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_薛建阳,翟磊,赵轩,李海博,葛鸿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线性化,动力,框架,纤维,斜拉桥,特性。

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建阳,翟磊,赵轩,李海博,葛鸿鹏[1](2019)在《传统风格建筑RC-CFST组合框架拟动力试验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缩尺比为1/2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RC)-钢管混凝土(CFST)组合框架模型进行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及汶川波等地震波作用下的拟动力试验,得到该模型的自振频率以及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等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结构的破坏过程、恢复力特征曲线及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研究表明:乳栿为模型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随着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框架模型的自振频率下降,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减小,模型结构的恢复力特征曲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捏缩"效应。由应变分析可知,金柱纵筋先于檐柱纵筋屈服;乳栿和混凝土柱为模型结构的主要耗能构件。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试验模型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框架的出铰顺序依次为乳栿两侧、金柱柱底、檐柱柱底、金柱CFST柱底部及檐柱CFST柱底部。在峰值加速度为0.70g的El Centro波作用下,模型柱架的极限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与规范规定的限值较为接近,表明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安全储备。(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英成,张艳娟[2](2018)在《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汶川地震中不同震中距处获得的实测基岩地震动,以不同震中距来考虑不同的设计地震分组,通过典型深覆盖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得到地表加速度响应,以弥补目前深覆盖软土场地实测地震动记录的不足。对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响应的弹塑性反应谱进行了分析和拟合。分析表明,在等位移准则或等延性系数下,设计地震分组对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的折减系数和衰减规律影响显着,完善了目前弹塑性反应谱研究时未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不足。同时,通过相应的物理边界条件和数学条件,提出基于设计地震分组的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拟合函数,得到了可供工程应用的弹塑性设计反应谱。(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谢敬之[3](2018)在《基于塑性铰模型和纤维模型的高墩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强震和中震作用下高墩会进入塑性状态的特性,此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已不再是弹性范围,本文分别采用塑性铰模型和纤维模型对罕遇地震作用下连续刚构桥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对比分析,对桥墩的弹塑性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为抗震设计和计算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周俊[4](2018)在《套建增层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核心柱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套建增层改造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一定数量的套建增层改造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本文针对已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以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作为框架梁以钢管混凝土核心柱作为框架柱的套建增层框架开展了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提出了防止该种类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的设计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首先采用IDARC对一榀单层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核心柱组合框架模型试验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建议了构件的退化参数。然后,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基础上,利用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和数值计算Matlab语言,结合套建增层框架结构的特点,编制了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和配筋的计算程序,该程序能够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相应的抗震增强措施。其次,选取两条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合成记录,对参照现行设计标准设计的套建增层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最后,分析结果表明,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部分套建增层框架将会发生倒塌。建议在8度抗震设防区,原抗震等级为二级的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于14.4m,增层层数不超过4层,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及抗震构造措施都应按一级抗震框架取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江[5](2018)在《多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塔斜拉桥是国内外跨海工程中的重要结构体系之一,研究其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减震控制是社会进步、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多塔斜拉桥相比于常规斜拉桥,其抗震理论及减震控制技术相对薄弱,研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多塔斜拉桥结构的自身力学特性。深入分析多塔斜拉桥纵向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形成更加充实的抗震理论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减震控制措施,增强结构安全运营与抵御地震的能力,仍然是国内外桥梁工程研究学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紧紧围绕多塔斜拉桥结构在弹塑性地震作用下抗震安全性的主题,以嘉绍大桥为工程背景,分析研究了嘉绍大桥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考察多塔斜拉桥在不同塔梁约束方式下的地震反应特点,最后对比分析罕遇与多遇地震对多塔斜拉桥内力、位移等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详述多塔斜拉桥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介绍多塔斜拉桥的的抗震、减震研究进展,分析四种常见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阐述地震反应分析的叁种基本理论,并得出相关结论:全漂浮体系的多塔斜拉桥受力简单,内力较小,但容易产生较大变形与位移;半漂浮结构体系与全漂浮体系受力性能相似,但在塔墩支承处易产生较大负弯矩峰值;全固结体系能够有效限制结构构件的位移与变形,但经常产生结构内力过大等问题;部分固结体系兼顾全漂浮与全固结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因而此种体系下结构的内力、位移与变形均适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世界大跨度桥梁的蓬勃发展,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也在不断趋于完善,动态时程分析法因其更全面、更精准、更稳定的分析特点,在如今的多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2、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平台ANSYS,并以嘉绍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多塔斜拉桥结构的空间非线性模拟模型,研究分析多塔斜拉桥纵向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包括振型、频率、周期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多塔斜拉桥的主梁抗扭刚度较大,抗扭能力较强,有利于桥梁的整体抗风稳定性;该多塔斜拉桥的主梁侧向刚度比主塔的侧向刚度更大,并且相比于面内刚度,主梁的面外刚度更大;嘉绍大桥的前10阶振型周期变化中,前两阶与后两阶振型中主梁均由对称竖弯变成反对称竖弯,主塔均由对称纵向弯曲变成反对称纵向弯曲,并且周期变化最大。3、基于有限元软件平台ANSYS和弹塑性本构关系中的增量理论,开展了对罕遇地震下多塔斜拉桥的地震反应分析,选取了纵向全漂浮体系和纵向部分固结体系,对比了不同纵向结构体系下多塔斜拉桥桥塔、主梁等关键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破坏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塔斜拉桥纵向全漂浮体系的各塔塔底剪力、弯矩等纵向内力反应较小,塔顶纵向位移、塔梁和墩梁纵向相对位移等反应较大;而在纵向部分固结体系下的位移反应相对较小,而在内力反应方面,塔梁间因纵向约束形式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反应:设置纵向固结的次边塔塔底纵向内力反应较大,而塔梁处纵向自由的中塔与边塔的塔底纵向内力则相对较小。4、针对纵向部分固结体系,对比分析罕遇地震与多遇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多遇地震相比,罕遇地震下的塔(墩)底的纵向剪力、弯矩幅值以及塔(墩)梁之间的纵向相对位移均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3-01)

