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红[1]2008年在《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与农业技术推广学理论为基础,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对比分析法、均衡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现状和问题的深入剖析,指出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存在着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存在缺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供求机制;农业科技成果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农业科技成果中介、农业科技成果接受方、农业科技成果投资方面详细剖析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制约因素。并在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农科教联合协作运作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宏观调控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求均衡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沟通机制等优化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机制。
任伟[2]2004年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适宜的体系和机制对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集体制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责任制形式,经营活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单位,农户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性。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大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度,迫切需要新的推广体系和模式与之相适应,并且要求切合我国农村实际,迎合农民心理,节省推广投入,克服技术屏壁。对推广要求的提高,急待改进和创立新的推广模式及方法。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特色的农业推广新路子,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意义重大。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况、传统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弊端、应对措施、现代农业推广机制分析、机制建立、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等七方面,其中以第四、五、六部分为重点。 1、引言。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 2、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况。引入农业推广的含义,从需要原理和农业革新的采用规律两方面分析了农业推广的原理与实践,并简要阐述农业推广的历史沿革和现时状况。 3、传统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弊端。从政府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机制、传统的技术扩散机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分设和推广体系中的各学科分割、农业推广对象的特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传播等七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弊端。 4、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完善农业推广主体系,建立新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经费到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充分
朱方长[3]2009年在《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中提出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近几年来人们广为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涉及到一系列问题,诸如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人员队伍、经费投入、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供给等,但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制度问题。没有制度,构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各种资源要素将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制度创新对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成功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对制度创新或设计的研究应当处于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问题,在人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经验;分析了国内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安排特征,存续的制度困境以及改革和创新的制度障碍;并基于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环境分析,提出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模式取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政府型主导模式,提出了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并与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叁位一体的新型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中,重新设计了新的组织制度、投入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重构了研究、教育和推广之间的结合机制。最后,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型发展模式,提出了多元化的正式组织制度框架,并就市场型发展模式与政府型主导模式的关联机制以及政府对市场型推广体系的制度供给提出了若干主张。
时铃钦[4]2016年在《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改革的特殊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新的农业技术及知识理念对促进现代农业改革发展、增加农作物产出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激活农村农产品市场等方面都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效果,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大力推进投入。而农业科技要真正的达到实际的效果,那么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对应的配套推广模式,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创新则是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可持续进行下去,充分发挥实际作用的动力源泉和基础保障。“十叁五”规划纲要在进一步明确了强调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基本方针不变的同时,从农产品安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意见和要求。其本质就是继续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作为主要方式,将我国过去传统依靠投入和劳动集约模式逐渐转变为依赖于技术和资本投入的现代化、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因此,从这点发展要求上可知,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是促进现代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及创新现状,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速度,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同江市这一县级市,以“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访谈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创新建设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首先,本文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创新研究等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综述,其次以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托,对当前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之进行了科学的数据筛选和统计整理,分析了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诸如“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合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来源途径单一、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叁者脱节、农业推广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并从“地方性政策法规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运营机制与市场不适应、外部环境建设不受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科技文化素质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原因剖析,同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设经验,结合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实际情况,对构建一个合理化的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探索,提出了“健全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以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内部职能划分并细化运行制度、统筹不同层面的力量发展多元化的推广主体、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加强队伍专业建设、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针对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建设的主要对策。以期对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参考。
邵飞[5]2008年在《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与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服务“叁农”、开展农村科技推广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该体系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其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行政命令特点的单向信息传播过程,具有典型的行政推广体系特征。这种仅仅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只重视农业技术忽视农户经济效益的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进程的要求。因此,加强基层农村科技推广工作,围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基层农村获取、扩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宽先进技术向基层农村转移的渠道,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成为有效推进基层农村科技工作的客观要求。农业大学拥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农村科技信息优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农业大学的科技推广体系与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联系机制,形成与基层农村科技需求的对接,引导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高校师生更多地到农村和企业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这对于我国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科技推广的现状出发,对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与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体系进行分析,并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进行比较,在借鉴国外农业大学参与科技推广的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可行性及其障碍,重点研究了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中科技专家的激励机制及对接需要的支撑条件。最后从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总体思路、途径、切入点、基本类型、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和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对接进行分析和探讨。全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从我国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与我国现有的农技推广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科技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两大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方式,提出了各自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叁章对国外农村科技推广的实践及我国农业大学参与农村科技推广的实践进行介绍,并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政策基础及对接的障碍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总体思路、切入点、基本框架及基本类型四个方面构建对接模式,并提出了对接需要的支撑条件。第五章运用博弈论相关知识对科技专家参与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了激励机制、科技专家绩效评价体系及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第六章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的对接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两大体系对接的领导机制、调控机制、筹资机制、保障机制等。
