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劲栋[1]2011年在《山西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之一。中国家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山西家族企业也不例外。有资料显示,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圆满结束,2010年底山西私营企业(其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5万户,并且计划在“十二五”末发展到30万。但是山西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家族式高效管理,进入到大规模经营时期后,又面临着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管理机制落后等发展瓶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解决。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家族企业发展及管理创新理论的运用,构建家族企业管理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山西家族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一方面通过阐述现阶段家族企业及其管理创新所处的国际背景指出家族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结合对国内外家族企业发展及其管理创新的研究综述,进而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另一方面,以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对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分类进行界定,并对管理创新的动力和过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家族企业的定义,进而研究了其分类和特点。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理论依据,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然后,本文通过对家族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评价指标的初选和因子分析,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以山西H公司为例,对其管理创新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文章根据山西家族企业的发展概况及管理创新现状,结合山西H公司管理创新评价的结果,对山西家族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既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建议,也包括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外部环境保障建议。总之,本文既有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和评价模型理论框架构建,又有关于山西家族企业发展状况及管理创新现状的研究,以及H公司管理创新评价的实例分析。对山西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发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黄秋平[2]2003年在《论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文中提出中国家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规模,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大多采取了家族化管理。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实行家族化管理是高效率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走出了艰难的创业初期,进入了规模经营的大发展阶段后,又面临着种种难以超越的发展局限与障碍,迫切需要管理创新。 本论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家族化管理的利弊分析,以管理创新理论为基础,找出适合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论文阐述了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创新的定义和内容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并分析了管理创新的主体、动因和过程;论述了家族企业的定义、分类以及家族化管理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家族企业形成家族化管理的原因及利弊,指出家族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意义;通过对管理创新目标模式图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家族企业的具体情况,从观念、战略、制度以及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对策,并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家族企业成功实施管理创新的外部支撑体系。
吴芳[3]2016年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企业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企业形态,历史悠远却又基业常青。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企业总数中有65%的企业为家族性质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更是占据近40%的份额。1这一切都在说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学术题域,对于商法学研究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当前学界有关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法学界尤其是商法学界对此问题鲜有着述。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之逻辑架构主要依据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说封闭公司与公众公司之二元界分展开,并未对家族公司治理问题作针对性规定。然而,从实证层面来看,家族企业、家族公司与普通公司在产权结构、代理成本、治理规则等众多方面有所差异。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治理规则应当被法律予以特殊关照。笔者选取“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一题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即希望通过专门化研究,找寻到家族企业尤其是家族公司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并为相关法律规范之进一步完善以及实践中的家族企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之认识。除引言与结语之外,正文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是总括性的、前提性的介绍与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最后一章主要涉及家族企业外部治理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家族的定义引出对家族企业、家族公司的定位,提出家族企业是与家族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企业组织,家族公司则是公司化的家族企业。然后,笔者从实证视角分析了文化、道德、观念、政治体制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家族企业的叁个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企业主绝对权威和家族与企业价值同一,以保障后续研究能够侧重于中国家族企业本土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其次,笔者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借助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家族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家族企业;1987年到1992年对私营企业的关注使家族企业有了发展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家族企业步入正轨,开始有序发展;1999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宪法之后,最终确立了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地位,家族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梳理了家族企业发展历程之后,笔者通过家族企业上市困境与传承困境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最后,笔者通过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家族还是公司,将家族企业治理划分为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以厘清本文的研究主线,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双重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的首要挑战,家族势力对企业的涉入,导致家族关系矛盾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利益冲突破坏家庭和谐的局面。第二章——“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产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家族企业产权方面当前存在的叁个特征:股权高度集中于家庭成员、股权结构呈现超稳定状态以及产权归属模糊。同时分析了家长式权威的强弱、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初始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需求的强弱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其次,在分析了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基础之上,笔者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业主型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更适宜采用折衷型治理模式。第叁章——“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家族企业治理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当属家族企业控制权问题。本章中,笔者指出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是家族通过一系列机制,委任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职位,限制非家族成员权利,制造投票权不同的多级股份等措施以维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的治理方式。其次,笔者分析说明了特殊性资产与企业制度稳定性对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最后笔者对家族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治理暂不宜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控制权配置模式,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考虑到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特殊性,对家族企业股东大会的控制地位做特殊性关照。第四章——“上市家族企业股东利益平衡”。上市家族企业治理是家族企业治理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多面临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上市融资是很多家族企业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上市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家族成员股东与资本市场分散投资者的利益平衡问题。在本章中,笔者认为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对上市家族企业采取双重股权结构的问题予以规定,即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以避免家族控制权因企业上市融资而被严重稀释或掠夺。同时,在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基础上,再对中小股东的利润分配权进行倾斜性保护。并且,还要辅之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第五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7个年头,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已经普遍都过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即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应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章中笔者通过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及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家族企业可以通过编制传承规制或者设立家族基金会的方式实现传承。最后,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家族信托是未来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实现传承的重要路径。