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富铁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稳定性,赤铁矿,粒径,氧化铁,吸管,矿物。
富铁土论文文献综述
牟经瑞[1](2016)在《富铁土、淋溶土在鄂赣地区分布与分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系统分类的兴起和信息科学的发展给土壤分类和土壤地理信息系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土壤科学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决策和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理论体系已日趋成熟,也在不断完善。为了研究鄂赣地区淋溶土纲与富铁土纲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通过筛选两个土纲的分类指标,结合农耕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发生分类以及古今人们对此区域土地的认识来探讨两个土纲在鄂赣地区的分界界线,对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中对富铁土分类的研究,对旧的指标体系验证或者修正。本文以湖北省以及江西省部分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富铁土土纲分类指标的研究分析,收集了土壤调查的研究资料,提取相关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应的气候、母质等环境要素,重新对鄂赣地区淋溶土、富铁土两个土纲的界线进行了合理性的评价,并依据筛选指标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共收集整理了164个土壤单个剖面的信息,其中101个样点通过室内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得到,63个收集自湖北土壤、湖北土种志、江西土壤以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得到了所有土壤剖面的基本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所对应的气候、母质资料;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到了样点系统分类所需指标,在土壤系统分类检索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并给出了命名。1.基带土壤的分布是气母质与气候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地质淋溶等地球化学过程,并且通过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温度增加伴之而来的是土壤风化速度的增加。总之,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促进矿物风化,加剧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从而影响淋溶土与富铁土的分布。2.鄂赣交界地区黏化作用与富铁铝化作用同时进行,富铁铝化作用占优势。在研究区域内,由北向南随风化作用增加,黏化作用由强变弱,富铁铝化作用由弱变强。在中、南亚热带地区黏化作用不再占优势,而是以富铁铝化作用为主。3.现行富铁土纲分类标准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通过对几个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他筛选指标的聚类插值等结果的分析,现行24 cmol/kg的黏粒CEC指标分类在土纲或亚纲高级分类单元上未能很好的体现分类原则,而如果将此标准提高到50~60cmol/kg则能更符合研究区域内的实际土壤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杨艳芳,李德成,杨金玲,张甘霖,赵玉国[2](2008)在《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叁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叁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郑晓萍,卢升高[3](2005)在《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着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和Le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相关.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以林地和高肥力园地最高,荒地和母质最低.LeBissonnaia法中富铁土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的MWD表现为WS>SW>FW,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团聚体中闭塞空气引起的消散.结果表明富铁土中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抗蚀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卢升高,竹蕾,郑晓萍[4](2004)在《应用Le Bissonnais法测定富铁土中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Bissonnais法对富铁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物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eBissonnais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常规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2mm团聚体破坏率(PAD)呈极显着正相关。富铁土中5~2,2~1,1~0.5mm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后,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随处理方式和初始团聚体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经FW处理后,大多数团聚体崩解;团聚体崩解产物的MWD表现为FW<SW<WS,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团聚体内部的闭塞空气产生的压力引起的,其次是黏粒的膨胀作用。富铁土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指标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影响富铁土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MWD与黏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氧化铁含量没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郑晓萍[5](2002)在《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粮食增产与环境的持续发展中,土壤质量与环境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土壤侵蚀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南方红壤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其自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利用,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本研究应用多种方法,从团聚体稳定性的角度,研究富铁土对水力侵蚀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影响团聚体稳定的物理学机制,对于减小水蚀危害、保护土壤资源、维持和提高生产率、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与测定方法密切相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PSD)均以<0.25mm居多,土壤微团聚体的粒级分布则以0.25-0.01mm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随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植被覆盖的土样大团聚体含量明显比荒地和母质层要高。