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

肖仙乐, 王文斌[1]2010年在《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的认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尝试以意象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揭示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本文认为,这一现象是事物意象性突显和概念合成的结果:一方面,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观察者的视角转换是导致事物意象性突显的内因和外因,反映在语言中,便出现了"一名多量"现象。另一方面,人类跨越心理空间的联想能力和合成多个空间的概念化能力造就了名词和量词的超常搭配,从而大大丰富了名量词的组合。

樊中元[2]2003年在《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文中提出一名多量是指一个名词能分别和多个量词(本文讨论的是个体量词)组合的现象,如“一支枪、一根枪、一杆枪”等。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一名多量现象。对《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中的“名词、量词配合表”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俞士汶等编)中的“名词表”的统计表明,能带多量的名词约占30%。对一名多量的研究,能揭示多量内部的一些规律性,解释名词对多量的选择条件,对于量词的运用和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研究中,名词、量词的范围确立主要是以“名词、量词配合表”和“名词表”为依据,考察的语料包括现当代的口语及书面语材料。研究方法主要是静态和动态、历时和共时、个别和一般相结合,这能对一名多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 本文首先对一名多量中的多量进行分类,这是静态的分析。分类主要从多量的数目及多量的语义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从多量的数日上看,一名二量现象占绝对优势,约是65%;一名叁量是常见现象,约占31.2%;一名四量或一名五量等比较少。从语义构成上看,既有同类语义类型相构,又有异类语义类型相构,同时,对它们又可再进行下位层次的细分。通过分类,能使我们对一名多量有一个基本上和整体性的认识。 名词对多量的选择是研究一名多量的主要内容,这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一名异义、一名异体、一名异形是制约名词对量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一名异义是指相同名词具有不同的义项,它们对量词的选择会产生不同;一名异体指相同的名词处于不同的语体中,这是导致名词对量词选择不同的一个原因;一名异形是指相同的名词指代了不同的外形物体,外形不同,对量词的选择就产生差异。 名词对多量的选择一般是在规范的有限的量词集合内进行,但也有为了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而突破常规对量词进行选择的现象,这是量词的修辞衍生现象,也即是多量的衍生。衍生量词的主要来源一是内借,二是外借。内借是量词系统内部的相互借用,即甲名词所搭配的量词是从乙名词所搭配的量词中借用过来的。外借是指某个名词所搭配的量词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系统中临时借用过来的。多量衍生的目的是通过量词来进行移质和借形。移质是以量词为中介,将甲事物的特征迁移到乙事物上;借形是直接将量词所具有的某种语义特征借用到其所称量的事物上。两者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 量词的规范是语言规范的一个方面。对一名多量来说,多量应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规范的集合。但对“名词、量词配合表”及“名词表”等的分析发现,由于收录原则或对语料考察不同等的原因,在多量的收入上存在着一些分歧,这可能给量词的研究、运用和规范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量词的误用实际上是多量的错误衍生,造成这种多量错误衍生的一些主要原因是同形量词的误用、异形量词的误用、同音量词的误用、依类相从的误用等。 本文既有上述对一名多量的一般的、整体性的研究,也有对具体的、常见的一名多量现象的个例分析。这些个例分析包括:1、泛用量词“个”;2、称量“画”的量词“张”与“幅”;3、称量“子弹、花生”等的量词“颗”与“粒”;4、称量长形物体的量词“支、根、条”;5、称量“刀剑”的量词“把”与“口”;6、称量“人”类名词的量词“个”与“口”。对它们的分析,一是从历史角度来说明它们的形成,二是主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语义特征,说明它们和名词搭配的条件。

林蔚[3]2010年在《汉语“量+名”结构及其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量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之一,同时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之一。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名量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量+名”结构搭配关系展开研究,并分析学习者在测试中的偏误情况,进而为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探讨论文的选题价值,同时对有关量词界定、名量词分类、“量+名”结构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教学等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二部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量+名”结构规律。首先对名量词进行界定,并分析名量词的语义特征;其次,从认知角度分析“量+名”搭配的内在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量+名”搭配的外在联系方式;最后,以“量+名”结构的语义关联为分类标准,对名量词进行分类。第叁部分,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高年级汉语学习者量词测试卷的调查与统计分析,根据学习者量词偏误的基本特点,对不同题型的偏误类型进行个体分析与总结。第四部分,在概括学习者量词习得偏误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偏误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汉语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方法。

杨晓娟[4]2015年在《五个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汉语量词丰富而发达,应用方便而富于色彩,这在世界语言中可谓独具特色。个体量词作较为突出的一个次类,它与名词的搭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被大众广泛的使用,有关现代汉语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词典也在日趋增多。本文基于量名搭配词典(表)和语料库,考察四本词典(表)中共有的143个名词与量词“个、只、块、张、条”的搭配概况。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提出本文名词和常用个体量词的选取,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语料来源。同时还对“个体量词”有关的研究从“个体量词的分类、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个体量词与名词的组合、汉语个体量词的教学、个体量词词典的编纂情况”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二部分首先对四本词典(表)中的量名搭配概况客观的罗列出来,第叁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北大语料库对四本词典(表)中存在的一名多量以及同一名量搭配在有的词典中收录,有的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两种现象进行详细的阐释。第四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笔者对未来研究者的期许。

