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1](2021)在《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文中研究表明陈炉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2006年,陈炉古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编制了《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规划期限2008-2020年。伴随保护工作的实施,古镇风貌发生变化,并出现多处文物点的保护性破坏,因此对古镇的研究迫切而重要。为保护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陈炉古镇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编写的《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以规划期限(2008-2020年)内对比分析为研究思路,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走访,社会学调查,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陈炉遗产构成要素的认识及其在2008-2020年的变迁,包括镇区结构、遗址遗存、建筑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基于变迁分析与保存状况调查,站在规划期限最终节点,以保护规划为准则对陈炉近年保护实践作出分析,首先分析保护工作是否落实《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要求与措施;其次分析工程建设的实施主体,列举“保护性”和“破坏性”的建设实践,批判破坏性的建设干预;再次分析镇区管理制度与政策,从管理层面检视保护实践工作;最后分析古镇后续的其他规划建设文件,发现各规划编制内容之间的矛盾。通过变迁和保护的分析指出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本研究通过在一定的周期内对陈炉特征要素变迁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以实施效果为主的分析体系,找到适合于陈炉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为今后政府建设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不仅对陈炉古镇的保护工作实践有实际意义,而且给其它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以借鉴和参考。
王霆宇[2](2020)在《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煤矿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给煤矿环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本文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对比、技术验证、系统评论等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详细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原相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相结合,以建设前预估的环境影响和建设达产后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支撑,对原相煤矿开展境影响后评价。本次后评价结果与环保验收的主要结论总体上一致,在生产过程中矿井环保设施运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矿井周边环境有所改善。
张丹[3](2020)在《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耗时、复杂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为了客观的认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必须进行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然而,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较多关注环境要素,对项目建设所引发的生态问题重视不够,加之评价指标及其赋值随意性较大,评价方法定量化程度不高,弱化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基于在分析环境、生态与生态环境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差异性,分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适用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评价模型,并验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结论如下:1、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基于对“环境”与“生态”两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从而引申到“生态环境”一词。通过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并且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建设行为分析,系统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五方面阐释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为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2、构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大量文献的总结,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要求,本文全面、系统地构建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及环境空气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3、建立了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基于对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各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总结目前方法的研究状况,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将改进的群组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简称改进的群组AHP-FCE法),构建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4、实例分析验证基于汉中至略阳段公路实际工程特点,采用改进的群组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路段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0.3482,其符合“一般影响”等级,即所选段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这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将改进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对比分析得出,改进的群组AHP-FCE法系统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更好地突出社会环境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可以系统的体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从而指导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计划调整和措施实施,充分发挥该模型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提出科学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本研究评价结果,结合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特点,着重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及环境空气这五方面出发,多方位提出了具体化且适用于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对汉中至略阳段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汉中至略阳段公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基础。
