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拉杆在补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稳[1](2020)在《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建设者的不断努力,国内交通基础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建造了大量的公路桥梁。然而,部分桥梁由于使用建造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设计荷载等级低,从而出现承载力不足,桥宽不够,混凝土老化等问题。若全部推倒进行重新设计和建造,显得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而对旧桥的加固改造便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和控制造价成本。本文以赛岐大桥为工程背景,对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箱梁底板开裂的原因以及对加固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布法和预应力碳纤维板法的基本理论,总结了这四种加固方法的各自的适用性。(2)根据赛岐大桥运营现状的检测结果,运用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赛岐大桥的整体模型。通过整体结构计算,得到了赛岐大桥成桥状态下的内力和应力分布规律,为局部加固的分析奠定了基础。(3)结合Midas Civil整体分析的结果,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桥梁主跨中跨进行实体建模计算,对箱梁底板三向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一主应力是混凝土底板开裂的控制应力;通过控制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影响因素的方法,对箱梁底板横向受力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出了各个参数对底板受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底板厚度、梁底曲线效应、预应力损失以及预应力产生的径向力等因素对底板混凝土横桥向的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温度效应、混凝土的收缩在成桥阶段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横向拉应力的减小无显着变化。(4)对比分析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三种加固方法对底板加固的效果。然后,探究了预应力大小、布置间距、粘结因素等参数对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底板的效果,得出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一些参考数据,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高红帅[2](2020)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的黏结材料一般采用复合砂浆进行防护,但容易出现复合砂浆开裂钢丝绳锈蚀等问题,将高强度和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替代复合砂浆作为黏结材料可以解决开裂的问题。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将预应力钢丝绳的主动加固和聚氨酯水泥增大截面的被动加固进行有效结合,发挥了两种加固方式的优势。本文依托吉林省重点科技项目--“聚氨酯水泥-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桥梁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7),首先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和理论研究,最后采用此加固技术对实桥进行了抗剪加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主要由聚氨酯和水泥组成,两者的反应速度和凝结时间通过催化剂调整,高强度、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是致密均质的,制备过程要防止气泡产生,水是气泡出现的重要原因,水泥的炒干脱水是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基于抗压和抗折试验得到了聚氨酯水泥的最优配合比,聚灰比对强度影响较小,但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大,聚灰比大的材料主要表现为韧性,反之为脆性。(2)环境温度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弯曲和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在弯曲性能方面,温度升高,聚氨酯水泥弯拉强度和破坏荷载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破坏应变和破坏位移均增大,劲度模量减小。聚氨酯水泥低温时表现为脆性破坏,温度升高后转变为弹塑性破坏,高温时表现为柔性破坏。在疲劳性能方面,弯拉劲度模量和残余劲度模量低温时表现为先缓慢减小后快速减小的特点,高温时一直表现为缓慢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初始弯拉劲度模量和每次加载耗散能均逐渐减小,但滞后角和疲劳寿命逐渐增大。基于经典疲劳理论,提出了温度和外力耦合作用下聚氨酯水泥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所提出预测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能够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3)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三种方式对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进行抗剪加固,研究不同加固方式和钢丝绳配绳率对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验梁的破坏过程、荷载-位移曲线、特征荷载和位移、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效果最好,能够大幅度提高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复合加固中钢丝绳对混凝土提供预压力提高其核心强度,限制裂缝开展,发挥箍筋作用直接参与抗剪,聚氨酯水泥加固层增加了剪跨区的受剪面积和剪切刚度,其高强度的特点发挥出类似混凝土抗剪的作用,其高韧性的特点发挥出类似钢筋抗剪的作用,钢丝绳和聚氨酯水泥两者结合显着提高了加固梁的抗剪性能。(4)采用ABAQUS建立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较好,说明ABAQUS有限元模型可以对抗剪加固梁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基于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外部参数、原梁参数和加固参数进行了拓展分析,可以发现温度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降低的趋势,但降低幅度很小;剪跨比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但其大于3后,加固梁抗剪承载力不再提高;混凝土强度、配箍率、配筋率与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关系;原梁损伤程度增加,加固梁极限承载力减小,损伤程度大于70%,加固效果不变;钢丝绳配绳率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关系;预应力水平小于0.35,加固梁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大,但大于0.35后承载力提高幅度很小;聚氨酯水泥U形粘贴加固效果最好;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较小时,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的趋势,但粘贴厚度大于一定数值后,承载力不再增长。