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

我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崔淋筌[1](2020)在《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经过近30年的推广实践,在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RZ镇作为青岛市最大的农业镇,通过积极落实好农业产业化政策,有效调整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 RZ农业强镇的发展。但随着政策推广不断深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如项目单位发展不均衡、项目收益较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何应用科学方法对政策进行绩效分析,找到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是一个极为迫切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创新性地面向乡镇一级政策实施的实践,填补了乡镇层面绩效评价的空白,为同类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和关注的视角。论文首先根据绩效分析相关理论,收集并筛选出符合RZ镇农业实际情况的17个绩效评价指标。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并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 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查阅档案、项目实地勘察、农户走访等方式收集指标数据,对2016-2018年全镇13家企业申报的产业化发展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RZ镇农业产业化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社会效益低、市场价格风险较大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本文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面提出了加大政府服务力度、提高企业政策运用灵活度、加强价格风险管理、落实后期管护等提升对策,以期让政策更好地惠及三农事业。

朱伟[2](201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 ——以福娃集团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久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走势的好坏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农业虽然不及其他国家的发达,但却不能否认其农业成就,它解决了我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当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受到历史与个人社会观念的影响,历史上我国多以小农经济为主,基础很差且生产力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加上农业自身所拥有弱质性以及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性,使得它的发展远不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差距虽然有缩小的趋势,但差距仍然明显,且“三农”问题愈加突出,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处于这种背景之下,农业想要起死回生,就必然要转变增长方式,形成产业链,走产业化道路,从而提升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福娃集团快速崛起,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出了“福娃模式”,对于整个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福娃集团为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选题所处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对农业产业化以及相关名词作以阐述,将农业产业化的特性和相关理论进行论述,主要是集约化经营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其次,重点结合福娃集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对福娃集团的概况及其农业产业化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从多方面分析了福娃集团发展的现状以及独有的特点。结合了它在农业产业化上取得的成就予以概括,主要包括积极扩展农业产业链,实行多元化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和创新,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政策等,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了补充。最后,从结构转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四个方面分别详细总结了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之路对我国涉农企业的启示,以此来促进我国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陈波[3](2016)在《推进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茂名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茂名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和在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茂名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大幅增加,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显着增强,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四是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创新加快,五是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六是带动基地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七是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八是带动农户持续增收。但是目前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接机制不合理;产业链条短;财政扶持力度有限;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农民应对市场经济的素质偏低。需要提出切实的修改意见。以期能够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黄惠英[4](2013)在《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有机农业是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形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常规农业近几十年在全球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为人类提供大量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潜在危害。常规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板,整体生产力退化;农药和化肥流入水中会引起水富营养化;释放于空气中会增加空气的温室效应;毒害自然界的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常规农业对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注意。近几年,随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收入逐渐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寻求一种能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其中一种。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这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机农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农产品,改善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并修复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在当地的就业率。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常规农产品,较高的有机农业收益可以增加有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有机农业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目前,有机农业在全球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世界各国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加工、储运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成立了有机农业认证机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创汇,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有机农产品销售额。但由于最近十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中国的市场销售份额开始不断增加,中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为了保证有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很有必要。在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不同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重要性系数也不同。中国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优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有机农业的发展原理以及有机农业与这些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有机农业产业化与基础理论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综述国内外有关有机农业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文献,并进行评述,为本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潜在效益以及隐性效益,论证本研究主题的必要性。第二,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大约在20世纪初,有机农业开始萌芽,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扩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世界有机农业出现各洲、各国有机农业面积发展不平衡以及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与生产者人数不成正比的特点,而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欧洲与北美洲,出口国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但随着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有机农业组织逐渐增加,而且各国为了减少有机农产品贸易壁垒,开始实施有机农产品等效互认标准。世界有机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增长率将超过发达国家。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在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山东省,而且中国有机农产品品种少,结构比较单一。中国最初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2003年,国内市场开始扩大,目前,国内市场销售额已经超过出口额。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中国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诚信”问题,生产地比较偏远、分散,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但在将来,中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会逐步扩大,市场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品种将趋于多元化。第三,本研究的核心即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在研究了世界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之后,本文又分别研究国内外主要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国外的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有: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有机农场模式,有机农业公司模式;国内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并对国内三种主要模式在经营目的、经营范围、模式的优劣势上进行了比较。