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属,合金,磁性材料,瓦尔,亚稳态,磁性,标度。
磁相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万淳,刘正钦,林汉燕[1](2019)在《双二次相互作用对铁基超导材料的J_1-J_2-J_C海森堡模型磁相变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双二次相互作用对铁基超导材料磁相变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观察到随着双二次相互作用的加强,向列相和反铁磁序的相变温度都朝着高温偏移,通过相图分析,随着温度降低,向列相会先于反铁磁序稳定形成。这与实验报道的现象一致,说明在铁基超导材料磁中双二次相互作用对材料磁相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桂林,方松科,童金山,吕世英,苏健[2](2019)在《多铁材料SmFe_(1-x)Cr_xO_3陶瓷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Fe_(1-x)Cr_xO_3(x=0~0.3)样品,研究Cr~(3+)掺杂对SmFeO_3的晶体结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主衍射峰与SmFeO_3标准图谱相吻合且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Cr~(3+)掺杂使其晶胞体积收缩,导致主衍射峰向衍射角(θ)较大的方向移动。SmFeO_3的介电常数(ε_r)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逐渐减小,介电损耗(tanδ)随着Cr~(3+)的增加而增大,介电常数(ε_r)随频率(f)和掺杂量(x)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原因是由IBLC微观机制和偶极子取向极化机制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介电损耗主要是电导电流产生的损耗起主导作用,并发现SmFe_(1-x)Cr_xO_3的介电损耗峰随掺杂量的增加向高频方向迁移。SmFeO_3的蜂腰状M-H随着Cr~(3+)的掺杂而消失且磁性也有所减弱,其自旋重组相变温度(T_(SR))和反铁磁相变温度(T_N)随着Cr~(3+)的增加由原来的462,687 K降低到428和536 K。这主要是Cr~(3+)掺杂使SmFeO_3晶格发生畸变,形成Fe~(3+)-O~(2-)-Cr~(3+)磁交换作用,破坏了原有Fe~(3+)-O~(2-)-Fe~(3+)反铁磁有序排列,降低了其G型反铁磁结构的稳定性,在宏观上表现为其铁磁性的减弱和磁相变温度T_(SR)和T_N的降低,进一步探讨了Cr~(3+)掺杂对SFO的介电性及铁磁性影响的微观机理,使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制冷领域及磁性开关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沈双娟,蒋丽钦[3](2019)在《纳米磁性颗粒的磁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具用相互竞争的近邻与次近邻交换耦合作用的Heisenberg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纳米颗粒的磁性质。模拟结果表明,当考虑次近邻交换作用时,系统的磁相图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叁类不同的磁有序:铁磁序(F)、第一类反铁磁序(AF1)及第二类反铁磁序(AF2)。利用不同的序参量来表征不同的磁有序,给出了颗粒尺寸、各向异性的大小等对铁磁或反铁磁颗粒的相变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何轩[4](2019)在《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CrOCl磁相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石墨烯打开了二维世界的大门以来,二维材料因其可调的能带和丰富的异质结组合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对象。二维材料中的磁性则因其内部更强的自旋涨落,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都被寄予了厚望。理解块材下范德瓦尔斯材料的磁行为有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维度抑制对材料的影响。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固体中磁性的基础知识,并对二维磁性材料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节1.1从固体中的磁有序分类讲起,重点阐述了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内在机理和宏观表现,简要介绍了其他种类的磁性。节1.2首先阐述了二维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广泛应用,随后介绍了二维磁性材料。