>5mm和>2mm的团聚体破坏率(PAD)都大于60%。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的稳定性最高,母质层和荒地土壤稳定性最小,而园地的稳定性大于耕地。 机械振荡和化学试剂分散振荡两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具有显着差异,化学分散剂加剧了机械振荡的破坏作用。不同土样对化学分散剂的敏感性不同。初始大小为5-2mm的团聚体经两种处理分散后的粒径分布均主要集中在<0.05mm级,0.25-0.15mm粒级最少。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中,园地土壤有最强的稳定性,荒地╱母质层和林地土壤稳定性最低。 2.采用Le Bissonnais法的叁种处理方法测定富铁土的团聚体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结果表明,湿处理后的颗粒分布随处理的不同以及初始团聚体的大小不同而变化很大。快速湿润破坏性最大,预湿后扰动的破坏性最小。富铁土团聚体的崩解主要是由土壤快速湿润时,挤压孔隙内的闭塞空气而产生的压力,说明富铁土土壤在突降暴雨时侵蚀最严重。初始团聚体越大,产出物的MWD越大,稳定性也越强。该法测得的MWD普遍大于常规方法。在快速湿润和慢速湿润处理中,粘粒含量高的风干土与其他粘粒含量低的相比,团聚体稳定性更低。 团聚体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叁种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W处理与SW处理呈极显着相关关系,而与WS处理不相关。SW处理和WS处理叁类初始团聚体大小也呈极显着相关关系。在所有土样的叁种处理和叁种团聚体大小中,大团聚体的*5处理MWD值最大。而常规方法中湿筛>0、25mm团聚体含量这一稳定性指标与LB法中FW处理和SW处理的MWD指标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54。SW处理的ip与团聚度和粉粒含量不相关。利用方式中,母质层和荒地土壤的大团聚体消散系数(RSI)最大,其次是耕地。而小团聚体中,耕地的RSI最小。 3不同测定方法获得的稳定性指标,土壤稳定性排序不同。土壤性质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关系中,有机碳含量只与>025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着关系,而游离氧化铁的含量仅与>025mm团聚体含量呈显着关系。在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之间,湿筛后颗粒的MWD与粉粒含量、>5>rnPAD和>ZMAD呈显着负相关。粘粒含量与湿筛后颗粒的MWD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SWAD和>ZMAD呈极显着相关。 4.所有土样的叁个级别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贡献值均小于 10%。游离氧化铁的贡献有随颗粒变细贡献增大的趋势。有机质在025-0刀srnm粒级的贡献大于1.0.25mm和<005mrn两个级别的贡献,并且贡献值大于相应游离氧化铁的贡献值。>0刀smm粒级有机质的贡献与其含量呈正线性显着相关,而1005mm粒级游离氧化铁与其含量相关性不显着。 各个初始级别的团聚体,有机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较粗的一级粒径。有机质的氧化增加了<0刀snun和<0刀lmm两个粒级团聚体的含量。游离氧化铁的去除增加了<0刀snun粒级的含量。各个土样初始大小不同,其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贡献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卢升高[6](2000)在《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矿物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55个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_(fd))、非滞后剩磁(ARM)和饱 和等温剩磁(SIRM)等磁性参数测定,结合氧化铁化学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初步明确了亚热 带富铁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磁性矿物.磁测数据表明富铁土中存在强磁性的矿物,其磁化率χ 与土壤游离氧化铁(Fe_d)含量呈极显着指数正相关(R~2=0.5971),频率磁化率χ_(fd)与土壤游离氧 化铁含量呈极显着直线正相关(R~2=0.4289).富铁土的χ_(fd)和非滞后磁化率χ_(ARM)。值表明土壤 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性(SP)和稳定单畴(SSD)颗粒为主,富铁上的χ和χ_(ARM)呈极显著直线 正相关(R~= 0.9429),证明富铁土的磁性是由风化成土过程产生的 SP和 SSD磁性颗粒贡献 的.矿物磁测结合X-衍射证明富铁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由赤铁矿、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于东升,史学正[7](1998)在《用Guelph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富铁土的土壤渗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uelph入渗仪研究了我国南方低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富铁土的土壤渗透性,结果表明,同种利用方式的05cm表层土壤饱和入渗率Kfs值下坡大于上坡,且植被覆盖度越高,表层土壤的Kfs值也越大。不同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Kfs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工种植的草地或薪炭林>旱作或经济林及农林间作土壤>自然草地>侵蚀裸地;翻耕法土壤>免耕法土壤或无耕作的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富铁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叁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叁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铁土论文参考文献
[1].牟经瑞.富铁土、淋溶土在鄂赣地区分布与分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杨艳芳,李德成,杨金玲,张甘霖,赵玉国.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J].土壤学报.2008
[3].郑晓萍,卢升高.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
[4].卢升高,竹蕾,郑晓萍.应用LeBissonnais法测定富铁土中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意义[J].水土保持学报.2004
[5].郑晓萍.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
[6].卢升高.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矿物学[J].地球物理学报.2000
[7].于东升,史学正.用Guelph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富铁土的土壤渗透性[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