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丙酮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羧酶,丙酮酸,涝害,薏苡,基因,猕猴桃,乙醇。
丙酮酸脱羧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王长丽,葛菁萍[1](2019)在《Cre-loxP重组酶技术敲除酿酒酵母丙酮酸脱羧酶编码基因pdc1和pdc5》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构建含有酿酒酵母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dc1和pdc5同源序列loxP-kanMX-loxP的质粒,敲除丙酮酸脱羧酶基因。方法:以两端含40 bp pdc1或pdc5的同源序列为引物,以pUG6质粒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loxP-kanMX-loxP基因敲除片段,将其分别插入pMD18-T、pEASY-T3,构建表达载体pTWCL-PDC1与pTWCL-PDC5并测序,构建后的质粒利用醋酸锂转化法转化酿酒酵母H5,经筛选鉴定后进行摇瓶发酵试验。结果:分别含有1693、1672 bp目的片段pdc1-loxP-kanMX、pdc5-loxP-kanMX的质粒pTWCL-PDC1与pTWCL-PDC5构建成功,发酵试验显示重组酿酒酵母H5-01与H5-02较原始菌株的乙醇产量分别下降了14.53%与17.54%,证明pdc1或pdc5基因被敲除。结论:利用Cre-loxP重组酶技术分别敲除了酿酒酵母pdc1和pdc5基因,为后续在酿酒酵母中连续敲除pdc1和pdc5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张计育,黄胜男,潘德林,王刚,王涛[2](2017)在《过量表达‘金魁’猕猴桃丙酮酸脱羧酶基因(AdPDC2)提高拟南芥的耐涝性和耐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桃属于肉质根系,根系分布浅,耐涝性差。近年来,中国东南沿海降雨量大,形成农田涝害,给猕猴桃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以抗涝性较强的‘金魁’猕猴桃为材料,完成了根响应涝害胁迫的转录组分析,2个丙酮酸脱羧酶和2个乙醇脱氢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说明乙醇发酵途径在猕猴桃抗涝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表达特性分析和转基因烟草过量表达试验已经表明AdPDC1、AdADH1和AdADH2具有抗涝性的功能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猕猴桃AdPDC2的功能作用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AdPDC2在猕猴桃各种组织,以及在涝害、盐害、冷害、干旱、热害以及ABA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4dPDC2,验证其在涝害、热害、盐害和渗透胁迫处理条件下的功能特性。qRT-PCR结果表明,ddPDC2在生殖器官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营养器官中的表达量。涝害、盐害、热害可以显着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转基因拟南芥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植株的耐涝性和耐热性,但是未能提高植株的耐盐性和耐渗透胁迫能力。这些结果表明AdPDC2在猕猴桃抵抗涝害和热害胁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黄胜男,张计育,莫正海,郭忠仁,王刚[3](2015)在《猕猴桃丙酮酸脱羧酶2基因(AdPDC2)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季漫长,雨水多,常常发生涝害。猕猴桃耐涝能力差,涝害问题尤为严重。在涝害胁迫下,植物根部缺氧或无氧,呼吸作用由有氧呼吸转为无氧呼吸,因此,乙醇发酵途径成为植物耐涝的关键代谢过程。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基因是编码乙醇发酵途径第一个酶基因,与植物的耐涝能力至关重要。本实验室已完成‘金魁'猕猴桃淹水5 d和对照的根部转录组测序工作。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表明PDC2表达量显着上调,故进行本研究。试验中以‘金魁'猕猴桃为材料,克隆PDC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为深入探究PDC2基因在植物耐涝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对‘金魁'一年生扦插苗分别进行淹水处理0 d和5 d,收集根部样品,用液氮速冻后于一70℃冰箱中保存备用。改进CTAB法提取TNA,反转录以及cDNA的合成参考说明书进行。采用RT-PCR得到PDC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对PDC2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双元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并收获种子,筛选抗性植株直至得到纯合的T3代种子用于功能分析。将野生型和T3代种子播于正常MS培养基中,在发芽2 d出现胚根后,将幼苗移到新的MS平板培养基上另分别加50μmol·L~(-1)ABA、300 mmol·L~(-1)甘露醇(模拟干旱)和100 mmol·L~(-1)NaCl。同时培养皿竖直放置,幼苗生长7 d后测定根长。将正常浇水生长5周的拟南芥野生型和转基因型的盆栽苗保持淹水4周,观察其形态特征,在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表现明显差异时观察拍照。然后进行1周恢复处理,结束后收集样品,测量根长并称量其鲜质量和干质量。