曾环求[4](2020)在《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负荷增大的双重压力。在应对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高速公路领域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必然趋势,公路的绿色施工及评价是建设绿色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起步较晚,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特点及要求不同,因此,如何根据各省份要求及区域特点开展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论文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建立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综合评价体系,为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提供参考。论文围绕着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开展了如下研究:(1)从绿色施工及其评价出发,总结了绿色施工的内涵、原则、要点、理论依据,以及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的概念、内容、作用,提炼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内涵。(2)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构建方法,建立了包含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施工综合管理3个方面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克朗巴哈系数与效度比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优化,建立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指标的意义。(3)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将评价等级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4)以海南省万洋高速公路工程为例,开展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改进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完善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推动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发展有积极作用,亦可为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提供参考。
肖青照[5](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建设,逐渐地拉近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距离,并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平衡的发展,但是约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是大片的山区,然而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所牵涉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常常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快速发展更多更好的公路理念和维护环境自然生态的要求,在高速公路工作中一直充满矛盾,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必须从高速公路设计源头路线设计开始控制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与后期恢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来确保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我国现有山区高速公路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相互影响。探讨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指标因子并建立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项目沿线的环境,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合适的路线方案,最后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山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环境为目的,实现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
杨继群[6](2020)在《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修建高等级公路,完善国家公路网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公路对自然又是一种扰动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公路穿越湿地将对脆弱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波动。本文概括介绍了建虎高速及挠力河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从几方面分别阐述公路建设对湿地系统的波动影响,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湿地保护措施。公路对湿地的影响有以下方面:占用湿地面积,导致水土流失,污染水体,产生噪音,污染大气,影响动植物生存。本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质,噪音,空气三个对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湿地系统收到的影响。由于建虎高速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环境保护,上述三个对象在公路建设前后变化很小。但公路对湿地很多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才能显现出来,需要对湿地长久持续的监测。施工期及营运期可以通过一定保护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但却很难完全避免。本文从建虎高速公路概况、湿地段通过方式、高速公路与湿地位置的关系、通过方式、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对建虎高速公路及其穿越的挠力河湿地进行了研究。通过建虎高速公路运行前后的水质、噪声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了上述因素对湿地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湿地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评价区域,分析了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措施。
裴晨[7](2019)在《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项目正处在规划建设当中,但高速公路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我国越来越重视事中管理,这就提升了对注重事中和过程管理的环境监理工作的需求。本文以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监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环境监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高速公路和环境监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境监理工作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作用和意义。概述了环境监理的工作概念,阐明了环境监理的特点和原则,论述了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分析比对了三种常见的监理模式,明确了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工作范围、主要流程、工作内容、监理手段和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监理工作体系。通过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存在的环境敏感问题,以定额分析、引入模型、公式计算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确定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环境风险等环境敏感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结合对环境监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在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的监理应用。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结论和建议,对相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吕思汝[8](2019)在《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系统不断升级,公路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为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公路绿色施工是公路建设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公路绿色施工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尚未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目前主要参考国内公路施工、建筑绿色施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虽然公路施工、公路绿色施工、建筑绿色施工存在着共性,但是传统施工与绿色施工、建筑施工与公路施工也存在着差异性。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施工企业在公路绿色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公路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研究成果展开梳理与归纳;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的理论进行研究;明确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条件、对象及范围;分析公路工程在不同路段施工期间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污染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公路自身特点,对现有的相关标准和国内外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建立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合国内相关标准、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确定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构建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评价指标标准阈值。本文以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公路工程进行案例分析,采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验证该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可行且合理适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提供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施工企业评价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提供工具与方法参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奠定基础。