由于维度抑制和自旋-晶格耦合作用,二维磁性材料不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开发,都提供了广泛的前景。具体举例了两种二维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CrI3和Cr2(Si,Ge)2Te6在少层乃至单层下的光学、电学研究。其中CrI3和Cr2Ge2Te6的光学Kerr效应研究为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单层下长程磁有序的存在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发现证据。子小节1.2.3说明了对于实际应用而言,上述两种材料存在磁有序温度(TC)过低的问题,介绍了理论预言的单层下高TC的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CrOCl,解释了研究动机。回顾了之前人们对于CrOCl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节2.1首先回顾了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概述了晶体生长的大部分方法。接下来介绍了实验室合成晶体的两种主要方法,助溶剂和化学气相输运法,重点介绍了化学气相输运法的历史和原理,回顾了前人对此方法的总结。节2.2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物性测量手段,包括磁化强度测量、比热测量、脉冲强磁场下的磁化率测量和磁力显微镜测量,重点阐述了本文研究时使用的脉冲场和磁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实际操作办法。第叁章是对范德瓦尔斯半导体材料CrOCl块材的磁相变开展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单晶样品的合成方法和利用X光衍射、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通过磁化率测量我们发现了其在低场下存在的磁相变,在武汉脉冲场实验室我们进一步测量了 38.5 T高场下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关系的曲线,结合比热完善了在高场下的磁相图。节3.4首次通过磁力显微镜观察了它相变过程中的磁畴变化,发现了样品表面极强的各向异性能。节3.5报道了我们在低维块材时做的初步工作,成功获得了单层样品。第四章是整体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磁学是凝聚态物理中最复杂、最多样的现象,二维材料是自由度被高度抑制的材料,这两者的迭加使得二维磁性材料的行为变得丰富多彩。本文对于块材变磁性变的行为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内部机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在低维下的磁行为研究打下了基础。未来可以充分利用范德瓦尔斯界面平整的性质堆迭范德瓦尔斯异质结,为以后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0)
崔伟斌,陈延菘,姚桂全,王强[5](2019)在《稀土基合金中的奇异磁相变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渡族金属基一级磁-结构相变体系中,在发生晶体结构转变同时磁性态也同时变化,晶格熵与磁熵的共同贡献导致总熵变提高,因而这种变磁行为与一级相变紧密相关,通常伴随着显着的滞后效应,这被归因于过渡金属原子3d电子的巡游性。二级磁相变中,由于没有结构相变导致的晶格熵,其总熵变较小。因而,如何在相变区间宽且无滞后的优点同时提高磁熵变,成为人们研究焦点。人们发现R_2In类化合物中,Eu_2In具有正交结构不同于其他稀土元素构成的六角结构[1]。在低温55K时发生铁磁-顺磁相变,相变前后晶胞基本不变(~0.1%)。但却表现出奇异的无磁滞的变磁特性。因此在2T下就获得了高达近30Jkg~(-1)K~(-1)的磁熵变和5K的绝热温变,远高于其他具有六角晶胞的R_2In二级相变体系。这种异常行为来源于正交结构电子能带的不稳定性。与此相应的是R_2Al为正交结构,因此用A1逐渐取代六角结构R_2In中的In引入扰动畸变是否会触发电子能带不稳定性从而获得无磁滞的变磁相变及增强的磁熵变呢?我们从Dy_2In体系出发,通过Al代In,在x≤0.3时体系为六方晶格,而x≥0.4时为正交晶格(如图1)。在这个临界成分处出现变磁性,导致磁熵变最大,这被解释为临界成分处晶格畸变最剧烈导致。而在每个合金都表现无磁滞和热滞特性,依然是典型的二级相变。其内在机制是显然不同于过渡金属间化合物中磁滞热滞巨大的变磁相变。拓展研究表明,在其他六角的R_2In体系中当Al代In都会在某个临界成分时,会出现类似现象。与其他成分合金相比,具有临界成分的合金在相变温度附近饱和磁致伸缩值最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魏蒙[6](2018)在《脉冲强磁场对DyM(M=Cu,Ag)和CuFe_(1-x)Ga_xO_2亚稳态及磁相变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和叁角晶格结构的铜铁矿氧化物均具有丰富的磁相互作用。在强磁场的作用下,这些系统展现出丰富的磁亚稳态和磁相变行为,且伴随出现磁弹、磁电或磁电容等多种行为,因而它们受到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稀土金属Dy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DyM(M=Cu和Ag)存在着复杂的电子自旋、轨道以及晶格耦合。