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蜥蜴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蜥蜴,化石,洛南,海南岛,石龙子,卵黄,磷酸酶。
蜥蜴类论文文献综述
陈智强,魏浩华,刘菊莲,武妍锟,乐新贵[1](2017)在《浙江和江西两省蜥蜴类新纪录——股鳞蜓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8月,在浙江和江西两省多地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浙江省遂昌九龙山、衢州药王山,江西省马头山、阳际峰、武夷山和铜钹山等地采集到形态相似的蜥蜴个体(图1)。经形态和DNA分子鉴定均确认为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隶属于石龙子科Scincidae蜓蜥属Sphenomorphus。标本使用70%酒精固定,保存于丽水学院两栖爬行(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7年04期)
陈强[2](2014)在《青藏高原蜥蜴类动物对低氧和低温环境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栖息地海拔2000~4500米;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分布于藏北高原,栖息地海拔4500~5300米,是世界垂直分布最高爬行动物。实验条件下红尾沙蜥选择的最适温度显着低于荒漠沙蜥,同时虽然红尾沙蜥的栖息地环境温度压力比荒漠沙蜥所处的环境压力更大,但在各自的栖息地环境中红尾沙蜥的野外体温比荒漠沙蜥的更接近各自的最适体温区间。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红尾沙蜥的升温速率显着高于荒漠沙蜥的升温速率,两个种的降温速(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史静耸,齐硕,李丕鹏[3](2014)在《辽宁省蜥蜴类新纪录——山地麻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8月6日~11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市进行野外调查,于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田地边缘的山麓(40°48'02.3″N,118°54'11.4″E~40°48'09.5″N,118°54'11.6″E,海拔约693 m)采集到蜥蜴标本3号,另于居民住宅附近低矮丘陵顶部(40°48'02.5″N,118°54'02.9″E,海拔811 m)采集到蜥蜴标本1号。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山地麻蜥E.brenchleyi,为辽宁省蜥蜴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室,编号为SYNU13090016~SYNU13090019。(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4年03期)
申姗姗[4](2014)在《河南省蜥蜴类爬行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已报道的蜥蜴类爬行动物共4科6属9种,分别为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丽纹龙蜥(Japalura splendida)、米仓山龙蜥(Japaluramicangshanensis)。本研究从形态度量分析和系统发生关系两个方面对河南蜥蜴类爬行动物进行了研究。1.形态度量分析通过形态学测量(选用8个性状)结合在高倍体视镜下观察所得的形态描述,对采自河南省的168号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①168号标本分属4科5属7种,分别是:无蹼壁虎、丽斑麻蜥、山地麻蜥、北草蜥、蓝尾石龙子、铜蜓蜥及米仓山龙蜥。②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2.系统发生关系采用PCR扩增并测序了采自河南境内的共26个蜥蜴类爬行动物样本(4科5属5种)的线粒体ND2基因片段,比对后共计808bp。对ND2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131;同科异属间物种的遗传距离为:0.401~0.406;不同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41~0.666。②以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外群,构建的河南省蜥蜴类爬行动物MP、ML、BI树系统发生的主要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主要为A、B两支。A支包括A1(无蹼壁虎)和A2(米仓山龙蜥),自展值和后验概率较低;B支由B1和B2支组成,B1支包括北草蜥和丽斑麻蜥,以很高的自展值和后验概率形成姐妹群关系;B2支(铜蜓蜥)与B1支形成姐妹群关系。对于蜥蜴类爬行动物科级阶元上的分类问题仍未有效的解决。(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通讯员,钟海记者,易博文[5](2008)在《株洲发现晚白垩纪恐龙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9月9日讯(通讯员 钟海 记者 易博文)省地质研究所近日在株洲市天元区新建东湖学校工地上,发现和采集到了晚白垩纪大型古脊椎动物恐龙化石的头骨、牙齿化石,这是我省继1970年在桑植县发现和命名的芙蓉龙化石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今天,省地质研究所作出的综合(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08-09-10)
吕顺清,王力军,史海涛[6](2005)在《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调查,共得海南岛蜥蜴类动物标本238号,隶属5科16属22种。综合文献记录,海南岛实有蜥蜴类动物8科19属2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多于福建,与广东省(含香港)相当,略少于台湾和广西。海南蜥蜴类均为东洋界物种,物种多样性较高,但特有种较少。(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5年03期)
