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论文_王又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文化,青年,文化,在线,趣味,人格,群体。

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又城[1](2019)在《欧美警察亚文化对我国公安队伍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公安队伍来说警察文化的研究对于队伍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欧美警察亚文化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思考其我国公安队伍建设的启示,为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如何面对警察亚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建波,汪志红,马俊,周国林,吴刚[2](2019)在《基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其深层结构,依据分析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假设,从文化人格的理论视角,探索中国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为在"本我"与"自我"之间存在"利我""家我""亲我"的"小我"层次结构;而中国主文化人格模型为在"自我"与"超我"之间存在"仁我""予我(群我)""义我(国我)"的"大我"层次结构。此外,中国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是以其核心人物或核心小群体的人格意识为基础,以利我、家我、亲我紧密关系层次结构为核心形成的亚文化思维模式。由此,非正式组织的亚文化基因,一方面外生于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内植于组织结构,影响潜意识假设和思维方式,影响组织的结构态势和战略取向。(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强[3](2019)在《“西南联大”品牌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城市、泛亚文化名城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概括了"西南联大"品牌的内涵与特征,总结了"西南联大"品牌与西南联大精神的关系,"西南联大"品牌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城市、泛亚文化名城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增强教育文化科技功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发扬"西南联大"精神,振奋国人精神;利用"西南联大"品牌效应,提升昆明知名度;积极开发"西南联大"旧址,促进昆明旅游业的发展等。(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5期)

孙莉[4](2019)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以青年亚文化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亚文化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消极影响,学校要加大媒体的传播力度以及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降低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本文以青年亚文化为视角,探讨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并做出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求学》期刊2019年44期)

陈金山[5](2019)在《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诠释——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青年运动席卷西方社会,引起了理论家深刻反思。英国伯明翰学派运用社会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青年运动背后的文化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伯明翰学派综合借鉴美国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从意识形态视角分析了社会整体文化结构下的两种青年亚文化,阐述了其所处地位、表现风格和对抗逻辑。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为我们认识青年文化和理解战后英国的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龙[6](2019)在《网络亚文化的“趣味”及其价值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社会学"趣味文化"理论来思考当下网络亚文化的"趣味"问题,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传播主体趣味交往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形式,就其文化实践而言,体现出叁方面的优势:(1)书写频率快、技术水准高;(2)内容选择自由;(3)风格格调鲜明。区隔和习性体现了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带有技术含量的超前观念与标新立异的风格,在网络亚文化群体中引领风尚,成为一种新型文化资本,在交往行动中,网络亚文化群体作为"趣味公众"正在远离社会公共性,这正是文化危机的根源所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君[7](2019)在《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青年亚文化无论从形态还是内涵本质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摒除原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将这种文化形态的转变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让青年自己去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创造去发声,探索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3期)

陈龙,潘庆轩[8](2019)在《作为流动现代性表征的网络亚文化趣味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亚文化趣味认同现象是一种流动现代性的社会表征。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游戏本体的文化,其内涵呈现稀薄化态势,网络亚文化生产是一种产生于碎片化社会环境下的圈层运动,其趣味的产生是交往行动的产物。网络亚文化的趣味认同是流动现代性的关系充足过程。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成为当下网络亚文化生产的总体策略。由此观之,表层的趣味认同,即是当下即刻的情绪、思想、观念的分享和传播;深层的趣味认同契合了流动现代性的种种文化质的规定性,演变为一种文化实践。(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崔家新,池忠军[9](2019)在《真个性还是伪个性:青年亚文化群体个性认知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很多青年人通过亚文化形式张扬个性,建立起挑战权威、娱乐至上、自我展示的个性认知。这些个性认知是真个性还是伪个性,需要以个性认知是否具有发展性内涵作为判断标准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应引导青年人树立辩证思维,批判性审视自我个性,以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发展性个性认知。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应为青年人营造健康的娱乐化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引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魏程瑞[10](2019)在《礼物与群体行动: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及其公共性探讨——以在线直播视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网络亚文化日渐兴起,成为形塑线上公共实践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考察网络直播中的礼物交换行为,首次区分了线上礼物与传统礼物的特质,并从"结构—行动者"路径分析网络亚文化的形成范式及其延跌出的公共意涵,尝试为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线上政治提供一种新探索。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考察和在线参与式研究的方法,发现线上礼物的虚拟性、可让渡性、对等性等特征与传统礼物存在云泥之别,礼物交换过程也表现出鲜明的主动性、非平衡性和竞争性色彩。礼物的赠予成为个体意见的投票表达,能够实质性地影响线上内容的生产,并逐步超越私人交际范畴而成为支撑社区共同体运转的基本动力。一方面,趣缘群体的礼物互动塑造了纷繁复杂的亚文化空间;另一方面,资本所构造的亚文化空间也训导着趣缘群体的行为。(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6期)

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其深层结构,依据分析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假设,从文化人格的理论视角,探索中国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为在"本我"与"自我"之间存在"利我""家我""亲我"的"小我"层次结构;而中国主文化人格模型为在"自我"与"超我"之间存在"仁我""予我(群我)""义我(国我)"的"大我"层次结构。此外,中国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是以其核心人物或核心小群体的人格意识为基础,以利我、家我、亲我紧密关系层次结构为核心形成的亚文化思维模式。由此,非正式组织的亚文化基因,一方面外生于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内植于组织结构,影响潜意识假设和思维方式,影响组织的结构态势和战略取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又城.欧美警察亚文化对我国公安队伍建设的启示[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周建波,汪志红,马俊,周国林,吴刚.基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模式[J].管理学报.2019

[3].李强.“西南联大”品牌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城市、泛亚文化名城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9

[4].孙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以青年亚文化为视角[J].求学.2019

[5].陈金山.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诠释——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6].陈龙.网络亚文化的“趣味”及其价值意义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7].王君.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新思路[J].传播力研究.2019

[8].陈龙,潘庆轩.作为流动现代性表征的网络亚文化趣味认同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崔家新,池忠军.真个性还是伪个性:青年亚文化群体个性认知透视[J].学习与实践.2019

[10].魏程瑞.礼物与群体行动: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及其公共性探讨——以在线直播视频为例[J].当代传播.2019

论文知识图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分区简图天山北路墓地与四坝文化铜器比较倒钩铜矛形态比较:大学生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认知...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亚文化表...同兴支巷与亚文化关联分析

标签:;  ;  ;  ;  ;  ;  ;  

亚文化论文_王又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