同时也具有四极相互作用,这种四极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存在多种亚稳态磁相以及一系列的磁相变等行为,其中,该体系材料具有的巨大磁弹性质在磁性功能材料领域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前景。叁角晶格结构的铜铁矿CuFeO_2具有典型的几何阻挫结构,存在复杂的磁相互作用和磁电耦合效应,低温下还表现出量子磁化行为。非磁性离子掺杂对体系的自旋阻挫、交换相互作用和亚稳态磁相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在磁性和磁电耦合效应方面展现出丰富的现象。本文主要利用脉冲强磁场对DyCu、DyAg和CuFe_(1-x)Ga_xO_2中复杂磁耦合进行调制,研究各种复杂相互作用和耦合对材料亚稳态相变、磁弹、磁电耦合的机制,从而有效调控和利用这些性质来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的磁性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利用脉冲强磁场系统的研究了DyCu和DyAg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特性,实验研究发现脉冲强磁场可以诱导一系列的磁亚稳态,且不同亚稳态之间有着不同的相变特征(一阶和二阶相变)。综合低场和脉冲强磁场下不同温度下的磁数据,绘制了DyCu和DyAg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相图。不同磁结构对应的晶格常数的理论计算结果以及脉冲强磁场下的磁致应变测量结果表明:DyCu和DyAg金属间化合物在场诱导自旋重取向所导致的磁结构改变的同时晶格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二、详细研究了DyCu样品中的磁化异常行为。采用XPS分析了DyCu合金中Cu的价态,提出了Dy~(3+)/Cu~(2+)间的反铁磁嵌套结构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解释了实验观测的磁化异常行为。通过DyCu和DyAg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子自旋共振、复阻抗和磁化测量,对DyCu样品中的异常磁化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证实了反铁磁嵌套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叁、研究了非磁性Ga~(3+)离子掺杂的CuFe_(1-x)Ga_xO_2系列单晶的磁化行为,得到它们详细的磁相图。实验结果表明,Ga~(3+)离子的引入改变了低温下系统局部的自旋阻挫和磁耦合相互作用。同时,体系中部分Fe~(3+)离子之间的反铁磁自旋有序排列逐渐被引入的非磁性的Ga~(3+)离子所破坏,使得体系中磁场诱导的亚稳态及其磁相变发生了显着变化。此外,还详细研究了非磁性Ga~(3+)离子掺杂对CuFeO_2磁电耦合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的非磁性Ga~(3+)离子对体系的电极化行为有重要影响:适当Ga~(3+)离子掺杂量可以明显提高体系自发的磁电耦合强度,表明Ga~(3+)离子掺杂对于该体系的磁电耦合效应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正交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和叁角晶格结构的铜铁矿氧化物均具有丰富的磁相互作用,且在脉冲强磁场的作用下显现出多种亚稳态磁相及相变行为。在本文中,通过研究DyCu、DyAg和CuFe_(1-x)Ga_x O_2的亚稳态磁相变、强的反铁磁耦合和几何(自旋)阻挫等性质,揭示和理解这些复杂磁相互作用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磁现象,并为特殊功能的磁性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陈湘,赵明骅[7](2018)在《CeFe_(2-x)In_x合金磁性研究与CeFe_(1.95)In_(0.05)合金磁相变临界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等温磁化曲线和等磁场变温曲线测量与标度理论,系统研究了CeFe_(2-x)In_x合金的磁性和CeFe_(1.95)In_(0.05)合金的磁相变临界参数.结果表明:用2.5 at.%的铟替代CeFe_2合金中的铁并不能使合金中的反铁磁态在低温下完全稳定,低场下在2—80 K均能观察到反铁磁相振荡; CeFe_2与CeFe_(1.95)In_(0.05)合金的顺磁-铁磁二级相变居里温度均在230 K附近;在0—5 T磁场范围内, CeFe_(1.95)In_(0.05)合金居里温度处的最大磁熵变为3.13 J/(kg·K),相对制冷量为151.3 J/kg.通过不同方法得到的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磁相变标度临界参数均表明CeFe_(1.95)In_(0.05)合金的磁相互作用可以用基于短程相互作用的3D-Ising模型来描述.