郑宇[5]2007年在《从“口”、“头”看汉语一名多量组合现象》文中研究表明着重从量词选取的历史成因、量词选取的风格色彩以及量词选取的认知机制这3个角度出发,以“口”、“头”(“一口猪”与“一头猪”)为例,探讨汉语一名多量组合现象,从而揭示“处于习惯”的名量组合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倾向。

王思程[6]2015年在《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研究》文中认为汉语中存在丰富的个体量词,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恰当搭配能够精准地表达出语义信息和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色彩。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与日常口语中出现的许多新兴的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搭配。我们在收集的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的类型,根据所用个体量词的不同,分为“枚”类、“只”类、“朵”类、“坨”类、“款”类。接着本文随机选取了46位被试者填写问卷进行了语言态度的调查,回收到40份有效问卷,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一变异现象的语言态度,即被试者对不同个体量词与指人名词所组合的新兴搭配的接受度呈现出梯度,且认为新兴搭配能表现出较常规搭配更强烈的主观情感倾向。通过对新兴搭配与常规搭配的比较,我们发现新兴搭配与常规搭配都存在“一名多量”现象,即同一个指人名词可以与多个量词进行搭配;在“一名多量”的基础上,两组量词与指人名词组合时所能搭配的范围都呈现一定的梯度;同时,新兴搭配与常规搭配在格式、搭配范围、数词使用、语义特征等方面也存在不同。本文还探析了新兴搭配的来源: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新兴搭配既吸取了量词在历时发展中的用法,也吸收了地域方言中个体量词的用法,同时还借鉴了文学语言中名量超常搭配的方法,表达出了特定的修辞效果与感情色彩。最后,本文分别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解释了新兴搭配产生的动因,并从量词在历时发展与共时地域分布中的地位、量词本身的语义虚化程度和所搭配名词生命度的差异等角度解释了新兴搭配中不同量词搭配范围呈现梯度的现象。本文分七章来讨论上述的问题。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前人的研究及其存在问题;第叁章至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考察了新兴搭配的类型、实证探究了新兴名量搭配的接受度与褒贬情感倾向、比较了新兴搭配与常规搭配的异同、探析了新兴搭配的来源和解释了量词搭配范围呈现梯度的现象;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语。

王月婷, 张垲, 张燕萍[7]2017年在《计量动物的量词》文中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计量动物的量词有蹄、角、足、枚、腔、口、匹、峰、尾、条、只、个、头13个。其中包括曾用量词6个,专职量词3个和常用量词4个。

王晓蕾[8]2009年在《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它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在选用量词时往往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量词则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本文试图通过对“颗”、“粒”、“枚”这叁个量词在各个时代发展演变的历时考察以及现代汉语中语法、语义的共时比较,探究它们的根本区别以及搭配不同名词的理据,为学生辨别近义量词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介绍汉语量词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偏误的根源所在。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先从量词本体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先要弄清楚量词的来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再从共时的角度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对目前量词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颗”、“粒”、“枚”的历时演变,并对其进行历时比较。简要介绍叁个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趋势,“颗”和“粒”经历了“名词——发展为量词——量词初步发展——量词进一步发展”的发展过程。“枚”经历了“名词——发展为量词——量词用法泛化——量词用法萎缩”的曲折变化。然后分别对“颗”、“粒”、“枚”各自的发展轨迹进行追溯,最后对叁个词的产生时间、发展轨迹、称量范围进行比较。第叁部分现代汉语量词“颗”、“粒”、“枚”的共时比较。首先,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比较语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叁个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范围。其次,从句法特征和词法特征的角度对叁个量词的语法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语义色彩的角度对叁个量词进行区分,形象色彩不同、情态色彩不同、格调色彩不同。第四部分“颗”、“粒”、“枚”的对外汉语教学。首先,从总体上对“颗”、“粒”、“枚”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进行描述。通过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叁个量词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对叁个量词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区别。最后,总结出区别叁个量词的方法和步骤。第五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樊中元[9]2006年在《论语体对名词和量词组合的制约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语体是语言功能的变体,它是名词对量词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语义约略、惯性意识及语音关系,谈话体中对"个"的选择具有明显倾向;而科学体中,因用语规范统一的要求,对个体量词选择具有规约性和单一性量词选择仅限于主题性名词的选择差异;在科学体和非科学体之间,量词选择具有科学体向非科学体的单向转换关系。

徐雪琴[10]2010年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掌握情况考察》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名量词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学习者对名量词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对现行教材的分析,描述了现阶段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名量词教学的现状,最后根据各项调查结果,对现阶段预科生的汉语名量词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的认知分析[J]. 肖仙乐, 王文斌.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

[2]. 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 樊中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 汉语“量+名”结构及其偏误研究[D]. 林蔚.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4]. 五个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考察[D]. 杨晓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5]. 从“口”、“头”看汉语一名多量组合现象[J]. 郑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研究[D]. 王思程. 南京大学. 2015

[7]. 计量动物的量词[J]. 王月婷, 张垲, 张燕萍. 生物学教学. 2017

[8]. 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 王晓蕾.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9]. 论语体对名词和量词组合的制约作用[J]. 樊中元.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0].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掌握情况考察[J]. 徐雪琴.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

标签:;  ;  ;  

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