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应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情,震中,应急预案,地震烈度,长宁,模型,群众。
地震应急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蒲建峰[1](2019)在《磨合应急机制 试金处置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志们,刚才发生了强烈地震,根据《凉山州地震应急预案》,州级相关领导、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应迅速到火把广场集合。现在点名。”12月23日,凉山州防震减灾局6楼会议室紧张肃穆,副州长、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李永亮仔细聆听着情况汇报,凉山州抗(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汉)》期刊2019-12-27)
张佳瑜,白林波,杨文伟[2](2019)在《基于GIS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构建——以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下,城镇人口密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成为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当前社区空间结构,立足于社区地震应急避难需求,应用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选择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避难路径长度为700 m时,避难场所服务区域可覆盖所有避难需求点;通过配置模型优化,目前的避难场所可满足社区90%居民的有效避难需求,但仍存在避难需求缺口;社区的总体避难空间有待改、扩建,按照居民区布局增加有效避难空间。该研究可为城市社区防震减灾规划的避难设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炜超,郭安宁,孙昱,任浩[3](2019)在《现阶段我国地震应急技术框架分析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高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离不开地震应急技术的基础支撑。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应急技术现状,持续增强我国应急能力,通过梳理现阶段我国地震应急指挥、地震烈度调查与损失评估、地震现场流动监测3大技术系统,从技术构成、技术功能、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我国现有地震应急技术。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地震应急技术发展显着,但仍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标准化、智能化、综合化或将成为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罗地生[4](2019)在《为抗震救灾提供 有效的信息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应急专业队,一方面是应急,一方面是专业。在地震来临时全面应急,并且发挥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江小林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的职责划转到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报》期刊2019-11-27)
徐博,赵强[5](2019)在《地震应急演练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应急演练是检验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检验人员、设备、预案准备情况的重要方法。地震应急处置时效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总结美国、日本、德国应急演练的特点,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专业应急队伍—指挥部叁层次地震应急演练模式。(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万宁,孔祥雪,冯石,于浩,张文静[6](2019)在《GMT在地震应急专题图绘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GMT绘图软件、地震应急专题图制作要素和辽宁地形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利用GMT软件绘制了辽宁省地震应急专题图,同时给出了详细的绘制流程和相关解释。为后续将GMT应用在此方面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1期)
张莹,郭红梅,尹文刚,赵真[7](2019)在《面向县(市)的地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当前县(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时,所依据地震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考虑不同县(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环境的不同,提炼影响县(市)地震应急处置的主要因素,构建不同烈度下基于多因素的地震应急处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川省丹棱县为例,研发面向县(市)的地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在丹棱县境内假想设定6. 5级地震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系统能按烈度分阶段快速产出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可为县(市)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等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郭万佳,王立娟,唐尧,马松,尹恒[8](2019)在《四川“6.17”长宁6.0级地震震后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6.17"长宁6.0级地震成因及因震灾损情况,结合长宁地震震后应急救灾处置相关经验,探索性建立了地震震后应急决策支撑体系框架,即在震后1 h、震后4 h、震后8 h、震后16 h、震后7 d、震后30 d时间期限对应不同应急用途的应急专题产品集,将该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应用于长宁地震震后应急处置与震后重建过程,思考了该支撑模式未来于重特大地震灾害应用经验的可借鉴性,结果表明该模式对重大特突发灾害应急处置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李强[9](2019)在《多模式遥感数据地震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地震具有破坏范围广、突发性强、形变量大的特点,震后第一时间开展灾情快速评估并启动应急响应能有效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的宏观、快速、覆盖范围广的特征优势为灾情信息获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地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震后获取影像的类型、数据量日益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大数据"特点。然而,尽管影像获取能力不断提升,但地震遥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多源(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孙艳萍,马小平,陈文凯,朱瑞[10](2019)在《甘肃地震应急专题图改进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应急专题图件来直观地获取、表达灾区基本信息及各类数据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针对目前甘肃省现有的地震应急专题图件存在的专题图模板震级档跨度大,专题内容表达模糊,产品不够丰富,数据更新和入库不及时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如何在更精细分级(0.1级)情况下制作专题内容突出、标注合理、版式规范的地震应急专题图模板,提升了甘肃省专题制图的可读性、时效性、指导性和规范性,为政府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地震应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快速城市化下,城镇人口密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成为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当前社区空间结构,立足于社区地震应急避难需求,应用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选择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避难路径长度为700 m时,避难场所服务区域可覆盖所有避难需求点;通过配置模型优化,目前的避难场所可满足社区90%居民的有效避难需求,但仍存在避难需求缺口;社区的总体避难空间有待改、扩建,按照居民区布局增加有效避难空间。该研究可为城市社区防震减灾规划的避难设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应急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蒲建峰.磨合应急机制试金处置能力[N].凉山日报(汉).2019
[2].张佳瑜,白林波,杨文伟.基于GIS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构建——以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例[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张炜超,郭安宁,孙昱,任浩.现阶段我国地震应急技术框架分析及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4].罗地生.为抗震救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
[5].徐博,赵强.地震应急演练模式探索[J].山西科技.2019
[6].王万宁,孔祥雪,冯石,于浩,张文静.GMT在地震应急专题图绘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
[7].张莹,郭红梅,尹文刚,赵真.面向县(市)的地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8].郭万佳,王立娟,唐尧,马松,尹恒.四川“6.17”长宁6.0级地震震后应急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应用[J].低碳世界.2019
[9].李强.多模式遥感数据地震应急关键技术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10].孙艳萍,马小平,陈文凯,朱瑞.甘肃地震应急专题图改进设计与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