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鹂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脑出血的无肝素透析治疗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32例尿毒症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护理体会。结论通过实施无肝素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脑出血及护患共同参与型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脑出血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07-02
尿毒症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有文献报道其脑出血发病率高达3.5%[1],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发病率更高达23.47%[2]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肝素治疗可加重颅内出血,故采用无肝素治疗可辅助患者度过急性期,而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加强针对性护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笔者总结我院在2007年1月-2012年1月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32例,均采用无肝素透析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8+--11.3)岁。基底节脑出血13例(40.6%),脑叶出血8例(25%),丘脑出血7例(21.9%),小脑出血4例(12.5%),出血量在5-30ml左右。
1.2方法:采用德国费森公司的4008s系列血透机,碳酸氢盐透析液,聚矾膜透析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血流量260-300ml/min,透析次数2-3次/周,3-4h/次,透析过程中不采用肝素。
2结果
32例患者除一例因大量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外,余31例经我科治疗后,顺利渡过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合并症少,未出现抑郁障碍。
3讨论
尿毒症患者通常存在血液系统损害,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均受影响,以及血透时肝素的使用,加上患者伴高血压或代谢病发生脑血管异常时更易发生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征及血肿压迫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首选治疗为利尿剂减轻脑水肿;由于尿毒症患者尿量不同程度地减少甚至无尿,故在其发生脑出血时,使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治疗基本无效,反而可能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功能衰竭.故只有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进行超滤.才能有效排除患者体内的多余的水分,进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然而肝素作为抗凝剂用于预防体外循环出现凝血,易诱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可能会使出血加重[3]。我院对于合并脑出血患者采用无肝素透析治疗,临床证实对于减轻患者脑水肿同样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体会在治疗过程中护患共同参与的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快速启动卒中单元,指派经验丰富的专科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压情况,勤予患者翻身拍背,防止压疮、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它并发症等出现;疾病恢复期患者,鼓励进食改善胃肠功能,加强肢体活动锻炼,不能活动者,加强被动锻炼,辅助康复科医师进行针灸、按摩、理疗促进患侧肢体恢复。2.个体化心理辅导:文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心理并发症为焦虑和抑郁,发生率20-50%[4],合并卒中后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卒中后抑郁发病率更高。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从而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多于患者家属及朋友沟通,了解患者社会交往状况及背景,深入细致的体会患者的痛楚及难处,及时疏导和缓解透析患者的负性心理,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接受治疗,避免卒中后抑郁的发生。3.营养指导:由于人体内蛋白质和其它有用物质会随透析液部分流失,因此,透析期间要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磷、低热量的原则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体重的改变是液体平衡的最好的指标,透析患者应该严格限制体重的增长,特别是少尿或无尿的患者,建议饮食应以干性食物为主,尽量避免进食流汁或半流汁,要限制钠盐的摄入,合理分配每餐进食,以优质高生物价蛋白质为主,如进食鸡蛋、牛奶、瘦肉、鸡肉、鱼等动物蛋白,少量多餐。
本科对32例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患者在无肝素抗凝的情况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并辅以护患共同参与的针对性的护理模式,不但使患者能度过脑出血急性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患者的康复、功能锻炼创造赢得了空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清瑞,叶仕高,余学清.血液进化与肾移植[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3.
[2]上海市透析移植登记小组.1999年度上海市透析移植登记报告
[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2):83.
[3]苏玉玲.应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抢救尿毒症并发消化道出血36例[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5):422—423.
[4]KimmelPL,PeterosnRA,WeihsKL,a1.Multiplemeasurementsofdepressionpredictmortalityinalongitudinalstudyofchronichemodialysispatients[-J].Kidneylnt,2000,57(5):2093-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