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北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昆曲,戏曲,衬字,诸宫调,宫调,声腔,音韵学。
南北曲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晖[1](2019)在《昆曲发展的南北曲韵与文化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5月,昆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戏曲艺术惊艳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南北各表"的历史流变,又有"韵学统一"的唱曲规范。曲分南北,用韵讲究,从"止于吴门"到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昆曲的最终发展和曲韵标准的最后设定,呈现出中国文人"雅言""正音"的文化传承理想,也是非遗继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5期)
解玉峰[2](2019)在《论南北曲唱的“字腔”与“过腔”》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曲(昆曲)唱都是"依字声行腔",理解"字腔"为曲唱之关键。然而曲唱都是"歌咏言"——曼声而歌,"字腔"本身并不能构成旋律的全部,故"字腔"与"字腔"间不能不有过渡、连接性质的"过腔"。从理论上说,"字腔"宜实、"过腔"宜虚,或者"字腔重,过腔婉"。但具体到曲唱实际,"字腔""过腔"唱也常常并非划然可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唱者变通处理。(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2期)
毋丹[3](2018)在《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以《北西厢》工尺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弦索"是戏曲史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明代中叶经过不断引申和拓展,一度成为北曲的代称,格律典范的代表。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弦索在昆山腔兴起后经历了南曲化的过程。弦索南化及其与昆腔的关系,映射明清时期南北曲的兴衰消长。北衰南兴的背后,潜藏着戏曲受众审美倾向的变化,而这一倾向变化的核心其实始终未变:即多方面地追求戏曲的精致化,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此后戏曲发展的方向,进而呈现为由曲辞格律的精致化转向曲腔格律的精致化。受众对戏曲全方位精致化的审美要求,对于了解与把握当下戏曲发展的走向及未来的趋势,也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8年04期)
路应昆[4](2018)在《黄翔鹏先生的南北曲宫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曲的"宫调"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黄翔鹏先生对此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黄先生认为南北曲中积淀了唐以后若干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但清代所编南北曲乐谱并不区分不同时期的创作,因此清理南北曲音乐中的"历史积层"是今天的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唐以后黄钟律高的屡次变化,"同均叁宫"现象的存在,固定名记谱与首调记谱的混杂,这些情况都意味着南北曲传谱中的宫调内涵相当复杂,因此在宫调问题研究上不应采取简单化做法,轻易得出宫调已没有音乐内涵的结论。宫调原本是音乐概念,其内涵的演变过程也有踪迹可寻,因此对宫调内涵的考证正可成为清理南北曲音乐的历史积层的重要门径。黄先生也根据对"弦索调"的考查,就"同均叁宫"与宋金诸宫调的关系和"同均叁宫"在昆曲中因何失传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8年02期)
杨明辉[5](2017)在《南北曲音阶体制及历史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论及南北曲的音阶体制,人们常以南曲用五声、北曲用七声一语概之。这一看法,及至今日,已成为人们区分南北曲的重要标志。诚然,从现存的南北曲来看,南曲五声、北曲七声的格局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如果历史地考察,则需注意一个问题,即:南北曲是自宋元形成以来就确立了这种音阶形态,抑或是在明清时期(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7年02期)
洛地[6](2016)在《南北曲“衬字”辩説》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本是民间韵文,并无所谓句之平仄格律,也无所谓"正""衬"。句之有句式、格律、规则的确立,始于律诗、律词。"衬字"只在"律句"之中;是律句中格律之外的"字";即"正字"之外的"衬(字)"。律词是有"衬字"的;而且由于律词是首先完成的"格律化的长短句",所以"衬字"首先出现于律词;首先是律词中有"衬字",然后"南北曲"中才有所谓"衬字"。北曲中的所谓"衬字",并不是像《辞海》《汉语大词典》所説那样在"定规"之外"添加进去"的;恰相反,是当"北曲"被置于"案头清玩"时,其句中的某些原来就存在的"字"而被格律"挤出来"的。"南曲"的"衬字",则是向句间、步间"嵌塞进"到"眼"里去的。(本文来源于《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曾永义[7](2016)在《论说“曲牌”之叁——宋乐曲对南北曲联套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接着来考察宋代乐曲对北曲杂剧套式和南曲戏文套式所产生的影响。一、宋乐曲对北曲联套之影响首先对宋代乐曲做简单的考述。成书于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1235)的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云:"诸宫调"本京师孔叁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今瓦市(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6年01期)