第四,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数据,并了解不同模式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指标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然后请有关专家对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在有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影响三种效益的各种不同指标赋值。结合专家的评分表以及问卷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不同模式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以及对每种效益所包含的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第五,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加快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不同规模类型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并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如何促进本区域最优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创新有:(1)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三种效益中,生态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最大,其次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重最小。在生态效益的各项指标中,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正面效应很显着;在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中,农业人均纯收入的效应很显着;在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中,减少单位投资有毒物质的含量的效应很显着。(2)本文研究发现: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各种模式中,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产生的经济效益最显着,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产生的社会效益最显着,而且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对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性也最好,有机农场带动型产生的生态效益最显着。(3)分别结合特大及巨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消费状况,社会以及生态特征研究发现:特大及巨大城市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大城市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中小城市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4)本文认为,规模类型不同的城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应有所差异。特大及巨大城市促进有机农场发展的主要政策应是:建立有机农场政策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有机农场主提供一定的综合素质培训,加大对有机农场的政策倾斜。大城市促进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政策应是:大力宣传合作思想,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外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合作社的带头人进行免费技术、相关政策等培训,以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协助合作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合作社的运作效率。中小城市促进有机农业公司发展的政策应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有机农业公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资渠道,监督有机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履约率。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有:论文中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数据是由笔者问卷调查获得的,对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研究数据是由专家打分而得,因此,数据还不够全面。文中涉及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的文献还不充分,难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完善。

丁慧媛[5](2012)在《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沿海地区农业取得飞速发展,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目前已经进入了由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发展时期。适度规模现代农业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农业生产能够达到最佳经济收益,使农业劳动力能够获得与务工经商劳动力相近收入,是一种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农业经营形式。但由于沿海地区农村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严重稀缺,农户生产规模较小,此外兼业现象仍十分普遍,这种小规模兼业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停滞,普遍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其日益深化必将延缓沿海地区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进程。鉴于以上原因,本文立足沿海地区农村,在深入研究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演进轨迹;提出用于测度、评价转化的程度、水平、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际发掘制约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约束机制,探寻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演变方向,寻找最有利于发展当地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和转化模式,进而提出促进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措施。从而一方面从量化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营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实际为促进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转化提供借鉴和帮助。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论文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小规模兼业农业及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包括兼业农业、小规模兼业农业、规模经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等;并对这些概念所涉及的各种理论,包括恰亚诺夫“小农经济行为”理论、舒尔茨理性小农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等进行了梳理。(2)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发展现状剖析。首先,结合地理学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了沿海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地理范围、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以及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接下来,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详细介绍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基本形态,包括其兼业主体、兼业内容、兼业模式、兼业深度等,并总结了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产生的宏观、中观、微观原因及农业生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演进轨迹的探讨。通过分析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时空演进轨迹、农业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轨迹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进轨迹,将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时间轨迹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解决粮食问题为核心的小规模分散农户单一性生产阶段(1978年80年代中后期)、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多元化生产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核心的适度规模农户专业性生产阶段(21世纪初至今)。(4)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效果评价。首先对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含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和描述,接下来将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本着整体性、综合性等原则,构建涵盖8个方面3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数学方法综合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对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对各省市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比较,具体分析地区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5)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约束体制。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主要的约束体制加以定量评测,指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产业化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约束了目前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转化,因此必须对其加以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6)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演变方向。主要通过对现有转化过程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及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生产绩效的分析,指出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生产主体的改造及演变方向是培育适度规模现代农业核心农户,农业经营模式演变及整合的方向是推进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及壮大。(7)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推进机制研究。本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措施,包括通过土地流转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通过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通过农业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通过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杨敬宇[6](2011)在《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 ——基于现代生态农业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目前,全球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的产业区,而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已经是一个国家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同时,近20多年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可持续农业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一种农业发展新趋势。