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泡,过程,动力学,陆架,熔池,干燥,沉积物。
输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郭卫民,谢果,孙立成,严天曈,唐继国[1](2019)在《负压管式蒸馏装置内水蒸气输运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持蒸馏空腔负压运行可显着提高海水淡化装置的产水性能。为了研究负压条件下,管式蒸馏空腔内水蒸气的输运特性,构建了CFD计算模型,并采用实验数据对CFD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此外,文章还根据CFD计算结果得到负压管式蒸馏空腔内湿空气流速、湿空气温度和水蒸气质量分数的分布情况,并对不同负压条件下,管式蒸馏装置的产水性能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管式蒸馏空腔内存在两个对称的环形流动区域,随着该空腔内水温逐渐升高以及操作压力逐渐降低,该空腔内水蒸气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湿空气平均流速逐渐增大;与常压下空腔内湿空气的流速相比,当空腔内的操作压力为40 kPa时,湿空气的平均流速约增大了1.5倍;当空腔内的操作压力为40 kPa,水温为70℃时,湿空气的最大流速为0.159 m/s;与常压运行工况相比,当管式蒸馏空腔处于负压运行工况时,管式蒸馏装置的产水速率增大了1.4~6倍,管式蒸馏空腔内温度越低,负压对管式蒸馏装置的产水速率的提升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9期)
刘江维,曾萍旺,饶政华,张天理[2](2019)在《激光焊接不锈钢过程中输运现象和小孔演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输运现象和小孔演化方面的知识对控制激光焊接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这一过程在一个很大温度区间内发生了复杂现象,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本文建立了激光焊接的叁维瞬态模型,包括传热、流动以及自由面追踪等基本过程。通过计算温度场和速度场研究了输运现象,并利用自由面追踪方法揭示了小孔的叁维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小孔加深的速度随着激光焊接过程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准稳态。激光致等离子体会吸收大量的激光能量,从而减小了反弹力并影响小孔的深度。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小孔深度和熔深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能够帮助理解熔池内动力学过程,从而提升激光焊接过程的质量。(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3](2019)在《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流氦(HeⅡ)作为冷却性能优异的冷却介质,相比液氦(HeⅠ)具有临界热流密度高、临界热流密度状态前超流氦流动无明显核态沸腾,即流体中没有气泡产生等物理特性。所以,采用超流氦冷却超导磁体的方法是公认的最佳方案之一。因此,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行为和模拟是设计大型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的基础,可优化系统热力学性能与结构设计,防止超导磁体失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Landau二流体模型理论,分析了超流氦中两种流体组分之间特殊的对流机制,基于长直管道超流氦,建立了单一热源的传热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仿真,通过带有Gorter-Mellink互摩擦项的热力学方程,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热流密度下超流氦管道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热流密度时,超流氦温度变化小,同时证明了超流氦的导热率高;当热流密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温度变化较大,这是超流氦内部产生大量的量子涡旋引起的。阐释了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王玉明[4](2019)在《密相输运床褐煤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约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13%,其主要利用方式是燃烧发电,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气化可以实现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密相输运床褐煤气化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气固混合、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过程的高效进行,还能提高褐煤碳的转化率。本文以密相输运床褐煤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密相输运床提升管内的流动反应进行研究。基于欧拉-欧拉模型,耦合褐煤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密相输运床褐煤气化过程的CFD模型。其中,选用标准k-ε模型求解气相湍流方程;采用EMMS曳力模型描述气固相间作用力;使用CPD模型和MGAS模型描述气化反应过程。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表明:加煤口以下,气相速度沿提升管高度方向缓慢增加,在加煤口和返料口附近,速度明显增加;从提升管壁面到中心处,气速逐步减小。煤粉颗粒速度沿提升管轴向方向不断增加,在加煤口附近增加较快,其后不变。床料颗粒速度在返料口和加煤口附近增加较快,加煤口以上速度增幅下降。床料颗粒浓度在加煤口附近最大,之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考察了提升管内主要气相组分的轴径向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加煤口位置以下,CO和H2摩尔分数较低;而在加煤口以上区域快速增加。CO2浓度沿提升管高度方向先增加后减少。径向方向上,从提升管壁面到中心处,CO摩尔分数逐渐减少。进一步研究了操作参数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随着氧气/煤比的增加,CO摩尔分数逐渐降低,H2摩尔分数逐渐增加,CO2摩尔分数先增加后降低;碳转化率和合成气热值增大。随着蒸汽/煤比的增加,CO摩尔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其后保持不变,H2摩尔分数单调增加,CO2摩尔分数逐步减小后不变;当蒸汽/煤比为0.10时,碳转化率达到最大。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CO摩尔分数不断增加,H2摩尔分数先增加后减少,CO2摩尔分数先减小后增加;碳转化率上升,合成气热值先增加后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5](2019)在《海洋所在海洋沉积物从陆到海的输运过程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IF=4.3,中科院一区,Top 5%期刊)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于兆杰副研究员(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海洋沉积物由陆到海输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瞄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叁角区内以"陆源(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2期)