王雄,刘勇[6](2018)在《FPS支座隔震桥梁的弹塑性反应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塑性反应谱分析法是将结构等效线弹性化后,利用修正的弹性反应谱进行分析的方法。因此简述了FPS支座的优点及基本原理,并提出FPS隔震桥梁的等效线弹性化和弹塑性反应谱分析方法。选择3种阻尼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构阻尼对反应谱的影响。以1座4跨连续梁为例,进行弹塑性反应谱分析并将其结果与非线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结构阻尼对地震响应结果影响较大,同时弹塑性反应谱分析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可为今后FPS隔震桥梁的设计分析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薛建阳,李亚东,王戈,戚亮杰,董凯利[7](2017)在《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缩尺比1∶2的一榀钢框架结构进行拟动力试验,在峰值加速度不大于400 cm/s~2的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人工波和汶川波作用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在峰值加速度为620 cm/s~2的汶川波作用下,部分斗栱屈服,抗震性能优越。对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400 cm/s~2和620 cm/s~2时,所得的位移时程曲线和加速度时程曲线与试验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了动力时程分析的合理性。在800 cm/s~2时,柱节点处的斗栱已大面积屈服,且梁端应力也接近屈服强度,分析可得构件的屈服顺序是斗栱先屈服,然后梁端屈服,最后柱端屈服。该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的斗栱起到了第一道抗震设防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7年10期)

黄选明,孙连营,黄广华,张新江[8](2017)在《不同高厚比L形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短肢剪力墙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墙肢高厚比l/b分别为4、5、6.5、8的10层带暗支撑L形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力学模型。运用结构计算分析程序对底部两层带暗支撑L形短肢剪力墙结构及纯普通L形短肢剪力结构墙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分析表明底部两层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反应明显小于不带暗支撑的纯普通短肢剪力墙结构。此外还比较了不同墙肢高厚比的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变化,分析了从异形柱框架结构过渡到短肢剪力墙结构过程中,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为今后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7-10-20)

相阳,罗永峰,朱钊辰,沈祖炎[9](2017)在《基于设计反应谱的空间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结构非线性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荷载-位移曲线后屈服段较短,采用等能量方法将其转化为双折线时易产生较大计算误差,且双折线拐点需迭代确定。针对此问题,采用Ramberg-Osgood模型描述空间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采用最大位移对应的割线刚度作为等效线性体系刚度k_e;对滞回曲线积分得到滞回环面积,令滞回耗能与等效线性体系阻尼耗能相等,导出等效黏滞阻尼ζ_e。将线性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变换为T(周期)-ζ(阻尼比)-d(位移)格式,与空间结构等效线性体系的T_e(等效周期)-ζ_e-d曲线联立,用图解法直接计算等效线性体系的地震位移反应,并进一步得到空间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采用所提出的方法计算柱面网壳和球面网壳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洁高效,无需迭代,易于编程实现,对空间结构地震位移反应求解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魏沐杨[10](2017)在《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纤维模型理论,利用PERFORM-3D软件对某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由于PERFORM-3D建立高层结构模型非常复杂,不符合实际工程的使用,所以运用了前处理程序PP,使之能够方便准确地建立弹塑性模型。通过建模分析得到了该高层结构周期、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等数据,其中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分析的层间位移角限值1/100,对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1)

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汶川地震中不同震中距处获得的实测基岩地震动,以不同震中距来考虑不同的设计地震分组,通过典型深覆盖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得到地表加速度响应,以弥补目前深覆盖软土场地实测地震动记录的不足。对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响应的弹塑性反应谱进行了分析和拟合。分析表明,在等位移准则或等延性系数下,设计地震分组对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的折减系数和衰减规律影响显着,完善了目前弹塑性反应谱研究时未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不足。同时,通过相应的物理边界条件和数学条件,提出基于设计地震分组的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拟合函数,得到了可供工程应用的弹塑性设计反应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薛建阳,翟磊,赵轩,李海博,葛鸿鹏.传统风格建筑RC-CFST组合框架拟动力试验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9

[2].李英成,张艳娟.深覆盖软土场地弹塑性反应谱分析[J].重庆建筑.2018

[3].谢敬之.基于塑性铰模型和纤维模型的高墩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对比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

[4].周俊.套建增层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核心柱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D].扬州大学.2018

[5].吴江.多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6].王雄,刘勇.FPS支座隔震桥梁的弹塑性反应谱分析[J].市政技术.2018

[7].薛建阳,李亚东,王戈,戚亮杰,董凯利.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7

[8].黄选明,孙连营,黄广华,张新江.不同高厚比L形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7

[9].相阳,罗永峰,朱钊辰,沈祖炎.基于设计反应谱的空间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7

[10].魏沐杨.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C].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模型结构有限元模型(模型M)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密肋壁板结构计算模型及静力弹塑性弹塑性反应谱法抗震设计流程北洋大厦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密肋壁板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流程图

标签:;  ;  ;  ;  ;  ;  ;  

弹塑性反应分析论文_薛建阳,翟磊,赵轩,李海博,葛鸿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