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回顾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回顾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武福英[1]2004年在《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回顾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区民族教育事业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民族教育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和分析归纳等方法,首先分四个阶段(自治区成立初期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回顾了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发展情况,对历史沿革及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和挖掘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次,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蒙古族普通中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人数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目前达不到一半;蒙语授课专任教师数量相对过剩,小学和初中比较明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推进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制定并落实一系列特殊的倾斜政策和措施,是发展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关键。二是要继续加强对民族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叁是要树立终身教育和多元文化理念,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叁语”教学进程。四是要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研究旨在丰富民族教育理论,为自治区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健康发展服务,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服务,为自治区的繁荣昌盛服务。

哈达[2]201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研究(1947-1966年)》文中研究指明蒙古语授课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自治区民族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份责任。其中,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基和摇篮,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振兴,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奠基的决定性意义。自治区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共内蒙古党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各级领导以及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自治区各行各业迅速恢复并得以初步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一度被称为“模范自治区”。自治区成立后,蒙古语授课教育在薄弱的基础上较快普及和提高。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演变,它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文革”时期批评蒙古语授课教育为“长期以来推行了一条修正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路线”,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到改革开放后,有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又赞扬它是实行民族政策的“黄金时期”或是发展民族教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评价众说纷纭。那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的蒙古语授课教育是如何起步的,具体的政策、背景、实施又如何?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意义,而且结合当今少数民族教育(或民族教育)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人选择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为题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本论文以当时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将自治区成立到“文革”期间的十九年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置于中国和自治区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查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以及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澄清选择该题目做研究的意义、价值及目的,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简单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该题目搜集到的基本文献资料,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主要思维、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情况。论文的主要部分根据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五个章节来分别论述。第一章分叁个阶段回顾从清末到自治政府成立前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教育情况,交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结合党的民族区域政策、普及和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以及内蒙古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措施,从学校、学生、教师等几个方面论述了19年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叁章以决定发展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论述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师资情况、师资管理制度、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的建立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等内容。第四章从影响教学的国家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入手考查了19年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第五章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19年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授课语言的主要变化。

苏德[3]2005年在《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文中提出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汉—外”双语教学,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又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它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蒙古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强盛。民族语文和汉语、外语教学有机结合,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最鲜明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省份,其蒙古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汉—外”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篇博士论文中,笔者试图以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抓住影响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和实验探索,研究发展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问题,形成多方案的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因地制宜地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决策理论,力图为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了选题的缘起及基本构想,分析了蒙古族双语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状况,同时也概括介绍了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充分说明了它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其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如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对“双语”、“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学”等基本概念做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全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蒙古族文化变迁。其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历史背景,文章详细论述了蒙古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全过程,并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为线索,穿起整个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叁章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文章以教育史的视角出发,简要回顾了蒙古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满蒙”及“蒙汉”双语教学从古代至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中对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蒙语、蒙汉双语和蒙汉外叁语的态度以及对(英、日)外语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另外还采用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第五章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本章首先阐述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和内蒙古师大附中的“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改革的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提出蒙古族中小学“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进行了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在前面现状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影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论述,提出并论证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 第七章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本章通过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的阐述,分析论证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 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内蒙古地区“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本章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基本趋势的概括,剖析了对实施“蒙一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论述了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的启示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多维视野双语教学“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蒙古族中小学

安梅琴[4]2011年在《内蒙古地区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幼儿学习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也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启发性、生活性和游戏性等特点,贯穿于五大领域教育;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加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对幼儿全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还为数较少,特别是有关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的研究更少,这些导致幼儿园蒙语授课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受到制约。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理论,为建构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第一部分,幼儿园蒙语授课班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对于幼儿园蒙语授课班,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给予了其课程内容研究的理论依据。首先,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应体现出民族性,目的是让幼儿感受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确立正确的文化观。其次,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幼儿身心的发展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且各具特点。同时,幼儿的发展由多种能力构成,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决定。多元智能理论为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是对幼儿园蒙语授课班课程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课程内容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实质(教材、物质环境创设)、存在问题等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是教材,按照五大领域划分,每个领域都根据领域特点、民族文化视角与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启发性、游戏性等特点进行叁个维度分析;对环境创设分室内、室外两个方面。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程度不高、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各领域内容的整合性欠缺等。第叁部分,针对幼儿园蒙语授课班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政府应关注对幼儿园蒙语授课班幼儿教材的编着与出版;二是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应适合蒙古族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叁是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等。

塔娜[5]2015年在《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与内蒙古独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影响源于地理位置上的邻接,由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加之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蒙古族具有一个双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其次,蒙古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语言文字,使蒙汉双语教育获得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撑。再次,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也是最早实行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使蒙汉双语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当然,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广人稀、地处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从而妨碍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内蒙古双语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选择了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锡林郭勒盟作为调研地点。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锡林郭勒盟地处边境,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长达1098公里的国境线,占内蒙古边境线长度四分之一,具有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典型性。本研究调查的几所个案学校都处于该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样,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此后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演变历史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将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期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途径探索等方面。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针对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实践状况、双语教育特征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此部分详细描述了蒙古族教师和蒙汉双语教师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内蒙古双语师资的发展状况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状况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再次,以教育社会学的框架和视角,从双语教师结构、双语教师生存状况、双语教师工作状况叁个方面,呈现出了较为立体而全面的牧区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中主要对当前牧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第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第叁,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第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第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第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本研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第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第叁,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第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第五,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第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第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结论部分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发现及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关课题展望。