(5)基于B区和D区的概念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梁剪跨区分为D-D梁、D-B-D短梁、D-B-D长梁三种类型,建立其拉压杆模型,总结了各杆件的刚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剪跨比加固梁的抗剪作用机理,D-D梁剪力传递分为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并按比例分配,D-B-D梁剪力全部为间接传递,D-B-D短梁B区长度小,力流只发生一次间接传递,D-B-D长梁B区长度大,力流会发生多次间接传递,将拉压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模拟值对比,发现其吻合程度很好,验证了拉压杆模型计算加固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有效性。考虑剪切变形对挠度的影响,研究了 D区和B区斜压杆角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可以较好的预测正常使用阶段加固梁的变形。(6)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粘贴钢板对两座钢筋混凝土 T梁桥进行抗剪加固,并进行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加固后腹板剪切刚度增强,T梁的挠度和主应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降低程度多,加固效果好。在不同温度下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的T梁桥进行了两次荷载试验,发现温度对加固后挠度和主应变的影响均小于5%,影响程度较小。
林旺[3](2020)在《混凝土拱板屋架的受力分析与加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拱板屋架结构作为我国粮食仓库主要仓顶之一,属于空间板壳结构,主要由上弦板、下弦板、隔板构成,受力相对比较复杂。为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粮食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仓顶阳光工程”项目。这些粮食仓大多建于1990年左右,改变粮食仓的功能与用途,需要进行检测评定以及设计。本文简要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拱板屋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钢筋混凝土拱板屋架结构的构造要求以及施工措施进行探讨,以及对现有混凝土拱板屋架计算理论的分析,得出拱板屋架的基本受力性能。结合天津某粮食仓工程,对其进行现状损伤普查、截面尺寸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检测,按照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屋架承载力验算。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拱板屋架进行建模分析,分析了拱板屋架的受力与变形,得出了拱板屋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特点,简化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对混凝土拱板屋架经常出现的损伤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法,重点研究了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方法与计算原理,分析了体外预应力加固中的锚固装置、张拉方法与转向装置。通过对实际工程中承载力不足的下弦板结构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与计算,总结出体外预应力加固在拱板屋架结构中加固的基本改造体系,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张波[4](2020)在《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构件的主动横向约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和极限变形能力,进而可以大幅度改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性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技术,并对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梁、柱和节点等试件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高强钢带加固54个混凝土圆柱、方柱试件轴压性能试验,研究了钢带间距、钢带层数对试件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柱试件,不仅可以提高柱的轴压承载力,还能使加固柱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可有效改善其轴压性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轴压柱受力机理,提出了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圆柱极限强度模型和加固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2)通过高强钢带加固10个钢筋混凝土短柱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钢带间距、钢带层数以及剪跨比对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试件裂缝开展变缓,在达到峰值荷载后,由于钢带的约束作用,混凝土剥落较少,荷载下降比较缓慢。加固试件承载力提高20%30%,延性系数提高30%80%,加固试件位移角均超过了1/50限值要求;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短柱受剪机理,引入高强钢带对混凝土强度的约束影响系数,建立了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短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3)通过高强钢带加固4个高轴压比框架柱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钢带间距、轴压比对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试件的混凝土开裂延缓,裂缝发展充分,混凝土材料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构件变形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未加固试件相比,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其骨架曲线在峰值荷载过后下降更为平缓;在轴压比相同的条件下,试件JGC2和试件JGC4延性系数提高107.79%和122.51%,在较高轴压比条件下,试件JGC3延性系数提高32.9%。并在试验基础上,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理论分析,建立了高强钢带加固框架柱的三折线恢复力模型。