家族信托在避税、风险隔离、遗嘱执行、子女保障以及控制权集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建议从健全信托法律法规、丰富家族信托类型、保障债权人知情权叁方面入手为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提供保障。第六章——“家族企业治理外部环境”。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原因有多种,首先,国家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从19世纪80年代到当下,宪法对私营企业地位的界定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也有着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底蕴凝聚在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价值追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仰与激励。再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背景下,融资难导致我国家族企业物质资本变迁困难,使家族企业至今仍保持着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复次,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家族企业难以公司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家族企业难以融合社会人力资本,由此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相重迭的治理模式。最后,家族企业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家族企业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分割的局限,另一方面,国际化又对家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交易规则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分散化,还要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这对家族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苏武松[4]2007年在《我国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控制权转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本文的选题,并对选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同时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对企业控制权的概念、特征及来源,家族企业的概念及分类等做出了定义。然后分析了家族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并对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论述,讨论家族企业各个阶段的企业特征及控制权情况。从家族企业的成长过程来看,家族企业在经历过艰难的创业时期之后,逐步进入成长、成熟的阶段。在家族企业成长起来之后,要继续发展壮大,则会遇到很多新的障碍,其中资金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足尤其突出。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与社会资本进行融合,从而获得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社会财务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来促进自身的持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企业控制权从创业家族向社会外部的转移。如何与家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相适应,正确处理和解决企业控制权转移的问题,成为影响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瓶颈。家族企业要想继续成长壮大,则会在先权衡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逐步向外部人让渡控制权,在“试错”中演进发展。讨论了成长期家族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几个基本类型:代际传承方式、通过与社会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融合的方式。其中代际传承方式是自然规律,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转移。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通过控制权的转移,与社会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融合。家族企业的成长实质上就是,企业控制权由创业家族向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转移的过程,企业控制权逐渐在创业家族范围以外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障碍就是不能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企业的衰落或夭折就是融合社会资本过程的中断。创业家族在家族内部人力资本储备极度不足、企业家能力缺失,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时,会逐渐以合约的形式,向外部经理人或非家族资本让渡企业的控制权。分析了我国成长期家族企业控制权转移的主要障碍有创业家族的集权倾向和失控恐惧、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差、外部环境不健全等。最后,重点分析了在权益资本融资和管理人员引进的情况下,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控制权转移情况。根据我国家族企业的现实摸索,分析家族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影响因素、转移的方式和路径,探索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家族的封闭圈子,将企业的控制权扩展到家族成员以外;寻找家族企业如何通过控制权的转移,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财务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促进我国家族企业的持续成长。
王圣楠[5]2016年在《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家族企业的活动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一般归家庭家族所有,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着家族化管理与现代化管理并存的现象。为了促进我国家族企业的健康成长,需要对家族企业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之前的文献的研究,发现针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内容较少,并且很少有涉及家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本文认为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族企业应当采用有差别的治理模式,与不同的治理模式相匹配的是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了对我国家族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本文是以A股上市的房地产行业的家族企业为例来进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采用的是现金流量法并结合连续叁年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我国的家族企业划分为叁个生命周期阶段: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据对我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得出我国的家族企业目前大体处在叁个生命周期阶段之中,开始研究我国家族企业在这叁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激励约束问题,得出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激励约束的问题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对我国晋商、成长期的方太集团的成功以及成熟期失败的汇源果汁的案例研究得出影响企业成败的主导因素,进而研究我国家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激励约束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得出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激励约束的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我国家族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定产生一定的启示:在制定具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时,首先判断自身家族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
唐雯雯[6]2013年在《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家族企业是古今中外的组织形式,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家族企业快速增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家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家族企业做大做强问题日益突出。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文化的优劣共生、精华糟粕共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不可否认,家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化也是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重要因素。解决家族企业发展问题必须研究解决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问题,以及家族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本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部分的问题:第1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第2部分主要研究了家族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包括家族企业定义、特征和发展阶段以及家族文化,企业文化,家族企业文化,这叁者的渊源、定义和特征等内容。第3部分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现状、问题研究,以及中国家族企业内容、问题研究,并以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为研究方法的家族企业文化案例比较分析。第4部分研究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从两个视角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个是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影响,另一个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影响。第5部分研究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建设的内容以及针对现有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存有的问题提出的建设措施研究。
郭钰[7]2016年在《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家族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同时也为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有关数据表明,我们国家诞生的家族企业数量一年均为150000家。与1990年不同,目前其进步走势正逐步趋向平缓,公司经营时长已较先前的水准增长至7年平均提升2-4年,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新动力。但家族企业的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方面,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阻碍了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本文以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为基础,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制度与方法上面进行阐述,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叁全食品这一家族企业为例,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营销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来分析其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及实施情况。建立叁全食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叁全食品会计内部控制的综合得分,进一步分析了叁全食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上的一些问题。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家族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分析,并结合叁全食品的案例,提出了完善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与方法,包括对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等,并从政府与社会的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对其他家族企业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庞华[8]2005年在《论我国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着,整体上呈现出规模由小到大、作用由弱变强、发展由慢变快的趋势。