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以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进水含有硝态氮的缺氧-好氧SBR脱氮除磷系统中,研究了投配亚硝态氮对该乳酸发酵系统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投加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为2、5、10 mg·L-1时对系统的缺氧吸磷及好氧吸磷都产生了抑制作用,缺氧阶段的释磷量和释磷速率随进水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亚硝酸盐对缺氧期液相中乳酸和污泥中糖原的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当亚硝酸盐浓度由0 mg·L-1升至10 mg·L-1时,乳酸浓度由14.06 mg·L-1下降至1.56 mg·L-1,相反污泥中糖原的含量从235.69 mg·g-1上升至272.97 mg·g-1(以VSS计,下同),并且在好氧阶段糖原的消耗量增加,污泥的吸磷量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对淀粉直接发酵成乳酸的过程及糖原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霍小爱,袁林江,罗大成,王茹,南亚萍,王骞
关键词: 产乳酸发酵菌,亚硝酸盐,糖原,乳酸,缺氧好氧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北水资源环境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78304)
分类号: X703
DOI: 10.13671/j.hjkxxb.2019.0241
页码: 3966-3972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272K
下载量: 137
相关论文文献
- [1].腐殖SBR工艺中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研究[J]. 辽宁化工 2020(01)
- [2].SBR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影响[J]. 云南化工 2020(09)
- [3].SBR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 2017(05)
- [4].复合SBR反应器异位修复景观水体效果及特性研究[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5].污水处理中SBR技术的应用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5)
- [6].沼液SBR处理出水养殖螺旋藻[J]. 环境科学 2017(07)
- [7].SBR法在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11)
- [8].SBR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应用浅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4)
- [9].竹纤维/SBR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6(02)
- [10].好氧颗粒污泥SBR中试运行效能评价[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21)
- [11].“水解酸化-SBR”工艺在抗生素废水处理工程的应用[J]. 智富时代 2016(S2)
- [12].曝气方式对SBR法去除效果和能耗影响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7(01)
- [13].SBR不同进水中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1)
- [14].表面活性剂对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运行系统影响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6(09)
- [15].超声波强化SBR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J]. 宿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6].还原酸化-SBR法在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03)
- [17].次氯酸钠对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运行系统影响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5(13)
- [18].以游泳馆污水为处理对象的SBR中不同污泥负荷下氨氧化菌群落的演变[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09)
- [19].浅析低温条件下SBR法污水处理技术[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31)
- [20].SBR工艺处理预发酵屠宰废水的应用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5(10)
- [21].网板及曝气量对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影响的试验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14(01)
- [22].微电解-SBR组合处理对硝基苯酚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0(03)
- [23].含盐废水SBR工艺短程硝化试验[J]. 化工进展 2010(10)
- [24].SBR中异养硝化菌的分离与硝化特征[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23)
- [25].改性叶蜡石/SBR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 橡胶工业 2009(02)
- [26].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及其脱氮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02)
- [27].SBR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氮肥行业的应用[J]. 四川化工 2009(02)
- [28].中空球状水铝英石/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橡胶工业 2009(09)
- [29].复合式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J]. 化工设计 2009(06)
- [30].SBR—膜联用技术在中水回用中的发展与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