张鹏飞[9](2018)在《城镇化道路拓宽改造对环境的影响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镇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城镇道路的质量。一方面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基本上都是在施工以前就完成了对城镇道路的评价,缺乏施工完成以后工程安全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对城镇化道路评价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对施工完成以后的环境做出综合有效的评价,同时总结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环境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综合的解决办法,从而减小环境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为以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做出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依托于津围公路扩宽改造项目,在施工中对环境做出综合有效的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对城镇道路做出综合有效的评价,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借鉴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工程周围地区的各种环境,如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周围居民的社会环境、工程中的声音环境等,同时分析了工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工程中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针对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完成以后的工程各项环境评价指标做出综合的评价,使用专家打分的制度,对各项影响指标和因子进行打分,然后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得到各项数据的权值。根据各项环境指标的权值,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措施。城镇化道路扩宽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采用了环境评价的方法,分析在施工阶段或者是开放运营阶段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对这些环境影响提出综合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降低城镇道路施工中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黄卉[10](2018)在《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公路工程项目属于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近几年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给沿线环境条件的带来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即使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体系,但由于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范围大、工期长等特点,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体系也还无法覆盖项目全过程建设。完善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是减小公路施工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根本方法。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横跨田林县、凌云县、乐业县三地,主要路段位于山岭重丘区、路况复杂,并穿越了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要求较高,以此项目建设过程来分析公路工程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现状与现存问题,对公路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工作展开具体、深入的探索非常重要。通过研究分析,健全广西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各阶段参与者协调合作、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深化环境管理技术方法、深入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等方面着手,以此促进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对广西其他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保护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研究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2 相关概念研究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1.4.2 陈炉古镇的研究现状 |
1.5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制定 |
1.5.1 提出背景 |
1.5.2 保护工作问题 |
1.5.3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
1.5.4 上位规划的保护措施 |
1.5.5 上位规划的利用展示要求 |
1.5.6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保护规划》的规定 |
1.6 后续其他规划建设文件的制定 |
1.6.1 《陈炉古镇景区总体规划》的布局与建设 |
1.6.2 《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的建设内容 |
1.6.3 《陈炉镇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的要求与措施 |
1.6.4 《陈炉古镇生态博物馆保护利用规划》要求与措施 |
1.6.5 《陈炉镇总体规划》的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 |
1.7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陈炉镇特征要素现状调查 |
2.1 陈炉镇概况及资源分析 |
2.1.1 陈炉独特性 |
2.1.2 区位 |
2.1.3 历史沿革 |
2.1.4 资源分析 |
2.1.5 价值 |
2.2 镇区结构特征 |
2.2.1 地形地势特征 |
2.2.2 “陶社”分布及特征 |
2.2.3 道路分布及特征 |
2.2.4 冲沟分布及特征 |
2.2.5 主要街巷的分布及特征 |
2.2.6 景观分布及特征 |
2.3 陈炉窑遗址遗存特征 |
2.3.1 古遗址分布及特征 |
2.3.2 古建筑分布及特征 |
2.3.3 近现代遗存分布及特征 |
2.4 建筑资源特征 |
2.4.1 窑洞民居分布及特征 |
2.4.2 瓷坊分布及特征 |
2.4.3 窑炉分布及特征 |
2.4.4 公共建筑分布及特征 |
2.5 人群特征 |
2.5.1 传统紧密的社会联系 |
2.5.2 现状人口流失严重 |
2.5.3 手工艺人 |
2.5.4 老人 |
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
2.6.1 陶社文化 |
2.6.2 传统工艺 |
2.6.3 民俗文化 |
2.6.4 民间文学 |
2.6.5 传承活动(现代) |
2.7 小结 |
3.陈炉镇特征要素变迁(2008-2020) |
3.1 陈炉变迁的研究方法 |
3.1.1 分类研究 |
3.1.2 对比研究 |
3.2 道路变迁 |
3.2.1 硬化广场 |
3.2.2 扩宽主要车行道 |
3.2.3 新修路 |
3.2.4 翻新瓷片路 |
3.2.5 维持原貌道路 |
3.3 景观变迁 |
3.3.1 引进城市化绿植 |
3.3.2 冲沟修筑 |
3.3.3 维持原貌景观 |
3.4 遗址遗存变迁 |
3.4.1 发生改变的陈炉窑遗址 |
3.4.2 发生改变的古建筑 |
3.4.3 发生改变的近现代遗存 |
3.4.4 维持原貌的遗址遗存 |
3.5 建筑变迁 |
3.5.1 新建建筑 |
3.5.2 改造建筑 |
3.5.3 新建公共设施 |
3.5.4 维持原貌建筑 |
3.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 |
3.6.1 非遗名录扩展 |
3.6.2 传统工艺保护展示 |
3.6.3 民俗仪式变化 |
3.6.4 维持原貌的社火表演 |
3.7 小结 |
4.陈炉镇保护分析(2008-2020) |
4.1 保护分析体系 |
4.1.1 基本思路 |
4.2 保护规划实施后分析 |
4.2.1 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
4.2.2 保护要求与措施 |
4.2.3 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的保护措施 |
4.2.4 分期实施的具体措施 |
4.3 建设主体实施分析 |
4.3.1 政府主导 |
4.3.2 居民自发 |
4.3.3 自然因素 |
4.4 镇区管理与政策 |
