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过程论文_周志彦,刘锋,徐桂中,唐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河,过程,海山,青藏高原,磁学,巴松,电解液。

沉积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彦,刘锋,徐桂中,唐鹏[1](2019)在《吹填淤泥静水沉积过程中的颗粒分选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静水沉积后吹填淤泥的含水率、颗粒级配等沿高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探讨颗粒分选的形成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泥浆的颗粒分选现象是由粒径大于0.01 mm颗粒相对于粒径小于0.01 mm颗粒发生下降而引起,沉积后相同高度处小于0.01 mm粒组的含量均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0.01 mm~0.075 mm颗粒的含量随初始含水率等增加而降低,泥浆含水率及液限等均沿高度降低。当含水率小于5倍液限后,泥浆进入自重固结状态,泥浆不再生颗粒分选现象。(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1期)

皮仲,李铁刚,类彦立[2](2019)在《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沉积过程——基于岩心粒度和有机质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陆交互作用下的南黄海沉积环境复杂,其沉积机制一直是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Z1岩心为载体,对196个样品的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TOC、 TN、TOC/TN和δ~(13)Corg)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5个层位进行AMS~(14)C年龄测定,分辨率高达11 a/cm。研究结果显示,6.1 ka BP以来南黄海中部沉积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 6.1~5.2 ka BP,沉积物粒度较粗,以残留砂和陆源粗粒物质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且主要为陆源输入,本阶段多受东亚季风强盛的影响,动荡海洋环境下有机质保存效率低,大量陆源输入冲淡作用显着;(2) 5.2~3.9 ka BP,沉积物粒度变细且波动较大,有机质呈增加趋势且以海源为主,主要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海源有机质含量增加,与黄海暖流影响增强有关;(3) 3.9~0 ka BP,沉积物粒度最细且相对稳定,有机质含量继续增加,直至1.9 ka BP趋于稳定,主要受现代环流系统和东亚冬季风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变化过程复杂,显示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的复杂性。本研究获得了南黄海高分辨率的沉积环境演化记录,不仅为沉积机制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撑,还可为区域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提供关键的指示证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3](2019)在《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通过研究水热-乙醇两步法对麦草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木素沉积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热-乙醇两步法对半纤维素脱除率高达94. 2%,但是其木素的脱除率仅为41. 5%;这与木素在纤维表面发生了沉积这一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热处理后部分木素以颗粒状形式沉积在固相残余物表面,而这一部分沉积的木素并不能在乙醇法处理后溶解,第二步的乙醇法处理改变了沉积木素的形态,将颗粒状木素转变为包覆层吸附在纤维表面,导致了水热-乙醇两步法对木素的脱除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9年11期)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4](2019)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及元素分析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定量矿物扫描(Qem Scan)、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岩中热水沉积矿物的沉淀顺序。研究区热水沉积矿物主要为铝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黄铁矿、重晶石、萤石等矿物。这些矿物在空间上具有特定的先后关系或位置关系:(1)在纹层状岩层中,由下到上从铝硅酸盐过渡为碳酸盐。在铝硅酸盐矿物组合中,首先出现的是方沸石,其次是钠沸石,再次为钠长石;在碳酸盐矿物中,首先出现的是菱镁矿,其次是菱铁矿,再次为铁白云石,有时还可见到方解石,但其含量很低。(2)在凝絮状团块中,团块中心为黄铁矿,从中心向外依次过渡为方沸石、钠沸石、菱镁矿、菱铁矿,最外层为铁白云石。在纹层状岩层和凝絮状团块中,有时还能见到上述顺序的逆顺序。(3)在后期充填的裂缝中,边部为沸石或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向中心逐渐过渡为铁白云石碳酸盐。综合研究区所有的矿物序列来看,最完整的序列应为黄铁矿—钾长石—方沸石—钠沸石—钠长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但是这种完整的序列是不常见的,通常仅为其中某几种矿物的组合,然而不管是哪些矿物进行组合,其出现的顺序都不变。推测该矿物序列的类型受热液喷流和溢流阶段、时间、温度和热水化学性质控制,早期高温、高盐度条件下出现的铝硅酸盐矿物序列较多,而晚期主要形成碳酸盐矿物序列。(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仰涛,黄凯,朱珍旭[5](2019)在《工业电解液中镍阴极沉积和阳极溶出过程的EQC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电极表面质量的变化对工业电解液中Ni阴极沉积和阳极溶出过程进行研究,同时考察温度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硫化镍可溶阳极/混酸体系的工业电解液中,镍在金电极表面的阴极沉积、阳极溶出过程以及温度对该过程的影响,并利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对此过程中电极表面的频率响应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依据实验测定的M/n值对此过程中不同电位区间的电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电解液温度为30℃时,Ⅰ和Ⅱ沉积区的M/n值分别为30.8、29.3 g/mol,与之对应的Ⅲ-1和Ⅲ-2溶出区的M/n值分别为30.7、29.4 g/mol。改变实验温度后,20℃时循环伏安实验将无法正常进行,当电解液温度由20℃逐步升高至25、30、35℃时,归属于沉积峰的M/n值依次为30.3、30.9、26.3g/mol。随着温度的升高,镍的起始沉积电位逐渐正移,阴极沉积过程进行完全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在电极表面的镍沉积层质量逐渐增加,阳极溶解完全后,残留在电极表面的镍沉积层质量逐渐减少。结论工业电解液中与镍沉积电位相近的金属离子(Co2+、Cu2+)与Ni2+发生共同沉积,并且种类随着温度的升高趋于复杂化。适当提高电解液的温度不仅有利于CV曲线中"形核环"和"溶出峰"的出现,而且还有助于镍的沉积,但同时也会形成结构疏松且易于溶解的沉积层。在–1.4 V时,CV曲线电位扫描方向的转变,使得沉积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溶出过程发生分区溶解,并且溶出过程的分区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越发明显。(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京强,宋文树[6](2019)在《对黄金选矿过程中金的沉积与流失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金不仅是稀有金属,也是贵重金属,黄金还具有一定的货币价值,黄金的储备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矿资源储存环境较为复杂,且金矿数量较少,金矿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在黄金选矿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选矿量与预计黄金产量存在偏差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黄金选矿的过程较为复杂,质量较大的黄金更容易出现沉积现象,在黄金选矿的过程也容易因为设备故障造成金矿资源的流失。黄金资源的沉积和流失问题都会影响到金矿开采单位的经济效益。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选矿过程中经的沉积和流失现象进行分析,针对黄金选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完善策略。(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3期)

