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_卢士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伦理学,美学,目的论,特例,判断力,想象力,主体。

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卢士敏[1](2007)在《作为伦理学的生存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福柯生存美学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伦理学。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从福柯生存美学的理论渊源上来说,福柯的生存美学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学、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的自身文化、尼采的酒神哲学,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伦理学;第二,从福柯的生存美学的主要内容上来说,福柯生存美学的核心就是关怀自身,虽然与传统的关注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伦理学有所不同,但我们如果关注“关怀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关怀自身”追求的目的——自由,就会发现福柯的生存美学确实是伦理学。最后,通过对福柯生存美学意义的考察,笔者阐述了福柯的生存美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们可以借此把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一件艺术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15)

赵彦芳[2](2003)在《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学取代伦理学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其由尼采发端,经过福柯的发展,在后现代理论中蔚然成风,并且在社会、个人生活层面上扩张。 其实,美学与伦理学的互动关系在同为现代美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康德那里就建立起来了,并且构成美学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然研究美、艺术的学科,而是关注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学科。而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以美学价值取代伦理价值,赋予生活以意义,则是这种互动关系的逻辑的和极端化的结果。 本文的中心任务是紧紧抓住道德目的的隐退和审美目的的上升这个视角,在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语境下,以康德、席勒、尼采、福柯以及罗蒂、韦尔施等的相关思想为样品,进行辨析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追究美学打破与伦理学的平衡的互动关系,演变为取代伦理学的深层逻辑,并分析为审美化生存所遮蔽的问题。 本文认为以美学代替伦理学是现代性自身的后果之一。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和“自由”。然而,现代哲学“理性主体”的概念在赋予个人、自由以至上价值的同时,又暗含着对自由、个人的限定。由此产生了现代性主体的焦虑。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以美学决定取代伦理决定便是主体试图通过否定界限的合法性,进而实现完全的个人自由,摆脱焦虑的表现。但本文认为这是一条歧途,不能解决现代性的问题。个人和自由具有根本价值,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必须划定人与人之间不可侵犯的界限,也必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就是说,个人和自由都必须有所限制。自我与他人、自由与限制也就必然存在冲突与矛盾。现代性“理性主体”的概念通过对人的某种本质规定划定了人我的界限,维持了自由与限制的平衡,却消除不了这种内在矛盾。这是现代人无法承受之重。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便应运而生,它一方面继承现代性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推崇,另一方面反对对人任何本质主义的界定,从而从根本上推倒对人的任何限制。它以美学判断代替伦理判断,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却否弃了人类生存所仰赖的基本价值。那么,不但所谓的多元化、差异性得不到保证,连人的社会存在都成了问题。美给人类带来的就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本文对作为伦理学的美学采取同情但批判的立场,从修辞的层面理解它,认为在人类基本价值的限度内,即伦理学不可美学化的边界内,可以肯定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的激活与丰富,但反对对其进行善意地“曲解”,将之美化,尤其不能无视它从根本上取消人类生活的界限所造成的危险。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是要被超越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W.沃森库尔,艾四林[3](1993)在《美作为德性的象征——论康德伦理学和美学的共同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学与美学、审美与德性之间的联系在康德哲学中是显而易见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充分提示了这种联系。这种联系使第叁批判在体系里起着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联结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哲学译丛》期刊1993年02期)

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美学取代伦理学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其由尼采发端,经过福柯的发展,在后现代理论中蔚然成风,并且在社会、个人生活层面上扩张。 其实,美学与伦理学的互动关系在同为现代美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康德那里就建立起来了,并且构成美学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学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然研究美、艺术的学科,而是关注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学科。而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以美学价值取代伦理价值,赋予生活以意义,则是这种互动关系的逻辑的和极端化的结果。 本文的中心任务是紧紧抓住道德目的的隐退和审美目的的上升这个视角,在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语境下,以康德、席勒、尼采、福柯以及罗蒂、韦尔施等的相关思想为样品,进行辨析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追究美学打破与伦理学的平衡的互动关系,演变为取代伦理学的深层逻辑,并分析为审美化生存所遮蔽的问题。 本文认为以美学代替伦理学是现代性自身的后果之一。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和“自由”。然而,现代哲学“理性主体”的概念在赋予个人、自由以至上价值的同时,又暗含着对自由、个人的限定。由此产生了现代性主体的焦虑。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以美学决定取代伦理决定便是主体试图通过否定界限的合法性,进而实现完全的个人自由,摆脱焦虑的表现。但本文认为这是一条歧途,不能解决现代性的问题。个人和自由具有根本价值,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必须划定人与人之间不可侵犯的界限,也必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就是说,个人和自由都必须有所限制。自我与他人、自由与限制也就必然存在冲突与矛盾。现代性“理性主体”的概念通过对人的某种本质规定划定了人我的界限,维持了自由与限制的平衡,却消除不了这种内在矛盾。这是现代人无法承受之重。以美学取代伦理学便应运而生,它一方面继承现代性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推崇,另一方面反对对人任何本质主义的界定,从而从根本上推倒对人的任何限制。它以美学判断代替伦理判断,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却否弃了人类生存所仰赖的基本价值。那么,不但所谓的多元化、差异性得不到保证,连人的社会存在都成了问题。美给人类带来的就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本文对作为伦理学的美学采取同情但批判的立场,从修辞的层面理解它,认为在人类基本价值的限度内,即伦理学不可美学化的边界内,可以肯定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的激活与丰富,但反对对其进行善意地“曲解”,将之美化,尤其不能无视它从根本上取消人类生活的界限所造成的危险。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是要被超越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卢士敏.作为伦理学的生存美学[D].吉林大学.2007

[2].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W.沃森库尔,艾四林.美作为德性的象征——论康德伦理学和美学的共同根源[J].哲学译丛.1993

论文知识图

一1设计理论框架

标签:;  ;  ;  ;  ;  ;  ;  

作为伦理学的美学论文_卢士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