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中枢神经康复患者80例,对患者采取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中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康复中采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能促使患者中枢神经康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中枢神经;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06-02

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也称为互动节拍技术,是目前促使中枢神经康复的主要技术。有调查[1]发现,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对儿童学习障碍、成人颅脑损伤、脑卒中偏瘫者有显著效果,通过强调律动性康复训练,以此促使中枢神经功能康复。大脑病损会致神经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或认知功能。本次研究就对中枢神经康复患者采取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80例接受中枢神经康复患者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对本次研究审核通过;脑卒中患者26例,脑出血患者34例,颅脑外伤患者20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16~65岁,平均年龄在(35.41±6.78)岁。

1.2方法

患者接受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治疗,患者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过程中,在接收到节拍器的反馈声音、视频等信息后,与标准节拍相对比,根据反馈结果自我调整节律。在初始阶段,测量患者毫秒级误差,评估肢体损伤水平变化;初始阶段结束后,患者可开始行肢体动作训练,第一阶段患者选取参照物参考,第二阶段在声音指导下训练,第三阶段定时技巧,第四阶段提升定时技巧,第五阶段集中精神技巧,第六阶段持续集中和定时训练。预备拉伸运动5min,互动节拍器训练30min,配合声音节拍反馈;最后25min作业活动。比如两手系鞋带、拉拉链、开瓶盖等动作训练。

1.3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认知功能(MMSE)[2]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7个方面,共计30个条目,每个条目0~1分,总分30分,0~9分:认知功能重度;10~20分:认知功能中度;21~26分:认知功能轻度;≥27分:认知功能正常。分数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包括进食、床椅转移、洗漱、上卫生间、平地行走、修饰、上下楼梯、穿衣、二便控制,总分100分。完全依赖:0~20分;重度依赖:20~45分;中度依赖:45~70分;轻度依赖:70~95分;独立:>95分。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4]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计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由专业人员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内,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内数据。对研究中呈均数标准差“x-±s”表示的计量数据,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当数据检验显示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在神经可塑性理论的支撑下,各种神经系统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也被称为互动节拍器技术,通过矫正大脑组织细胞定时功能误差,以此使神经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和运动行为异常得到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结合音乐疗法与运动疗法,通过大脑内部毫秒级反馈情况,去评价患者行为。通过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运用时,根据大脑所存在的定时功能,大脑定时功能是神经网络综合能力,大脑定时功能障碍则会致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调查发现,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的应用,能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康复,使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的应用,对患者节奏感、运动协调能力、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行为等起到显著作用。对患者采取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康复训练时,患者通过互动节拍器反馈信息,与目标节拍相比较,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节律反馈技术,以此降低反馈误差,强化患者大脑可塑性,提高患者的大脑定时能力[5-6]。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多感官的准备功能,完善患者大脑控制网络及协调能力,能提高患者皮质功能持久性。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通过节拍反馈仪的节律引导,对患者反复训练加强,使患者肢体功能精准配合节律性动作,利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并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总而言之,在中枢神经康复中采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能促使患者中枢神经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而且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患者兴趣较高,利于促进患者大脑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刘世文,段长秋.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6):2619-2624.

[2]李强.多学科协作模式在中枢神经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6,6(16):137-138.

[3]鲍克秀,王雨晴,杨忠秀.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与神经运动检查法评估康复科患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51-153.

[4]姜文君,史佩佩,王盛.肌内效贴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1047-1049.

[5]钟守萍.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3804-3806.

[6]高俊萍,庄蒙,李艳鑫,等.成年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毫秒级节律疗法的临床效果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89-189.

标签:;  ;  ;  

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