获得的PDC2基因全长为2 028 bp,最大ORF为1 820 bp,编码60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柑橘、芝麻和烟草的同源性分别为89%、89%和88%。幼苗生长7 d后,在MS培养基中的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的根系长度无明显差异;在ABA胁迫培养基中的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根系伸长都被抑制,差异不明显,表明过量表达PDC2没有影响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在含甘露醇培养基中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根系伸长都被抑制,无明显差异,说明PDC2的过量表达对植株的抗旱性没有影响;在盐胁迫培养基中转基因植株的根系明显长于对照,表明PDC2基因的过量表达抵消了盐胁迫对植株根系伸长的抑制作用。盆栽苗淹水4周后,野生型对照明显萎蔫,叶片发黄,而转基因株系正常生长;恢复处理后,转基因植株的根系明显长于野生型植株,干、鲜样质量大于野生型植株。这些结果表明PDC2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增强了植株的耐涝性和耐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6)
陈大清,陈双建,何建君,李亚男[4](2014)在《薏苡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淹水表达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薏苡(Coix lacryma jobi L.)为禾本科C4植物,起源于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学价值,在中国至少有6000-10000年的栽培历史,同时具有耐涝、耐盐、耐旱等多抗性。我们以薏苡为材料,克隆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yruvate decarboxylasel,PDCl)序列,应用RT-PCR分析基因对淹水表达的响应。根据玉米、水稻PDCl蛋白保守序列和甘蔗PDC片段设计两对简并引物,分别从薏苡cDNA中克隆出长度为471bp和972bp的两个片段;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薏苡PDCl 3'端编码序列,测序后对序列进行整合,通过分析重迭区的摇摆碱基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http://www.kazusa.or.jp/codon/),确定蛋白序列编码。整合后的核酸序列序列长度为1 398bp,与甘蔗PDC片段和玉米PDC3相似度为97%,与玉米和籼稻PDC2相似度分别为95%和91%;蛋白质序列与玉米PDC3相似度最高为97%,与籼稻和粳稻PDC2蛋白相似度为96%。RACE5′嵩上游序列克隆,获得了152bp片段,在线比对发现从薏苡中克隆的序列与玉米(Zay mays)、水稻(Oryza sativa japonica Group)的PDC基因家族的基因序列最大相似度均超过88%以上(http://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蛋白序列在线比对BlastP(http://www.expasy.org/cgi-bin/dnaaa)结果显示:与大麦、玉米PDC3和水稻PDC2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8%,96%和96%,与玉米和水稻其它PDC蛋白相似度也在80%以上。将克隆薏苡PDCl 5'端编码序列的部分与前述片段整合成1507bp序列。用C1ustalX软件将薏苡PDCl序列及其蛋白质序列与水稻、玉米、甘蔗、稗和拟南芥PDC家族共15个基因的核酸和蛋白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并采用邻接法(NJ),运用Mega4.0软件构建了进化树,初步确认我们克隆的薏苡PDCl与甘蔗PDC片段、玉米PDC3叁者间都有很高的亲缘性,暗示我们初步获得了薏苡PDCl序列,进一步将通过两端特异引物,扩增全长cDNA序列进行验证。此外,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以18sRNA为内参,初步研究了薏苡根和叶在淹水胁迫下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薏苡经淹水处理后,根和叶中PDC1的表达量在0-24h呈上升趋势,并达到最高值,24h后下降。(本文来源于《广东省遗传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汇编》期刊2014-12-19)
包世俊[5](2014)在《滑液支原体膜表面丙酮酸脱羧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其在世界各地的养鸡场中均有分布,给养禽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滑液支原体感染呈扩大和蔓延之势,其危害亦日显严重,甚至可能会超过鸡毒支原体而成为危害养禽业头号支原体病。滑液支原体主要引起鸡和火鸡的呼吸道感染及关节炎,而蛋鸡输卵管的损伤亦被证实与滑液支原体有关。不同的毒力株滑液支原体的感染性、组织嗜性和致病性有所不同。因此,滑液支原体感染后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虽然滑液支原体的感染极少直接造成禽类的死亡,但其导致的生长迟滞,蛋壳畸形,死淘率上升、肉鸡胴体废弃率增加以及防控所需的大量投入,均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滑液支原体的感染可导致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或继发感染,从而使损失加剧。目前,由于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滑液支原体感染的防控主要通过加强生产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和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但亦很难对该病完全控制和彻底清除。