4.4.1 管理机构 |
4.4.2 保护条例 |
4.4.3 管理措施 |
4.4.4 制度规范 |
4.4.5 管理执行情况 |
4.5 后续其他规划文件矛盾点 |
4.5.1 功能分区规划 |
4.5.2 破坏街巷格局与肌理 |
4.5.3 更新建设破坏 |
4.6 小结 |
5.陈炉镇保护问题与建议 |
5.1 保护实践工作面临问题 |
5.1.1 保护工作者缺乏正确的保护观念 |
5.1.2 未遵守保护规划要求 |
5.1.3 运营与管理的体制不完善 |
5.1.4 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缺乏认知和评估 |
5.2 适合于陈炉镇的保护建设措施 |
5.2.1 陈炉窑遗址(古民居除外) |
5.2.2 近代工业遗存 |
5.2.3 窑洞民居 |
5.2.4 公共建筑 |
5.2.5 非物质文化遗产 |
5.3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表录 |
附录一 遗址遗存 |
1.1 陈炉古遗址 |
1.1.1 陈炉窑遗址 |
1.1.2 四堡子遗址 |
1.1.3 古寺庙遗址 |
1.1.4 其他遗址 |
1.2 陈炉古建筑 |
1.2.1 古民居建筑 |
1.2.2 古门楼 |
1.2.3 古商号建筑 |
1.2.4 古祠堂寺庙建筑 |
1.2.5 古泉 |
1.2.6 工业遗存 |
1.3 陈炉近现代遗存 |
1.3.1 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 |
1.3.2 其他 |
附录二 建筑资源 |
2.1 窑洞民居 |
2.2 瓷坊 |
2.3 窑炉 |
2.4 公共建筑 |
2.4.1 游览建筑 |
2.4.2 学校及行政机构 |
附录三 古树名木挂牌 |
附录四 陈炉部分老人概况 |
附录五 2008-2020 年陈炉保护实施项目梳理 |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学术论文 |
项目实践 |
致谢 |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念 |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 |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路径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难点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
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趋势 |
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
3.1 项目概况 |
3.2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原则 |
3.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
3.4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5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 |
3.6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
3.7 后评价流程 |
3.8 评价方法 |
4 原相煤矿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 |
4.1 大气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4.2 大气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
4.3 小结及建议 |
5 原相煤矿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
5.1 地表水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
5.3 小结及建议 |
6 原相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
6.1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和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
6.4 小结及建议 |
7 原相煤矿声环境影响后评价 |
7.1 声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7.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价评价 |
7.3 小结及建议 |
8 原相煤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后评价 |
8.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8.2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 |
8.3 小结及建议 |
9 原相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9.1 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
9.2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
9.3 小结及建议 |
10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供需预警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公路发展状况及影响 |
1.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 |
1.2.3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特色 |
第二章 公路建设对路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
2.1 环境与生态环境 |
2.1.1 环境 |
2.1.2 生态 |
2.1.3 生态环境 |
2.2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1 环境影响评价 |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
2.3 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1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3.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3 对水资源的影响 |
2.3.4 对大气的影响 |
2.3.5 对声环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含义及功能 |
3.1.1 指标体系的含义 |
3.1.2 指标体系的功能 |
3.2 指标体系的分类 |
3.2.1 依据指标的功能分类 |
3.2.2 依据指标的区域性分类 |
3.2.3 依据指标的定量化程度分类 |
3.3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4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指标的量化方法 |
3.5.1 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
3.5.2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评析 |
4.2 改进的群组AH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运用改进的群组AHP确定权重 |
4.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群组AHP-FCE法对研究路段评价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环境概况 |
5.1.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5.1.3 生态环境概况 |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3 指标的赋值及无量纲化 |
5.4 权重的确定 |
5.4.1 传统AHP确定权重 |
5.4.2 改进群组AHP确定权重 |
5.5 二级态势评估结果 |
5.5.1 一级模糊评价 |
5.5.2 二级模糊评价 |
5.6 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的比较 |
5.6.1 权重的对比 |
5.6.2 综合评估结果的对比 |
5.7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5.7.1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7.2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
5.7.3 水资源影响保护措施 |
5.7.4 声环境保护措施 |
5.7.5 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绿色施工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理论基础 |
2.1 绿色施工 |
2.1.1 绿色施工内涵 |
2.1.2 绿色施工定义 |
2.1.3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原则 |
2.1.4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要点 |
2.1.5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理论依据 |
2.2 绿色施工评价 |
2.2.1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概念 |
2.2.2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内容 |
2.2.3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作用 |
2.3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
2.3.1 海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环境 |
2.3.2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原则 |
2.3.3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要点 |
