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空间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数据库,空间,数据,肥力,承德县,承德市。
土壤空间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吴佩[1](2019)在《覆盖我国全域的1:5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建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编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土壤科学大数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完成覆盖我国全域的1∶5万土壤空间数据库构建,并即将完成《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的(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9-07-19)
宋峰,陈桂芬,王国伟[2](2014)在《基于GIS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肥力因素的时空变异规律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在土壤肥力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自然邻域插值算法,对农安县开安镇2008~2010年连续3年里的精准施肥后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施肥后该镇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变异图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土壤碱解氮的差值分别降为108 mg/kg、87 mg/kg和75 mg/kg,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10~140 mg/kg区间的面积比重则逐年增大,表明土壤肥力差异性逐渐变小。为提高土壤肥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探明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张天也[3](2011)在《县域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省承德县为例,探讨了在计算机硬件和ARCGIS、MAPINFO等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支持下,建立县域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技术流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编制推荐施肥分区图,进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等应用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1年10期)
郑宝林[4](2011)在《承德市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在ArcGIS和Mapinfo等地理信息系统通用软件支持下,承德市区域1:5万土壤地理数据库设计、构建的技术流程和方法。该数据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水系、交通网、居民地等;第二部分为专业数据,包括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土地利用、农业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卫星遥感图像等;承德市区域土壤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土壤资源的动态管理,为土壤资源保护、耕地地力评价、科学施肥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1年08期)
陈国玉,李旭霖,崔德杰,任洪春,耿志军[5](2009)在《基于MAPGIS的莱西市土壤空间数据库建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APGIS为工作平台,以莱西市为例,探讨了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为依据,进行土壤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流程和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王德彩,常庆瑞,刘京,岳庆玲,贾晓娟[6](2008)在《土壤空间数据库支持的陕西土壤肥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传统的土壤肥力评价方法。【方法】在陕西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GIS环境对全省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编制了土壤肥力评价等级图。【结果】陕西省土壤肥力质量较差,以3~6级肥力为主,占总面积的74.5%,其次为2、7级肥力土壤,1、8级肥力土壤所占比例很小,不足5%;陕西省北部土壤肥力偏低,大多在4级以下,关中地区以3、4、5级土壤居多,南部山区以2、3、4级肥力土壤为主。【结论】基于土壤空间数据库的肥力评价,实现了土壤肥力的分级评价自动化,提高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11期)
门明新[7](2005)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资源环境是维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以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各因素为研究对象,以GIS和SOTER为技术平台,整合不同信息源数据,初步建立了涵盖土壤/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全省1:50万的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数据库对河北省土壤侵蚀和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在系统分析建立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建立省级尺度的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对分散在各部门、不同时空尺度、不同投影与坐标系系统、不同规范与标准数据的整合研究。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共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土壤数据库(SOTER)、土地利用数据库、气候数据库和农业生产管理与社会经济五个子数据库。 利用双参数修正的经验逻辑生长模型模拟土壤质地不同粒径的累积分布,实现河北省现有土壤质地资料由卡庆斯基制转换为美国制。应用公式法对河北省土壤可蚀性进行了估算,并利用GIS绘制了河北省1:50万土壤可蚀性因子图:得出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0.25-0.4之间的易蚀性和较易蚀性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8.6%,易蚀性土壤面积所占比重大。 应用建立的河北省气候数据库中的气象台站的降雨资料,建立了河北省降雨侵蚀力的简便算法,模型基本形式为Y=0.6698x~(1.865)(R~2=0.7866),应用该模型计算气象台站降雨侵蚀力。在方向性分析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和插值方法对降雨侵蚀力估值的影响,得出了采用高斯模型和析金克里格插值方法能更好的拟合降雨侵蚀力,并应用析金克里格方法建立河北省250m×25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采用RUSLE模型,从建立的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对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价。将河北省土壤侵蚀状况分为微度土壤侵蚀、轻度土壤侵蚀、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极强度土壤侵蚀和剧烈土壤侵蚀六类,其中微度水土流失为10.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8.2%;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z,占全省面积的68%。 应用建立的河北省SOTER数据库,计算出该省不同土壤组合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密度,并应用GIS技术分析该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省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83kg·m~(-3),平均氮密度为1070.96g·m~(-3),C/N比为9.99。在土壤侵蚀风险评价基础上,估算河北省因水蚀年损失的有机碳、氮分别为1.95x10~6t和1.62x10~5t,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通过比较上世纪80和90年代河北省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在各行政区随时间变化和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有机碳储量与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基本一致,两者的时空变幅出现由北向南逐渐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孙维侠,史学正,于东升,王库,王洪杰[8](2004)在《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叁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以及《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种志的土壤属性为基础,共收集东北叁省736个土壤剖面理化分析数据,估算出该地区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并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叁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6.13kg/m2,在空间分布上的总趋势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密度较高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湿地及部分农业耕作区中。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的土类为泥炭土和沼泽土等土类,最低的为石质土、风沙土等土类。(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4年05期)
李佳田,刘洪斌,武伟,王春晓[9](2003)在《基于SDE的土壤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数据引擎是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核心技术。对空间数据引擎的存储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重庆市土壤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客户端查询软件的开发为例,实现了客户/服务结构下土壤信息空间数据库的管理体系,证明了土壤信息以空间数据库方式管理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周斌,杨柏林,汪红强,何延波,侯英雨[10](2000)在《贵州省土壤信息系统(GSIS)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在PAMAPGIS(V4 .2 )支持下 ,贵州省土壤信息系统 (GSIS)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构建、功能以及应用。该数据库主要由叁部分组成 :1 )基础地理信息。如数字高程模型 (DEM)、行政区划、交通网络等 ;2 )GSIS专题信息。包括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土地利用、农业气象等 ;3 )统计数据。主要有社会经济概况及历史灾害等。GSIS空间数据库可以提供空间及属性数据查询、不同数据格式间的相互转换、土地资源的快速准确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和评价以及土壤侵蚀调查。GS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有望在贵州省国土规划与整治、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质地球化学》期刊2000年01期)
土壤空间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肥力因素的时空变异规律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在土壤肥力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自然邻域插值算法,对农安县开安镇2008~2010年连续3年里的精准施肥后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施肥后该镇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变异图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土壤碱解氮的差值分别降为108 mg/kg、87 mg/kg和75 mg/kg,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10~140 mg/kg区间的面积比重则逐年增大,表明土壤肥力差异性逐渐变小。为提高土壤肥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探明了一条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空间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佩.覆盖我国全域的1:5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建成[N].农民日报.2019
[2].宋峰,陈桂芬,王国伟.基于GIS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4
[3].张天也.县域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
[4].郑宝林.承德市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J].农业科技通讯.2011
[5].陈国玉,李旭霖,崔德杰,任洪春,耿志军.基于MAPGIS的莱西市土壤空间数据库建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6].王德彩,常庆瑞,刘京,岳庆玲,贾晓娟.土壤空间数据库支持的陕西土壤肥力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门明新.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8].孙维侠,史学正,于东升,王库,王洪杰.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叁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4
[9].李佳田,刘洪斌,武伟,王春晓.基于SDE的土壤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10].周斌,杨柏林,汪红强,何延波,侯英雨.贵州省土壤信息系统(GSIS)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J].地质地球化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