苏毅[6]2017年在《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农业推广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与推广工作,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建国六十余年来,陕西农业推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如推广体制不顺、基层推广人员不足、学历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推广经费不够、成果转化率低等系列问题,影响着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史为鉴,镜像历史,指导现实。对1949年以来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程进行梳理,开展推广史研究,展现发展脉络、总结智慧经验、探求方法规律,借鉴指导推广中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在挖掘和总结学界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及结合访谈调查的方法,对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进行了研究。1949—1957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起始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对农业推广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这加快了陕西各级农技推广站的建设,伴随着陕西合作化的开展、农场的建设,陕西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推广体系;采取了群众性选种推广、丰产竞赛及技术良种推广和典型示范等推广形式,加快了技术良种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农业推广,陕西紧密结合实际,构建推广体系并通过一些方式开展推广,推广工作取得较快发展。1958—1978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曲折波动期。合作化的完成,社会整体极“左”的环境,诱发了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运动,这些“运动”对陕西农业推广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冲击,一度造成机构撤销、人员下放、体系瘫痪,全省四级农科网的建立使得推广得到有限恢复;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得陕西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运动式”推广、“五风”下推广、文革中农民自身以及利用“农科网”开展推广成为了推广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推广,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广了些许技术良种,然而对陕西农业推广事业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教训十分深刻。这一时期,受各种“运动”影响,陕西农业推广体系遭到破坏,推广处于历史的低谷期。1978—2000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期。文革的结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陕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涵盖种植、畜牧、农机、水产等七大领域的陕西农业推广体系;家庭联产的实行和农村商品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更加迫切而又多样,围绕需求,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承包、技术咨询、项目实施等方式开展推广,加快了一大批技术良种的推广,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机构和体系有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推广实现了多领域、全方位和广覆盖。2001年至今,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期。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农业发展的新环境,使得农业推广面临着新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将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纳入推广之中,推动了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建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依托各类推广主体,建成了运行方式各异、机制灵活的各类推广模式,满足了不同技术需求者,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的主体更加多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推广模式更加多样,适应了技术需求,也加速了技术应用,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发展最快的时期。陕西现代农业推广历经六十余年,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由粮食向农业各产业领域、由产量向效益的转变;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推广了大量技术良种,加快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政府+市场”“公益+有偿”的推广方式,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政策,是陕西农业推广给予我们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对陕西农业推广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记述,这也是历史的启示。
段艳菊[7]2009年在《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要打造粮食核心生产区,实现在2020年再增产300亿斤粮食,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就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平台将先进实用的农业成果、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农民群众中去。本文采取文献收集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运用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针对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力、素质不高”的实际问题,提出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对策建议。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朝着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用户参与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各受益者合理分担农业技术推广费用的趋势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主办的专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部门、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专群结合的多元化的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系统分析了中国必须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严重不足;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等。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差异,使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成为必然。3、系统总结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改革历程和现状。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四级农科网已逐步向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级建立综合站、村级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或设立农技专干和科技示范户的方向发展。但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今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村经济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存在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突出问题。4、提出了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针对河南省实际,提出了推进改革、改善结构,加快建设、提升功能的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提出构建河南省县、乡两级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创新模式,县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县级种植业有关站合并,这样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必须保证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工作环境。
钟彬[8]2013年在《福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变革与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发展而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下,带有计划色彩的组织构架与运行机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缺陷,推广已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愈发突出。然而多年来对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措施也存在诸多待解的问题,如改革片面强调市场化,忽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质,政府推广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繁多、运行机制不畅、人才缺乏、经费不足、推广模式单一;农业科研投入短缺,有效科研成果供给不足;涉农企业未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头作用;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民普遍素质偏低、小农化经营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因素阻碍着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发展事业的进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事业。以此,本文将研究区域设置为福建全省,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从制度变迁理论入手,在了解福建省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事业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剖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各主体的发展状况,包括(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涉农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现状与问题)。