(4)通过高强钢带加固7个钢筋混凝土梁试件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了钢带间距、钢带层数、剪跨比对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试件在荷载作用下在弯剪段形成多条主斜裂缝,混凝土开裂更为充分,最终发生了剪切及斜压破坏;加固试件极限承载力提高约50%90%,变形能力提高约70%170%;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机理,提出了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5)通过9个高强钢带、粘贴钢板以及两者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节点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钢带间距、钢带层数、轴压比以及不同加固方式等因素对承载力及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强钢带加固后试件核心区的剪切破坏形态得到有效改善,承载力提高约3.1%11.4%、延性系数提高约4.7%21%;粘贴钢板加固可使得受剪承载能力以及初期刚度得到有效提高,组合加固使得单一粘贴钢板加固延性差的缺陷得到改善;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机理,提出了高强钢带-粘贴钢板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6)通过高强钢带加固7个钢筋混凝土节点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梁端钢带间距和层数、核心区钢带间距、高强钢带加固位置和节点类型等参数对节点破坏形态和变形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试件的破坏模式由节点剪切破坏转变为梁端弯曲破坏;加固试件的延性系数得到明显提高,提高约3.1%22.2%,抗震性能明显改善,耗能增加,强度和刚度的退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加固试件最大剪切角明显降低,试件JG-JQ1降低最大为45.90%,并分析了加固试件节点区的最大剪切角的影响因素。
齐双甲[5](2019)在《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是诸多桥梁加固技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可以使得加固后的桥梁稳定性更加持久,加固效果显着。分析桥梁加固中,体外预应力技术应用特点及效果。
季坤[6](2019)在《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是今后公路建设的主旋律,对原有桥梁病害进行综合处理、恢复原有桥梁的使用性能是扩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桥梁总数量超过百万座,具有标志性的跨度上千米级的斜拉桥、悬索桥等在占全世界半壁江山,而存在各种病害、承载能力不适应运营荷载要求的桥梁比例高达15%左右,为了确保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对旧桥的加固改造刻不容缓。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量的工程应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是属于主动加固桥梁的一种方法,具有加固周期短,施工简单,加固效果明显,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桥梁的受力状态等诸多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加固工程中。本文以伊春北大桥加固项目为工程依托,运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对伊春北大桥进行加固,为该桥的加固工作提供指导,进而推进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其他实际加固工作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体外预应力的极限应力确定与应用,体外预应力设计验算方法的确定,计算转向块的位置及个数,考虑材料分线性的有限元分析。结合伊春北大桥加固具体包括加固方案的对比和确定,原梁结构承载力校核、张拉极限应力以及合适的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估算、预应力钢筋估算及进行成桥的结构验算。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预应力筋的布置、转向块的布置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寻找较为理想的布束方案。伊春北大桥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实施后表明:加固效果显着,明显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承载力,减低了应力幅。验证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中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为同类桥梁的加固维修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栋[7](2019)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在T梁桥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桥梁重建轻养的现象并不鲜见,桥梁建成之后疏于养护,致使小的缺陷病害发展到影响到安全的严重病害事例很多。因此,优选加固方案和技术是桥梁加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达到技术合理、造价合理、效率较高。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桥相较于传统加固技术耐久性高、预应力损失低,既可提高桥梁结构承载力,又可显着减小结构变形,提高结构刚度,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大大节省材料及工程造价,长期性能更远超传统桥梁加固技术,减小加固系统维护成本。本文通过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桥的特点、施工工艺及预应力损失进行分析,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桥的可行性。采用秦皇岛大蒲河右桥的加固工程实例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在T梁桥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碳纤维片材板施加预应力提高了受弯构件使用阶段内碳纤维片材强度的利用效率,有效利用了碳纤维板材高强性能;加固前应考虑待加固T梁承载能力需要提高量,然后根据平截面假定进行分析计算,避免结构发生脆性破坏;张拉锚固系统锚头采用机械永久锚固,底座采用化学锚栓锚固,碳纤维片材与T梁间采用结构胶粘结并设置U形钢板箍。这种合理的张拉锚固措施能保证预应力碳纤维片材的作用充分发挥,避免剥离破坏的发生。通过加固实例表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桥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T梁结构承载能力,抑制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减小结构挠度变形,提高使用阶段工作性能。
傅红[8](2019)在《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长混凝土水池在施工期间和正常使用阶段经常会出现裂缝,通常都是按照规范设置伸缩缝来释放温度及收缩应力。但是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设缝后的水池仍然会出现裂缝,不但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而且构造复杂,对水池防水很不利,所以不设缝的超长混凝土水池越来越多。超长混凝土水池出现裂缝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应力,其次还有混凝土的收缩、侧向土压力、混凝土的徐变等因素影响。