随之,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代“石油农业”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1世纪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当前,我国西部如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初步显现,农业区域开发成效明显,甘肃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同时,我国西部如甘肃地区,是我国资源较富集地区,又是生态敏感区,更是经济欠发达区域;甘肃区域农业的发展,承受着加速区域农业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从而面临“两难选择”与严峻现实。日前,甘肃正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而建设循环农业是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此,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甘肃农业省情与西部区情,着眼长远与可持续发展.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与战略重点,以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为基础,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是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鉴于此,论文以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研究重点,以当前全球农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为基本背景,以区域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实现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取向,立足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实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提出并论述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与发展意义;认为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基本要求与主要趋势,是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形态,也是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基于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际,提出了创新经济增长方式,以“生态价值优先”为理念,以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为基础,以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而又恰当地探索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甘肃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不仅明确提出了以特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突破口与战略重点,是甘肃乃至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的结论,而且提出了现代生态农业应是甘肃乃至西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的理论主张;同时,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视角,认为农村改革进入了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并着重探讨了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体制变革与扶持政策、土地规模经营、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循环农业科技体系、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产业集聚、长效支农投入机制以及区域农业品牌化发展等政策取向问题,以期通过制度体系创新,推动甘肃特色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发展。

赵冬缓[7](2010)在《推进新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认知及其标志选择(一)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现代农业是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世界农业的发展,按照各个历史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质上的区别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是世界性的历史概念。现代农业,是指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农业生

白金英[8](2010)在《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我见》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是大势所趋,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陈卫海[9](2010)在《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城市,在蔬菜产业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全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对于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树立了很好的典范。面对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省蔬菜业竞相发展的形势,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于巩固其优势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数字分析和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相关学术着作以及年鉴等资料性书刊,实地考察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赴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调研,召开由企业、政府、农户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会,深入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存在的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加工技术滞后、出口销售不畅、蔬菜质量不高、发展缺乏后劲和高层次研究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深入剖析原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和方针措施等方面,分析其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对实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或重要程度。以此,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实现蔬菜生产由质到量转变;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转变;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李福元[10](2006)在《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化对大多数农业工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的不断深入,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战略性举措,正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接着从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个发展阶段概括了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状况,并以此基础总结出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的五种典型经营模式;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出厦门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其取得成就的七个方面;最后,针对厦门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应措施和手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农村的方方面面和多个行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本文一些分析和提出的观点还是很肤浅的,希望对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农业综合开发
        1.1.2 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
    1.2 相关理论
        1.2.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1.2.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1.2.3 绩效与绩效评价理论
2 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实施及评价现状
    2.1 RZ镇情况综述
    2.2 RZ镇农业产业化政策实施程序
    2.3 农业产业化政策绩效评价现状
        2.3.1 农业产业化政策绩效评价分类
        2.3.2 产业化政策绩效评价方法
        2.3.3 产业化绩效评价程序
        2.3.4 RZ镇农业产业化绩效评价现状及评述
3 政策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各层级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模式的借鉴与评价
        3.1.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参考计分标准
        3.1.2 青岛市农发机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参考借鉴
    3.2 评价指标选取因素
        3.2.1 评价指标考察的内容
        3.2.2 考核指标的选取原则
    3.3 指标的收集与筛选
    3.4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3.5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5.1 构造判断矩阵
        3.5.2 矩阵一致性检验
        3.5.3 确定指标权重
    3.6 制定评分标准
        3.6.1 量化方式的确定
        3.6.2 指标量化评分的实务操作
        3.6.3 整理后的指标及计分标准
4 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绩效评价
    4.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
        4.1.1 档案查阅
        4.1.2 实地勘察与入户调查
    4.2 绩效评价个案分析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绩效评分
        4.2.3 绩效评价
    4.3 绩效评价综合分析
        4.3.1 数据汇总及处理
        4.3.2 各指标得分分析
        4.3.3 各企业得分分析
    4.4 绩效评价反映出的问题
        4.4.1 政策执行者缺乏执行力度
        4.4.2 企业执行力欠缺
        4.4.3 企业决策者有待开阔眼界
        4.4.4 农产品价格风险不容忽视
5 政策绩效提升建议
    5.1 政府部门、蔬菜协会增强服务意识
    5.2 提高政策运用灵活度
    5.3 加强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
    5.4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
    5.5 落实好后期管护工作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仁兆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2 政策认知度及政策满意度面访问题要点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 ——以福娃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径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名词的理论解释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涉农企业