因此,开展滑液支原体相关的研究,必将为滑液支原体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奠定理论基础。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滑液支原体WUV1853株膜蛋白进行了分离,进而通过Western blot;计膜蛋白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进行了筛选并应用质谱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筛选的免疫原性膜蛋白分别是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和β亚基、二氢硫辛酸脱氢酶PDHD、转录延伸因子EF-Tu以及NADH氧化酶,其中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和β亚基属首次报道。2)为了更有效直观的研究滑液支原体膜蛋白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功能,以截短的冰核蛋白InaZ基因的N-端结构域为锚定基序,构建了用于支原体粘附相关蛋白鉴定的表面展示系统,并以鸡毒支原体黏附素Mgc2作为模型蛋白对该系统的展示功能进行了验证。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的外源蛋白能被成功锚定到大肠杆菌的细胞外膜。免疫荧光显微镜和全菌ELISA结果亦证实融合的外源蛋白被展示在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表面展示有mgc2的大肠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试验结果表明:表面展示有mgc2黏附素的大肠杆菌细胞可以粘附到DF-1细胞的表面,且这种粘附可被特异的抗体抑制。因此,研究构建的大肠杆菌表面展示系统可用于支原体粘附蛋白的鉴定。3)参照GenBank中滑液支原体P53株的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滑液支原体WVU1853株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测序并经点突变完成密码子优化后,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产物PDCA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抗。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丙酮酸脱羧酶a亚基在滑液支原体内的亚细胞定位、α亚基原核表达产物与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 Plg)和纤连蛋白(Finectin, Fn)的体外结合试验、α亚基兔多抗介导的补体杀菌试验及α亚基兔多抗对滑液支原体粘附宿主细胞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丙酮酸脱羧酶α亚基在滑液支原体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其原核表达产物具有P1g和Fn结合活性,且PDCA兔多抗能有效激活补体并能抑制滑液支原体对宿主细胞DF-1的黏附作用。4)参照GenBank中滑液支原体P53株丙酮酸脱羧酶β亚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滑液支原体WVU1853株丙酮酸脱羧酶β亚基基因pdcB进行了扩增,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进而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His-PDCB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抗,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对PDCB在滑液支原体内的分布、其与Plg和Fn的结合活性、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也对His-PDCB兔多抗介导的补体杀菌试验和rHIS-PDCB兔多抗抑制滑液支原体粘附宿主细胞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DCB在滑液支原体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其原核表达产物His-PDCB具有结合Plg和Fn的活性,而且His-PDCB兔多抗具有明显的介导补体杀菌作用及抑制滑液支原体对DF-1细胞粘附的作用。5)以构建的表达质粒pET-pdcA和pET-pdcB为模板,设计引物,通过PCR和overlap-PCR扩增出pdcA基因(A)、pdcB基因(B)及两者的自然结构连接A+B,并分别克隆入pETduet-1和pET-28a(+),构建原核共表达载体pETDuet-AB和pET-AB。共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BL21(DE3),经1mM的IPTG在16℃,200rpm条件下诱导10h。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表达载体转化的表达菌均获得可溶性表达PDCA和PDCBo表达产物纯化后酶活性分析表明,两种载体表达的产物均具有酶活性且活性基本相同。因此,研究结果为滑液支原体丙酮酸脱羧酶酶活性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可能会为蛋白质不同亚基的共表达探索出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6-01)