当水池出现裂缝后,为了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必须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因此对于加固方案的选择和加固效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进行受力分析,探讨了土压力、温度变化及收缩等因素对水池池壁内力的影响规律,且对出现裂缝后的水池池壁进行了加固补强,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引起超长混凝土水池池壁出现裂缝的几种主要因素;2、基于考虑温度折减系数的弹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超长混凝土池壁收缩当量温差及壁面温差的确定方法;3、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土侧压力、收缩、壁面温差等因素的几种组合工况作用下池壁的应力状态,分析池壁产生裂缝的原因;4、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了池壁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将其与加固前的应力进行对比分析,证实粘贴钢板加固的有效性,确定了池壁裂缝的加固方案;5、对粘钢加固进行有限元变参分析,分别研究了钢板强度、厚度及横向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6、总结了超长混凝土池壁的裂缝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吴旭东[9](2019)在《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桥梁结构的形式承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但对于市政桥梁、中小跨径公路桥梁等而言,仍以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为主,其主要原因是该类型桥梁具有适应性强、取材方便及标准化施工等特点。其中小箱梁具有较大的抗扭、抗弯刚度,整体性好、受力合理等优点,能够满足高速公路对于行车平稳、舒适的需求,且价格低廉、施工周期短,因此在国内外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依托贵州省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七星II号大桥,针对其上部结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的病害成因、加固方法及加固效果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包括:(1)通过贵州省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七星II号大桥现状检查采集桥梁基本数据(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等),查明桥梁小箱梁结构存在的病害和缺陷,对桥梁进行总体质量状况评定。(2)根据桥梁外观检查的结果,分析桥梁小箱梁结构病害的成因,采用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现有病害及缺陷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对缺陷、病害的属性进行评判。(3)基于桥梁的病害特征,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多个荷载试验条件下的小箱梁横向分布特性,采用简化计算模型、空间计算模型(梁格模型)及实桥荷载试验模型等进行研究,结合实桥试验结果综合评定桥梁的实际受力性能、结构的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性能,对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对桥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及交工使用要求进行评判。(4)依托贵州七星II号桥混凝土小箱梁桥检测加固项目,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检定和工作状态评估,并对七星II号桥的加固决策和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持。通过体外预应力、粘贴碳纤维板加固法的加固效果分析研究,得出适合该类混凝土小箱梁桥加固的优选方案,依据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结果和荷载试验结果,对桥梁的病害提出处置方案与措施,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其他同类型桥梁的加固提供参考。
王佳伟[10](2019)在《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PC板梁)具有建筑高度低、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经济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建设中。随着服役时间增加、重车作用频繁、环境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以PC板梁桥为代表的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频繁出现病害和损伤,致使其承载能力降低,使用性能下降。因冻融、盐冻等恶劣环境的作用,季冻区的病险桥梁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地区。本文利用季冻区服役20年的24片16m跨径PC板梁,开展实桥旧梁破坏试验和加固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纯弯段长度为2.0m、3.9m和5.2m的3种四点弯曲加载工况下的5片PC板梁的破坏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实桥旧梁的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研究表明,试验梁使用性能有所退化但抗弯极限承载能力仍满足要求;结构破坏过程中梁端预应力钢绞线发生了局部滑移;随着纯弯段长度的增加,结构破坏形态逐渐由弯曲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2)设计剪弯段长度为1.8m、2.7m和3.9m的三种梁端集中力加载试验工况,开展3片PC板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实桥旧梁在梁端集中力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研究表明,试验梁使用性能和抗剪极限承载能力均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结构破坏过程中梁端预应力钢绞线发生了局部滑移;结构破坏形态均为剪切破坏。基于试验结果,修正基于桁架-拱模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以本文试验数据及收集的其他学者的相关试验数据验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3)开展采用铺装补强、普通碳纤维板和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3片PC板梁在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并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加固方法对实桥旧梁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基于普通碳纤维板加固的实桥旧梁的破坏试验结果,修正二次受力下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及裂缝宽度计算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本文试验结果及收集的其他学者的相关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分别采用梁端粘贴钢板、铺装补强、梁端填充混凝土方法加固3片PC板梁,开展加固梁在梁端集中力作用下的破坏试验研究;此外,利用三面外包混凝土、四面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方法加固2片PC板梁,开展加固梁在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研究。通过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得出了上述不同抗剪加固方法对实桥旧梁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三面外包混凝土、四面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方法使结构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5)首次提出了利用PC板梁铰缝空间进行承载能力加固的两种新型方法(铰缝增配箍筋加固法和铰缝增配环形钢筋加固法),通过梁端集中力荷载和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加固梁的破坏试验研究,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加固效果,验证以上两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二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使结构破坏形态逐渐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