从制度变迁理论入手,结合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状况以及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提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未来改革的总体思路与重点把握领域,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政策建议和对策。全文主要有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通过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背景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阐述与分析,提出本文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阐述农业科技推广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内涵和制度创新的基本理论,通过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很好的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变迁过程的规律,为后文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第叁部分是对福建省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评价,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与其它地区做对比分析以此了解福建省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成效。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农业科技事业参与主体(政府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并总结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事业面临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小农经营、农户素质、农村基础设施等。第五部分是对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结构分析,福建省农业发展特点包括耕地与劳动力资源稀缺、农业外向型发展以及区域间发展部平衡等,相应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类型也呈现出突出特点。第六部分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方法,重点分析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总结其共同经验包括: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以此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启示。第七部分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方向,明确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开展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确保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改革的过程中协调好体系中多元化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把握好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点领域。第八部分提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方式创新的对策。包括政府推广体系的改革对策和完善社会化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议。
钟秋波[9]2013年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农业资源的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叁农”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取决于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改善和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我国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组织体系、推广内容、推广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总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生产叁者衔接不紧密,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与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典型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与弊端,对我国超级稻推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美国、日本、印度叁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高效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的保障机制;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试构建,研究制度框架中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文献和推广理论研究,包括国外主要研究动态、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问题研究。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机制、推广人员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我国超级稻推广的典型调查,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研究提供依据。第叁,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考察,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和印度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第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研究。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第五,农业科技推广保障机制创新研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投入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研究,力求为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强的后盾。第六,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试构建。以发挥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潜能为出发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创新。第七,我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与探索,分析大学农业推广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以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为案例,分析我国大学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我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和制度变迁理论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大学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要发挥农业高校科技推广的优势和潜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路径依赖决定并影响着推广制度变迁的轨迹,因此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不能完全抛开既成的体制和运行机制。(2)美国、日本、印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创新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应建立健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企业、组织与个人参与农业推广投资,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之间的协作,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协会、涉农企业等市场组织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制度,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3)我国现行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职能不清,管理体系不规范;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衔接不紧密;投资机制不健全;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迫在眉睫。(4)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应明确实行分类推广,公益性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推广机构承担;经营性推广服务主要由市场型推广组织承担;中介性技术推广采取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5)提出加强政策法律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资、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保障措施。(6)高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的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优势显着,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国大学推广模式创新实践为构建新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过程中大学理应当仁不让。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是我国一项可行而有益的举措。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制度设计必须突显农业大学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产、学、研叁位一体的融合特征,调动科教人员、推广人员、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论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从推广体系和保障制度两个方面探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框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进行试构建,从体制创新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在研究视角方面较以往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创新。(2)以四川省超级稻推广实地调研为例,从种植效益、农技人员推广积极性、政府经费和补贴政策四个方面对影响农户种植超级稻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加快超级稻的推广速度和效果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灵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结论,这部分的实证研究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有力证明。(3)提出了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确立了政府型主导模式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并对农业高校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进行了试构建,这些创新性设计主要包括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推广模式。(4)从实践层面提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即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5)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用调研个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模式叁个不同类型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创新的案例,深化了农业推广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弥补了我国农业推广研究案例分析不足的缺陷。