(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杨森[8](2018)在《金属磁性材料的新型磁相变的机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开发高性能金属磁性材料一直是国际磁性材料领域追求的目标,金属磁性材料的磁性能与其磁相变密切相关。传统的磁相变较偏重于研究磁矩间的相互作用,对磁矩与其它物理量耦合作用的磁相变研究较少;随着产业技术和国防技术高度智能化的发展,具有磁耦合作用的金属磁性材料在智能器件(例如航天振动制动器、机器人精密位移控制器等)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其磁性能提出了"高灵敏、大响应、窄滞后、宽温域"等高要求,成为最近几年金属磁性材料领域内研究的迫切需求;同时,如何产生这些高性能所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协第35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绿色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关键技术摘要集》期刊2018-09-15)
黄枭坤[9](2018)在《3d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磁相变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中,磁相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磁相变包括磁性离子自旋状态的改变以及离子磁矩有序结构的转变。磁相变反映了各种能量竞争关系的变化。而这个竞争关系是由电荷密度、键长、键角、晶体对称性等非常多的物理因素决定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应力、掺杂、温度、外场、界面工程等手段来使材料的磁性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磁相变意味着整体电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那么材料的热学、力学、光学、电学性质也将产生一系列的调整。因此,对磁相变的解密可以帮助理解材料其他宏观物性的变化。这两点便是本博士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本博士论文对两类3d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磁相变进行了理论研究,一类是Bi2A2Co2O8(A=Ca.Sr,Ba)系列层状材料,这类材料近年来因其出色的热电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则处于相对欠缺状态。另一类是两种ABO3型钙钛矿材料通过界面工程复合而成的多铁材料,这类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多铁材料,实验方面的研究已非常充分,但理论上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比较不同磁结构的能量来确定体系的基态以及可能发生的磁相变行为。以磁相变为切入点,我们解释或者预言了实验上观察到的各种物理现象。本博士论文分六章。第一章先以ABO:3型钙钛矿材料作为讨论背景,介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磁性研究中所用到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模型,随后介绍了两类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背景。第叁到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博士阶段的叁个主要工作。最后在第六章中做了简单的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本博士论文叁个主要工作的概要如下:(1)我们理论解释了Bi2A2Co2O8(A=Ca,Sr,Ba)(BACO=BCCO,BSCO,BBCO)系列材料依赖于晶格常数的电输运性质。BACO系列材料在A离子半径增大或者温度升高的过程中会经历绝缘体-金属相变。在其相变温度附近,人们观测到了比热曲线的峰值会被磁场抑制住的现象。这说明了电输运性质的转变是和磁性自由度有着内在关联的。考虑到LaCOO3曾因Co3+离子的自旋态转变而经历了绝缘体-金属相变,我们猜想,在BACO体系中也有着类似的物理机制。我们使用LSDA+U方法对BACO中的一系列可能的自旋态和磁序结构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了基态的两种可能性,分别为强关联低自旋绝缘态和中低自旋混合自旋金属态。低自旋绝缘态解释了BCCO和BSCO在低温时的绝缘性。晶格常数增大后,晶场劈裂降低使Co3+离子进入混合自旋金属态,解释了BCCO和BSCO升温后的绝缘体-金属相变以及BBCO全温区的金属性。混合自旋态所涉及到的自旋涨落同时解释了被磁场抑制的比热峰等一系列物性,其六角对称的磁结构也符合ARPES测量得到的费米面的对称性。(2)我们理论解释了 Bi2Sr2CO2O8纳米片系统依赖于厚度的电输运性质。实验表明Bi2Sr2Co2O8纳米片在厚度为1-3层时,在0-300K范围内始终表现为绝缘体,厚度为4层的纳米片在140K时表现出绝缘体-金属相变。通过计算我们证实了Bi2Sr2Co2O8纳米片体系的绝缘体金属相变来源于低自旋绝缘态到混合自旋金属态的转变。我们计算了各厚度纳米片的两态能量差,并将能量差和相变温度作线性标度。我们发现纳米片厚度增加时,能量差减小,对应的相变温度则降低。