二、预应力拉杆在补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拉杆在补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桥梁加固基本理论基础 |
2.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1.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1.2 计算要点 |
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2.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2.2 计算要点 |
2.3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2.3.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3.2 计算要点 |
2.4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法 |
2.4.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4.2 计算要点 |
2.5 加固方法适用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整体结构计算 |
3.1 赛岐大桥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现状调查及分析 |
3.2 赛岐大桥主桥模型建立 |
3.2.1 单元与边界条件 |
3.2.2 分析参数的确定 |
3.3 加固前结构的计算 |
3.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
3.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实体计算及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
4.1 箱梁有限元局部实体建模 |
4.1.1 钢筋混凝土单元的选取 |
4.1.2 预应力筋的模拟 |
4.1.3 材料属性 |
4.1.4 边界条件 |
4.2 有限元局部模型计算 |
4.2.1 计算结果 |
4.2.2 应力状态分析 |
4.3 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
4.3.1 温度效应的影响 |
4.3.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
4.3.3 底板厚度变化的影响 |
4.3.4 梁底曲线效应的影响 |
4.3.5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4.3.6 预应力束径向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赛岐大桥加固分析 |
5.1 底板加固 |
5.1.1 ANSYS加固模型的建立 |
5.1.2 粘贴钢板 |
5.1.3 粘贴碳纤维布 |
5.1.4 预应力碳纤维板 |
5.1.5 应力分析 |
5.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 |
5.2.1 最不利荷载的选取 |
5.2.2 加固机理分析 |
5.3 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横向预应力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3.2 横向预应力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3.3 粘结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NSYS有限元建模命令流 |
致谢 |
(2)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技术的提出 |
1.2.1 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 |
1.2.2 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
1.2.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聚氨酯水泥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聚氨酯水泥的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聚氨酯水泥的制备过程 |
2.2.1 原材料 |
2.2.2 制备过程 |
2.3 聚氨酯水泥配合比的选择 |
2.3.1 配合比设计 |
2.3.2 抗压和抗折试验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聚氨酯水泥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
2.4.1 试件制备 |
2.4.2 试验方法和装置 |
2.4.3 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
2.5 聚氨酯水泥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2.5.1 疲劳试验方法的选择 |
2.5.2 试验方案的设计 |
2.5.3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2.5.4 疲劳寿命预测 |
2.6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件设计 |
3.3 试验材料 |
3.4 试件制作过程 |
3.4.1 试验梁浇筑施工 |
3.4.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施工 |
3.5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3.6.1 试验梁破坏过程分析 |
3.6.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6.3 荷载和位移特征点分析 |
3.6.4 箍筋应变分析 |
3.6.5 混凝土或聚氨酯水泥应变分析 |
3.6.6 钢丝绳应变分析 |
3.6.7 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 |
4.2.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和验证 |
4.3.1 荷载位移曲线 |
4.3.2 特征荷载 |
4.3.3 荷载应变曲线 |
4.4 有限元拓展分析 |
4.4.1 环境温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2 剪跨比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3 混凝土强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4 配箍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5 配筋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6 原梁损伤程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7 钢丝绳配绳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8 钢丝绳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9 聚氨酯水泥粘贴方式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10 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抗剪承载力和实用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B和D区的抗剪加固梁类型划分 |