王甲云[10]2014年在《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而我国传统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模糊、效率低下、技术与生产脱节、队伍不稳、改革进展缓慢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在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进,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在农业产业的某些行业和领域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趋势和基础,一批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等为主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主体也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市场化和多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鉴于此,新形势下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架构之中,各服务主体的职责如何划分、功能如何定位、关系如何协调,以及不同服务模式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如何优化,亟待深入研究和细化。论文采用文献梳理、理论与计量模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解剖等方法相结合,力图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技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运行模式及成效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服务主体的功能职责与角色定位;同时,在深入解析国际国内农业发展对技术服务的现实需求及其自身发展趋势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新型多元农业技术服务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的思路,体系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内容:1.论文梳理和介绍了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和系统构成。论文对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共分为四个时期: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时期(1949-1978)、农技服务社会化趋势初显时期(1978-1990)、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深化改革时期(1990-2000)、倡导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网络时期(2001至今)。在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上,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主体逐渐演变为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和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等类别,呈现“一主多元”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存在着技术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手段及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2.论文阐述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及市场化农技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我国政府公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手段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投入保障不足、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亟待更新提高、责任考评不规范、服务方式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技推广效率低下。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让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方拥有更多的农业科技服务选择权,也能够让需求主体享受到更加多元、更符合生产实际、更高质量且价格更低的农业技术有偿服务。同时,农技服务的市场化不仅有效弥补了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政府失灵”,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农业服务领域,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融合,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3.论文论述了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及农村社区互助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具有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丰富、学科专业齐全、了解和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向生产领域提供所需的各种先进技术,满足农业发展对技术和人才需求等诸多优势。与其他几个服务主体不同,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在农业技术服务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即科技支撑与引领的作用。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区别于其它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它通过整合资源、加快扩散、培育需求等手段,连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户,组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结构,构建了特殊的农技服务模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从我国合作组织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数量、涉及行业、技术领域来说发展都非常迅速,在农户技术培训、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经营等农业科技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依然存在着技术供给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转资金缺乏等问题。4.论文分析和测算了我国农技服务效率与影响因素。论文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技服务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我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农技服务效果呈现提升趋势,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农技服务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从全国整体来看,近15年来,我国农技服务效果呈现稳步提升趋势。第二、农技人员人力资本、农技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户禀赋条件对农技服务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加强农技人员人力资本的优化以及农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有效运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优化农户的禀赋条件,有利于我国农技服务效果的提升。5.论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农技服务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与服务内容将更趋多元化、综合化、全程化和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技服务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服务主体也将更多面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等众多需求主体。而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着力加强劳动力节约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推广,提升农技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并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技术服务。农户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调简便化和低成本,合作组织则急需农业产前、产中环节相关技术的集成服务,涉农企业则更加关注产后技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技术服务的内容将更强调农业“软”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并以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为目标,协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叁方效益。6.论文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与制度重构。今后,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形成多中心治理结构,将农技服务的内容与领域向生产、加工、储藏、物流、信息、营销、保险、金融等全产业技术链延伸,逐步构建起“政府为基础、企业为主导、研发与教育机构为支撑、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为依托”的多元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国家层面要探索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建立“叁权归县”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垂直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农技服务市场化主体,强化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以地方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为支撑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从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多元化科技服务组织创新能力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服务资金筹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论文主要创新点:一是重新界定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四大服务主体在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定位。这在农业技术服务理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拓展和创新。二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技术服务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当前影响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叁是提出了“明确政府与市场界限,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和“积极探索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建立‘叁权归县’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垂直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市场化主体,强化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叶秀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2]. 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与机制研究[D]. 任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3]. 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D]. 朱方长.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4]. 同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 时铃钦. 吉林大学. 2016
[5]. 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与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研究[D]. 邵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D]. 苏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7]. 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对策研究[D]. 段艳菊.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8]. 福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变革与创新研究[D]. 钟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9].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 钟秋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10].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D]. 王甲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论文; 福建省府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