估算得到4层纳米片的相变温度为156K,和实验(]40K)符合的很好。而所预测的厚度小于4层的纳米片的相变温度在300K以上,如果有实验在300K以上对该体系进行测量,便可以验证我们理论的正确性。(3)我们研究了单层SrMnO3置于BaTi03铁电衬底上的复合结构中的磁性重组现象。使用铁电铁磁复合结构来实现磁电耦合效应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人工多铁材料设计方案。掺杂的锰氧化物(LAMO)薄膜因其丰富的相图和对电荷涨落的敏感性而常被选择为磁性层。但选择LAMO薄膜在理论研究时会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实验表明铁电衬底对磁性层的电荷调制作用长度为1个原胞层左右,因此磁性膜中的电荷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使得其磁序可能非常复杂。另一方面,厚度小于10原胞层的掺杂薄膜非常容易发生安德森局域化,从而实际输运性质和理论计算结果又有很大的不符。而单层SrMnO3是一个无掺杂的均匀电子系统,避免了这两方面问题。我们对单层SrMnO3/BaTiO3复合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BaTi03的铁电极化从指向SrMnO3翻转到反向的过程中,SrMnO3可以发生铁磁金属态到最近邻反铁磁绝缘态的相变。我们的研究为磁电多功能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7-01)
张亚九[10](2018)在《Heusler型半金属和磁相变材料新发现与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第一部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多个系列的Heusler合金的能带结构和磁性质,并通过电弧熔炼获得了部分合金,相关合金的晶体结构和磁性质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测量等手段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轨道杂化理论和Slater-Pauling法则分析了半金属能隙的起源和可调控性,给出了磁性和价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归纳了如何基于相关理论设计兼具有新型能带结构和磁性质的材料,相关结果如下:合成了一类新 LiMgPdSn 型四元 Heusler 合金 CoFeTiZ(Z = Ga、Si、Ge、Sn、P、As和Sb等),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预测了这类合金的半金属性,即费米能级处的电子态具有100%自旋极化率。同时发现其原胞价电子数(Nv)和分子磁矩(Mt)的关系符合Mt = Nv-24,即着名的Slater-Pauling法则。通过比较p-d和d-d杂化,揭示了主族元素对费米面附近的态密度及净磁矩贡献很小,但对稳定半金属能隙及激活Co、Fe的净自旋磁矩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在实验上成功获得了接近单相的CoFeTiGa1-xSbx(x=0~1)合金,实验得到的饱和磁矩和理论计算值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具有C1b型结构的Mn2Z(Z = Si和Ge)同时表现出反铁磁性和半金属性,即同时表现出零净磁矩和100%自旋极化率的特性。其中Mn2Si的能带结构表现出自旋零能隙半导体的性质。基于Mn2Si的这个特性,根据分子轨道杂化理论和Slater-Pauling法则归纳了在Heusler合金中获得同时具有反铁磁性和零能隙半导体性的材料需要满足的价电子数关系,即原胞价电子数为18,24或28时,才有可能同时具备以上性质。同时通过同主族元素替代不改变价电子数关系的方法,可以实现连续调控能隙宽度,得到精准的零能隙,而不改变材料的反铁磁性。基于以上规律和方法,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部分18价电子数的Ti2基Heusler合金和28价电子的Cr2基Heusler合金中同时实现了反铁磁性和自旋零能隙半导体的性质。第二部分工作采用电弧熔炼、急冷甩带、冷轧形变的方法制备了系列NiFeGa和FeMnGa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磁测量、输运测量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样品的结构和物性,结果如下:在具有纯铁磁性的NiFeGa甩带样品中观察到异常大的饱和场、磁阻挫系统和自旋玻璃转变、巨磁电阻(GMR)等现象。研究表明这些现象来自材料中的微观反向畴界(APB)与磁畴的相互作用,即APB对磁畴的钉扎。APB对磁畴的强烈钉扎会抑制外磁场的磁化作用,使饱和场增加;而APB两侧的磁化区域倾向于反平行排列,APB的无序分布又使得被钉扎的磁化区域呈无序分布,进而形成磁阻挫系统并在低温发生冻结进入团簇型自旋玻璃态;APB对磁有序度的抑制使得自旋相关散射大大增加,带来大的负磁电阻效应,该负磁电阻效应的产生机理与巨磁电阻效应(GMR)类似。在具有热弹马氏体相变的Fe44Mn28Ga28中实现了冷形变诱发的体心立方B2相到面心立方γ相的结构转变。整个冷形变过程在室温完成。相变后的γ相具有交换偏置效应,并可以通过热处理恢复其B2相,此时的B2相仍具有磁驱马氏体相变和磁场驱动应变的性质。这是首次在具有热弹马氏体相变的材料中实现冷形变诱发的B2-γ结构相变。