5.2.1 B区和D区的概念 |
5.2.2 加固梁类型划分 |
5.3 构件D区拉压杆模型的选择 |
5.4 加固梁D区拉压杆模型的建立 |
5.5 加固梁剪跨区拉压杆模型 |
5.5.1 D-D梁拉压杆模型 |
5.5.2 D-B-D短梁拉压杆模型 |
5.5.3 D-B-D长梁拉压杆模型 |
5.6 加固梁拉压杆模型验证 |
5.7 加固梁变形研究 |
5.7.1 剪切变形计算的重要性 |
5.7.2 拉压杆模型 |
5.7.3 斜压杆倾斜角度 |
5.7.4 加固梁跨中变形计算 |
5.8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钢丝绳-聚氯酯水泥在实桥抗剪加固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桥工程概况 |
6.2.1 实桥一工程概况 |
6.2.2 实桥二工程概况 |
6.2.3 T梁尺寸和配筋信息 |
6.3 实桥T梁破损状况 |
6.3.1 实桥一T梁破损状况 |
6.3.2 实桥二T梁破损状况 |
6.4 抗剪加固方案 |
6.4.1 实桥一加固方案 |
6.4.2 实桥二加固方案 |
6.5 加固效果验证 |
6.5.1 静载试验 |
6.5.2 加固效果分析 |
6.6 所提加固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3)混凝土拱板屋架的受力分析与加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拱板屋架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拱板屋架施工与构造措施 |
2.1 拱板屋架的组成 |
2.1.1 上弦板 |
2.1.2 下弦板 |
2.1.3 隔板 |
2.1.4 斜拉杆 |
2.2 拱板屋架的构造 |
2.2.1 配筋构造 |
2.2.2 板上开洞 |
2.2.3 其他构造措施 |
2.3 拱板屋架的施工 |
2.3.1 混凝土拱板屋架模板工程 |
2.3.2 混凝土拱板屋架钢筋工程 |
2.3.3 混凝土拱板屋架混凝土工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仓拱板屋架检测鉴定实例 |
3.1 检测鉴定的依据 |
3.2 拱板屋架的检测 |
3.2.1 现状普查 |
3.2.2 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
3.2.3 混凝土强度检测 |
3.3 拱结构的内力计算 |
3.3.1 无拉杆双铰拱 |
3.3.2 带拉杆双铰拱 |
3.3.3 拱板屋架的内力计算 |
3.4 承载力计算 |
3.4.1 相关计算参数 |
3.4.2 荷载统计与荷载组合 |
3.4.3 上弦板截面计算 |
3.4.4 下弦板截面计算 |
3.4.5 隔板截面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拱板屋架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数值分析 |
4.2.1 工况一荷载组合下的数值分析 |
4.2.2 工况二荷载组合下的数值分析 |
4.3 内力 |
4.3.1 工况一截面内力 |
4.3.2 工况二截面内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拱板屋架加固设计 |
5.1 混凝土屋架结构常见的损伤问题 |
5.1.1 非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常见损伤 |
5.1.2 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常见损伤 |
5.2 混凝土拱板屋架的加固方法 |
5.2.1 屋架上弦板强度不足 |
5.2.2 屋架隔板强度不足 |
5.2.3 屋架下弦板强度不足 |
5.3 体外预应力加固 |
5.3.1 体外预应力加固原则 |
5.3.2 锚固装置 |
5.3.3 张拉方法 |
5.3.4 转向装置 |
5.3.5 体外预应力加固构件承载力计算理论 |
5.4 拱板屋架的加固 |
5.4.1 加固设计与计算 |
5.4.2 锚固端构造 |
5.4.3 张拉端构造 |
5.4.4 转向轮构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用加固方法 |
1.2.2 横向约束加固技术 |
1.3 高强钢带加固技术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加固设备及材料 |
1.3.3 施工要点 |
1.3.4 一般构造规定 |
1.3.5 研究现状 |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研究工作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工作 |
2 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钢带的力学性能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 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圆柱轴压承载力分析 |
2.4 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方柱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
2.4.1 试验设计 |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高强钢带加固混凝土方柱轴压承载力分析 |
2.5 小结 |
3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 |
3.2.1 试验设计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受剪承载力分析 |
3.3 高强钢带加固高轴压比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
3.3.1 试验设计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高强钢带加固框架柱恢复力模型 |
3.4 小结 |
4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3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节点核心区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 |
5.3.1 试验现象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5.4 高强钢带-粘贴钢板组合加固混凝土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分析 |
5.4.1 节点核心区受剪机理 |
5.4.2 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
5.4.3 节点核心区承载力计算 |
5.5 小结 |
6 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组合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 |
6.3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 |
6.3.1 试验现象 |
6.3.2 试验结果分析 |
6.4 节点区剪切变形分析 |
6.5 小结 |
7 高强钢带加固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
7.1 概述 |
7.2 加固设计方法 |
7.2.1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7.2.2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7.2.3 短柱斜截面加固计算 |
7.2.4 梁柱节点斜截面加固计算 |
7.3 某商场增层工程中的应用 |
7.3.1 工程概况 |
7.3.2 混凝土柱轴压比计算及分类 |
7.3.3 加固后轴压比计算 |
7.3.4 加固方案 |
7.4 某办公楼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7.4.1 工程概况 |
7.4.2 计算分析 |