而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在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得以确立的今天,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此,本论文将我国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作为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主流经济学一般认为古典家族制企业是一种比公司制企业落后的前现代企业组织,用家族的规则来管理企业也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法。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由家庭所有并控制的家族制企业是一种日渐衰微的古典企业组织形态,在企业成长内在规定性的要求下,家族企业会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径变迁,并最终过渡为由职业支薪经理所控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伯利、米恩斯,1932;钱德勒,1987)。钱德勒(1997)认为,家庭公司只是在一国经济工业化的初期十分流行,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的进化,家庭公司会逐渐地消亡。家族制企业被看作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对它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有限,在中国,经济学者对家族制度的研究的漠视是令人惊异的(李新春,1998),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几乎被人们忽略了,往往不被人们看成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课题(储小平,2000)。李新春(1998)指出,在缺乏对家族制度和家族企业深入了解的状况下,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准确把握的。中国的家族企业并非舶来品,在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家族企业就曾经大量存在,并且经历过长期的发展成长与兴衰,上世纪 80 年代的夫妻店、乡镇企业以及 90 年代的小业主都有着家族企业雏形的影子。与理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的家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经济实力上,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家族企业一旦有了足够的政策土壤,就迅速成为中国私营企业创业的主流模式,而且家族企业的出现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现代意义。我国目前既有大量的古典模式的家族企业,也有以自然人身份直2接控股或间接控股上市的公司制企业形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治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家族企业面临着走出家族制的迫切要求。众多经验性研究表明,企业的兴衰成败、业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家族式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它也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研究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决定、影响因素,找到制约内部治理的核心因素所在,以推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水平的改善,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私营企业建立与完善高效率的治理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中国家族企业的长时段考察将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在此,作者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比家族企业制度更有效率、更富于成长性的企业制度安排,那么为什么家族企业会自愿“锁定(lock-in)”在这样一个低效、落后的制度结构中呢? 带着这个疑问,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分做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地把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对家族企业的概念、内部治理的概念、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现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论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作出阐述之后,第二部分主要是前人对本论题的研究内容的文献综述,第叁部分采用归纳的方法,首次用两个维度:企业主控制权维度和企业形态维度,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形式置于一个分析框架之中,界定了各种内部治理的分类,为后面论文的展开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作者对每一种内部治理形式进行了深入阐述,并且得到了我国家族企业的演化路径 。 家庭企业形式 家族企业形式 公众公司形式强控制权 个体工商户 原始家族企业 现代家族企业弱控制权 不存在 准公司制形式 现代股份公司作者将影响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因素,划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第四部分主要是阐述各内生变量对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制约作3用,分别从家族企业的控制权、规模、组织结构、技术、家族成员的参与等维度深入剖析各变量对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影响。第五部分从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外生变量:融资环境、文化与信任和法律政策等维度来进行深入分析。第六部分在廓清了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作者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比美国、日本、韩国、东亚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历史及其内部治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演化路径 。第七部分为本文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转化与完善提出对策建议。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中性的组织形式,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经济学领域、管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文化学领域等角度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多是对其粗线条的表面现象的描述,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的并不多;从单一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多,而从多视角、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还很不够;对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演进的影响因素描述
周慧恩[9]2007年在《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是它直接依赖知识与信息的有效积累、利用,而不是资源、资本等的规模和数量。在知识经济中,对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如土地、石油等的占有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猎取稀缺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现实背景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水平常常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早期阶段特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家族企业的发展,甚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现实的发展对原本具有一定效果的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家尽快作出回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来应付日益严峻的竞争。本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概况,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阐述了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再次,初步探讨了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集中于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四个职能模式。最后,介绍了家族企业X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案例探讨了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实践。
柯丁斌[10]2007年在《企业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文中指出我国家族企业的“短寿”问题是近些年以来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认为企业的“短寿”现象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而这叁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解释我国家族企业的“短寿”现象,探讨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围绕上述观点与思路,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讨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前人对本论题的研究综述,明确本文研究的内容;还介绍本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是概括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家族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其次对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叁章主要是阐述了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概述企业文化的定义、特征、企业文化研究的背景与成因和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主要探讨企业文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文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从经济型企业与生命型企业的区别、长寿公司的文化特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该具备的企业文化。第五章主要是联系我国家族企业具体实际来探讨企业文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家族企业文化进行诊断,分析家族企业文化对我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并提出企业文化改革促进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山西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D]. 郑劲栋. 太原理工大学. 2011
[2]. 论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D]. 黄秋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3].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 吴芳. 西南政法大学. 2016
[4]. 我国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控制权转移研究[D]. 苏武松. 四川大学. 2007
[5]. 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王圣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16
[6]. 家族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唐雯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7]. 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D]. 郭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8]. 论我国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D]. 庞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9]. 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 周慧恩. 暨南大学. 2007
[10]. 企业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初探[D]. 柯丁斌.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家族企业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