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画喻的关联性分析

广告中画喻的关联性分析

胡涛晖[1]2003年在《广告中画喻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广告中画喻(PM)在汉语文化环境下的语用特点,证明了Forceville对画喻的四个分类标准对汉语文化中的图片广告也同样适用。同时,PM的意义生成过程和衡量标准,以及图片广告中的画喻和文字广告中的隐喻都分别在关联度这一标准下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和对比分析。 图片广告意义的生成过程也是语境效果的获得过程。当输入的新信息和读者原有的旧信息通过相互选择、重组,就能产生出某种语境效果(C),而在处理新旧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E),因而就产生了关联(R),叁者之间的关系是R=C/E(即关联与产生的语境效果成正比,与处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如果对广告中PM的理解只需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它就是高度关联的,相比其它形式的广告就更能吸引观众,更容易被记忆。PM自身有优劣之分,关联度可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具备高度关联的PM就是一个成功的PM,反之,不具备高度关联的PM则容易误导读者,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分析当中,个体差异对PM的衡量影响很大。不同的个体在处理新旧信息中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语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而关联度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PM对有的观众是高度关联,而对其他人却不那么关联的缘故。 图片广告中画喻和文字广告中隐喻在关联度(R=C/E)这一标准下各有侧重。画喻可以节省信息处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隐喻则能让读者产生更大的语境效果,一个成功的画喻或是隐喻都能让读者产生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能够充分解释图片广告中的画喻现象,把社会现象同认知理论相结合,为广告人从认知方面提供了理论参照,而广告人也应当意识到关联的重要性,让读者在付出的努力和语境效果间找到最佳平衡,从而将读者导向最佳关联。

焦宁[2]2008年在《概念整合与英文平面隐喻广告》文中认为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英文平面广告中的隐喻表达,即文字隐喻及画喻的意义实时构建与解读过程。证明了由Gilles Fauconnier和MarkTurner创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探索和解读广告隐喻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可能性。广告在文字层面及图片层面广泛的应用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广告中文字隐喻的分析,本文采用了Lakoff提出的叁分法,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向隐喻;Forceville对画喻的四个分类标准得以应用于广告语料中画喻的分析。本文的语料皆来自于《福布斯》、《财富》、《时代》及《新闻周刊》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全球发行的美国杂志,以此,论证文字隐喻与画喻的分类标准在新的广告语料中的适用性。同时,通过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揭示了隐喻广告所具有的创意从何而来,即消费者是如何在大脑中对隐喻表达进行认知构建和分析,从而产生购买的心理欲望。广告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可见的带有明确又实际交际概念和信息劝解目的的非人际交流方式。在随处可见的吸引人而又有效的广告中,隐喻性表达,尤其是画喻的表达方式被广告创作者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策略用来把广告需传达的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信息概念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本文以一定相关广告专业知识为相关背景理论支持,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论证视角,通过对文字隐喻广告和画喻广告的分析,提出广告中的隐喻表达既反映了广告创作者对信息概念的独特创造性思维,也揭示了广告受众在解读隐喻广告过程中所展示的广泛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广告中画喻的关联性分析[D]. 胡涛晖. 湖南大学. 2003

[2]. 概念整合与英文平面隐喻广告[D]. 焦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标签:;  ;  ;  

广告中画喻的关联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