陈大清,陈双建,何建君,李亚男[6](2013)在《薏苡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淹水表达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薏苡(Coix lacryma/obi L.)为禾本科C_4植物,起源于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学价值,在中国至少有6000-10000年的栽培历史,同时具有耐涝、耐盐、耐早等多抗性。我们以薏苡为材料,克隆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yruvatedecarboxylasel,PDC1)序列,应用RT-PCR分析基因对淹水表达的响应。根据玉米、水稻PDC1蛋白保守序列和甘蔗PDC片段设计两对简并引物,分别从薏苡cDNA中克隆出长度为471bp和972bp的两个片段;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薏苡PDC1 3'端编码序列,测序后对序列进行整合,通过分析重迭区的摇摆碱基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http://www.kazusa.or.jp/codord),确定蛋白序列编码。整合后的核酸序列序列长度为1398bp,与甘蔗PDC片段和玉米PDC3相似度为97%,与玉米和籼稻PDC2相似度分别为95%和91%;蛋白质序列与玉米PDC3相似度最高为97%,与籼稻和粳稻PDC2蛋白相似度为96%。RACE5'端上游序列克隆,获得了152bp片段,在线比对发现从薏苡中克隆的序列与玉米(Zay mays)、水稻(Oryza sativajaponicaGroup)的PDC基因家族的基因序列最大相似度均超过88%以上(http://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蛋白序列在线比对BlastP(http://www.expasy.org/cgi-bin/dna_aa)结果显示:与大麦、玉米PDC3和水稻PDC2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8%,96%和96%,与玉米和水稻其它PDC蛋白相似度也在80%以上。将克隆薏苡PDCI 5'端编码序列的部分与前述片段整合成1507bp序列。用ClustalX软件将薏苡PDC1序列及其蛋白质序列与水稻、玉米、甘蔗、稗和拟南芥PDC家族共15个基因的核酸和蛋白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并采用邻接法(NJ),运用Mega4.0软件构建了进化树,初步确认我们克隆的薏苡PDC1与甘蔗PDC片段、玉米PDC3叁者间都有很高的亲缘性,暗示我们初步获得了薏苡PDC1序列,进一步将通过两端特异引物,扩增全长cDNA序列进行验证。此外,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以18sRNA为内参,初步研究了薏苡根和叶在淹水胁迫下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薏苡经淹水处理后,根和叶中PDC1的表达量在0-24h呈上升趋势,并达到最高值,24h后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期刊2013-09-18)
史仁玖,常正尧,王健美,王德才[7](2013)在《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SmPDC)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3年01期)
廖逊[8](2012)在《重组大肠杆菌丙酮酸脱羧酶和水稻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质中。在卡尔文循环的再生阶段中,催化水解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成为景天庚酮糖-7-磷酸,使得SBPase成为控制卡尔文循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蛋白酶。通过对水稻SBPase功能与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转基因技术调控水稻体内SBPase的活性,从而提高水稻体内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水稻的产量。丙酮酸脱羧酶(PDHc E1)将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hDP,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Hc)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整个反应中的第一步反应,而且此步为唯一的不可逆步骤。因此,大肠杆菌PDHc E1的活性高低会直接影响大肠杆菌PDHc的催化活性。以大肠杆菌PDHc E1为药物靶标,来合理设计高效的抑制剂。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蛋白质重组表达技术,以pMAL-c2X作为表达载体,采用大肠杆菌TB1作为表达宿主,表达大肠杆菌体内的PDHc E1和水稻体内的SBPase。通过亲和层析技术和凝胶过滤层析技术来进行后续的纯化工作。从而建立大肠杆菌体内的PDHc E1和水稻体内的SBPase表达纯化体系,一升菌液可以得到3.6mg大肠杆菌PDHc El和0.8mg水稻SBPase。(2)对大肠杆菌PDHc E1和水稻SBPase的酶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测定了pH,温度,辅助因子和底物等因素对酶动力学的影响。大肠杆菌PDHc E1最大反应速率为4.0U/mg,底物的Km值为42.1μM。水稻SBPase最大反应速率为0.15U/mg,底物的Km值为5.26mM。同时,研究发现MBP标签蛋白对于大肠杆菌PDHc E1和水稻SBPase的酶动力学性质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辛亮,秦锐,宋刚,由田,平文祥[9](2012)在《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和乙醇脱氢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的总DNA为模板,PCR扩增运动发酵单胞菌中的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基因和乙醇脱氢酶Ⅱ(Alcohol dehydrogenaseⅡ,ADHⅡ)基因。将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和含核糖体结合位点(RBS)的乙醇脱氢酶基因串联起来置于T7启动子控制下,构成多顺反子表达质粒pQR-PRA。