7.4.3 加固设计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设计原则 |
1.1 检测的实际应用 |
1.2 桥梁加宽设计与桥梁加固设计同步进行 |
1.3 采用多种加固方法同步设计 |
2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基本原理 |
3 施工工艺特点 |
3.1 体外预应力技术的主要特点 |
3.2 综合桥梁病害和具体施工技术采取针对性设置 |
3.3 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的缺点 |
4 具体加固措施 |
4.1 桥梁下方支撑式预应力拉杆 |
4.2 体外预应力钢丝束加固法 |
5 结语 |
(6)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目前研究状况 |
1.2.1 国外设计验算研究状况 |
1.2.2 目前国内设计验算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体外预应力补强理论研究 |
2.1 体外预应力构造情况 |
2.2 体外预应力极限应力 |
2.3 外部预应力正截面斜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标准极限状态验算 |
2.4 外部预应力的正常使用状态 |
2.4.1 损失的体外预应力 |
2.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性计算 |
2.4.3 正截面应力计算方法 |
2.5 转向块的设计与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固实例 |
3.1 原桥简介及承载能力计算 |
3.1.1 原桥简介 |
3.1.2 原桥承载能力计算 |
3.2 加固方案的确定 |
3.2.1 几种加固对比 |
3.3 加固设计与计算 |
3.3.1 体外预应力筋用量估算 |
3.3.2 加固简支梁线形优化设计 |
3.3.3 体外预应力各项损失计算 |
3.3.4 补强以后各项承载力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外预应力加固的非线性分析 |
4.1 ANSYS有限元分析简述 |
4.2 非线性分析 |
4.3 加固补强模型的建立 |
4.3.1 钢筋混凝土模型的建立 |
4.3.2 体外预应力模型的创立 |
4.4 加固前有限元分析 |
4.5 加固后有限元分析 |
4.5.1 转向块布置分析 |
4.5.2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预应力碳纤维板在T梁桥加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T梁桥的可行性分析 |
2.1 常用桥梁加固技术及特点 |
2.2 碳纤维加固的特点 |
2.3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的质量控制措施 |
2.3.1 加固材料的质量控制 |
2.3.2 施工过程控制 |
2.3.3 表面防护 |
2.4 碳纤维板材加固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施工工艺及预应力损失分析 |
3.1 工艺原理 |
3.1.1 反拱法 |
3.1.2 外部基座张拉法 |
3.1.3 端锚张拉法 |
3.2 张拉锚固设施 |
3.3 加固工序 |
3.4 碳纤维板预应力损失的因素 |
3.4.1 锚具变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
3.4.2 碳纤维板的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3.4.3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3.4.4 温度变化引起的预应力变化 |
3.5 预应力损失的大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T梁桥的工程应用研究 |
4.1 大浦河桥工程概况 |
4.2 大浦河桥加固方案 |
4.3 加固的设计与计算 |
4.3.1 张拉控制应力取值 |
4.3.2 影响预应力的因素 |
4.3.3 预应力损失的确定 |
4.3.4 受力分析 |
4.4 加固设计 |
4.4.1 预应力碳纤维板设计计算 |
4.4.2 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系统设计计算 |
4.4.3 施工工艺 |
4.4.4 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
4.4.5 荷载试验 |
4.4.6 加固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长混凝土结构发展概述 |
1.1.1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定义 |
1.1.2 工程结构中的伸缩缝 |
1.2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
1.2.1 裂缝产生的机理 |
1.2.2 裂缝的分类 |
1.2.3 裂缝的相关规范 |
1.2.4 裂缝的自愈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
1.3.2 裂缝控制的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上的作用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结构自重 |
2.3 土侧向压力 |
2.4 温度作用 |
2.4.1 温度作用的类型 |
2.4.2 壁面温差 |
2.5 混凝土的收缩作用 |
2.5.1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
2.5.2 收缩作用的分类 |
2.6 混凝土的徐变作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温度应力相关理论 |
3.1 温度应力产生的条件 |
3.2 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
3.3 温度荷载的确定 |
3.3.1 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
3.3.2 壁面温差与季节温差 |
3.4 温度折减系数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有限元分析 |
4.1 造浪池计算模型建立 |
4.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2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4.1.3 模型简化的基本假定 |
4.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造浪池池壁分析工况的确定及计算 |
4.2.1 池壁的分析工况 |
4.2.2 土压力的计算 |
4.2.3 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的计算 |
4.2.4 壁面温差的计算 |
4.2.5 有限元模型荷载的施加 |
4.3 造浪池池壁的有限元分析 |
4.3.1 土压力作用下超长池壁的受力分析 |
4.3.2 土压力和混凝土收缩作用下池壁的受力分析 |
4.3.3 综合作用下超长池壁的受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长混凝土池壁的加固及裂缝控制措施 |
5.1 超长混凝土池壁加固分析 |
5.1.1 池壁加固方案的选择 |
5.1.2 池壁加固方案简介 |
5.1.3 采用粘贴钢板加固后池壁的内力分析 |
5.2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措施 |
5.2.1 抗放原理 |
5.2.2 裂缝控制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箱梁桥概述及应用现状 |
1.1.1 小箱梁桥的结构特点 |
1.1.2 小箱梁桥的施工过程 |
1.1.3 小箱梁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
1.1.4 小箱梁加固技术发展 |
1.2 小箱梁受力性能及承载力评定 |
1.2.1 小箱梁横向分布计算研究 |
1.2.2 小箱梁承载力评估研究 |
1.3 小箱梁检测与加固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典型病害与加固方法 |
2.1 预应力小箱梁典型病害 |
2.1.1 腹板斜裂缝 |
2.1.2 顶板纵向裂缝 |
2.1.3 底板纵向裂缝 |