γ相的高韧性和B2相的热弹马氏体相变使得Fe44Mn28Ga28可兼具优越的机械性能和可磁场驱动马氏体相变的特性。这使得FeMnGa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成份的FeMnGa除了可以形成B2、γ和四方马氏体相外,还具有D019型六角相,并且该六角相的成相区域可以扩展到整个Fe3-xMnxGa(x=0~3)成份区域。正分Mn2FeGa具有自旋玻璃转变和大的交换偏置场,交换偏置场来自团簇自旋玻璃和亚铁磁基体的竞争导致的磁交换各向异性。此外,在具有非共线磁结构的六角Mn3Ga中,观察到了反常霍尔到拓扑霍尔的转变。拓扑霍尔效应来自六角相在低温畸变到正交相时造成自旋取向改变。这些现象说明,FeMnGa除了可以作为磁相变材料外,还可以作为其他类型的磁性多功能材料。以上结果表明,尽管Heusler合金已经被广泛研究,其中仍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新现象和新性能等待被发现。发现他们,表征他们,并开发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Heusler合金的应用价值以及加深对基础物理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8)
磁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Fe_(1-x)Cr_xO_3(x=0~0.3)样品,研究Cr~(3+)掺杂对SmFeO_3的晶体结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主衍射峰与SmFeO_3标准图谱相吻合且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Cr~(3+)掺杂使其晶胞体积收缩,导致主衍射峰向衍射角(θ)较大的方向移动。SmFeO_3的介电常数(ε_r)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逐渐减小,介电损耗(tanδ)随着Cr~(3+)的增加而增大,介电常数(ε_r)随频率(f)和掺杂量(x)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原因是由IBLC微观机制和偶极子取向极化机制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介电损耗主要是电导电流产生的损耗起主导作用,并发现SmFe_(1-x)Cr_xO_3的介电损耗峰随掺杂量的增加向高频方向迁移。SmFeO_3的蜂腰状M-H随着Cr~(3+)的掺杂而消失且磁性也有所减弱,其自旋重组相变温度(T_(SR))和反铁磁相变温度(T_N)随着Cr~(3+)的增加由原来的462,687 K降低到428和536 K。这主要是Cr~(3+)掺杂使SmFeO_3晶格发生畸变,形成Fe~(3+)-O~(2-)-Cr~(3+)磁交换作用,破坏了原有Fe~(3+)-O~(2-)-Fe~(3+)反铁磁有序排列,降低了其G型反铁磁结构的稳定性,在宏观上表现为其铁磁性的减弱和磁相变温度T_(SR)和T_N的降低,进一步探讨了Cr~(3+)掺杂对SFO的介电性及铁磁性影响的微观机理,使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制冷领域及磁性开关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相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万淳,刘正钦,林汉燕.双二次相互作用对铁基超导材料的J_1-J_2-J_C海森堡模型磁相变影响[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
[2].宋桂林,方松科,童金山,吕世英,苏健.多铁材料SmFe_(1-x)Cr_xO_3陶瓷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9
[3].沈双娟,蒋丽钦.纳米磁性颗粒的磁相变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何轩.范德瓦尔斯磁性材料CrOCl磁相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崔伟斌,陈延菘,姚桂全,王强.稀土基合金中的奇异磁相变行为[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6].魏蒙.脉冲强磁场对DyM(M=Cu,Ag)和CuFe_(1-x)Ga_xO_2亚稳态及磁相变的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陈湘,赵明骅.CeFe_(2-x)In_x合金磁性研究与CeFe_(1.95)In_(0.05)合金磁相变临界参数分析[J].物理学报.2018
[8].杨森.金属磁性材料的新型磁相变的机理与应用[C].中国科协第35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绿色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关键技术摘要集.2018
[9].黄枭坤.3d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磁相变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8
[10].张亚九.Heusler型半金属和磁相变材料新发现与物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