李梦君,毕乃双,胡丽沙,刘晓航,徐景平[7](2019)在《南海北部台湾峡谷“蛟龙号”第140潜次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峡谷沉积物来源、输运机制和沉积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深水沉积体系研究的关键,也是近年来深海浊流沉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蛟龙号"第140潜次在南海北部台湾峡谷中段3个站位获取的沉积物短柱的粒度、有孔虫和黏土矿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个短柱上部均以粒度较细、变化较小并含半深海—深海环境的底栖有孔虫为特征的半深海沉积,下部以粒度明显变粗、含有较多浅水种底栖有孔虫的浊流沉积为主。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该浊流沉积形成于约150aBP,表明台湾峡谷中段有典型的近现代浊流活动。此外,黏土矿物组成表明研究区正常半深海沉积与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台湾,其次为珠江和吕宋岛的碎屑沉积物。(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郑海妮,梁宏刚,王建峰,陈叔阳,李根[8](2019)在《基于心滩坝沉积演化过程的落淤层定量分析及其对剩余油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河油田叁迭系底水砂岩油藏作为地下地质体,将露头调查与地下地质体进行解剖类比分析,从心滩坝的沉积演化机理出发,对不同沉积作用条件下落淤层的成因和展布样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落淤层多发育于心滩坝内,岩性可分为泥质和钙质夹层,利用本区丰富的水平井测井资料,根据电阻率曲线反演识别水平井隔夹层的展布,对全区的夹层进行识别,开展落淤层定量分析,确定展布范围,长宽比,证实落淤层的分布受控于心滩坝的规模;受落淤层的影响,由辫状河叁角洲控制的塔河油田底水厚砂油藏,其剩余油不是简单的"水上漂"特征,而是分布在落淤层之上周边及环水锥处,总结出4种辫状河储层中落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模式。研究成果既为以砂体构型研究为核心的构型建模数模和剩余油预测奠定基础,也为同类油藏综合调整方案、井位部署、剩余油挖潜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林震,易亮,王海峰,邓希光,杨继超[9](2019)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表层沉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深海环境过程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薇海山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是由中国发现、命名并负责资源勘探的重点调查区之一.本文利用大洋27航次在采薇海山北坡MABC-05站获得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颗粒较细的、矫顽力较低的磁铁矿为主;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区分叁个具有不同矫顽力值的磁性颗粒组分,并发现磁性颗粒的矫顽力值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沉积物埋藏后的早期成岩特征.在参考现代物理海洋过程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南极底层水团的演化和太阳辐射的变化可能共同影响了采薇海山区海洋底层环境过程.这一结果为探讨南极气候状况对北太平洋的可能影响,评估海洋上层与底层的相互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马学志,王永波,赵辰辰,倪振宇[10](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巴松措现代沉积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是记录气候演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探讨过去气候变化过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沉积物中的许多代用指标对气候的指示意义存在多解性,不同指标所反映的环境信息相互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解读湖泊沉积物中指标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信息,开展现代湖泊沉积物指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入探讨各指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尤为关键.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南部巴松措湖泊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10Pb与137Cs比活度检测结果建立年代序列,对沉积物中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揭示巴松措现代沉积过程.结合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分析结果,并将不同指标变化与林芝气象站所记录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该地区沉积物来源主要包括径流搬运的冰川碎屑物质和来自青藏高原南部、西南部上空悬浮于大气中的风成物质两部分;其中,通过风力搬运的物质输入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受季节性风向及风速变化影响明显;径流受到冰雪融水与夏季降水的补给,因此通过径流搬运的物质输入量受到温度与降水综合影响;湖泊中磁性矿物碎屑的产生和输入主要受区域降水量影响的流域侵蚀速率变化控制,该湖泊沉积物磁化率波动可以有效的指示该地区降水量变化;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变化主要反映湖泊自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响应显着.(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沉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陆交互作用下的南黄海沉积环境复杂,其沉积机制一直是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Z1岩心为载体,对196个样品的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TOC、 TN、TOC/TN和δ~(13)Corg)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5个层位进行AMS~(14)C年龄测定,分辨率高达11 a/cm。研究结果显示,6.1 ka BP以来南黄海中部沉积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 6.1~5.2 ka BP,沉积物粒度较粗,以残留砂和陆源粗粒物质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且主要为陆源输入,本阶段多受东亚季风强盛的影响,动荡海洋环境下有机质保存效率低,大量陆源输入冲淡作用显着;(2) 5.2~3.9 ka BP,沉积物粒度变细且波动较大,有机质呈增加趋势且以海源为主,主要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海源有机质含量增加,与黄海暖流影响增强有关;(3) 3.9~0 ka BP,沉积物粒度最细且相对稳定,有机质含量继续增加,直至1.9 ka BP趋于稳定,主要受现代环流系统和东亚冬季风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变化过程复杂,显示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的复杂性。本研究获得了南黄海高分辨率的沉积环境演化记录,不仅为沉积机制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撑,还可为区域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提供关键的指示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志彦,刘锋,徐桂中,唐鹏.吹填淤泥静水沉积过程中的颗粒分选机理探讨[J].陕西水利.2019