    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2.2.1 产业一体化
        2.2.2 生产专业化
        2.2.3 产品商品化
        2.2.4 企业规模化
        2.2.5 服务社会化
    2.3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2.3.1 集约化经营理论
        2.3.2 规模经济理论
        2.3.3 产业经济理论
3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3.1 福娃集团的大体情况
    3.2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的“三个阶段”
        3.2.1 起始阶段
        3.2.2 发展阶段
        3.2.3 创新阶段
    3.3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3.3.1 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
        3.3.2 企业带动作用显着增强
        3.3.3 品牌占有率不断提升
        3.3.4 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
    3.4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
4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做法
    4.1 积极扩展农业产业链
    4.2 实行多元化发展
    4.3 依托农业科技和创新
    4.4 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政策
    4.5 积极引进农业人才
    4.6 实施品牌产品战略
5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5.1 SWOT研究方法介绍
    5.2 福娃集团的 SWOT 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2.3 机会
        5.2.4 威胁
6 福娃集团农业产业化之路对我国涉农企业的启示
    6.1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转型
        6.1.1 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6.1.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生产发展
    6.2 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6.2.1 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技能培训
        6.2.2 进一步完善产业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6.3 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环境
        6.3.1 实施更加优惠的农业优惠政策补贴
        6.3.2 加大农业产业化科研投入力度
    6.4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条件
        6.4.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
        6.4.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推进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产业关联理论
第三章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3.1 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3.2 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3.3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4.1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4.1.1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4.1.2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
    4.2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4.2.1 地理条件优越
        4.2.2 耕地资源丰富
        4.2.3 生物资源丰富
        4.2.4 发展机遇较好
    4.3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4.3.1 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大幅增加
        4.3.2 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显着增强
        4.3.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
        4.3.4 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创新加快
        4.3.5 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
        4.3.6 带动基地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4.3.7 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4.3.8 优化农产业结构,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第五章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5.1.1 政府层面财政扶持力度有限
        5.1.2 企业层面没有发挥其效能
        5.1.3 农户层面农户素质偏低
        5.1.4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2 影响茂名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5.2.1 资金筹集困难
        5.2.2 利益机制失灵
        5.2.3 观念错误落后
        5.2.4 信息及人才的缺乏
第六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对策
    6.1 政府层面
        6.1.1 落实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
        6.1.2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6.1.3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
        6.1.4 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服务
    6.2 企业层面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6.2.2 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2.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6.3 农户层面
        6.3.1 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3.2 提高农民素质
    6.4 社会化服务体系层面
        6.4.1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6.4.2 建设农业标准体系
        6.4.3 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力度
        6.4.4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的基本概念界定
        1.2.1 有机农业
        1.2.2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常规农业的比较
        1.2.3 有机产品
        1.2.4 有机食品
        1.2.5 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2 有机农业产业化基础理论
        2.2.1 制度创新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分工协作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正外部效应
        2.3.2 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与常规农业及其产业化比较
        2.3.3 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2.3.4 国外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借鉴
        2.3.5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3.1 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3.1.1 提供安全食品、改善人类健康
        3.1.2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
        3.1.3 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农民就业
    3.2 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3.2.1 适应国际环保和食品安全要求
        3.2.2 能提高有机农业的比较利益
        3.2.3 有利于提高有机农业科技水平
        3.2.4 有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3.2.5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3.3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分析
    4.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特点与趋势
        4.1.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4.1.2 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特点
        4.1.3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4.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问题与趋势
        4.2.1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4.2.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特点
        4.2.3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2.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5.1 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5.1.1 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5.1.2 有机农场模式
        5.1.3 有机农业公司模式
    5.2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5.2.1 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
        5.2.2 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5.2.3 有机农场带动型
    5.3 国内几种典型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比较
        5.3.1 主要目的对比
        5.3.2 经营的主要有机农产品对比
        5.3.3 几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比较
        5.3.4 几种模式的主要局限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评价
    6.1 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概况
        6.1.1 北京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6.1.2 北京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6.1.3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6.2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效益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6.2.1 有机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6.2.2 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6.3 综合效益的评测与结果分析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效益的评测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7.1 强化有机农业意识,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7.1.1 积极宣传有机农业思想,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7.1.2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7.2 不同规模类型城市适宜不同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7.2.1 特大及巨大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