2.4 理论基础对本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及目标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目标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方法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
3.3.2 构建评价指标备选库 |
3.3.3 构建评价指标筛选框架 |
3.3.4 评价指标初选及优化 |
3.3.5 评价指标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6 评价指标含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4.1.2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1.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步骤 |
4.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确定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4.3.1 评价等级说明 |
4.3.2 评价等级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证与分析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项目建设特点 |
5.1.3 生态环境影响 |
5.2 综合评价 |
5.2.1 单因素指标评价 |
5.2.2 多指标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初选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B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检验调查问卷 |
附录C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等级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
2.1 山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
2.1.1 山区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1.2 山区高速公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1.3 山区高速公路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2.2 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1 生态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2 社会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3 经济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 |
3.1 现有评价模型概述 |
3.1.1 层次分析法 |
3.1.2 灰色关联度法 |
3.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2 模糊综合评价 |
3.2.3 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 |
3.3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总体描述 |
4.1.2 项目沿线环境条件 |
4.2 基于环境影响的项目路线方案比选 |
4.2.1 凤凰镇过境段(K23+200~K29+000) |
4.2.2 西钟岭越岭段(K52+140~K60+587) |
4.2.3 色河铺镇过境段(K62+174~K67+453) |
4.2.4 山阳钒矿厂段(K74+500~K78+000)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路线方案比选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4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协调情况 |
4.4.1 山区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协调情况 |
4.4.2 山区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
5.1 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1.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1.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1.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2.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 山区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3.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1.3.2 道路建设对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影响研究 |
1.3.3 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虎高速概况及路基处理方式 |
2.1 建三江-虎林高速公路概况 |
2.2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2.2.1 挠力河湿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 |
2.2.2 湿地环境状况 |
2.2.3 保护区内湿地生物资源 |
2.2.4 挠力河湿地评价中的动植物概况 |
2.3 建虎高速公路与挠力河湿地的关系 |
2.4 建虎高速过湿地路段工程概况分析 |
2.5 通过湿地的方式 |
2.5.1 路基—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
2.5.2 桥梁—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
2.5.3 不同通过方式对湿地影响的比较 |
2.6 湿地区域路基及地基处理方式 |
2.6.1 湿地路基设计 |
2.6.2 湿地软土地基处理 |
2.6.3 路基处理对湿地的影响 |
2.7 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 |
2.7.1 边坡防护 |
2.7.2 路基路面排水 |
2.7.3 取、弃土方案,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的措施 |
2.8 湿地路段便道便桥设置 |
2.8.1 便道施工方案 |
2.8.2 便涵施工方案 |
2.8.3 便桥施工方案 |
2.8.4 便道便桥环保措施 |
2.9 交通量 |
2.9.1 现场OD调查综述 |
2.9.2 完成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的影响分析 |
3.1 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
3.2 对湿地面积的占用 |
3.3 湿地水土流失 |
3.3.1 水土流失成因 |
3.3.2 营运期水土流失分析 |
3.3.3 水土流失预测 |
3.4 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预测 |
3.4.1 施工及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
3.4.2 施工期水质数据监测 |
3.4.3 施工期水质评价 |
3.4.4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预测 |
3.5 空气影响评价 |
3.5.1 运营初期空气影响监测 |
3.5.2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
3.6 声环境影响评估 |
3.6.1 施工期噪声的监测 |
3.6.2 营运期噪声预测 |
3.7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7.1 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
3.7.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采取的环保措施 |
4.1 减少路线对湿地的占用 |
4.2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湿地污染 |
4.2.1 减少水污染 |
4.2.2 减少粉尘类污染 |
4.3 保护湿地动植物的措施 |
4.4 减少水土流失 |
4.5 其他环保措施 |
4.6 环境监测新技术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环境监理体系 |
2.1 相关概念 |
2.2 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
2.3 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及工作范围 |
2.4 环境监理的主要流程及内容 |
2.5 环境监理的主要手段 |
2.6 环境监理的要点 |
2.7 环境监理体系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3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 |
3.1 环境影响分析 |
3.2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分析的作用及依据 |
3.3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例应用 |
4.1 环境监理概况 |
4.2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 |
4.3 环境监理的目标与内容 |
4.4 环境监理要点 |
4.5 环境监理方法与监理人员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 |
1.2.2 国内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公路绿色施工相关理论 |
2.1.1 绿色施工及评价 |
2.1.2 公路绿色施工及评价 |
2.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范畴研究 |
2.2.1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概念 |
2.2.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条件 |
2.2.3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对象及范围 |
