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

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

李颖[1]2004年在《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找出了英语听力和心理语言学的交集部分,即认知心理学。首先,文章探讨了听力和交际的关系,以强调听力在交际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接着讨论了如何获得有效的,专注的和积极的叁种听力效果。在第二章中,文章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英语听力的过程当中,这一过程包括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过程。同时。这一章也讨论了听力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及其相应的听力策略。文章的第叁章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听力过程,并指出听力也被认为是一种感知的过程。文章接着揭示了解码过程的叁个步骤,分别是注意阶段,破译阶段和保留阶段。第四章主要列举了听力的心理机制。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回顾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存在着叁个记忆阶段:感官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听力的理解过程也可以分成叁个阶段:感知,句子分析和运用。这一章为英语听力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听力的策略,并把听力划分为互动式听力和单向听力。在第五章里,我们找出了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学元素以及相应的解决听力问题的方法,再者也探索了多媒体在英语听力教与学上的应用。文章的第六章主要讨论如何在课堂上提高英语听力,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热身练习等活动以激活英语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总之,本文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英语听力,并提供了一些听力教学上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刘凤钦[2]2015年在《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文中提出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随着高校公共英语改革的深化推进,大学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改革更是不容忽视。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体英语学习。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结合心理语言学听力理解的理论提高当今大学生公共英语听力学习的思考。

HENG, GUEK, BOON(王越文)[3]2014年在《双语教育制度下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研究》文中提出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随着双语教育的发展,新加坡的新生代华族大多都能掌握华、英双语。华、英双语的混用使用率高,也直接造成语码转换的现象出现。调查显示,最常进行转换语码的群体就是学生。然而,目前学界对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次研究首先回顾并评述了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包括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研究和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在语码转换理论的框架指导下,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和收集的语料实证分析,总结出学生语码转换在结构类型、转换语言形态和词汇类别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并剖析语码转换的主要功能。接着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规律,为提高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率提出建议。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对数据的统计及讨论,本研究在学生的语言使用、语码转换的模式和特点、双语态度等方面有以下发现:1.学生在华文(第二语言)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典型现象:语码转换频繁,华、英双语交替混用,对于华语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干扰,每当学生在学习华语时遇到困难,就容易转换成英语。学生在华文课堂中,出现语码转换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英语(第一语言)对学生的华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很显然的。2.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以英语为基础语、华语为嵌入语,是学生常用的语码转换类型。语料分析显示,学生语码转换类型的语言成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向英语转换为主,句内转换出现的频度较句间转换略高;语码转换并不局限于单个词的转换,也会出现整句或分句的华英转换。3.语码转换的功能:学生的语码转换功能以寓意式语码转换为主。学生往往通过寓意式语码转换来显示自己的语言能力、突出国籍身份和表明自己的双语者身份。此外,情景式语码转换功能与社会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境化提示线索,让说话者可以明确理解和把握情景,根据谈话对象的语言背景来转换语码。在双语相对稳定的社会中,尤其是当语言使用者的双语能力已达到相当水平时,情景式语码转换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传达语言信息的需要。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寓意式语码转换与学生华语能力之间呈现诸多负显着相关性,说明英语能力强、华语能力弱是学生作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4.学生对双语制度持肯定态度:随着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新生代华族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双语能力,这说明新加坡政府自独立以来推行的双语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相当好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双语态度肯定性居多。多数学生觉得华、英双语均是很重要的语言,学生对学习双语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希望通过掌握双语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5.学生有英语为主体语言的倾向:学生使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这主要是受到当前社会语言环境和家庭常用语言的影响。英语已逐渐取代华语和汉族方言,成为新加坡新一代华族的主导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华语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来自英语家庭背景的学生觉得华语是很难学习的一种语言。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些学生只好倾向于混合使用华、英两种语言。6.实况录音显示,学生往往会利用语码转换来提高他们华文(第二语言)理解能力。语码转换不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迁移现象,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只是程度和方法的把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次研究以新加坡实地采集的中学生真实语料为基础,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填补了语码转换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理论上,本次研究依据语码转换的理论和模式为指导框架,阐述了双语教育制度下新加坡华族中学生语码转换的性质和特点,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和实证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在华文课堂上的调查结果,可以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下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

徐映辉[4]2012年在《言语听辨轨迹理论模型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学习是从语言的感知开始的,包括言语听辨和书面语言的感知。言语听辨包括处理言语中的声音信息和语言信息。因为语言的声音并没有稳定不变的声学特征,同一个音素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或与不同的音素组合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声学特征都可能略有不同,所以言语听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由McClelland和Elman在1986年提出的言语听辨轨迹模型是心理语言学中研究言语理解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的重点是探索言语听辨的过程,也就是从对言语声音刺激信号的确认和加工到最终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意义的过程。言语听辨轨迹模型强调在听辨过程中语音特征、音素和词汇叁个层次的相关认知单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适合于解释音段的辨认和不理想状态下的言语听辨。本研究首先在初中英语听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初级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同时还论证了英语听力教学重要性。进而以言语听辨轨迹模型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分析了语音教学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试图发现初中生英语语音学习与英语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证实言语听辨轨迹模型理论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笔者提出了实验假设,并进行了两个半月的教学实验。实验采取准实验设计,以初中九年级两个班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严格组织实验过程并取得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显着性检验,得出结论:对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语音特征、音素和词汇叁个层次的教学会对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另外,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在最后还总结关于提高初级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有效策略。