王晓平,谢文海,李家洲[7](2004)在《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龙桂开银浸法,对变色树蜥和蛤蚧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和比较。嗜银细胞的形态在两种蜥蜴中大致相同,有锥体形、叁角形、长梭形等。变色树蜥嗜银细胞以幽门部密度为最高,直肠最低;蛤蚧以十二指肠密度为最高,回肠最低。结论两种蜥蜴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姬书安[8](2004)在《辽西冀北晚中生代的化石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冀北晚中生代已记录的蜥蜴类化石共4属5种,及2个未命名属种。这些化石自下而上可划分4个蜥蜴类化石带:中侏罗世杨氏矢部龙带(Yabeinosaurus youngi Zone)、早白垩世早期长趾大凌河蜥-细小矢部龙组合带(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Yabeinosaurus tenuis Assemblage Zone)、早白垩世早期细小矢部龙带(Yabeinosaurus tenuis Zone)及早白垩世晚期炭德氏蜥带(Teilhardosaurus canbonarius Zone)。长趾大凌河蜥-细小矢部龙组合带中的蜥蜴类属种最为丰富且分布较广,为研究早期蜥蜴类的地理地史分布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4年09期)
李永项,薛祥煦,刘护军[9](2004)在《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ree lizard fossil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493±55 ka B.P.) Qinling caves in Luonan County, Shaanxi, China. Two lacertids reported here, Eumeces sp. (Fig.1, 3~6) and Eremias sp. (Fig.1, 7~8) document the geologically first record of the fossil genus from China,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are ancestors of modern genus and species in this area. The specimen of Conicodontosaurus is documented a new species: Conicodontosaurus qinlingensis sp. nov. (Fig.1, 1~2).(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蔡亚非,刘红林,王根林[10](2004)在《蜥蜴类卵泡的卵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蜥蜴类卵黄形成的过程及机理。方法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手段研究。结果 :( 1 )无蹼壁虎的卵泡伴随着颗粒细胞发育及凋亡 ,卵黄由均质的构造转变为短丝状卵黄纤维 ,再变为由 3种卵黄小板构成的卵黄 ;( 2 )北草蜥的卵泡 ,由具致密核心囊泡状卵黄变为由 1种卵黄小板构成的卵黄 ;( 3 )无蹼壁虎卵泡鞘紧靠颗粒层的内层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呈强阳性反应 ,梨状细胞、中间型及小细胞ALP呈弱阳性反应 ;( 4 )P53在颗粒细胞内呈胞浆分泌型 ,甲胎蛋白 (AFP)则主要分布于卵泡鞘。结论 :ALP ,AFP及P53蛋白在爬行类卵泡内表达部位及时间差异性与早期卵泡细胞与颗粒细胞分化和凋亡相关 ,颗粒细胞凋亡与解体可能启动了卵黄小板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蜥蜴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栖息地海拔2000~4500米;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分布于藏北高原,栖息地海拔4500~5300米,是世界垂直分布最高爬行动物。实验条件下红尾沙蜥选择的最适温度显着低于荒漠沙蜥,同时虽然红尾沙蜥的栖息地环境温度压力比荒漠沙蜥所处的环境压力更大,但在各自的栖息地环境中红尾沙蜥的野外体温比荒漠沙蜥的更接近各自的最适体温区间。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红尾沙蜥的升温速率显着高于荒漠沙蜥的升温速率,两个种的降温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蜥蜴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智强,魏浩华,刘菊莲,武妍锟,乐新贵.浙江和江西两省蜥蜴类新纪录——股鳞蜓蜥[J].四川动物.2017
[2].陈强.青藏高原蜥蜴类动物对低氧和低温环境的适应[C].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3].史静耸,齐硕,李丕鹏.辽宁省蜥蜴类新纪录——山地麻蜥[J].四川动物.2014
[4].申姗姗.河南省蜥蜴类爬行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通讯员,钟海记者,易博文.株洲发现晚白垩纪恐龙化石[N].湖南日报.2008
[6].吕顺清,王力军,史海涛.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J].四川动物.2005
[7].王晓平,谢文海,李家洲.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
[8].姬书安.辽西冀北晚中生代的化石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
[9].李永项,薛祥煦,刘护军.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4
[10].蔡亚非,刘红林,王根林.蜥蜴类卵泡的卵黄形成[J].解剖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