2.3 不同路段公路施工的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1 不同路段环境与绿色施工特征 |
2.3.2 自然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3 社会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4 生态环境污染及来源 |
2.4 相关模型理论 |
2.4.1 R聚类模型 |
2.4.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2.4.3 动态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选取 |
3.1 评价指标筛选 |
3.1.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3.1.3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3.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
3.2.3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结果 |
3.3 评价指标二次筛选与确定 |
3.3.1 指标信息收集 |
3.3.2 评价指标二次筛选 |
3.3.3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体系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与模型构建 |
4.1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4.1.1 评价等级标准及范围的确定 |
4.1.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
4.1.3 定性评价指标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
4.1.4 定量评价指标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
4.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评价流程 |
4.2.3 指标预处理 |
4.2.4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指标阈值 |
4.3.1 动态综合比选门限值 |
4.3.2 动态综合评价指标阈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公路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与监测数据 |
5.2.1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
5.2.2 基础数据统计 |
5.3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 |
5.3.1 指标预处理 |
5.3.2 动态综合评价函数值确定 |
5.4 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保护措施 |
5.4.1 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2 保护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B 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
附录C 三级评价指标相关关系 |
(9)城镇化道路拓宽改造对环境的影响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二章 城镇化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2.1 我国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 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2.2.1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
2.2.2 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
2.2.3 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要素 |
2.2.4 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
2.2.5 提出城市道路环境保护措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津围拓宽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3.1 津围拓宽工程现状 |
3.1.1 现状情况 |
3.1.2 现有环境问题 |
3.2 评价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
3.2.1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 |
3.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3.1 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3.2 工程中的水土流失的分析 |
3.4 水环境影响分析 |
3.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3.6 声环境影响分析 |
3.6.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
3.6.2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
3.7 其他的环境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环境保护措施影响因素评价 |
4.1 道路环保效果指标评价标准 |
4.1.1 评价标准 |
4.2 环境保护措施 |
4.2.1 生态环境的保护 |
4.2.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4.2.3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
4.2.4 对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
4.2.5 固体废物影响控制措施 |
4.2.6 对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4.2.7 风险防范措施 |
4.3 环保效果评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环境保护效果评价模型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1.3 指标体系建立 |
5.2 环保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2.2 指标权重确定步骤 |
5.2.3 数据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准则层专家权重打分计算表 |
(10)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公路的作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
1.1.2 相关研究现状及不足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内容 |
1.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路工程 |
2.1.2 项目管理 |
2.1.3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 |
2.1.4 环境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2.2 环境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三章 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概况 |
3.2 田乐公路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情况 |
3.2.1 设计阶段环境管理情况 |
3.2.2 施工期环境管理情况 |
3.2.3 营运期环境管理情况 |
3.2.4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 |
3.3 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
4.1 政府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
4.2 加强各阶段参与者协调合作 |
4.3 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程度 |
4.4 改进环境管理技术方法 |
4.5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后评价及跟踪评价的作用 |
4.6 加强环境保护的经济保障 |
4.7 其他方式方法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变迁研究(2008-2020)[D]. 王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D]. 王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张丹. 长安大学, 2020(06)
- [4]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 曾环求.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D]. 肖青照. 长安大学, 2020(06)
- [6]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D]. 杨继群. 长安大学, 2020(06)
- [7]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D]. 裴晨.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D]. 吕思汝.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9]城镇化道路拓宽改造对环境的影响后评价[D]. 张鹏飞.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广西田乐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优化研究[D]. 黄卉. 广西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