武迪[8](2015)在《《张协状元》编成年代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南北曲先熟”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杂剧与南戏的先熟之争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南北曲中谁先产生了较成熟的作品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通过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特别是通过对比《永乐大典》与各个曲谱以及莆仙戏《张协状元》,对《张协状元》的版本和流传问题进行梳理,从曲牌个案研究、南北同名剧目研究等方向探索《张协状元》编成年代研究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赵楠[9](2015)在《曲、腔、调与南北曲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政治中心迁移而产生的南北曲两大曲牌演唱体系,通过乐籍体系下专业乐人的承载,在"北中有南"、"南中有北"的互融、互动中发展。在明代南曲诸腔兴盛的同时,由于历史上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国家礼制仪式只用北曲,北曲具正统性象征,"以北为尚"的观念深厚,在南都教坊与京师教坊相呼应下,依旧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从历时角度把握乐籍体系承载下曲、腔、调的演进,关注不同阶段腔的不同内涵;南曲之腔、北曲之派体现曲牌演唱的区域风格,而弦索官腔作为官腔特殊类型,则体现出乐籍制度下音声技艺的一致性,弦索官腔的普适性存在,亦对昆腔与弦索调的演化产生影响;在地方官属乐人的创承中,弦索调是弦索北曲区域化发展的结果,其曲牌体制仍积淀于当下弦索腔系统地方剧种中,亦对多类器乐曲形态具有实质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5年03期)
胡明明[10](2015)在《“南北曲”——清“内廷”昆弋两腔“同台”演剧的基石——兼论昆弋“同体”现象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北曲"的"场下之曲"与"场上之曲"共同组成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词、格、曲、腔、戏"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上承两汉以来"旧乐府"之"歌辞体",下启宋元以来"新乐府"之"曲牌体"。在这个"大系统"里,诸如"南戏诸调""北曲诸剧""明清诸传奇"及"四大声腔"等都是这个"大系统"中风格各异的南北"子系统"。各南北"子系统"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相互传承、此消彼长的关系。任何孤立地、割裂地、静止地看待"大系统"中的各南北"子系统"都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因此,在中国戏曲史的有关表述中,称"南北曲"而非清"内廷"中某一、二种声腔为中国传统文化"乐府楷式""诸体咸备""传承有序""嗣续周正"的代表似更为全面、科学和准确。(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15年02期)
南北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北曲(昆曲)唱都是"依字声行腔",理解"字腔"为曲唱之关键。然而曲唱都是"歌咏言"——曼声而歌,"字腔"本身并不能构成旋律的全部,故"字腔"与"字腔"间不能不有过渡、连接性质的"过腔"。从理论上说,"字腔"宜实、"过腔"宜虚,或者"字腔重,过腔婉"。但具体到曲唱实际,"字腔""过腔"唱也常常并非划然可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唱者变通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北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晖.昆曲发展的南北曲韵与文化传承[J].四川戏剧.2019
[2].解玉峰.论南北曲唱的“字腔”与“过腔”[J].艺术百家.2019
[3].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戏曲受众的倾向及南北曲声律之变迁——以《北西厢》工尺谱为例[J].文化遗产.2018
[4].路应昆.黄翔鹏先生的南北曲宫调研究[J].中国音乐.2018
[5].杨明辉.南北曲音阶体制及历史成因初探[J].民族音乐.2017
[6].洛地.南北曲“衬字”辩説[J].戏曲与俗文学研究.2016
[7].曾永义.论说“曲牌”之叁——宋乐曲对南北曲联套之影响[J].剧作家.2016
[8].武迪.《张协状元》编成年代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南北曲先熟”之争[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赵楠.曲、腔、调与南北曲之关系[J].中国音乐学.2015
[10].胡明明.“南北曲”——清“内廷”昆弋两腔“同台”演剧的基石——兼论昆弋“同体”现象的特殊性[J].戏曲艺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