2.1.4 顶板和底板横向裂缝 |
2.1.5 跨中环形裂缝 |
2.2 加固方法 |
2.2.1 增大截面法 |
2.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2.3 体外预应力法 |
2.2.4 外部粘贴法 |
2.2.5 注浆法 |
2.2.6 横向连接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前受力性能评定 |
3.1 工程概况 |
3.2 病害检查结果 |
3.2.1 外观检查结果 |
3.2.2 混凝土回弹测试结果 |
3.3 静载试验分析 |
3.3.1 结构静力计算 |
3.3.2 试验截面及测点布置 |
3.3.3 加载方案 |
3.3.4 静载试验结果与评定 |
3.4 动载试验分析 |
3.4.1 试验截面及测点布置 |
3.4.2 试验结果 |
3.5 加固前受力性能研究 |
3.5.1 箱梁外观病害成因分析 |
3.5.2 结构横向整体性分析 |
3.5.3 结构承载力分析 |
3.5.4 结构抗裂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措施研究 |
4.1 加固方案比较 |
4.1.1 小箱梁主要加固方法比较 |
4.1.2 本桥小箱梁加固方案 |
4.2 加固方案计算分析 |
4.2.1 荷载工况及计算模型 |
4.2.2 原结构计算 |
4.2.3 基于承载能力折减计算 |
4.2.4 加固后计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后受力性能评定 |
5.1 荷载工况 |
5.2 加固后测试结果分析 |
5.3 加固前后受力性能比较分析 |
5.3.1 结构承载力分析 |
5.3.2 结构横向整体性分析 |
5.3.3 结构抗裂性分析 |
5.3.4 结构校验系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服役桥梁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2.1 整桥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构件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4 季冻区PC板梁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在役PC板梁受弯破坏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梁简介 |
2.2.2 加载装置 |
2.2.3 加载程序 |
2.2.4 加载方案 |
2.2.5 量测内容 |
2.3 试验梁材料性能试验 |
2.3.1 混凝土材料特性 |
2.3.2 预应力钢绞线材料特性 |
2.3.3 普通钢筋材料特性 |
2.4 试验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5.1 破坏现象描述 |
2.5.2 位移结果分析 |
2.5.3 应变结果分析 |
2.5.4 抗弯承载能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在役PC板梁受剪破坏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加载方案 |
3.2.2 量测内容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破坏现象描述 |
3.3.2 位移结果分析 |
3.3.3 应变结果分析 |
3.3.4 抗剪承载能力分析 |
3.4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
3.4.1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桁架模型 |
3.4.2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拱模型 |
3.4.3 桁架模型和拱模型的叠加 |
3.4.4 受剪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在役PC板梁抗弯加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加固方案 |
4.2.2 加载方案 |
4.2.3 量测内容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破坏现象描述 |
4.3.2 位移结果分析 |
4.3.3 应变结果分析 |
4.3.4 裂缝结果分析 |
4.3.5 加固效果分析 |
4.4 二次受力下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裂缝分析 |
4.4.1 试验资料 |
4.4.2 裂缝间距分析 |
4.4.3 裂缝宽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在役PC板梁抗剪加固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加固方案 |
5.2.2 加载方案 |
5.2.3 量测内容 |
5.3 集中力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5.3.1 破坏现象描述 |
5.3.2 位移结果分析 |
5.3.3 应变结果分析 |
5.3.4 裂缝结果分析 |
5.3.5 加固效果分析 |
5.4 四点弯曲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5.4.1 破坏现象描述 |
5.4.2 位移结果分析 |
5.4.3 应变结果分析 |
5.4.4 刚度退化分析 |
5.4.5 加固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铰缝增配钢筋加固法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 |
6.2.1 加固方案 |
6.2.2 加载方案 |
6.2.3 量测内容 |
6.3 集中力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6.3.1 破坏现象描述 |
6.3.2 位移结果分析 |
6.3.3 应变结果分析 |
6.3.4 裂缝结果分析 |
6.3.5 加固效果分析 |
6.4 四点弯曲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6.4.1 破坏现象描述 |
6.4.2 位移结果分析 |
6.4.3 应变结果分析 |
6.4.4 裂缝结果分析 |
6.4.5 加固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预应力拉杆在补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D]. 张新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2]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D]. 高红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混凝土拱板屋架的受力分析与加固设计[D]. 林旺.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4]高强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张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5]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 齐双甲.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13)
- [6]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D]. 季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预应力碳纤维板在T梁桥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 李栋. 燕山大学, 2019(03)
- [8]超长钢筋混凝土池壁裂缝机理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D]. 傅红. 长安大学, 2019(01)
- [9]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D]. 吴旭东.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D]. 王佳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