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摘要:肖邦,波兰作曲家,19世纪钢琴领域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自幼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颇有天份,很多作品都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世人称为钢琴诗人。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非常抒情的乐曲,这是作者写给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本篇文章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对这首作品的艺术特色做一个简要得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学习音乐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作品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他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二、曲式结构
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倒装回旋曲式,是回旋曲式的一种变体。每个基本部分都是由乐段组成,插部采用复杂乐段结构,叠部采用重复乐段结构。作品织体采用了分解和弦式,以四分音符为律动单位,整个旋律渗透着犹豫情绪。插部一(1~32)小节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单一调性,主调为升c小调,前半部分a乐句可以分为4+4的乐节,模进平行。每个乐节又可分为两个2+2得乐汇。1-4小节维前乐句,其前乐汇以两个长音为基础,显示静止的一面,后乐汇以带有休止的附点音符为基础,两个小节之间同头异尾,富有动感,一动一静形成乐句内部的鲜明对比。5-8小节为后乐句,是1-4小节的下行三度模进。9-16小节为b乐句,9-10小节为模进主题,12-13小节模进,然后以旋律半音下行级进的形式扩展,开放于属和弦。后半部分中,a乐句为原样重复,b乐句变奏重复,b乐句的变奏是以25-26小节为模进主题,27-28小节模进一次,29-32小节在模进的基础上扩展,扩展的31-32小节经完满终止在主调上收拢。
叠部一(33~64)小节原样重复的乐段。第一次陈述的乐段为8+8方整性结构,调性保持在主调升c小调,前乐句由方整性的4+4两个乐句组成,后乐句是前乐句的下行无度模进,不完满终止于主和弦。后乐句是前乐句的平行变奏,45~48小节半音上行,完满终止收拢于主调。48~64小节是乐段的原样重复。
插部二(65~96)小节是变奏重复的乐段。第一次陈述的乐段为9+8不对称结构,调性经过等音变化转入降D大调。前乐句可以划分为两个5+4两个不对称的乐节,采用新材料,下方声部维和弦式织体,旋律声部与织体声部形成交错的切分节奏,模糊了三拍子的舞曲节奏特征,82~96小节是乐段缩减变奏重复,引入八连音、三连音等节奏组合,最后的级进下行起到向叠部连续过度的作用。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为六部结构,第一插部和主部在第二插部和主部之后再现一次。三个插部分别以素材和同主音调式调性的对比,构成对比中部再现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的主部从中回旋。
三、演奏技巧分析
肖邦升a小调圆舞曲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重要问题,由于作品中的风格,节奏,和声等重要的要素都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音乐风格及创作特征,旨在为研究作品中音乐风格及创作特征的是运用,探寻更好的发展方向,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A段首先要以弱起开始,此时手指贴键,在单音向六度双音过渡处要高抬指,慢触键,运用掌关节和腕关节调整手指的力量,保持平稳自然状态,在连线末尾处做一个落流,收住。其次,接下来的两个小节带有休止,要注意将重音落在第三拍上,而这也是肖邦圆舞曲中带有玛祖卡舞曲风格特点的关键因素之一。再次,在双音连续进行处,手指一直平稳贴键弹奏,同时要注意休止的准确性,从而保持双音整齐,声断气不断。最后,半音音阶处以指尖来固定指法,在渐慢,渐快再渐慢中自由处理。B段急速如波浪起伏连绵不断的旋律,演奏时手指要水平方向除键,以碗力带动手指,四指支撑点落实,表现出一个力量弹奏多个音的感觉,而且要清晰圆润,手指不粘连,在颗粒感很强的音符中表现出柔美细腻的味道。c主题转入降D大调,指尖坚实牢靠贴键,弹奏时要注意和声结构,表现出多声部的特点,还有低声部线条的旋律特征,从而表现出乐曲的多层次特征。特别是在84小节的八连音处,要求左手节拍始终规整,同时对节奏进行自由处理,展现出两头松,中间紧的特征。
四、总结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将D大调小狗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属于后一类。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据肖邦的学生说,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圆舞曲”。乐曲一开始即以像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为背景,在内声部出现一首悠长的旋律。全曲在优雅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据传,肖邦在巴黎的乐谱店偶遇钢琴家赫拉正在购买他的圆舞曲乐谱,肖邦问他喜欢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欢,但最喜欢这首a小调。”肖邦非常高兴的表示“我也是”并当即请钢琴家吃饭。《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孔亚磊,肖邦夜曲解读叨,成都:四川戏剧2008,(4):116
[2]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3]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
[5]周琪芝,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艺术特色,8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7
[6]邱成斌,《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特色,大舞台,2014,12
[7]吴国,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1
[8]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何静(1995.08-),女,四川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声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