[2].皮仲,李铁刚,类彦立.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沉积过程——基于岩心粒度和有机质指标[J].海洋学报.2019

[3].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J].中国造纸.2019

[4].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J].古地理学报.2019

[5].徐仰涛,黄凯,朱珍旭.工业电解液中镍阴极沉积和阳极溶出过程的EQCM研究[J].表面技术.2019

[6].王京强,宋文树.对黄金选矿过程中金的沉积与流失相关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

[7].李梦君,毕乃双,胡丽沙,刘晓航,徐景平.南海北部台湾峡谷“蛟龙号”第140潜次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8].郑海妮,梁宏刚,王建峰,陈叔阳,李根.基于心滩坝沉积演化过程的落淤层定量分析及其对剩余油开发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19

[9].林震,易亮,王海峰,邓希光,杨继超.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表层沉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深海环境过程的指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9

[10].马学志,王永波,赵辰辰,倪振宇.青藏高原东南部巴松措现代沉积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湖泊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王100井常量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王100井微量元素纵向分布郝科1井微量元素分配图氧化锆膜表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样品的电阻温度转变曲线...研究区萨一组目标层个层间均方根地震...

标签:;  ;  ;  ;  ;  ;  ;  

沉积过程论文_周志彦,刘锋,徐桂中,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