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

陆慧敏[1]2004年在《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和声的功能结构方面,从调式、调性思维,和弦的构成原则以及和声的进行方式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在和声的表现性方面,以结合舞剧的戏剧性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场景、剧情、人物形象这两条线索进行研究。本论文试图通过以上的分析,透视普罗科菲耶夫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继承与革新的辨证统一的创作风格特征。

陆慧敏[2]2006年在《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式思维作为和声手法的原动力之一,一直对其产生着潜在的影响。从调式混合的手法、主和弦的模糊法、大小调体系内的半音化、其他特种调式的渗入等四个方面对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普氏的作品内涵。

陆慧敏[3]2006年在《调性思维与和声手法创新——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之一》文中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这么说过:在所有好的音乐作品中,总有一个音是固定经常出现的。由此可见,调性思维在那时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的几个主要调式音阶都是围绕着“A、G、F、E”四个音排列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音音阶”。这其中A音被称为“MESE”,即“顶音

杜杉[4]2013年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改编自其同名舞剧,该作品完成于普氏的创作成熟期,是一部能够集中体现作曲家创作风格的杰出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普氏的五大创作特征(古典性、创新性、抒情性、运动性、谐谑性)以及作曲家创作中的俄罗斯音乐风格之所在。同时笔者通过自身的演奏实践,在本文中对该作品的技术重、难点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分析,以对未来的演奏者提供参考。本文共分叁章。在第一章中,笔者首先分叁个时期介绍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与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对每个时期的创作特点予以梳理。其次,笔者由同名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对该舞剧与由其改编而成的钢琴套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中包括创作过程、上演时间、乐曲与脚本的对应以及外界评论等内容。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本套曲十首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曲式、和声与调式调性等方面,对每首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谱例加以佐证。在第叁章中,笔者依据每首作品的标题与其所对应的脚本,将十首作品分为人物描写、场景描写与综合描写叁类。同时对每一类、每一首作品在演奏中的重、难点进行了总结,从触键、放松、指法以及踏板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演奏提示。

孙栗原[5]2009年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研究》文中指出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是二十世纪苏联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被公认为是世界钢琴音乐宝库中的杰出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以其个性化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钢琴音乐风格。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研究对象,分叁章内容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生涯与创作道路;第二章介绍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过,并对每首乐曲进行音乐语言的解读和风格特征的分析;第叁章从不同力度层次的触键方法、抒情段落的弹奏要求、踏板的使用等几个方面细致地阐述演奏时的切身体会。希望本文对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普罗科菲耶夫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深入地把握其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王卉[6]2008年在《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奏与教学》文中认为本文以前苏联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研究对象,并就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演奏处理和教学设想展开讨论,揭示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古典性、创新性、运动性、抒情性和谐谑性的艺术特征及其交响化的表现形式,指出了准确把握作品多样化风格的演奏手段;提出了该钢琴套曲在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安排的可行性设想,为丰富钢琴教学曲目、充实教学内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陆慧敏[7]2013年在《和声的表现功能——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和声的逻辑功能是对和声功能意义的狭义理解,全面地说和声的功能包括逻辑功能与表现功能,即"调性功能"与"色彩功能"。而在与文学作品联系比较紧密的音乐作品中,和声的表现功能就越显突出。

陆慧敏[8]2013年在《新古典主义流派的和弦进行方式及特点——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和声进行是具有一定秩序的和弦间横向连接的方式。18世纪功能和声已完全确立,和声进行中的秩序"五度功能"成为和弦连接的核心逻辑形式。20世纪以来,功能和声体系已经基本趋于瓦解,适应于该体系的五度功能逻辑也受到了冲击。在近现代的许多音乐作品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对这种五度功能逻辑思维进行范围扩大的新的和声进行秩序。

陆慧敏[9]2013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调性思维特征——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为例》文中提出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们本着"很早就有一种对调性音乐的热爱"的调性处理原则,运用了近现代五花八门的和声手法诠释着新的并且是古典的调性语言。

蔡旭[10]2016年在《近现代和声教学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和声学是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熟练学习传统和声语言后,还应学习古典浪漫派之后二十世纪初期的和声技法,为学习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做准备。因此,进行近现代和声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掌握和声进行的逻辑,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传统和声功底,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造,在实践中,有理可循。使学生了解近现代音乐是如何继承传统,并引入新的和声手法。在近现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各种不同结构的和弦,与传统和弦结构相区别,如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小品中,使用了经过变化的叁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加外音和弦、重迭和弦、非叁度迭置结构的和弦等等。但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小品中,仍以叁度迭置为基础,建立了一些非叁度迭置结构的和弦。和弦结构的灵活多变,使得和弦的纵向结构种类繁多,为和弦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将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中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中所用到的各种和弦结构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近现代的和声语言中,许多传统和声中的和声进行仍然存在。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和声进行中,使用了传统终止式、固定音型、平行进行、二度的运用、同级变化、半音进行等等,作曲家在传统和声进行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加入了与传统音乐作品不同的和声进行逻辑,从而使他的钢琴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与二十世纪其他音乐流派产生共鸣,乃至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坚持着严谨的古典风格,他的和声语言既有传统和声的功能、调式的特征,又进一步深化运用,弱化了调式和功能的和声思维,体现了他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又进一步延伸的创新特点。在继承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同时,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逻辑与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维有着深厚的渊源,也可以说,近现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音乐的萌芽和直接影响,推动着和声演变的方向,代表着和声学变革的主要思潮。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未来的启迪也正是我们进行近现代和声教学的意义所在。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和声手法为切入点,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角度与传统和声区别与对比,进而发现近现代和声中的一些规律,使学生了解近现代和声是传统和声的延续,同时又是现代音乐的萌芽与过度,为近现代和声的教学提供了对比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D]. 陆慧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J]. 陆慧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 调性思维与和声手法创新——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之一[J]. 陆慧敏. 剧作家. 2006

[4].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研究[D]. 杜杉.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研究[D]. 孙栗原. 天津音乐学院. 2009

[6]. 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奏与教学[D]. 王卉.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7]. 和声的表现功能——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为例[J]. 陆慧敏. 大众文艺. 2013

[8]. 新古典主义流派的和弦进行方式及特点——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为例[J]. 陆慧敏. 大舞台. 2013

[9].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调性思维特征——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为例[J]. 陆慧敏. 艺海. 2013

[10]. 近现代和声教学初探[D]. 蔡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