张晋,张源淳,王淑芳[6](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枸杞干燥过程水分输运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枸杞在热风干燥过程中不同层数、不同温度变化对水分扩散规律和干燥速率快慢的影响,文章采用了分形理论研究了枸杞堆积形成团聚体的内部孔隙的分形特征,并且通过实验测得枸杞在温度为40℃、50℃、60℃、70℃时的含水率和干燥速率,得出不同分形维数、不同温度的含水率和干燥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实验中发现,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枸杞摆放的层数越多,内部孔隙连通性就越差,迂曲分形维数就越大,干燥所需的时间越长,有效扩散系数越小;层数一定的情况下,即分形维数一定时,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含水率的变化与时间成指数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改良枸杞干燥的设备与工艺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2期)
赵梁,杜敏,莫政宇,刘洪涛,孙立成[7](2019)在《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渐扩段内单气泡输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渐扩段的流场结构、流动参数等对气泡制备性能起关键作用,因此,对具有矩形截面的文丘里通道渐扩段区域单气泡输运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发现,渐扩段气泡剧烈减速及变形过程对气泡最终的断裂和破碎起关键作用。气泡的减速过程虽只持续数ms时间,依然呈现加速减速和降速减缓两个明显阶段;气泡旋转过程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液体流量2.4~6.9 m~3/h范围内,对应最大旋转速度可达900~3 000 rad/s。气泡旋转过程持续时间较减速过程稍长,气泡最大旋转速度的位置出现在最大减速加速度位置的下游约2 mm处;液体流量和气泡尺寸对气泡旋转和变形过程有明显影响,液体流量越大或气泡尺寸越小,气泡旋转过程越剧烈,且旋转速度在更短距离内达到最大值;增大液体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加剧了气泡的拉伸变形。这些可视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文丘里气泡发生装置内气泡的碎化机制、完善数值分析模型、优化设计等提供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齐梅兰,石粕辰[8](2018)在《局部冲刷坑发展过程的泥沙输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水流作用下沙质河床结构物周围床面冲刷过程中的泥沙输运特性,采用叁维紊流、考虑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了清水冲刷和动床冲刷条件下,墩柱型结构物局部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输运贡献及其与马蹄涡流特征量、床面切应力以及泥沙悬浮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清水冲刷条件下,悬移质输运占比较小,推移质泥沙输运占优;动床冲刷条件下,悬移质输运的贡献随悬浮指数的减小迅速增大;冲刷过程中悬移质和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切应力变化趋势一致,结构物周围局部切应力的大小与马蹄涡涡量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邓斌,唐瑶,蒋昌波,王孟飞[9](2018)在《近岸破碎波水体掺气及气泡输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探讨破碎波作用下气体如何卷入以及气泡的形成与输运特性,文章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image velocimetry, PIV)、高速相机和气泡测量系统,以及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叁维数值模型对气泡形成及其运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文章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合理地捕捉到破碎波作用下气体的卷入及其输运过程;波浪的破碎会形成较大的气腔,其破裂过程又将产生大量的气体微团;气泡会增加水体的紊动,造成水体与空气交界面附近形成大量的漩涡以及水体的飞溅;气泡的破裂会消耗大量的水体能量,同时发现较大的紊动动能与气泡的生成有关,且气泡数随平均紊动动能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尹文彬[10](2018)在《夏季东海跨陆架输运短周期动力过程的遥感观测与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的跨陆架输运过程是维持东海陆架高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影响东海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因此对于其动力过程以及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取代传统的极轨卫星数据对东海跨陆架输运过程中的短周期动力过程:浙江沿岸锋区不稳定锋波的演变全过程和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导致的表层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取并定量分析了短周期变化过程中的详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将近 3 年(2011-2013)的 TSS(Total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 concentration,总悬浮固体颗粒浓度)影像进行筛选,作者发现GOCI于2013年9月2日-11日在浙江沿岸锋区成功捕获了一次不稳定锋波演变的全过程。