗪酮、杀虫双、乙酰甲胺磷、氰氟虫腙、敌敌畏和甲氰菊酯9种田间常用杀虫剂的常用浓度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和蛹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噻嗪酮和吡虫啉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的触杀毒性低,属于安全药剂,触药24h后,死亡率分别为15.00%和17.50%。其他7种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触杀毒性均较高,属于不安全药剂。氰氟虫腙的致死率为87.50%,阿维菌素的致死率为95.0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双、乙酰甲胺磷、甲氰菊酯和敌敌畏的致死率均达100.00%,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种群动态的影响很大。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蛹影响也不相同。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蛹羽化率影响大的为杀虫双和敌敌畏,处理后羽化率仅为5.00%和10.00%,为不安全药剂,其次为甲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处理后羽化率为42.50%和57.50%。吡虫啉、噻嗪酮、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氰氟虫腙等,羽化率可以达到65.00%~85.00%,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羽化率影响相对较小。除吡虫啉和噻嗪酮外,其他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蛹的安全性要高于成蜂。在测试的9种杀虫剂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和蛹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小;杀虫双和敌敌畏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成蜂和蛹的安全性低,不宜在稻田间施用;其他5种杀虫剂仅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蛹具有较好安全性,适合在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化蛹高峰期施用。(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1-06)
周慧,张扬,吴伟坚,陶方玲[9](2011)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测定了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可用Michaelis-Menten-Ⅱ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0/(F+N0)拟合,一头纵卷叶螟绒茧蜂雌蜂在24h内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潜能A为10.7528头,寄主半饱和密度F为14.3864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即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模型E=QP-m能较好地反映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拟合结果为:E=0.2956P-0.5890。(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康晓霞,杨益众,赵光明,张小丽,杨进[10](2007)在《卷叶螟绒茧蜂寄生棉大卷叶螟的行为及其与寄主密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 Watanabe是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幼虫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人工接虫观察法研究卷叶螟绒茧蜂对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寄生行为。结果表明,该蜂搜寻寄主的时间平均为2.38 min,处理寄主的时间仅需0.86 min;寄生寄主的最适龄期为寄主2龄幼虫;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32%,但其寄生率仅为16%,其余16%的个体为穿刺致死。饲喂蜂蜜水能显着增加该蜂的产卵量,延长其产卵历期和增强其穿刺能力。寄生蜂的寄生能力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在寄生蜂均为16头/m~3雌蜂条件下,当寄主密度从80头/m~3增加到320头/m~3时,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随之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超过320头/m~3后,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反而随寄主密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卷叶螟绒茧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主要的害虫之一,利用寄生蜂对其进行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 Haliday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寄生蜂之一,但有关稻纵卷叶螟和螟蛉盘绒茧蜂的研究较少。本学位论文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的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取食,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和食物利用的影响在室内采用重量法测定了稻纵卷叶螟四龄幼虫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的取食量、体重增量、排粪量、食物利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量、排粪量等明显受到抑制;被寄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量只有未被寄生幼虫的70%,被寄生幼虫的排粪量也显着减少。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营养利用表现也不同于未被寄生幼虫,被寄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低于未被寄生幼虫,但无显着性差异。而反映吸收效率的近似消化率(AD)与对照幼虫相比则提高,同时,被寄生稻纵卷叶螟的相对生长率(RGR)也高于未寄生幼虫。2.螟蛉盘绒茧蜂与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育相互作用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与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之间的发育互作关系,以探究螟蛉盘绒茧蜂对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反应及对寄主发育的影响。螟蛉盘绒茧蜂分别寄生2、3、4龄的稻纵卷叶螟幼虫,观察螟蛉盘绒茧蜂的存活率、窝卵数、发育历期等适合度相关特性及被寄生稻纵卷叶螟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螟蛉盘绒茧蜂均寄生这叁个龄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其存活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提高。寄生4龄寄主幼虫蜂幼虫的发育时间最短,窝卵数最多。螟蛉盘绒茧蜂的窝卵数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增加。无论哪个龄期的稻纵卷叶螟被寄生,其生长发育均受到抑制,并提早获得最大体重。稻纵卷叶螟在寄生时的初始体重与螟蛉盘绒茧蜂的窝卵数呈显着性相关,且螟蛉盘绒茧蜂窝卵数与寄主最大体重也具一定的相关性。3.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营养代谢的影响在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的观察时间内(寄生后12 h,24 h,48 h,72 h,96h),除寄生后24 h外,被寄生稻纵卷叶螟血淋巴蛋白含量均低于未寄生幼虫,显着性差异出现在寄生后48 h,72 h,96 h。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后12 h,寄主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高于未寄生幼虫,但差异不明显;而寄生蜂寄生后24 h,48 h,72h,96 h,稻纵卷叶螟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幼虫。寄生后48 h,72 h,96 h,寄主稻纵卷叶螟体内的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未寄生幼虫,而螟蛉盘绒茧蜂寄生24 h后,寄主幼虫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4.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液免疫的影响未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黑化率为100%,而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寄主幼虫血淋巴黑化率明显降低,黑化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黑化率逐渐降低。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寄生12 h,24 h,48 h,72 h,96 h后,未寄生幼虫与被寄生幼虫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未寄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被寄生稻纵卷叶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这五个时间点被寄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未寄生幼虫,存在显着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卷叶螟绒茧蜂论文参考文献
[1].马恒,郅军锐,杨洪,金道超,曾维娅.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
[2].陈媛.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生化代谢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陈媛,刘映红,吕仲贤.螟蛉盘绒茧蜂寄生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4].江化琴.螟蛉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稻纵卷叶螟控制能力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5].马恒,杨洪,郅军锐,金道超.纵卷叶螟绒茧蜂在不同类型田的发生规律[J].植物保护.2013
[6].武二忠,施敏娟,苏宏华,杨益众.转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及其天敌卷叶螟绒茧蜂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
[7].周慧,张扬,吴伟坚.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J].生态学报.2012
[8].马恒,郅军锐,金道超.常用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安全性评价[C].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周慧,张扬,吴伟坚,陶方玲.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1
[10].康晓霞,杨益众,赵光明,张小丽,杨进.卷叶螟绒茧蜂寄生棉大卷叶螟的行为及其与寄主密度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