王渊博[6]2015年在《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双语教育的指导文件和相关政策,然而,政策所能发挥效果的好坏、所能释放效力的强弱也与政策的执行过程密切相关。基于我国教育的层级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本研究从国家、省、盟、旗(县)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对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探究。本研究主要基于公共政策学和社会建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双语教育政策所内隐的价值,探讨了双语教育政策执行效能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双语教育政策效能提升的路径,以期使政策的执行效果达到最大化,从而为我国各级政府提供可资借鉴的双语教育政策执行模式。这不仅对完善我国双语教育理论、完善双语教育制度有积极的启发作用,也为推进我国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论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梳理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国以来的双语教育政策文本,并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双语教育政策在制定时的应然价值判断。其次,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行动者,以及目标群体的相关情况。再次,以锡林郭勒盟、旗(县)主管教育的管理人员、多所中小学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方法;针对调查数据,具体采用了多个案分析法、质性数据的分类、编码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得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双语教育的政策协同性得到增强,等等。同样,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在自治区层面,双语教育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双语教育政策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人员问题解决能力差,政策工具单一等;第二,在盟市与县级层面,“双语型”教师培训政策的执行过程出现偏差,且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不完善,教师对政府执行力存在不信任,等等;第叁,在学校层面,教师参与培训政策执行的保障措施不足,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较少。接着,对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不同参与群体的利益博弈;第二,国家教育治理模式单一;第叁,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限制;第四,双语教育政策内容本身的限制性因素。最后,提出了双语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途径:第一,明确双语教育概念和政策价值取向;第二,完善双语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和服务型职能;第叁,提高双语教育决策者的教育治理能力;第四,完善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机制。结论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相关研究作了一些积极的展望。

赵剑宏[7]2013年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李姗娜[8]2009年在《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地球村”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了解和掌握除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就成为现代人的需要,因此,双语人成为全球化时代对各国人才的新要求,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里,人们把强势群体的利益至于首位,无视边缘群体的需求,日益发展的社会也让我们在教育领域内面临复杂的教育政策问题。就教学语言而言,自然是以强势语言——汉语为主导,而今,人们开始把视角转向那些过去被忽略或遗忘的部分,承认差异存在的权利,双语教育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了显着的位置,有关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政策法规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特别是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想使中华民族和谐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制定并出台双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顺利进行,摈弃大汉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中心主义两个极端的错误倾向,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能顺利的学会和使用汉语乃至一门或几门外语,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的繁荣,构建一个新型的和谐社会。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历史与现状的回顾与分析,总结双语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本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主客位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起源,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并对与本文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采用文献收集法和历史法对所整理的历史材料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总结出双语教育政策的阶段性成果,并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第叁部分首先,对内蒙古地区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出本地区蒙汉双语教育现象的本质,弄清影响本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其次,利用访谈法与问卷法对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呈现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双语教育政策的不同态度。第四部分研究者在结合地叁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主客位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访谈材料和参与性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者个人观点,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八点具体意见。

金英[9]2010年在《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文献统计资料、实地访谈资料对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蒙古族双语教学、教材编译、翻译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论述。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交代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一、阐述了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发展的基本概况。蒙古族正规的学校教育创始于清朝末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在1949年后。此后蒙古族学校教育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1954年是起步阶段、1954年—1965年是全面奠定时期、1966年—1979年时挫折与重建时期、1979年后才进入深化改革与协调发展时期。本文的重点论述是1979年后蒙古族学校教育的恢复、全面稳定发展时期的基本情况。以具体的实例、数据分析了1979年后蒙古族学校教育体系、教学教材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其次简单回顾和介绍了与蒙古族教育事业相关的翻译工作的发展进程及基本内容。二、翻译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这一部分阐释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策略、蒙文教材编译、蒙文教材编译的要求、教材编译的目的和意义、教材编译对译者的要求。叁、翻译教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翻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这一部分首先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别加以说明,再对蒙汉翻译教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翻译测试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四、简单论述了双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两者的关系。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萨如拉[10]2012年在《中蒙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初,蒙古族由一个统一地域的民族演变为一个地跨中蒙两国的跨境民族。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背景不同,中蒙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对其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本文试图对中蒙两国的蒙古族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做一些探讨,从蒙古国教育发展过程中(1921年一至今)取得成就与制约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基础教育发展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提出可借鉴的建议与思考。跨境民族地区大多数都位于边疆,与邻界民族在民族价值取向方面具有认同性、亲和性等特点,跨境民族理论研究在我国是一个较新兴领域,关于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研究也较少。本文研究跨境民族基础教育方面的若干问题,探索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蒙古国和内蒙古的蒙古族教育,有助于介绍我国民族教育、科技方面的优秀成果,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吸取蒙古国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内蒙古与蒙古国跨境民族基础教育的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取长补短,一方面为今后制定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提高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提供依据;同时也对处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梳理和归纳蒙古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内蒙古和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出蒙古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不足,并力争借鉴蒙古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教育。蒙古国教育从1921年发展至今,取得的成就总结为以下几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权;对已有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施专业化的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以免费公办为主;优待教师的制度;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等。制约蒙古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为: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起点低,发展基础薄弱;宗教的干扰;前苏联的负面影响;文字改革对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设置需要叁结合;教育发展贵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和而不同”理念及“外来文化本土化”原则;课程内容立足“本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等。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回顾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D]. 武福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2].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研究(1947-1966年)[D]. 哈达. 内蒙古大学. 2013

[3].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 苏德.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4]. 内蒙古地区幼儿园蒙语授课班的课程内容研究[D]. 安梅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 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6]. 双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D]. 王渊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7].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8]. 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研究[D]. 李姗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9]. 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关系研究[D]. 金英. 西北民族大学. 2010

[10]. 中蒙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 萨如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内蒙古中小学蒙语授课教育的历史回顾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