        7.2.2 大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7.2.3 中小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
    7.3 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3.1 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政策建议
        7.3.2 完善有机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户小规模兼业经营的国内外研究
        1.2.2 适度规模农业的国内外研究
        1.2.3 现代农业的国内外研究
        1.2.4 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农业转化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论文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小规模兼业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1 小规模兼业农业的相关概念
        2.1.2 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基础理论
    2.2 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2.1 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
        2.2.2 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基础理论
3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3.1.1 行政区划及地理范围
        3.1.2 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
        3.1.3 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2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基本形态及典型特征
        3.2.1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基本形态
        3.2.2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的典型特征
    3.3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产生的原因
        3.3.1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产生的宏观原因
        3.3.2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产生的中观原因
        3.3.3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产生的微观原因
    3.4 小规模兼业对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4.1 小规模兼业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3.4.2 小规模兼业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4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演进轨迹
    4.1 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时空演进轨迹
        4.1.1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时空演进轨迹
        4.1.2 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时空演进轨迹
        4.1.3 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时空演进轨迹
    4.2 沿海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时空演进轨迹
        4.2.1 产品种植结构的时空演进轨迹
        4.2.2 农业产值结构的时空演进轨迹
        4.2.3 农户经营结构的时空演进轨迹
    4.3 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进轨迹
        4.3.1 计量模型及评价方法
        4.3.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3.3 实证结果及评价分析
    4.4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阶段划分
        4.4.1 以解决粮食问题为核心的小规模分散农户单一性生产阶段
        4.4.2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多元化生产阶段
        4.4.3 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核心的适度规模农户专业性生产阶段
5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效果评价
    5.1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的解释
        5.2.3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5.3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权重的确定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5.3.2 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Factor Analysis)
        5.3.3 熵值法确定权重(Entropy Method)
        5.3.4 确定综合权重
    5.4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
        5.4.1 基本测评公式
        5.4.2 测评结果分析
6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约束机制
    6.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转化约束机制判定
        6.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6.1.2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6.1.3 转化主要约束机制的判定
    6.2 转化约束机制的分析
        6.2.1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6.2.2 科技研发推广机制
        6.2.3 农业生产投入机制
        6.2.4 农业的产业化机制
        6.2.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7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演变方向
    7.1 转化中农业生产主体的演变方向
        7.1.1 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要类型
        7.1.2 农业生产主体的基本特征
        7.1.3 农业生产主体的绩效评价
        7.1.4 农业生产主体的改造及演变——培育适度规模现代农业核心农户
    7.2 转化中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方向
        7.2.1 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
        7.2.2 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7.2.3 农业经营模式的绩效评价
        7.2.4 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及整合——推进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
8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推进机制
    8.1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主要启示
        8.1.1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
        8.1.2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启示
    8.2 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
        8.2.1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8.2.2 通过科技研发推广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8.2.3 通过农业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8.2.4 通过农业产业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8.2.5 通过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转化
9 结语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点
    9.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Ⅰ 1978-2009 年沿海地区各省市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变量
    附表Ⅱ 1978-2009 年我国其他地区各省市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变量
    附表Ⅲ 1978-2009 年我国其他地区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 ——基于现代生态农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内涵
        1.3.1 特色农业
        1.3.2 现代农业
        1.3.3 农业现代化
        1.3.4 持续农业
        1.3.5 循环农业
        1.3.6 生态农业
    1.4 文献述评
        1.4.1 关于特色农业研究
        1.4.2 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
        1.4.3 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选取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7 论文创新
        1.7.1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1.7.2 论文研究不足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 国外主要农业现代化理论
    2.2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2.2.1 美国模式
        2.2.2 日本模式
        2.2.3 西欧模式
        2.2.4 以色列模式
        2.2.5 韩国模式
        2.2.6 中国台湾模式
    2.3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3.1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3.2 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与甘肃实践
    3.1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3.1.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3.1.2 竞争优势理论
        3.1.3 农业区位理论
        3.1.4 技术创新理论
        3.1.5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3.2.1 特色产品模式
        3.2.2 景观农业模式
        3.2.3 区位农业模式
        3.2.4 工程农业模式
        3.2.5 示范农业模式
        3.2.6 循环农业模式
    3.3 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3.4 发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4.1 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4.2 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模式探索提供了经验.