经酶切和PCR验证,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pQR-PRA转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中,转化子的定性检测表明有酶表达,并且初步测定了2种酶的表达量。(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朱碧云,高蓝,李浩明[10](2011)在《红曲霉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生物乙醇发酵关键酶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的性质和功能。方法:从SMART技术构建的红曲霉(Monascus anka CICC 5031)cDNA文库中筛选pdc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1b(+),原核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PDC。分析重组PDC和野生型PDC的酶学性质。结果:pd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 713bp,编码一个5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重组PDC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量为菌体总蛋白的32.7%。重组PDC与野生型PDC比活分别为20.2U/mg和30.1U/mg。二者的最适反应条件均为pH6.0、30℃。重组PDC和野生型PDC的Km值分别为2.6mmol/L和0.56mmol/L。结论:红曲霉pdc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重组PDC稳定性较好,可用作生物乙醇生产的候选资源。(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丙酮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猕猴桃属于肉质根系,根系分布浅,耐涝性差。近年来,中国东南沿海降雨量大,形成农田涝害,给猕猴桃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以抗涝性较强的‘金魁’猕猴桃为材料,完成了根响应涝害胁迫的转录组分析,2个丙酮酸脱羧酶和2个乙醇脱氢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说明乙醇发酵途径在猕猴桃抗涝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表达特性分析和转基因烟草过量表达试验已经表明AdPDC1、AdADH1和AdADH2具有抗涝性的功能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猕猴桃AdPDC2的功能作用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AdPDC2在猕猴桃各种组织,以及在涝害、盐害、冷害、干旱、热害以及ABA处理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4dPDC2,验证其在涝害、热害、盐害和渗透胁迫处理条件下的功能特性。qRT-PCR结果表明,ddPDC2在生殖器官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营养器官中的表达量。涝害、盐害、热害可以显着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转基因拟南芥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植株的耐涝性和耐热性,但是未能提高植株的耐盐性和耐渗透胁迫能力。这些结果表明AdPDC2在猕猴桃抵抗涝害和热害胁迫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酮酸脱羧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磊,王长丽,葛菁萍.Cre-loxP重组酶技术敲除酿酒酵母丙酮酸脱羧酶编码基因pdc1和pdc5[J].生物技术通讯.2019
[2].张计育,黄胜男,潘德林,王刚,王涛.过量表达‘金魁’猕猴桃丙酮酸脱羧酶基因(AdPDC2)提高拟南芥的耐涝性和耐热性[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3].黄胜男,张计育,莫正海,郭忠仁,王刚.猕猴桃丙酮酸脱羧酶2基因(AdPDC2)的克隆与功能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4].陈大清,陈双建,何建君,李亚男.薏苡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淹水表达响应分析[C].广东省遗传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汇编.2014
[5].包世俊.滑液支原体膜表面丙酮酸脱羧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6].陈大清,陈双建,何建君,李亚男.薏苡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淹水表达响应分析[C].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7].史仁玖,常正尧,王健美,王德才.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中草药.2013
[8].廖逊.重组大肠杆菌丙酮酸脱羧酶和水稻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9].辛亮,秦锐,宋刚,由田,平文祥.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和乙醇脱氢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J].微生物学杂志.2012
[10].朱碧云,高蓝,李浩明.红曲霉丙酮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酶学性质分析[J].生物技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