根据锋波的旋转以及分离等形态特征,整个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叁个阶段:9月2日-3日为锋波的发育阶段,9月4日-5日为锋波的成熟阶段,9月6日-11日为锋波的衰减阶段。发育阶段内,锋面整体逐渐失稳,锋区内从北向南依次出现次中尺度的扰动锋波,波长约为10-20 km,波高约为10 km。成熟阶段内,次中尺度扰动锋波(10 km)快速成长为中尺度的锋面卷曲波(20-40 km)并沿着等深线向南移动,移动速度约为0.10-0.25 m/s,平均波长约为33 km。衰减阶段内,中尺度的锋面卷曲波开始部分或整体从锋面脱离出去,以射流或者水舌形式向外海陆架扩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锋面整体逐渐归于平直,重新回到稳定状态。除了复杂的日际变化外,本文还发现不稳定锋面整体还存在明显的日内摆荡。经过逐时分析发现锋面整体在当地正压往复潮流的影响下做向岸-离岸的往复运动:8:00-11:00做向岸减速运动,移动速度约为0.30-0.90m/s。12:00-14:00,做离岸加速运动,移动速度约为0.25-0.60 m/s。锋面往复运动的范围约为6 km左右。由于缺乏同期关于不稳定锋面叁维结构的观测数据,本文尝试从正压剪切不稳定和次中尺度斜压不稳定两个方向对浙江沿岸锋面不稳定过程的产生机制做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正压剪切不稳定和台风过境导致的次中尺度斜压不稳定理论都可以很好的解释这次不稳定锋面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近叁年(2015-2017)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后发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Himawari-8(向日葵8号)于2016年7月18日-8月3日在台湾东北部成功捕捉到了一次表层上升流完整的短周期变化过程。这次短周期变化过程总共持续17天,根据上升流强度UPI和核心区面积SC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增强阶段和衰减阶段。增强阶段总共持续了8天,在此期间,受当地流场平动分量和相对涡度的共同影响,上升流中心点停留在台湾东北部的陆坡附近几乎保持不动,上升流强度UPI从1.1℃迅速增强到2.5℃,核心区面积Sc从950 km2扩张到5900 km2。衰减阶段总共持续了 9天,在此期间,由于受到黑潮的平移输运影响,上升流中心点开始沿黑潮的西边界向东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陆架区参与到跨陆架水交换过程,移动距离约为230km,移动速度约为0.30m/s。与此同时上升流强度UPI从2.5℃衰减到0.3℃,核心区面积SC从5900 km2缩小到970 km2。为了在长时间序列数据中验证从上述例子里获得的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的详细特征,本文进而采用了英国气象局开发的多源卫星融合数据UKMO-SST来统计分析最近8年(2010-2017)台湾东北部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统计结果显示台湾东北部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主要发生每年的夏季,持续时间约为6-26天,平均周期约为15±5天。上升流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的移动轨迹大概可以分为叁类:停留在陆坡附近静止不动;穿越陆坡向正北方向移动;沿着陆坡向东北方向移动。后两者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涌升到表层的黑潮次表层水参与东海跨陆架水交换过程的一条新通道。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发生在2016年的所有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中选取几个作为例子来验证分析了以往研究中提到叁种可能的动力机制:黑潮的短周期波动、海表风场涡度的快速转变以及过境台湾毗邻海域的台风。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叁种动力机制在不同的个案里都能合理地解释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因此,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可能是多种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1-05)
输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输运现象和小孔演化方面的知识对控制激光焊接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这一过程在一个很大温度区间内发生了复杂现象,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本文建立了激光焊接的叁维瞬态模型,包括传热、流动以及自由面追踪等基本过程。通过计算温度场和速度场研究了输运现象,并利用自由面追踪方法揭示了小孔的叁维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小孔加深的速度随着激光焊接过程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准稳态。激光致等离子体会吸收大量的激光能量,从而减小了反弹力并影响小孔的深度。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小孔深度和熔深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能够帮助理解熔池内动力学过程,从而提升激光焊接过程的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郭卫民,谢果,孙立成,严天曈,唐继国.负压管式蒸馏装置内水蒸气输运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9
[2].刘江维,曾萍旺,饶政华,张天理.激光焊接不锈钢过程中输运现象和小孔演化(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4].王玉明.密相输运床褐煤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海洋所在海洋沉积物从陆到海的输运过程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6].张晋,张源淳,王淑芳.基于分形理论的枸杞干燥过程水分输运的特征分析[J].南方农机.2019
[7].赵梁,杜敏,莫政宇,刘洪涛,孙立成.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器渐扩段内单气泡输运过程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8].齐梅兰,石粕辰.局部冲刷坑发展过程的泥沙输运特性[J].水利学报.2018
[9].邓斌,唐瑶,蒋昌波,王孟飞.近岸破碎波水体掺气及气泡输运过程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8
[10].尹文彬.夏季东海跨陆架输运短周期动力过程的遥感观测与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