        3.4.3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区域现代农业模式探索的重要支撑
        3.4.4 探索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3.5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5.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情况
        3.5.2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3.5.3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实践
    4.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4.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探索
        4.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4.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结构
    4.3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4.4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4.5 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
    5.1 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
    5.2 现代生态农业的提出
    5.3 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5.4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
    5.5 现代生态农业是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导向
        5.5.1 甘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5.5.2 甘肃农业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5.5.3 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5.5.4 现代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5.5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
    6.1 推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6.2 创新农地制度与规模经营
        6.2.1 甘肃区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农地制度创新
    6.3 优先发展农业公共产品供给
        6.3.1 甘肃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6.3.2 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日益增强
        6.3.3 创新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 构建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4.1 甘肃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6.4.2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5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6.5.1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着力培育核心农户
        6.5.2 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6.5.3 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6.6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6.6.1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与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6.6.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6.7 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7.1 政府财政投入机制
        6.7.2 农业财政补贴机制
        6.7.3 金融支持机制
        6.7.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8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
        6.8.1 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6.8.2 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2. 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3.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4.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
    1. 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2. 提高农民素质
    3. 打造规模化的特色产业
    4. 抓好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生产

(9)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2.3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3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3.1.1 寿光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3.1.2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及成果
    3.2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3.2.1 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3.2.2 蔬菜产业化发展历程
        3.2.3 蔬菜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
        3.3.2 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结构单一
        3.3.3 蔬菜出口销售不畅
        3.3.4 种植模式较为分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低
        3.3.5 功能单一,蔬菜生产发展缺乏后劲
        3.3.6 缺乏高层次蔬菜研究人才
    3.4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4.1 科技薄弱是蔬菜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3.4.2 经营体系不完善是蔬菜出口不畅的关键原因
        3.4.3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是蔬菜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3.4.4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蔬菜产业缺乏后劲的重要原因
4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应用
    4.1 SWOT分析
    4.2 指标体系建立
    4.3 确定因素权重
    4.4 评价结论
5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
    5.2 实现蔬菜生产由量到质转变
    5.3 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生产基地转变
    5.4 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
    5.5 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5.6 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
    5.7 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10)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可能创新之处
    1.4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1.5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况
    2.1 厦门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1 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2.1.2 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1.3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2.2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2.2 产生阶段
        2.2.3 兴起阶段
        2.2.4 壮大发展阶段
3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1 主导产业带动型
        3.1.1 水产
        3.1.2 蔬菜
        3.1.3 花卉
        3.1.4 畜牧
        3.1.5 水果
    3.2 龙头企业带动型
    3.3 市场带动型
    3.4 中介组织带动型
    3.5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
4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4.1 搞好农业发展规划
    4.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4.2.1 调优品种
        4.2.2 调大规模
        4.2.3 调高效益
        4.2.4 调特产业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4 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5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4.6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4.7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5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5.1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5.1.1 土地资源的制约
        5.1.2 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5.1.3 经营资金投入不足
        5.1.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5.1.5 科技体制弊端依然存在
        5.1.6 厦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问题
    5.2 促进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
        5.2.1 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
        5.2.2 健全和完善利益机制
        5.2.3 增加资金投入
        5.2.4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5.2.5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5.2.6 加强厦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RZ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绩效研究[D]. 崔淋筌.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 ——以福娃集团为例[D]. 朱伟.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6)
  • [3]推进茂名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 陈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06)
  • [4]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黄惠英.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 [5]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D]. 丁慧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6]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 ——基于现代生态农业的视角[D]. 杨敬宇. 兰州大学, 2011(09)
  • [7]推进新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之我见[A]. 赵冬缓.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 2010
  • [8]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我见[J]. 白金英. 今日科苑, 2010(06)
  • [9]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D]. 陈卫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10]厦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 李福元.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我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