郜春华[5]2010年在《从语言的心理机制的角度看英语听力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在心理语言学中有关语言的心理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语言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旨在帮助英语教学者改善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崔永乐[6]2013年在《心理语言学理论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两种基本认知模式,并探讨其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带来的一些启示。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英语学习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听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培养学生合理地运用两种听力理解模式和背景知识。

晏晓喻[7]2007年在《从认知的视角探究中专英语听力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听力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语言技巧,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专英语教学应该结合中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应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听力是交际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所以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听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中专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相当传统,听力理解被看成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中专生又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在中专英语听力教学中一直存在“费时低效”的情况,导致中专生听力水平严重低下,“聋哑”英语现象普遍。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仔细分析中专英语听力学习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根据语言认知的特点,将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应用于中专英语听力教学中,旨在改变其学习和教学的现状,提高中专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输入、认知、理解、记忆和实践的过程,而图式即为人脑中存在的知识框架和心理认知结构,在认知语言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学者用图式来指导听力教学,因为图式理论强调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所起的作用,注重语言的心理理解过程。关联理论强调认知在语言交际使用中的作用,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即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理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本文所探讨的听力理解既是一个寻求意义、预测、推理和证实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地参与语言交际的过程,所以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听力理解的复杂心理过程,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一直遵循务实、科学和趣味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中专生英语听力学习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应用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时,注重巩固学生的语言图式,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预测和推理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听力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听力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前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和目的,并给出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综述国内外听力理解及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成果,阐述听力理解的实质和模式,同时分析中专生听力教学的现状和国内听力教学及研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分析解释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第叁章对中专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听力问题,然后结合这些问题提出在中专生听力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方法;第四章讨论如何设计实验以证实在听力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效果;结论部分对本次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实验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

李海波[8]2009年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对话式听力分析》文中提出心理学和语言学密切相关。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需要依靠语言符号。人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最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理解交际另一方的言语。交际双方对对方言语的正确理解是成功进行言语交际的关键和前提,因此,研究言语理解尤其是研究对话式听力理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依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对话式听力理解的理论基础、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文章在第一章综述了心理语言学对听力理解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心理语言学理论及基本问题的总述,第叁、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角度,通过实例,对对话式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文章在最后简要分析了对话过程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付巧玉[9]2004年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与策略训练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一篇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报告。此研究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旨在验证听力策略训练的有效性与可教性。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设计方案,首先,通过预测检验两班的词汇量水平,然后对实验班进行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实验班经过策略训练后听力理解水平得到了显着性的进步,而控制班的同学虽然也有进步,但进步不大,没有达到实验班的同样的水平。学生在听力理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词汇量缺乏和训练不够。在听力教学中加强策略训练是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的必要和有效途径,并为今后的听力教学提出一点看法。

曹慧芳[10]2007年在《听力学习策略在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学生只有掌握并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培训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也体现了当代英语教学对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既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又是进行言语交流的首要条件。然而,在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听的能力尤其薄弱。听力能力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扎实的语言知识,而且受学习策略的制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策略指导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外语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然而,大部分学习策略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而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相关研究却比较缺乏。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为此,我们有必要扩大研究的范围,调查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策略指导和培训。本文主要探讨听力学习策略在高职高专听力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听力理解以及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现状及听力教学状况,以Oxford(1990)“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ILL)为依据,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作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所有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都有显着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经常使用所有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制定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听力学习策略培训方案。将本人所执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公外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进行为期15周的听力学习策略培训教学实验,主要培训的内容是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评估以及有选择注意)、记忆策略(对词汇的记忆)、认知策略(构建图式策略、笔录、复述)、补偿策略(预测策略)、情感策略(降低焦虑)、社交策略(合作学习)。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两次听力测试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培训后实验班的英语听力成绩普遍提高,尤其是中等水平的学生,他们从策略培训中受益最大。同时策略培训丰富了学生的策略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说明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它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D]. 李颖. 广西大学. 2004

[2]. 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J]. 刘凤钦. 亚太教育. 2015

[3]. 双语教育制度下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 HENG, GUEK, BOON(王越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言语听辨轨迹理论模型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映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 从语言的心理机制的角度看英语听力教学[J]. 郜春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心理语言学理论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 崔永乐. 成功(教育). 2013

[7]. 从认知的视角探究中专英语听力教学[D]. 晏晓喻.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对话式听力分析[D]. 李海波. 黑龙江大学. 2009

[9]. 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与策略训练研究[D]. 付巧玉.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10]. 听力学习策略在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慧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